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中华民族自称为“炎黄子孙”,而“炎黄子孙”作为一个独立用语,却有其形成、发展的过程。通过对有关资料的梳理,我们发现“炎黄子孙”一语大致经过了三个历史时期的演变过程,而每个历史时期的意义却又有异同。通过对“炎黄子孙”一语演变过程及其意义、内涵的探讨,不仅有助于我们正确理解“炎黄子孙”称谓的内涵,而且对增强中华民族凝聚力具有一定的意义。  相似文献   

2.
高林华 《人大建设》2011,(10):14-14
文化资源,创发展良机 “天地玄黄,东方曙光,文明始租,中华炎黄。”中华人文始袒黄帝降轩辕之丘,定都有熊(即今新郑),统一天下,奠定中华,肇造文明。叶落兮归根,故里兮牵魂。如今,黄帝故里已成海内外炎黄子孙寻根拜祖之圣地。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的精神家园,新郑义不容辞,责无旁贷。  相似文献   

3.
论炎黄文化与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炎黄文化是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基本根基和内在需要。加强炎黄文化的研究和宣传教育,使炎黄文化保持民族性,体现现代性,增强兼容性,推进创新性,努力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因。  相似文献   

4.
周平 《思想战线》2018,44(2):61
党的十九大在大会的主题、 新时代的内涵、 党的历史使命、 国家发展目标等的确定上, 都使用了 “中华民族” 概念, 从而使中华民族得到前所未有的凸显。 这样的凸显, 既是政治决策的产物, 也有着深刻的历史根据。 回溯中国近代以来的历史可以看到, 在民族国家构建、 国家陷入深重危机、 实行改革开放并促成社会深刻变革、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等若干历史紧要关头, 中华民族问题就会被历史凸显出来, 并发挥着无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这表明, 在中国由传统文明向现代文明转型的过程中, 作为一种社群形式的中华民族, 既是重要的文化资源, 又是不可或缺的组织资源, 其形成和发展都是必然的, 并对中国近代以来的历史发挥着根本性的影响。 国家未来发展目标的实现, 也有赖于中华民族这种社群形式的作用的充分发挥。  相似文献   

5.
2008年,怀着无比喜悦的心情,我们迎来改革开放30周年。 30年前,作为中国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以超凡的勇气与谋略,带领国家史无前例地开启了一场震惊世界的改革。  相似文献   

6.
中国共产党是国家凝聚力的政治核心、领导核心,也是中华民族凝聚力的组织核心。执政党对中华民族凝聚力的影响是通过国家凝聚力发生作用的。作为执政党的中国共产党的自身建设,直接关系到中国国家凝聚力和中华民族凝聚力的强弱。因此,必须要加强中国共产党的自身建设,以推进中国国家凝聚力和中华民族凝聚力的不断增强。  相似文献   

7.
4月24日,福建省炎黄文化研究会召开第四届理事大会,报告5年工作,讨论今后安排,通过研究会章程修改报告,选举产生新一届领导班子。省委书记卢展工发来贺信,全国政协常委、港澳台侨委副主任、省炎黄文化研究会名誉会长陈明义出席会议,省政协副主席叶家松,老同志王直、许集美、蔡载经、黄文麟、陈荣春、林逸、潘心城出席会议。受省政协主席梁绮萍委托,叶家松代表省政协向大会表示祝贺。省炎黄文化研究会第三届会长何少川向大会作工作报告。  相似文献   

8.
凝聚人民是文化最显著的功能之一,这对于承载了五千年文化传承的中国而言更是如此。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民族的凝聚与复兴,在历史长河中相互成就。中华民族的凝聚力内生于文化传承之中,中华民族的复兴则是文化发展创新的巅峰。新时代中国人民的凝聚力孕育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沃壤,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亦将成为中国人民在新时代实现民族复兴的深厚根基。  相似文献   

9.
陈欣德 《当代广西》2009,(16):40-41
东兰山高千万重,革命红旗满山红。带头扛抢打白匪,要数拔哥最英雄。这是当年流传在右江地区的一首山歌。韦拔群,不仅在壮乡闻名遐迩,深受各族人民的爱戴和敬仰,而且还得到中共中央和毛泽东、周恩来、邓小平、胡耀邦、江泽民、胡锦涛等领导人的高度赞誉,对其一生的光辉业绩和不凡历史地位给予高度的评价。这是壮乡各族人民的无比光荣和骄傲。  相似文献   

