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37 毫秒
1.
周丽杰 《党建文汇》2006,(10):22-22
红军长征中的湘江战役是人民军队创建以来受创最重、牺牲最大的一次战役。中央红军在进行湘江战役之前,连续突破国民党设置的三道封锁线。这使蒋介石对粤军和湘军的作战不力十分恼火,于是凭借所谓湘江“天堑”,筑构更坚固的第四道封锁线。在红军还未完全突破第三道封锁线时,蒋介石任命老牌反共分子何键为“追剿军”总司令,统领湘、粤、桂军和中央军,共26个整师、30余万兵力,全力“围歼”红军。  相似文献   

2.
正一1934年10月10日晚,中央红军开始战略转移。随后,中央红军顺利地突破了蒋介石设置的三道封锁线,但在通过敌人第四道封锁线时,却被迫同国民党军进行了惨烈的湘江之战。1934年10月15日,蒋介石携夫人宋美龄,由"剿"共行营南昌登上自己的座机,先后飞往西安和成都,对西北、西南地区进行视察。待蒋介石得到中央红军全部撤离中央根据地的确切情报时,中央红军已通过粤界进入湖南了。蒋介石匆匆回到了南昌大本营,两份重要的情报随即摆在他面前:一是向瑞金前进的国军获得了中  相似文献   

3.
“政治工作是红军的生命线”,①是长征胜利的重要保证,也是党的一切工作的生命线。无论过去和现在,政治工作在党的事业中都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发挥着巨大的作用。一、政治工作与遵义会议的召开。王明“左”倾冒险主义的错误领导,导致了红军第五次反“围剿”的失败和长征初期的严重挫折。红军在突破第四道封锁线的湘江战役中蒙受了惨重伤亡,中央红军从长征出发时的人万六千余人锐减为三万余人。李德、博古不顾蒋介石调集重兵围歼红军的严峻形势,坚持中央红军到湘西与红二、六军团会合的计划,使中央红军濒临全军覆灭的境地。在中国共…  相似文献   

4.
正1934年10月,中央红军踏上长征路,一路顺利突破敌人第一、二道封锁线。11月5日以后,中央红军乘胜由湘南向纵深挺进。当红军向郴州、宜章西进时,蒋介石紧急颁布"堵剿"电令,命湘军、粤军在北起衡阳,经郴州、宜章至广东乐昌的交通线上构筑起第三道封锁线,然而旋即被红军瓦解。11月25日,中革军委发布作战命令,兵分两路抢渡湘江,以红一军团为右翼,红三军团为左翼,  相似文献   

5.
西进中,与央红红二军、长六征军开团始会后师,湘先西是,开沿辟五新岭的山革麓命根据地。蒋介石以数十万兵力对我几万红军进行围追堵截。在江西的固陂、湖南与广东交界的城口、湖南的宜章、湖南与广西交界的湘江,连续布下了四道封锁线,不仅要阻止红军西进,而且企图把红军消灭在湖南境内跨过五岭抢湘江!!中央红军突破第二道封锁线城口中央红军突破第三道封锁线宜章渡口中央红军突破第四道封锁线湘江湘江战役后,红军在遭受重大损失的情况下,广大指战员越来越对“左”倾领导者的指挥不满,越来越渴望毛主席回到红军的领导岗位上。图8为毛泽东看望…  相似文献   

6.
《湘潮》1986,(11)
一、关于通道会议问题我们认为中央红军长征突破四道封锁线后,召开了通道会议。时间是一九三四年十二月十二日,地点在芙蓉。主要依据和理由是: 第一,中央一、二纵队十二月十二日在芙蓉和芙蓉附近宿营。长征出发前,博古、洛甫、周恩来、毛泽东、朱德、王稼祥、李德还有其他负责同志,都编在红星纵队。但在行军进入通道时,“李德、博古、周恩来、朱德在第一纵队,毛泽东、张  相似文献   

7.
正历史瞬间之一:湘江之战这是红军长征路上损失最为惨重的一战。蒋介石凭借湘江天险设下第四道封锁线,总数25个师超过30万人的国民党军队,在桂北越城岭和都庞岭之间的湘江两岸布下绝杀之阵,等待着一个多月中连续突破三道封锁线的中央红军。1934年11月27日,红军先头部队突破湘江界首防线,拉开了湘江血战的序幕。至12月1日,中央红军苦战5昼夜,终于渡过湘江,粉碎了蒋介石围歼中央红军于湘江以东的企图。然而,掩护主力的红5军团34师、红3军团18团被敌人阻  相似文献   

