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王进 《学理论》2011,(13):60-61
马尔库塞认为,当代发达工业社会是个新型的极权主义社会,生活于其中的人成了单向度的人,呈现出"集体无意识"的状态。不仅如此,这种"集体无意识"状态在我国封建社会中也是广泛而久远地存在着。尽管它在两种不同形态的社会中产生的客观效果相同,但导致两种社会人的"集体无意识"的根源却有着本质的不同,发达工业社会与我国封建社会的集权性质和方式存在着差异。  相似文献   

2.
近年来,社会泄愤事件及其所反映的社会问题在我国已成为一个愈来愈热的研究话题.从政治学尤其是政治参与的角度来审视社会泄愤事件,可以将其理解为一种公民无序政治参与的表现.究其原因,主要表现为:"体制性迟钝"导致怨恨的累积,公民社会稚嫩致使公民对公权力监督的弱化,盲从心态诱发集体的无意识,政府信息传播不顺畅导致信息传播失衡.因此,应增强体制吸纳民意的能力,促进公民社会的发展,防范和疏导民众的盲从心态,畅通信息传播渠道,从而引导公民有序政治参与,减少社会泄愤事件的发生.  相似文献   

3.
刘春兰 《学理论》2013,(10):104-105
群体无意识是某个时期社会群体所具有的但又很少或丝毫未曾被当时的人们所意识到的意识。群体无意识是人类个体中体现出来的社会共同性,是个体的社会属性和社会价值的表现。群体无意识对于个体道德的影响主要是从导向和制约两个方面来发生作用的。它是在一定的社会历史条件下,社会群体具备的共同模式,是人们在社会生产生活中不被人们发现的非理性的精神现象。它以其不自觉的形式对个体道德的形成和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4.
《学理论》2015,(14)
群体性事件的发生对社会造成了严重的影响,成为威胁社会稳定和发展的严重隐患,如不能妥善处置和有效预防,则有可能触发更多、更深层次的社会矛盾,从而不利于社会政治的稳定。政府机构应加强对群体性事件预警机制的重视,对有可能发生的群体性事件做出及时、准确的判断,提前做好准备,采取相应的预防措施,以最大限度减少群体性事件发生所造成的社会危害和经济损失。  相似文献   

5.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思想的提出,一方面是中国改革发展进入关键期的客观要求,另一方面,也要求我们在实践中不断研究完善,以求在更深的层次把握之。 在当前,要构建和谐社会,必须处理好深化改革与促进社会公平之间的关系。由于我国进行的是渐进式改革,前期因社会各群体之间的利益差别不大,且改革能够普遍提高各群体的"收益",因而有着广泛的社会基础,改革也因之得以顺利进行。当前,社会各群体之间的利益差别  相似文献   

6.
政府是危机管理的主体。危机发生后,事件相关人和大众往往处于焦虑、恐惧和怀疑的状态。政府在应急中任何一个环节的行动与措施都受到公众的高度关注。由于"集体无意识",多数人只是关注事件的反常性和不光彩性,应急中稍有不慎,公众就会将矛头指向政府处置风险的能力,严重时甚至会动摇政府执政的合法性基础,造成社会、经济、政治秩序的紊乱。一、什么是"污名化"现象"污名化"现象是现代社会学和社会心理学研究的重要主题。  相似文献   

7.
网络群体事件作为虚拟技术与现实政治交互的产物,正在影响着现实社会生活的运行轨迹.探寻网络群体事件的生成逻辑,有助于我们更加深入了解与正确对待网络群体事件.群体感染、虚实交互、群体极化、精神宣泄、谣言传播等无疑是网络群体事件生成的内在原理,它们共同引发并催化网络事件的发展.  相似文献   

8.
《学理论》2017,(5)
弗洛姆在弗洛伊德个体无意识理论和荣格的集体潜意识理论的基础上,吸收马克思的唯物史观思想,构建了社会无意识理论,以心理因素与经济、政治因素相结合为出发点,创造性地分析了社会无意识的产生机制,在精神分析心理学的马克思主义研究取向中极具代表性。  相似文献   

9.
《学理论》2015,(15)
集体腐败以腐败主体的群体性、集团化为特征。梳理相关研究视角发现分析都将参与集体腐败中的个体假设为"理性人"。群体心理学认为当个体进入到群体中,个体逐渐成为"非理性"的代表。因此,借用此理论视角分析群体的氛围和个体的理性缺失对集体腐败产生的影响。个体之间的传染、失范、暗示等成了集体腐败中个体的联系方式。  相似文献   

10.
<正>农民工市民化首先是一个权利不少社会学者提出,"农民工"及密切相关的"流动人口"、"外来人口",这些特殊的身份之所以在中国城市社会中能长期存在,不仅仅是中国存在城市户籍制度限制这个表面原因,更深层次原因是中国长期经济与社会发展中,公民的很多权利是外生的、由政府来决  相似文献   

