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2.
我国处在社会转型期,社会矛盾复杂多样,行政主体在行政过程中与行政相对人产生了大量的行政纠纷和行政矛盾,并潜在积累着社会大众对行政主体的不满,日益制约着行政主体职能的发挥和社会的稳定,不利于和谐社会的建设和经济的发展。本文在法社会学理论的指导下对行政主体行政过程中出现的行政纠纷和行政矛盾进行分析,运用法社会学的理论和方法,并结合公众参与理论,在现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范围内为行政纠纷的解决提供合理的制度设计和解决途径。  相似文献   

3.
本文从法社会学视角对中国东南沿海一个经济组织的日报制度执行情况进行了研究分析.该文在描述制度执行情况的基础上,对制度无法得到100%执行的原因进行了实践与理论两方面的探究,指出其根本原因是人的理性有限和公司决策者在发展与稳定间首选发展,并提出了对策与建议.  相似文献   

4.
司法去地方化是司法独立的一个层面,是使司法排除地方政府干扰,保证司法活动公平公正的重要环节。然而,目前我国司法地方化现象严重,冤假错案频发,急需我们推进司法去地方化改革。本文借用法社会学的视角,将司法看作整个社会系统中的一个要素,分析社会系统中其他要素对司法的影响,以探究司法地方化的成因,并尝试提出解决方案,期望为司法去地方化改革提供新思路。  相似文献   

5.
王永杰 《政治与法律》2007,17(3):127-132
我国的司法程序同时暴露出“有法不依”和“无法可依”的二律悖反现象,背后是程序异化下的司法潜规则盛行,这在刑事司法中尤为明显。程序应当以人为本,这是人本主义在程序法治中的体现。宪法应确立程序法定原则,这有助于防止程序异化的蔓延和研究权力异化现象。程序性裁判原则为法院确立了对侦查行为合法性的司法审查机制,树立了诉讼程序的权威。运用“案件的社会结构”来研究冤案的法制样本,有助于研究影响冤案的诸多机制,验证法律社会学的相关理论,丰富其内涵。  相似文献   

6.
在犯罪嫌疑人与追诉机关之间,现行法律不仅没有制定体现"控辩平等、控审分离、审判中立"等理念的制度和规则,而是要求三者"分工负责,互相配合,互相制约",事实上,三者往往一致对外,徒具"分工"之名,而无"分权"之实,配合有余而制约不足。实践中,这种不应有的合作是造成冤案的基本原因。目前应改变"自错自审自纠"的做法,将待查冤案交由上一级司法机关或异地司法执法机关审理。刑事协商制度作为被告人与国家之间协商对话的制度样本,可以充分体现追求刑事司法和谐的思想,从而有助于寻找一条通过刑事司法实现刑事司法和谐,通过刑事程序法治实现法治的道路。法的对话理性为包括刑事协商制度在内的刑事司法制度提供一个宪政意义的对话途径。以人为本的程序和关怀人的程序是克服程序异化的根本途径。  相似文献   

7.
当代中国,见死不救现象愈来愈突出,运用法律来治理见死不救行为,成为很多社会人士的呼声,本文试从法社会学的角度否定前述观点,认为不宜将见死不救行为入罪,对此,文中作了简要的分析和论述。  相似文献   

8.
法律是一种社会现象,这不仅需要将其放到社会发展的大背景下加以研究,而且更为重要的是要关注它在现实社会中的效用,这是法社会学的核心范畴之一,即强调法与社会的实际关系。经济法作为能够使国家从社会整体利益出发,并对社会经济活动进行干预、调控的法律规范,与社会有着密切的关系。本文以法社会学的视角分析经济法产生的社会需要,发现经济法自诞生起就站在维护社会整体利益的高度并不是偶然的,有其深层次的社会原因。纵观经济法体系,其具体制度也体现着维护社会整体利益的要求。  相似文献   

9.
《老年人权益保障法》将“常回家看看”等精神赡养方式写入法条的做法在社会上引发了轩然大波.一方面,通过立法来保障老年人的合法权益是社会发展和进步的必然要求.另一方面,人们对于儿女探望老人等历来属于传统道德和社会规范调控的家庭事件是否应当由法律管控心存疑虑.法社会学认为,法律存在一定的局限性,面对社会问题,在完善立法的同时,也应当注重道德,传统,习惯等其他社会调整方式的作用.在解决与社会经济和文化发展密切相关的人口老龄化问题上,也应该引入法社会学的视角,强调法律与社会规则的同等适用.  相似文献   