8.
在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史上,有一个生死悠关的重要会议,这就是长征途中著名的遵义会议.还有一个非同寻常的军事战役,这就是遵义会议后的四渡赤水!它的最高指挥者是毛泽东.1935年1月,遵义会议召开时,中央红军面临的形势异常险恶.此时蒋介石正在紧锣密鼓制定一个“川江南岸围剿计划”,迅速调集中央军及川湘桂黔滇五省六方30多个师近200个团的40万正规部队,将滞留黔北的中央红军团团包围,妄图利用长江天险,“合剿而聚歼”中央红军“于川江南岸地区”.这时中央红军只有3万,敌我兵力众寡极端悬殊,而且敌军装备先进,给养充足,又有飞机参战.生死攸关的遵义会议,在结束王明“左”倾冒险主义对中共中央统治的同时,还慎重研究了中央红军的进军方向和最后落脚点.会议作出了重大战略决策:北渡长江,进军川北,与红四方面军会合.为了实现这一战略目标,1月19日,毛泽东指挥中央红军从遵义地区兵分三路向川南挺进,以图西渡赤水,在四川的宜宾、沪州之间北渡长江.蒋介石派驻重庆的参谋团,在中央红军尚未离开遵义前,就对红军的动向作了反复推测,判断红军定是从宜宾、沪州之间北渡长江,于  相似文献   

9.
在震撼世界的中国工农红军二万五千里长征中,中央红军从离开中央苏区到渡过湘江,通常称之为失利阶段,但在这一阶段中,中央红军获得了突破国民党苦心经营的四道军事封锁线的重大胜利,粉碎了国民党蒋介石集团妄图把红军消灭在湘江、漓水以东  相似文献   

10.
正在中央红军突围的前进道路中,蒋介石指挥广东的陈济棠、湖南的何键和广西的白崇禧等先后布置了四道封锁线,妄图阻止以至消灭红军。但红军英勇奋战,突破一道道险阻,使蒋介石的如意算盘全部落空。处处是险境1934年10月21日,中央红军的先头部队红一军团2师在江西信丰、安远间的版石圩打响了第一仗,击溃广东守敌。1师又占了新田,渡过信丰河,进入广东  相似文献   

11.
长征初期,"左"倾错误给党中央和中央红军造成了巨大的损失。调整党中央的领导机关和党的政策已经迫在眉睫。遵义会议实现了中国革命的重大转折,在危急的情况拯救了党,拯救了红军,拯救了中国革命。而在遵义会议召开前,中共中央政治局召开了通道会议,黎平会议、猴场会议三个重要的会议,为遵义会议实现重要转折作好了铺垫。  相似文献   

12.
谭玲 《当代贵州》2013,(8):66-66
1934年10月,由于在党内占统治地位的"左"倾冒险主义者抛弃了红军第一至四次反"围剿"的成功经验,采用冒险主义的错误主张,致使红军未能击破国民党军队的第五次"围剿",中央红军主力不得不退出中央立新的根据地。蒋介石得悉中央红军要向湘西转移,就在红军西行的路上设置了四道封锁线,围堵红军。红军浴血奋战,损失很大,至1934年12月初突破敌人的第四道封锁线—湘  相似文献   

13.
70多年前的1934年10月,由于“左”倾错误进一步发展的恶果,中央红军主力被迫实行战略转移。长征开始后,“左”倾领导人又犯了退却中的逃跑主义错误。在连续突破国民党军队布置的四道封锁线之后,红军和中央机关人员由撤离根据地时的8.6万多人锐减到3万多人。在严酷的事实面前,党和红军内部对错误领导的不满并要求加以改换的情绪愈益明显。这时,蒋介石又调兵遣将,企图使中央红军陷入其布下的罗网。在这紧急关头,毛泽东同志建议放弃在湘西同红二、六军团会合的计划,改向贵州挺进。这一建议得到许多人的赞同和支持。中央红军占领湖南通道后很快…  相似文献   

14.
在中国工农红军的长征史上,存在这样一个谜:红军为什么会几乎“兵不血刃”地顺利突破蒋介石的粤北第一、二、三道封锁线?陈济棠为何会心甘情愿地为在战场上你死我活的“敌人”“让道”,并悄悄送给“敌人”大量军火?  相似文献   

