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回溯千年     
《瞭望》1999,(39)
回溯千年沧桑,我们备加珍惜新中国50年的辉煌,因为我们从这50年中,看到了中华民族走向伟大复兴的灿烂之光从今年上溯一千年,正是中国北宋真宗咸平三年。那一年,中国的宋代,自太祖赵匡胤、太宗赵光义之后,已经过了四十年大致太平的时光,虽然这一年北方契丹边患不止,又有成都戍卒王均的举事,但很快都被平息下来。而那一年的欧洲各地,因普遍迷信公元1000年将为世界末日,人心惶惶,不可终日,甚至皇室公犊也以“兹以世界末日行将来临”等语开端。人们生产情绪低落,直到1001年末日并未降临,人心才渐渐稳定下来。历史学家普遍认为,…  相似文献   

2.
为天下守财     
宋太祖赵匡胤躬身俭约,《续资治通鉴》卷一至卷八载其事。谨举几例:  一日在宫中,已经出嫁的永庆公主入宫拜见,衣着稍为花哨,太祖很不高兴,对公主说:“你把这些衣饰给我留在宫里吧,以后别再这样打扮。”公主不以为然地说:“这才用了几根翠羽,能值几何?”太祖说:“怎么能这么说呢!作公主的这样装扮,宫闱戚里必相仿效,就会把风气带坏。你生长富贵之家,当念诸多东西来之不易,不可轻易糟践浪费,开恶业之端。”  一次太祖与皇后侍臣闲坐聊天,直接说明了他躬身俭约的用意。皇后随便问道:“皇上作天子日久,御用器物搞些金…  相似文献   

3.
王浩 《各界》2012,(11)
明朝抗倭的故事,得从太祖朱元璋说起。开国皇帝就是有气派,直接派使者下国书到日本,喝令“日本国王”:不取缔倭寇,就发兵把你抓起来!  相似文献   

4.
有些情节大体一致的故事,读起来觉得形式和内容都有差别。 一、《三国志》的裴松之注,引孙盛《异同杂语》云:“太祖(指曹操)……尝问许子将:‘我何如人?’子将不答。固问之,子将曰:‘子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太祖大笑。”  相似文献   

5.
汤府 《各界》2010,(5):70-74
天命皇后 卜答失里(1307—1340),蒙古弘吉刺部人。父亲周阿不刺是驸马,封鲁王;母桑哥刺吉,是宗室之女、封鲁国大长公主。卜答失里的祖先世居朔漠,早年追随太祖铁木真从龙起兵,建有大功。在蒙元朝廷地位显赫。到太宗窝阔台时更进一步宣布:今后,弘吉刺家族若生女,则为皇后;若生男,则娶皇室公主为妻。因此,卜答失里从小就注定是天命皇后。  相似文献   

6.
<宋史·太祖本纪>三卷(以下简称<本纪>)实在是很有趣的文章.这种有趣深藏在字罩行间,非细细品味不能觉察.不过细品之后,也就品出点异样的味道.……  相似文献   

7.
晏建怀 《各界》2011,(6):2-2
呼延赞最大的功劳,就是参加了北宋征伐北汉的太原之战。当时,宋太宗赵光义亲征,大军攻到太原城下,遭到北汉军队疯狂阻击,发起无数次冲锋都不能奏效。士气低落之际,作为铁骑军指挥使的呼延赞奋力登城,他摔下来又爬上去,爬上去又摔下来,三番五次,愈战愈勇,最终跃上城头,吼声震天。宋军士气大振,一举拿下太原城。  相似文献   

8.
史载,唐太宗喜爱鹞鹰,一日正在宫中玩鹰,突遇谏议大夫魏徵,紧张得竞将鹞鹰匿于袖中,结果鹞鹰因窒息而死。面对谏议大夫魏徵,眼睁睁见爱鹰死去,敢怒不敢言。无独有偶,宋太祖喜欢打雀,一日玩兴正浓,一史官路过加以劝阻,言辞稍微尖刻,太祖不听,并用弹弓打掉史官两颗门牙,史官毫不示弱,说要把这件事写到正史里去,太祖一听怕了,慌忙向史官赔礼道歉。读罢这两个故事,我又想起了电视连续剧  相似文献   

9.
田宁 《瞭望》1993,(37)
“追赃助饷”是明末农民战争中农民军的主要政策,在某种意义上它甚至是中国封建社会中最彻底的一次反贪污运动。为什么会有“追赃助饷”这种历史现象,这就要从明末的贪污腐化问题谈起。明朝初年,太祖朱元璋励精图治,严肃法纪。对贪赃枉法现象用严刑打击,因而在客观上  相似文献   

10.
在我国历史上,“冗官坏政”的现象不乏其例,而尤以宋代为烈。宋朝的官僚机构臃肿,官员多而办事效率低,为时政之一大患。 宋代冗官之弊,始于太祖。赵匡胤陈桥兵变,代周自立,结束了五代十国的纷争而统一天下。为维  相似文献   

11.
马凯 《学理论》2014,(8):163-164
金代御史大夫是御史台的主要长官,出现于熙宗"天眷新制"后,为金初(太祖、太宗、熙宗、海陵朝)政治的稳定统治,及中央集权的巩固和加强发挥了相当重要的作用。史料可考金初共有御史大夫11人,女真人6人,汉人3人,渤海与奚人各1人。通过对金初御史大夫职务迁转的考察,可看出金初统治者对其非常重视。  相似文献   

