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巴西现代化实质刍议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巴西不仅是拉美最早开始现代化的国家之一 ,也是拉美现代化程度最高的国家之一。自 1 9世纪 80年代末起 ,巴西开始启动现代化系统工程 ,经历了一个漫长崎岖的过程 ,围绕工业化这一主旋律 ,先后跨越了“西化”“巴西化”“进口替代工业化”和“新巴西现化化”四个阶段。这是一个不断进步、至今尚未完成的过程。巴西的现代化以欧洲“社会进化论”和“实证主义”、尤其以拉美发展主义为指导思想 ,以世界第二次工业化浪潮为背景和发展契机 ,以打造发达的现代工业国家与工业社会为目标 ,主要采取高效率的、非均衡的工业化方式 ,逐渐从一个落后的传统的农业国演化成一个具有中等发达水平的工业国。因此 ,工业化不仅是巴西现代化的主旋律 ,也是巴西现代化的实质所在。巴西工业道路既不同于美国式的工业化道路 ,也不同于苏联式的工业化道路 ,而是根据巴西国情探索出的一条混合型工业化道路 ,呈现出突出的计划性、深刻的内向性、鲜明的赶超性等特点  相似文献   

2.
巴西二元经济结构的特征、演进及政策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作为发展中国家,巴西存在明显的二元经济结构。除发展中国家普遍存在于农业和非农部门间的二元结构以外,巴西的二元经济结构还表现出农业二元、地区二元、城市二元(非农产业内部的二元结构)等特征。巴西的二元经济结构也形成于工业化过程,虽然自然地理、土地制度、农业发展政策、城市化进程等都是影响巴西二元经济结构的因素,但进口替代工业化战略则是最主要的因素。二元经济结构对社会的均衡、和谐发展产生不利影响,现代化进程要求经济结构由二元转变为一元。多年来巴西政府的政策使转变的效果出现一定的波动性。进入21世纪以来,巴西二元经济结构明显改善。  相似文献   

3.
巴西现代化的起始与社会转型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巴西现代化起始于 2 0世纪 3 0年代。在 3 0年代工业发展呈现出改变国民经济结构特征并成为其增长的带头部门。与此同时 ,形成了实现现代化的社会力量以及政治方面的前提条件。1 93 0年是巴西传统社会逐渐转入现代社会的标志年。在传统社会中 ,外来因素的刺激成为巴西社会发展的强劲力量。在 1 850~ 1 93 0年的社会转型中 ,社会财富得到急剧积累 ,同时形成新的社会势力 ,但并未形成巴西特有的发展思想 ,制约发展的基本社会问题也未适时得到解决  相似文献   

4.
热图利奥·多内莱斯·瓦加斯是巴西近代历史上最具争议性的人物之一.他开创了瓦加斯时代,对巴西现代历史的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瓦加斯不仅在经济方面将巴西从全球性的经济危机中挽救出来,使巴西由农业为主的社会转变为工业社会,并从此开始沿着工业化的道路前进;而且在社会改造、人民生活改善等方面也做出了许多有创举性的成就,使巴西人民受益至今.但时瓦加斯历史地位评价的最大争议是他对法西斯及共产党的态度问题,他对两者的态度都是既有扶植又有打击,因而受到诸多史学家的批评.本文通过分析瓦加斯上台的国内外背景、内政外交政策和执政表现,指出瓦加斯为巴西发展所做出的贡献是元人能取代的,他是巴西历史上影响最大的爱国领导人.  相似文献   

5.
农牧业在巴西经济发展中的地位及巴西的农牧业政策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巴西的农牧业不仅在巴西的经济发展中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 ,而且在世界农牧业、特别是在出口农牧业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这种地位源于政府对农牧业的一贯重视 ,始终将它作为国民经济发展的基础。在此基础上 ,政府强调农牧业科研、利用巴西特有的自然优势鼓励农业边疆的开发 ,对农牧业提供优惠和长期贷款 ,根据国际市场需求随时调整农牧业生产结构 ,将出口作为发展农牧业的方向。目前 ,巴西农牧业发展仍存在一些问题 ,主要包括发达国家对农产品出口设置的种种障碍、农牧业信贷短缺、土地高度集中、土地问题引发的农村土地冲突等。但从总体上说 ,巴西具有巨大的农牧业发展潜力 ,在不久的将来 ,巴西将会在世界农牧业市场占有更加重要和突出的地位。  相似文献   