15.
《党课》2006,(9):87-87
1934年11月中旬,突围的中央红军跨越敌军的三道封锁线,进入湘南的嘉禾、兰山、临武地区。这时,蒋介石才真正搞清了红军战略转移的目的地,调集湘军和桂军,在零陵至兴安之间近150公里的湘江两岸放置重兵,构筑碉堡,设置了第四道封锁线。蒋介石则亲率国民党中央军周浑元部及部分湘军在后面追击。前有堵截,后有追兵,红军处境万分险恶。25日,中央军委发布抢渡湘江的命令,令中央红军分四路纵队,迅速抢渡湘江。26日,红一、三军团主力迅速前进,先头部队红二、四师各一部于27日在广西的兴安、全州间抢渡湘江,至当日晚,红军已控制了界首至屏山渡之间30公里长的湘江两岸。此时,军委纵队距最近的湘江渡河点只有80多公里,如果轻装急行军,一天即可赶到。可是,由于山路狭窄,加之后续部队携带着从苏区运出的大量物资,行动迟缓,每天只能走二三十公里,宝贵的机会就这样白白丧失了。  相似文献   

16.
正1934年12月的通道会议,是中共中央在经过湘江战役中央红军遭遇重大损失后,召开的一次解决中央红军生死存亡问题的重要会议。尽管这次会议决定的改向贵州方向进军还只是战术转兵而不是战略转兵,但通道会议为随后召开的黎平会议改变中央红军战略方针,决定由贵州腹地向黔北进军创造了条件。更为重要的,这是毛泽东自1927年八七会议以来第一次出席中央会议并且得到了多数人的支持,这就为他重新复出并在遵义会议上进入中央领导核心走出了极为重要的一步。  相似文献   

17.
王涛  戴美瑛 《广东党史》2005,(2):13-14,18
民国时期统治广东8年的“南天王”陈济棠,在20世纪30年代中央红军长征前后的一段时间里,曾经与中共和红军建立了秘密的合作关系,对红军在长征初期顺利突破第一、二道封锁线起了一定作用。对此,许多不知内情的人感到疑惑,陈济棠这位曾经投靠蒋介石并积极镇压广东革命力量的“南天王”,怎么会有同中共合作的历史呢?  相似文献   

18.
<正>猴场会议召开于黎平会议之后、遵义会议之前,为遵义会议的召开准备了条件,是遵义会议的前夜,会议内容诠释了遵义会议精神内涵,是遵义会议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1934年12月31日,中央军委纵队到达猴场。此时李德等再三提出北上湘西与红二、红六军团会合的主张,中共中央在危急关头于贵州境内瓮安县猴场召开政治局会议。这次会议从12月31日下午开到次日凌晨并最终通过《中央政治局关于渡江后新的行动方针的决定》。该《决定》重申和坚持了黎平会议所制定关于中央红军在川黔边建立根据地的战略方针,肯定了黎平会议所决定的进军方向和毛泽东渡江北上创建新苏区的正确主张,彻底否定了博古、李德要中央红军去湘西与红二、红六军团会合的错误主张,实际上取消了李德对中央红军的  相似文献   

19.
《党史文苑》2013,(11):29-29
1934年10月,中央红军高举“北上抗日”的旗帜,开始长征。但遵义会议既没有讨论“抗日问题”,也没有确定“北上抗日”为当前行动方针。其主要原因:一是中央红军当时处在生死关头,亟待解决的是根本转变军事路线和军事领导问题。遵义会议集中全力纠正当时具有决定意义的军事上和组织上的错误,是完全正确的。  相似文献   

20.
在1934年11~12月中央红军长征经过广西期间,蒋介石组织了包括中央军、湘军与桂军在内的多股兵力参与到对红军的追剿中,企图将红军剿灭于湘江之东。虽然面临着三股力量的围追堵截,红军最终还是突破了蒋介石精心布置的第四道封锁线。红军渡过湘江后,国民党各派势力之间互相攻讦指责对方阻击不力。社会舆论起初将追剿计划失败的责任归结于何键的湘军和蒋介石的中央军,随着红军西进贵州以后,又将责任延伸到桂系。中央红军最终能够通过广西,依靠的是广大红军将士们的浴血奋战和以毛泽东为代表的共产党人纠正"左"倾错误路线的努力。所谓桂系"让路"说暴露出了国民党内部各派势力之间的明争暗斗,从而给英勇作战的红军突破第四道封锁线并最终通过广西提供了一定的条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