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源于所有制的差异,中国的资本市场形成了一种制度安排的股权二元结构.这种安排与资本市场固有的属性是不相容的,它背离了同股同权的基本原则,亦与公司法关于股东共益权的平等理念相去甚远.由此引起中国上市公司为解决股权分置而采取相应的措施.股权分置的局面对公司治理有很大的消极影响,尤其是对治理中的控制权市场的形成,对股权平等原则的滥用等.解决股权分置,则能较好地达到公司治理的目的.在解决股权分置过程中仍应关注包括国有经济战略调整及二级市场的操纵等问题.  相似文献   

2.
股权分置是我国股市的制度性缺陷.2004年我国证券市场开始了股权分置改革,导致流通股股东和非流通股股东的利益重新分配.我国股权分置改革中存在政府观念转变及股东"搭便车"的问题,对此,应遵循公平和共赢的原则,进一步完善保护流通股股东权益的制度.  相似文献   

3.
随着我国股权分置改革的不断深化,上市公司向流通股股东支付对价方式以及对价比例也是多种多样。通过对上市公司股权结构与对价支付的实证分析,得出上市公司股权分置改革对价支付水平与股权集中程度以及股权性质无关,与流通股比例负相关的结论,并结合我国资本市场的实际情况分析其原因所在。  相似文献   

4.
股权分置改革的经济学思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股权分置是中国股市全部问题的制度性根源,不仅危及我国证券市场的制度性建设,也是我国市场经济发展的重大障碍。股权分置改革是我国股市发展的“第二次革命”,对于恢复资本市场功能、深化国有企业和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等具有重要意义和深远影响。要实现股权分置改革的顺利推进,应以对价理论为依据,考虑各方利益,制定出统一、合理的对价标准。  相似文献   

5.
股权分置改革与国有产权管理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股权分置改革事关证券市场的健康发展、国资国企改革的深化推进,其影响是多方面的。此处仅从国有产权管理的角度,谈谈个人对于股权分置改革相关问题的理解。一、股权分置改革实质上是公司回归、市场还原、国资调整的过程,传统的产权管理将随之趋于市场化、法律化。1.从公司层面分析,股权分置改革是国有上市公司回归股份公司本质的过程。根据我国公司法的规定,股份有限公司和有限责任公司是我国允许设立的两种基本公司形式。无论何种形式的公司,都是以含权的资本单位为基础,构成公司权利计算和行使的前提。这一点表现在股份有限公司就是整个…  相似文献   

6.
我国上市公司偏好于股权融资,这会对公司经营业绩、治理机制以及社会经济事业产生负面影响。非流通股股东、上市公司、政府相关部门义利观的扭曲从内外两方面造成了危害,原因就在于股权分置。而上市公司不同类型股东及政府管理部门经济伦理的模糊是股权分置形成的重要原因。只有切实提高资本市场内外部经济伦理意识并完善相应的制度安排,才能改变股权融资偏好状况。  相似文献   

7.
从理论上讲,股权分置改革解决了上市公司2/3非流通股的流通问题,从而促进了资本市场的有效发展。通过检验股改后的三因子模型,可以从实证角度证实这一论点。  相似文献   

8.
2006年,中国资本市场股权分置改革大功告成,以股份为支付工具的收购风起云涌,中国将迎来并购高潮;与此同时,自2007年1月1日起,上市  相似文献   

9.
股权分置改革意义重大 股权分置是指我国资本市场因制度性约束在A股市场形成了两种不同性质的股票,即非流通股和流通股。非流通股是上市公司公开发行前股东所持股份,只能通过协议等方式进行转让,不能上市交易;流通股是社会公众购买的公开发行股票,可在证券交易所挂牌交易。这就形成了事实上的不同股、不同价的市场制度和结构缺陷。至2004年底,我国沪深两个交易所上市公司1358户(不含纯B股公司),总股本7149亿股,其中非流通股4543亿股,占总股本的64%,社会流通股2606亿股,占总股本的36%,  相似文献   

10.
以改善上市公司的治理结构、消除制度赋予非流通股股东对公司的垄断控制权、防止同股不同权和同股不同利的现象继续发生的股权分置改革已基本成功,它的成功影响了"新兴加转轨"的中国证券市场.可以说,中国证券市场正是在历史遗留问题的矛盾对立和各利益主体的不断博弈中走向成熟的,股权分置改革的制度性跨越奠定了深化证券市场改革的基础.  相似文献   

11.
霍德发 《理论前沿》2005,(24):16-18
股权分置实质是国有股与非国有股的"利益分置".解决股权分置不是消除国有股.国有股流通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必然.非流通股进入流通,必须进行"一级市场"补课.  相似文献   