11.
从近年来我国群体事件的处置来看,导致事态失控的政府回应不外乎两种形式:一种是采用较强硬的措施加以应对,另一种则是无回应,即有关部门对事件采取消极不作为的态度。文章通过社会冲突理论的视角分析认为,群体性事件发生有其必然性,而冲突发生的主要原因在于社会因素,不必以一种"泛政治化"的眼光来看待民众维护自身利益的抗争。这样的视角也是政府在回应、处置群体事件的政策制度方面得以创新的前提和基础。  相似文献   

12.
社会心理既是社会心理学研究的对象,也是历史唯物主义包括的内容。现代社会心理学认为,社会心理是个体在社会环境中的各种心理过程和行为表现,它涉及到人与人相互作用的所有领域。它还包括群体心理及大众心理现象。其中包括的人际沟通、人际影响、人际关系对人的社会心理起很大的影响作用。  相似文献   

13.
谢金林 《公共管理学报》2012,(1):80-93,126,127
本文打通个人层次与社会层次联系,从微观层面展现当代中国网络政治抗争动员的一般图景,以克服资源动员理论对中国网络政治抗争动员机制解释的不适应问题。湖北"石首事件"个案分析表明,情感在网络政治抗争动员过程中发挥着决定性的作用。从个体层次看,事件对网民的情感刺激决定了网民对事件的解读方式,从而直接影响公共话语建构和网民的社会认同。从社会层次看,网民情感反应根植于社会文化之中,社会文化框架决定着政府与网民互动的模式,直接决定网络政治抗争动员框架的建构。打通个体分析层次与社会分析层次的联系是理解情感影响下的社会认同建构是根本,也是理解当代中国网络政治抗争的根本。分析情感对网络政治抗争动员的影响有利于深入理解网络社会运动的内在机理,也有利于政府科学应对网络集体行动,促进政府与公众的良性互动。  相似文献   

14.
以云南省德宏州景颇族、阿昌族民族文化传承中的心灵传承现象为切入点,引入荣格心理学中"集体无意识"概念,结合民族学、宗教学的理论对这种现象作出初步的探讨。德宏州景颇族、阿昌族在以古老史诗为主的民族文化传承中确实存在着"集体无意识"的心灵传承现象。并从传承内容以及一些传承例子中对景颇族、阿昌族的这种传承作尝试性的归纳。  相似文献   

15.
马晓燕 《党政论坛》2012,(17):20-22
政府是危机管理的主体。危机发生后,事件相关人和大.众往往处于焦虑、恐惧和怀疑的状态。政府在应急中任何一个环节的行动与措施都受到公众的高度关注。由于“集体无意识”,  相似文献   

16.
近年来,我国各地因环境问题引发的社会政治冲突事件使得我们追梦、筑梦、圆梦的路途面临着许多"沟坎"和不确定因素。综合起来看,其原因主要可以从价值累加、集体兴奋、大众社会和边界博弈四个方面作出理论解释,这也是环保类社会政治冲突动力生成的基本根源。其中,价值累加通过环境问题的结构化怨恨累积和转化起作用,集体兴奋通过基于环保问题普遍亢奋的三重效应起作用,大众社会通过环保类民间组织缺失及功能减损起作用,边界博弈通过"闹大"嗜好的赌徒与抗争心态起作用。  相似文献   

17.
以混合方法讨论我国人际关系网络对于社会抗争动员的影响可知,当下,我国社会的群体抗争动员结构尽管也存在"组织""空间"等因素,但实际上均以人际关系网络为其支配性基础,这与西方社会以组织、网络和空间等因素多元组合的社会运动动员结构既有相近之处,也有自身的特点。由临时性关系行动者参与的群体性事件,往往注重对外动员;而由熟悉的人际关系群体发动和参与群体性事件,其动员则既有对内动员也有对外动员。  相似文献   

18.
《学理论》2015,(3)
虽然"井底住人"新闻事件已经过去很久,但是事件所反映的问题却值得我们深思,目前我国贫富差距大,社会底层群体生存状况令人痛心,加强对弱势群体的保护已经刻不容缓。通过对新闻事件的反思提出加强对社会弱势群体的保护不仅是政府的责任,同时也需要全社会共同的努力,强调公民社会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19.
蔡昱 《学理论》2011,(17):45-46
了解女权主义在中国的发轫,进入了解妇女在中国职场中面临的种种歧视是一种勇气。"第二性"的理念很容易阐释中国社会的集体无意识造就了职业女性的性别歧视的现状。解决问题的路径除了依靠社会和政府的力量,更重要的是从立法理念和法制预防上下功夫,尽快出台《反歧视就业法》。  相似文献   

20.
王建  傅新禾 《学理论》2012,(1):65-66
随着我国现代化建设步伐的加快以及对土地需求的激增,由拆迁引发的群体事件不断增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社会的稳定与和谐。探讨拆迁性群体事件的原因及提出应对之策,不仅能有效避免、化解及解决拆迁性群体事件,而且有利于社会稳定和和谐社会的构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