6.
巴西是拉美地区大国,也是发展中国家中较早地实现了城市化的国家之一。巴西的城市化经历了不同的阶段,形成了不同的特点。20世纪50年代至80年代,巴西实现了由农业社会向城市化的转型,并在21世纪头10年基本完成了城市化进程。巴西城市化进程中出现了为数不少的小城市依托某一区域经济和政治中心城市而发展的独特现象,以此形成城市群推动城市化的发展;贫民化的"边缘化"城市和贫民窟并存是巴西建设现代化城市面临的严峻挑战;土地问题及无地农民问题在巴西城市化进程中没有得到有效解决。巴西城市化是其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必然产物并具有积极意义,但其存在的问题也给人们提供了有益的启示:仅仅依靠城市化难以改变收入分配两极分化的现象,也无法避免城乡之间贫困人口转移的趋势;城市化进程中应尽可能地避免贫民窟和"边缘化"城市群的形成;城市建设和公共社会政策应兼顾不同的社会阶层。  相似文献   

7.
巴西500年历史嬗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葡萄牙占领巴西改变了业已存在的印第安人社会形态 ,导致与印第安人社会不同的巴西社会的形成。印第安人被征服 ,其社会发展秩序被打破是巴西社会形成的前提条件。“引进”黑人对巴西社会的形成与发展具有重大的历史作用。经济周期的变更与人口的流动致使经济重心相继转移 ,促成巴西社会形成与发展并使疆土得以实际占领。巴西人的国家意识因巴西社会的形成与经济发展而增强 ,最终导致独立国家的建立。随即产生由帝国到共和国的政治发展历程 ,并于 2 0世纪 30年代开始进行国家现代化建设。在 5 0 0年的历史演变中 ,巴西表现出诸多发展特征。时至目前 ,巴西虽然尚未实现现代化目标 ,但它已是世界经济 8强之一。  相似文献   

8.
1930年开启的巴西现代化进程是巴西崛起的关键,而中产阶级则是其中的重要推动力量.本文首先分析了巴西中产阶级形成的四种动力,即技术革新和工业化、城市化、官僚机构的扩张,以及公共教育的扩大.进一步的研究发现,在巴西的现代化进程中,中产阶级虽有其政治态度不稳定的一面,但并非完全是一种破坏和阻碍性的力量.相反,中产阶级在推动和扩大巴西的政治和社会参与、促进公共教育改革,以及实现国家的公共治理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本文的结论是,中产阶级既是巴西现代化的产物,也是巴西现代化的推动者.  相似文献   

9.
广大发展中国家和地区虽然处于工业化的起步和经济增长阶段,但农业的基础性地位依旧没有改变,因此,利用有限的土地和资源最大化发挥农业的基础作用、增加粮食产量成为发展中国家面临的主要问题,而已经逐渐得到当今各国普遍认同的可持续农业理念为此问题的解决提供了可能。本文认为巴西卢拉政府时期的粮食收购计划(PAA)在改善农业生产结构、保障粮食安全与食品安全、保障农民收入等方面成为发展可持续农业的有益尝试,值得包括拉关地区在内的其他发展中国家借鉴。  相似文献   

10.
为了缩短与发达国家的技术差距 ,走独立的技术和经济发展道路 ,巴西在 2 0世纪 70年代初即以信息产业为试点 ,制定了一系列高新科学技术政策 ,成为发展中国家最早探索具有本国特色的高科技发展模式的国家之一。 70年代以来巴西的信息产业政策是在两种不同的经济发展模式下运行的 ,一是“进口替代工业化”时期独立而保守的信息产业政策 ,统称为BIP ,二是巴西实行“贸易自由化”后的一系列相应的信息产业政策。巴西历时 3 0多年的信息产业政策虽然取得了不小的成绩 ,但仍存在一些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