12.
我国股市从2001年以来连年阴跌,中小投资者蒙受了巨大损失。为了消除股市的积弊,中国证监会启动股权分置改革。股权分置改革是对不合理的股权结构的改革。股权结构变化后,公司治理结构也相应的发生变化,但也带来了一些新问题。此次股权分置改革方案着重体现了尊重中小投资者的精神,但要落实到实践中,只有降低市场的系统风险,才能从总体上保护中小投资者的利益。  相似文献   

13.
随着股权分置改革步伐的加快,流通股本扩张所带来的市场扩容需求成为了市场关注的焦点.因此,政府在推动股权分置改革的同时必须建立和完善能促使各项资金进入股票市场的良性内外环境,拓宽现有资金渠道,增强各类投资者信心,开启股市增量资金的源头.  相似文献   

14.
在促进多层次资本市场发展的背景下,本文基于区域性股权市场流动性不强、活跃度不足的现状,创新性地提出以"地理性整合,多地区协同发展"为核心思路的区域性股权市场改革路径。改革路径从监管层、融资层、投资层综合考虑区域性股权市场的改革,强调改革内容的系统性和综合性、改革过程的协同性和动态性、改革效果的可持续性和长久性,通过对地区间区域性股权市场的有机整合及互联互通渠道的建立,实现金融资源更高效地配置,进而提升区域性股权市场在多层次资本市场中的地位。  相似文献   

15.
股权激励制度,在一定程度上能使公司管理层的利益与股东的利益保持一致,因此从另一个角度解决了由于上市公司股东分散化所带来的公司治理困境。我国继股权分置改革完成之后,推出了一系列关于股权激励的规章制度。这些规章制度之间以及它们同《公司法》之间存在的冲突与矛盾导致了实践的中的混乱和困惑。股权激励制度能在我国走多远,并成为提升上市公司治理水平的“助推器”,将首先依赖于其制度本身的规范与和谐。  相似文献   

16.
改革开放特别是党的十六大以来,我们坚持以改革为动力,用改革的办法破解发展难题,推动党和国家各项事业取得举世瞩目的新的伟大成就。近十年来,我国国有企业改革不断深化,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以税费改革、集体林权制度改革为重点的农村综合改革加快推进;大型金融机构股份制改革、股权分置改革取得突破性进展;利率市场化、汇率形成机制改革不断深化,多层次资本市场加快发展,现代金融体系逐步健全;社会保障体系逐步完善,覆盖城乡的基本养老保险、基本医疗保险改革迈出重大步伐;收入分配体制改革加快推进,各种民生难题不断破解……这些改革进一步完善了我国基本经济制度,增强了经济社会发展的动力。  相似文献   

17.
本文基于2004年到2008年上市公司样本数据,研究股权分置改革的政策有效性。考虑到股权分置改革的分批逐步推进特性,本文运用双重差分方法进行分析。研究结果发现,股权分置改革显著改善了公司绩效,总资产收益率提高了2.19%,并且股改具有一定的持续效应,股改当年总资产收益率提高了1.14%,股改后第一年进一步提高1.69%,但第二年开始股改政策效应减弱,在第三年甚至变为显著为负的影响。本文的研究对于认识股权分置改革的有效性及其长期影响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8.
股权分置是我国股票市场的特有现象,反映了传统经济体制在新体制的胚胎中的延续。由于股权分置中国股票市场投机盛行,中小投资者利益严重受损,上市公司治理混乱,已到了非改不可的地步。股权分置改革实施一年半以来,在恢复投资者信心,提高上市公司质量和合理配置资源等方面产生了积极作用,但是股改还存在信息披露不够透明,部分上市公司股改停滞,股权稀释带来内外资“控制权”之争等问题。后股权分置改革如何有效解决这些问题对于中国股市健康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9.
文章选取了股权分置改革后的2006年1月至2007年12月中国沪市A股和中国深市A股IPO市场新上市的186只新股为研究样本进行了实证分析。研究发现,股权分置改革的实施并未对新股收益产生显著的影响,造成中国股市IPO抑价率偏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既与市场的现状和发行股票公司的本身有关,又与IPO定价和发行方式有关。为了降低IPO初始收益率,我国IPO的发行机制必须进一步改革,文章最后根据前文分析提出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20.
孙家学 《工会论坛》2006,12(2):63-64
股权分置问题是我国证券市场存在的根本的结构性矛盾,是证券市场整体改革的突破点,解决股权分置要遵循积极、稳妥和有序的原则,推出和实施公平合理的股权分置对价方案。从而彻底解决这一历史遗留问题,保证我国证券市场稳定健康的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