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刘晓蕊 《法制与社会》2012,(35):264-265
近年来,被保险人发生保险事故后向保险公司索赔遭拒的案例越发增多,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保险公司对被保险人持有的物价认证中心的定损结论有异议,保险公司认为该结论剥夺了保险公司的定损参与权。在保险车辆损失定损权的归属问题上保险公司与物价部门相持不下,由此导致许多保险纠纷诉诸法院。  相似文献   

2.
《检察风云》2014,(22):64-65
Q:李律师,您好!我最近发生一起交通事故,涉及驾驶证过期,关于保险公司是否应该承担赔偿责任的问题,想向专业从事交通事故和保险理赔的律师咨询一下。这起交通事故的大致情况如下:2013年10月14日,我驾驶车辆与他人车辆相撞发生交通事故,造成两车受损交警部们认定我与对方对本起交通事故承担同等责任经我的车辆投保的保险公司定损,我的车辆损失为13万元.对方车辆损失为6300元。  相似文献   

3.
薛智胜  罗蔷 《政法学刊》2010,27(4):11-15
保险定损是保险理赔最重要环节,而定损权行使主体的不同直接关乎保险合同当事人的权益。为提高保险定损权的权威性和公正性,其基本路径在于强化保险公估机构的法律地位,完善相关法律制度,提高公估机构的公信力。  相似文献   

4.
保险定损是保险理赔的重要环节,而定损权行使主体的不同直接关乎保险合同当事人的权益,为提高保险定损权的权威性和公正性,其基本路径在于强化保险公估机构的法律地位,完善相关法律制度,提高公估机构的公信力。  相似文献   

5.
【裁判要旨】如保险人自接到报险之日起30天内未向被保险人出具定损意见,应认定为迟延定损行为,保险人除支付保险金外,应当赔偿被保险人因此受到的损失,包括营运车辆的停运损失。  相似文献   

6.
近因原则是指造成保险标的损失的最直接的原因,它是判断保险事故与保险标的损失之间的因果关系,从而确定保险赔偿责任的一项基本原则。在保险理赔过程中,保险事故的发生与损害事实的形成,两者之间必须有直接因果关系的存在,才能构成保险赔偿的条件。现实生活中引发事故的原因多种多样,正确理解和适用近因原则,对于及时处理保险纠纷案件,保护当事人的合法权益具有很重要的意义。本期刊登的《保险责任中近因原则的适用》、《保险事故近因的确定》两篇案例,从不同角度对近因原则进行了阐释。  相似文献   

7.
本文通过实证分析,论述了保险代位求偿权的取得必须基于在合法有效的保险合同关系下,保险人对其所承保的保险责任范围内的保险事故向具有保险利益的人作出适当合理的保险理赔。由于原告未能举证其是适格的保险代位求偿人,以及两被告与涉案货损之间的因果关系,也未能举证证明本案货损发生的时间和原因,故对原告认定要求两被告对涉案的货损承担连带赔偿责任的诉讼请求不予支持。  相似文献   

8.
近两年来 ,我县保险理赔鉴定中心在保险理赔鉴定工作中开拓创新 ,充分发挥文检技术的作用 ,为当地保险公司直接减少保险金损失十万余元。笔者结合文检技术在保险理赔鉴定中的运用作如下讨论。1 文检技术是进行理赔鉴定的重要手段文检技术是通过科学检验确定文件与案件事实、与当事人或嫌疑人的关系的一种司法鉴定手段。文件作为一类检验对象 ,泛指一切以文字、图形为表现形式的各种书证。在理赔案件中 ,文检的对象就是投保人、被保险人、受益人向保险公司索赔时提供的与保险事故有关的证明、资料和共他证据。随着形势的发展 ,保险欺诈活动…  相似文献   

9.
近年来,检察机关积极运用法律和技术手段援助保险事业,以鉴定代理和鉴定中心等形式,对保险理赔中一些数额较大、有疑义且虚假征象明显的复杂疑难理赔案进行审核,对保险财产发生的事故原因和损失程度进行科学准确的技术鉴定,在保障保险当事人合法权益、维护金融秩序、打击和预防保险诈骗犯罪活动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为了增强保险机构的反欺诈能力,提高保险理赔鉴定水平,本文拟结合笔者的工作实践,试就保险骗赔案件的表现形式及鉴定对策作一探讨。一、保险骗赔案件的表现形式一般来讲,虚构保险标的、编造虚假原因、隐瞒事实真相、夸大…  相似文献   

10.
正今年夏天全国各地持续出现高温异常天气,在人们不堪忍受酷暑的同时,高温的炙烤也让机动车纷纷"发火",进入了自燃事故的高发期。汽车自燃轻则导致汽车受损,重则导致汽车报废,甚至人员伤亡。保险理赔无疑是挽回损失的有效途径,然而与此相关的保险纠纷时有发生,其原因便是人们对机动车自燃损失保险理赔的主观和法律认识上存在误区。  相似文献   

11.
在近几年的保险纠纷类案件中,车辆损失险中因核定而引起的争议一直居高不下。问题的缘起很简单,即车辆保险单中有条款约定:"发生保险事故造成保险车辆损坏的,应当尽量修复。修理前被保险人须会同保险公司检验,协商确定修理或者更换项目、方式和费用。否则,保险公司有权重新核定。因被保险人原因导致损失无法确定  相似文献   