12.
辽朝是我国古代史上由契丹族建立的强大封建王朝,屹立于世二百余年。作为辽朝统治民族的契丹族是我国古代北方强大游牧民族之一,其经济基础及立国基础是畜牧业。但是,在辽初太宗以后,辽朝境内逐渐形成了南农北牧的大格局,这是自秦汉以来我国历史上从未出现过的历史现象。大格局的形成得益于太祖、太宗时的开疆扩土与重视农业,更得益于"因俗而治"促使辽朝境内农业与畜牧业的共同繁荣。  相似文献   

13.
卢立业 《侨园》2011,(5):68-69
在沈阳大东区珠琳路1号,有一口300多年历史的神奇老井仍在"出水"。这个看起来与普通水井并无二致的老井,却有着不凡的身世。当年,这口老井打出来的水酿出美酒,被康熙、乾隆等四位大清皇帝10次东巡盛京拜祖时饮用,并用此酒拜祭了太祖皇帝、太宗皇帝。一举成就了大清贡酒的地位,也赢得了它传奇的经历。它就是中国最老的一口酒井—龙潭水。  相似文献   

14.
明代统治者的官吏考核思想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官吏考核制度是中国古代一项源远流长的传统人事管理制度。明王朝建立之后 ,太祖朱元璋及其传人牢记“为治本于任官”的古训 ,适应封建社会后期高度中央集权统治的需要 ,积极“仿唐虞成周之制”,“远稽汉唐 ,……亦参以宋朝之典 ,建立起了一套“考满、考察二者相辅而行”的、颇为详备的官吏考核制度 ,并为清代所取法。其在中国古代官吏考核制度发展史上具有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地位和作用。马克思主义原理告诉我们 ,政治法律制度等上层建筑是人们根据社会经济基础等的客观要求 ,并“通过人们的意识所形成的”。明代统治者之所以能够总结和…  相似文献   

15.
<正>生活情趣非小事(二○○七年二月十二日)风成于上,俗形于下。领导干部的生活作风和生活情趣,不仅关系着本人的品行和形象,更关系到党在群众中的威信和形象,对社会风气的形成、对大众生活情趣的培养,具有"上行下效"的示范功能。这方面的逸事较多,有两则小典故至今读来仍有强烈的警示意义。一则是《宋人轶事汇编》记载:钱俶进宝犀带,太祖曰:"朕有三条带,与此不同。"俶请宣示,上笑曰:"汴河一条,惠民河一条,五丈河一条。"俶大惭服。另一则是《南村缀耕录·缠足》记载:李  相似文献   

16.
朱元璋对宋讷委以国子祭酒之任,对他的严以治学已经不疑,但道德品质如何,乃至于私室独处时的所思所想,似乎仍不能完全地放心。史载,他曾命画工偷偷摹绘宋讷平居时的模样,某日所见,则是一副正襟危坐,面含怒气的形容。次日召对,太祖便从容问道:“昨天为什么生气呀?”宋讷闻听不觉一惊,回答说:“诸生有趋踣者,碎茶器,臣愧失教,故自讼耳。且陛下何自知之?”于是,“帝出图”,讷唯叩首敬服而已。  相似文献   

17.
龚浩 《瞭望》1984,(13)
中国历史上,凡是想稍微有点作为的君主,差不多都要把反贪污作为其长治久安之一策,而且反起贪污来,手段往往都很严厉。然而,从反贪污的连续持久、坚决彻底这一点上说,都比不上宋太祖赵匡胤。从《宋史·太祖本纪》和《续资治通鉴·宋纪》等史书上可以看出,赵匡胤在位十六年除了即位的当年建隆元年(九六○)忙于接管,没有反贪污的记载——但也有“朝市府库,不得侵掠”的命令——以外,其余的十五年,几乎可说是年年反贪  相似文献   

18.
漫说折扇     
东流 《瞭望》1992,(29)
我国北宋以前流行羽毛扇,或称雉尾扇。晋朝崔豹《古今注》认为雉尾扇起于殷,周制以它为“王后夫人之车服”,看来它起初只是贵族的仪饰,用以“障翳风尘”。后来雉尾扇由大变小,形制日多,又可用来拂凉了。晋时风行蒲葵扇,由丞相谢安带头使用,王羲之居绍兴蕺山时,见一老媪卖“六角扇”,买者甚少;羲之给她在扇上题了字,一时大家都来争着买了。但这种六角扇还不是可开可收的折扇。 折扇又称蝙蝠扇。《宋史·日本传》载,太宗赵光义端拱元年(公元988),日本僧人来中国,贡物中有“桧扇二十枚,蝙蝠扇二枚。”在宋人看来,不仅中国折扇来  相似文献   

19.
选择的智慧     
李瑞环 《党政论坛》2010,(22):16-16
选择是一种智慧,选择是人生的脚步,选择是一种思想的决策,选择是生活的必然,选择是生存的规律。选择是一种舍得的智慧,选择是前进的必然,选择是继续的开始,选择自我的挑战,选择是一种富有的钥匙。  相似文献   

20.
惠风 《学理论》2008,(11):78-78
企业是经济实体,这是不容置疑的。军队是军事实体,这也同样是不容置疑的。然而,无论是企业还是军队,没有文化却是万万不行的。记得当年毛泽东同志就说过,没有文化的军队是愚蠢的军队,而愚蠢的军队是不能战胜敌人的。由此我们也可以这样认定,没有文化的企业不是真正的企业,没有文化的企业是没有发展潜力的,是难以做大做强的。企业要立于不败之地、要永续发展和繁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