10.
文化建设既要坚持民族立场,又要有全球视野;既要加强主流文化的建构,又要注重大众文明的建设;既要传承传统社会的道德精神,又要注重法理社会契约精神的培育;既要提高公民的基本素养,还要培养公民的现代意识。中华民族凝聚力在文化建设四重路向的影响下,具有合理的开放性、不同的凝聚层次以及适应时代发展的价值取向与新型主体。  相似文献   

11.
12.
经过几代人的接续奋斗,中华民族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创造了举世公认的发展奇迹。在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历史进程中,中华民族凝聚力不断获得新的时代内涵。实践证明,一个民族的凝聚力固然有其历史基因,但社会制度的影响也至关重要。正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为中华民族凝聚力的充分发挥铸造了历史平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当代中国人民团结的旗帜、奋进的旗帜、走向胜利的旗帜。  相似文献   

13.
毛泽东是中华民族的伟大骄傲,是中国共产党的伟大骄傲,邓小平更曾宣示说,中国人民要世世代代高举毛泽东思想的伟大旗帜,而这就是因为历史已经证明,必将继续证明:如果我们丢掉了毛泽东思想,中华民族就将丧失“压倒一切敌人而不为敌人所屈服”的民族精神、国家动员能力和组织凝聚力;  相似文献   

14.
夏雷 《传承》2011,(11):66-67
在每一年的寻根祭祖时,华夏族子孙都尊称黄帝是其共同的、最古老的人文始祖,华夏族所创造的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甚至是政治制度文明都源自黄帝,黄帝人文初祖形象的形成与确立在华夏族的形成和发展过程中起着巨大的凝聚作用。今天继续宣扬黄帝精神,对于凝聚人心、勇于创新、爱国兴国都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5.
历时两年、集省市众多专家学者心血的《江宁历史文化大观》一书在宁正式出版发行。在4月10日的首发仪式上,著名历史考古学家、南京历史学会名誉会长蒋赞初先生,对该书给予高度评价,称赞"此书是对整个南京历史文  相似文献   

16.
妈祖文化在宋代以后,就已经融入了中华文化的传统体系,变成了炎黄文化的一部分。随着沿海的中国人部分向港澳台、东南亚甚至世界其他国家发展,妈祖文化已经和中国语言.儒家文化、宗主文化等融在一起,成为了全世界的大中华文化圈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年复一年的迎神.祭神、娱神等宗教庆典活动,都会强化华人的民族意识,增进他们对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情感,从而有利于增强中华民族的聚合力。  相似文献   

17.
廖逊 《新东方》2008,(6):1-1
“5·12汶川大地震”发生之后,举国上下万众一心,中华民族伟大的凝聚力,令整个世界刮目相看。对于熟悉中国历史的人来说,这丝毫不奇怪。因为中华民族本身,就是在抗灾救灾的历史中逐步形成的。  相似文献   

18.
《协商论坛》2009,(4):17-17
嫘祖是中国历史上一位伟大的女性,她发明了檀桑养蚕.缫丝制衣,同黄帝一道开创了中华民族男耕女织的农耕文明。她与黄帝结合繁衍了华夏子孙,其后裔遍布全国及世界各地。  相似文献   

19.
博大精深,丰富多彩的中华文化,是中华民族凝聚力的源泉,是维系全体炎黄子孙的精神纽带。中华文化深深厚植于台湾,并已渗透到台湾同胞的血液之中,成为两岸同胞共同的根。浙江宁波作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在民间艺术上人文荟萃,独具魅力,其特色文化受到台湾民众的热烈欢迎。  相似文献   

20.
付昌义 《传承》2014,(12):34-35
中央电视台在2014年8月份播放了《历史转折中的邓小平》一剧,网上对其中的历史细节提出了质疑。这便促使我们更应该准确完整了解那段历史,正确反思那段历史留给我们的经验教训,才可以不再犯同样的错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