12.
新闻背景 近日,天安保险公司在沈阳率先开办了一种针对驾驶人饮 酒驾车的车险附加险,这样沈阳的私家车主在酒后驾车时肇事将 可能获得最高25万元的保险理赔。 “酒后驾车保险”在天安公司的保险条款中被称为“非常事 故损失特约险”,具体内容如下:投保人只有投保汽车损失险和 第三者人身伤害责任险、第三者财产损失责任险、乘客和驾驶人 伤害责任险才可投保非常事故损失特约险。在交通事故责任认定 书载明的驾驶人饮酒驾车肇事,致使第三者人身伤亡或财产直接 损失以及本车乘客遭受伤亡,依法应由被保 …  相似文献   

13.
按照车损险保险条款的约定,一般的保险合同中,保险金额的确定有三种方式:新车购置价、车辆实际价值和协商确定。实践中基本采用的都是第一种方法。机动车辆损失保险中这种"高保低赔"的现象由来已久,业界对此颇多争议,在保险审判实践中对此也是莫衷一是,法律适用极不统一。当被保险车辆发生损失计算车辆实际价值时,所依据的新车购置价是以保单上载明的新车购置价为准还是以被保险车辆最初购买价格为准?这种高赔低保条款的效力和性质如何认定?本期刊发两篇文章《高保低赔的车损险条款应属免责条款》和《保险合同中新车购置价的确定方法》,以期对其中的争议问题加以分析研究。  相似文献   

14.
济南市法院系统首家保险赔案司法鉴定中心在商河县正式成立。该中心的鉴定范围是:接受保险部门对财产保险发生自然灾害、意外事故等造成财产损失估价的鉴定;接受保险部门机动车辆出险后的责任认定、损坏程度、维修范围、合理定损、价格标准的掌握进行鉴定;接受保险部门索赔案件的保险对  相似文献   

15.
保险代位求偿权,也称保险代位权,是指保险人享有的、代位行使被保险人对造成保险标的损害负有赔偿责任的第三者的求偿权利.保险代位制度是代位权制度与保险理赔制度相结合的产物,是保险法中损失填补原则所派生的代位原则的核心,在各国保险法中均占有重要地位.  相似文献   

16.
保险利益是保险法的基本概念之一,保险法第十二条规定,“保险利益是指投保人对保险标的具有的法律上承认的利益”。该条规定虽然为我们认定保险利益提供了法律依据,但是,无论是在保险业界还是民事审判领域中,依据该条对保险利益进行认定时,仍存在很大分歧,甚至引发争议。审判实践中,笔者曾碰到这样一个案例:某机械厂将其使用的一辆小客车向保险公司投保,后车辆发生保险事故,机械厂向保险公司索赔,保险公司以该厂非车辆所有权人为由拒绝理赔,机械厂遂提起诉讼。法院在审理过程中,针对当事人双  相似文献   

17.
根据保险法第九十二条第二款的规定,意外伤害保险属于人身保险,不适用财产保险中的“损失补偿原则”。被保险人或者受益人从实施致害行为的第三者处获得侵权赔偿后,仍然可以向保险人主张保险理赔,保险人不得以被保险人或者受益人已经获得侵权赔偿为由拒绝履行保险理赔责任。  相似文献   

18.
一、根据机动车辆保险合同的约定,机动车辆第三者责任险中的“第三者”,是指除投保人、被保险人和保险人以外的,因保险车辆发生意外事故遭受人身伤亡或财产损失的保险车辆下的受害者:车上人员责任险中的“车上人员”,是指发生意外事故时身处保险车辆之上的人员。据此。判断因保险车辆发生意外事故而受害的人属于“第三者”还是属于“车上人员”,必须以该人在事故发生当时这一特定的时间是否身处保险车辆之上为依据。在车上即为“车上人员”,在车下即为“第三者”。 二、由于机动车辆是一种交通工具,任何人都不可能永久地置身于机动车辆之上,故机动车辆保险合同中所涉及的“第三者”和“车上人员”均为在特定时空条件下的临时性身份,即“第三者”与“车上人员”均不是永久的、固定不变的身份,二者可以因特定时空条件的变化而转化。因保险车辆发生意外事故而受害的人,如果在事故发生前是保险车辆的车上人员,事故发生时已经置身于保险车辆之下,则属于“第三者”。至于何种原因导致该人员在事故发生时置身于保险车辆之下,不影响其“第三者”的身份。  相似文献   

19.
近几年来,我国机动车辆保险日益发展起来。但是由于我国保险法律的不尽完善,加上实践工作中的各行其事,机动车辆保险中问题也不少。以下仅对两个实践中争议较大的问题略作探讨。一、“交通事故民事协议书”的法律性质及效力问题保险公司在处理机动车辆保险案件中,对于保险车辆发生保险责任范围内的事故损失涉及第三者责任的,一般先由公安交通管理部门会同各有关当事人进行协议,制成“交通事故民事协议书”,然后保险公司根据该协议书和《机动车辆保险条款》对被  相似文献   

20.
丁文辉 《法制与社会》2012,(21):126-127
交通事故中,车上人员在事故发生后被本车碾压致伤或致死的案件并不鲜见,如何认定其身份对保险理赔将产生重大影响,本文旨在探讨如何认定车上人员和第三者的身份转化,以期为处理类似案件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