10.
邓浩 《行政法制》2005,(4):30-32
江泽民在党的十六大报告中指出:“当人类社会跨入21世纪的时候,我国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新的发展阶段。”但是,一个普遍存在的极不协调的乞讨现象以其存在的规模之广,影响之大而令人深思。乞讨问题已经作为现今的一个不容忽视的社会问题展现在了我们面前。笔者将从具体分析乞讨问题产生的原因入手,并从乞讨问题给社会带来的负面影响的分析以寻找弥补的方法。  相似文献   

11.
殷文洁 《法制与社会》2014,(22):205-206
失去农民失去了赖以生存的土地后,由于生活方式、文化素质、法律意识等方面都有别于城市的原困,加上政府安置出现问题,导致失地农民的生活困难,从而走上犯罪道路。要解决这类问题应该标本兼治,重在治本,从解决失地农民的生存问题与融入城市问题为主,加入与针对失去农民治安管理方案为辅的治理途径来实现。  相似文献   

12.
法社会学研究产生于学术规范化和本土化的讨论背景之中,过于强烈的规范化与本土化诉求导致法社会学研究承担了过重的学术外目标,而法社会学研究的学科积累和方法训练又无法回应这种理论需求,由此产生了表达与实践的二重背反。法社会学研究应摆脱规范化与本土化逻辑的负面影响,遵循学术的内在逻辑。  相似文献   

13.
通过对基层信访现象成因的分析,可以合理地看待“信访洪峰”的到来,可以理顺信访关系中种种的复杂关系,从而为解决现实中的很多社会问题提供更深层次的思考。信访者的认知状况、心理需求和传统文化观念是决定他们进行行为评估和选择的重要主观因素;信访者的文化程度、经济收入和社会地位等客观条件又制约着他们的选择行为,同时也极大地影响着他们的认知和心理;信访的一些特殊的制度设计、司法等渠道作为纠纷解决方式的种种缺陷又加大了信访者选择信访的倾向性。  相似文献   

14.
孙洪坤 《现代法学》2003,25(1):89-94
本文旨在从社会学的视角分析论证程序正义在我国的可适用性问题。通过分析程序正义在我国的价值,及对社会现状的剖析,揭示程序正义的形成障碍,进而对存在的问题探索较为稳妥的解决,建构了程序正义从观念到制度的立体体系。  相似文献   

15.
法律本土化:一种法社会学的视角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法律现代化与法律本土化的争论 ,实质上是法律实证主义和法社会学在中国的理论争鸣 ,法律本土化观点为中国法学提供了一种法社会学的研究进路。  相似文献   

16.
吴永科 《法学杂志》2012,33(2):124-127
本文从司法和谐的基本内容入手,论述了在当代我国经济、政治、社会全面发展的背景下,实现司法和谐的现实困境,即"特权文化"心理促使人们追求逃避法规的特权,泛行政化的权力结构不利于实现司法公正,社会利益冲突加剧使司法和谐变得困难,社会价值多元化让司法活动受到更多拷问,从法社会学角度展望了我国"司法和谐"的前景。  相似文献   

17.
韩冰 《法制与社会》2012,(25):70-71
就业问题是当前制约资源枯竭型城市转型和可持续发展的瓶颈因素,能否有效解决就业问题成为资源枯竭型城市亟待破解的重要课题。本文以2011年批准的第三批资源枯竭型城市转型试点城市——黑龙江省鹤岗市为例,分析鹤岗市城市转型中存在的就业问题表现及成因,提出应转变思路大胆尝新大力发展低碳经济,旨在缓解鹤岗市以及广大资源枯竭型城市面临的就业问题,促进资源枯竭型城市的成功转型。  相似文献   

18.
离婚案件几乎是基层人民法院所受理的民事案件中数量最多的一类案件,这类案件的裁判也因此具有很大的典型性和代表性,能够部分地反映基层人民法院的司法生态。透过法院的裁判文书,并结合当地的社会情境,我们发现的是一个模糊的基层人民法院司法群像——冲突的身份,混合的功能。显然基层人民法院能做什么,做不了什么,这都是需要反思的。我国基层人民法院的现有结构及运行模式都需要进行调整。  相似文献   

19.
明朝皇帝较之其他朝代的皇帝们,显得政治上无所作为,生活上放荡不羁,完全表现出与君主身份不相吻合的行为,我们将之视为"问题"皇帝。其"问题"的出现是多方面原因造成的,本文主要从教育方面来浅析皇帝"问题"出现的原因。从家庭教育、在学宫教育上、社会教育上来分析君主角色失范"问题"的原因。  相似文献   

20.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党中央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全局出发提出的重大战略任务。我国东部地区以构建和谐社会为目标,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推进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实现了经济与社会的协调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绩。中部经济欠发达地区如何抓住党中央提出的加快中西部发展的战略机遇,扩大对外开放步伐,促进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实现中部地区崛起,创优发展环境、建设法治政府成为关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