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董云虎 《人权》2004,(2):31-35
3月14日,第十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通过了宪法修正案,首次将“人权”概念引入宪法,明确规定“国家尊重和保障人权”。这是中国民主宪政和政治文明建设的一件大事,是中国人权发展的一个重要里程碑。一、社会主义人权发展的重大突破 对人权概念政治法律地位的确认,在中国经历了一个从讳言人权到党和  相似文献   

2.
董云虎 《政策》2004,(5):50-52
2004年3月14日,十届人大二次会议通过了宪法修正案,首次将“人权”概念引人宪法,明确规定“国家尊重和保障人权”。这是中国民主宪政和政治文明建设的一件大事,是中国人权发展的一个重要里程碑。  相似文献   

3.
罗艳华 《人权》2014,(3):34-38
2004年3月“人权入宪”不仅是中国人权事业发展的里程碑,也开辟了中国参与国际人权合作的新阶段,使得中国参与国际人权事务的力度和广度有所加强,中国在国际人权领域的影响力也有明显提升。  相似文献   

4.
一、什么是人权人权是人依其自然属性和社会本质所享有和应当享有的权利。人权不是任何外界的恩赐。人权的产生根源于人的本性,即人的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这是人的本性或本质的两个统一的不可分割的方面。人类之所以需要人权,首先是为了满足自己的物质的、精神的、人身的种种利益与要求,这由人的生理和心理的自然属性所决定,是人的一种本能和天性。人的自然属性是人权存在的重要基础和基本根据,也是推动人权向前发展的动力。人的利益需求,人们要求过优裕的物质生活和良好的精神生活的愿望是不断发展的,因而人权的发展与进步是无止境的。人的社会属性是指  相似文献   

5.
淳安 《人权》2004,(2):36-39
3月15日,中国人权研究会在北京举行专家学者座谈会,畅谈贯彻落实宪法的人权原则,“国家尊重和保障人权”写入宪法的重大意义,并就如何促进中国人权发展进行了热烈的探讨。座谈会由中国人权研究会会长周觉主持,人权研究会副会长杨正泉、董云虎以及来自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查院、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中国人民大学、中国社会科学院等有关部委、首  相似文献   

6.
中国的宪政道路必须由中国人自己走下去,不能寄望毕其功于一役。"人权"入宪给中国宪政建设注入了新的思想与活力。我们基本同意这样的观点:宪政和人权是基于西方的文化传统所内生的一种现象,是西方社会、文化自然演进的结果。这其中没有夹杂任何有关期望将其作为解决国家危机、民族生存的工具性要求。然而,中国对于宪政和人权的思考却是西方国家坚船  相似文献   

7.
徐爽 《人权》2013,(4):21-24
人权是现代各国宪法的构成要素之一。2004年,"国家尊重和保障人权"写入中国宪法修正案,将原有的公民基本权利和自由统纳于"人权原则"之下,明确宣示实现人权是我们国家和人民共同追求的宪法目标,这一举措无疑是中国宪法发展与人权建设历程中的重要里程碑。2004年迄今,"人权入宪"已经跨越十个年头。十年间,执政党和政府为推进人权保障采取了哪些措施?我们的人权事业除了兼容国际标准以外,还具有什么样的自身特点?未来的人权建设又需注意哪些问题?本文将针对这些问题展开分析。  相似文献   

8.
科学发展观和人权入宪两者之间存在内存的逻辑关联。人权入宪是科学发展观的法理依据,只有落实科学发展观才能实现宪法中“国家尊重和保护人权”的庄严承诺。  相似文献   

9.
论我国的人权入宪与人权实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 0 4年的宪法修正案中增加了“国家尊重和保障人权”的款项 ,这是中国全面进入现代社会的标志 ,也是我们进行现代化建设 2 0多年的重大成就。但是人权入宪与人权实现之间并不能划等号。当前我国人权入宪的政治意义大于现实意义。为缩短人权入宪与人权真正实现之间的距离 ,我们必须围绕唤醒公民的权利意识做大量基础性的工作 ,并以此推进政治文明建设  相似文献   

10.
杨庆祥 《人权》2005,(2):56-56
在家庭里,谁是谁的父母,谁是谁的子女,其辈份关系,是不会搞颠倒的。在国际社会,没有一个国家的官员敢于放言自己是人民的父母官。然而,在中国的职场上,人民群众“亲切”地称官员为“父母官”,或者官员不经意间“坦然”地把自己比做“父母官”的现象,屡见不鲜。前不久,在一次播报“三个代表”在基层的电视节目中,有这样一个生动画面:某县相邻两个村,近在咫尺,却“老死不相往来”,为什么呢?原来是一条小河隔断了村民间的交往。学习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之后,两个村的村干部们组织群众集资,修建一座“连心桥”,从此结束了过河难的历史,两地群…  相似文献   

11.
人权的概念早在产生“奴役人,束缚人,压迫人,禁锢人,使人不成其为人”的专制公权力那天起就产生了,但人格不独立的国家无人权可言。作为制度意义上的人权,始于资产阶级国家的建立。我国自1898年戊戍变法开始至今,一百多年来中国人对宪政、对人权的追求始终没有停止过。  相似文献   

12.
贾清 《前沿》2004,(12):8-10
人权是当今世界政治法制制度中的一个重要问题。邓小平把马克思主义的人权理论同中国的实际相结合 ,吸收资产阶级人权理论的合理成份 ,创造性地提出了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人权思想 ,为中国的人权实践指明了方向。尊重和保障人权是现代民主宪政的一项基本原则 ,将人权原则写入宪法 ,是对邓小平人权思想的丰富和发展 ,是当代中国民主宪政和政治文明的最新成果 ,开创了用宪法保障人权的新时代。  相似文献   

13.
建民 《人权》2005,(1):57-57
2004年12月23日至24日,中国人权研究会和中国法学会在北京联合举办了"人权入宪与人权法制保障"理论研讨会。会议的目的是全面贯彻实施"国家尊重和保障人权"的宪法原则,积极推动人权法制保障不断发展。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蒋正华,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主任赵启正、副主任钱小芊,中国人权研究会名誉会长朱穆之、会长周觉,中国法学会常务副会长刘飏,以及来自全国的50余位人权、法学专家学者出席了会议。  相似文献   

14.
李克杰 《小康》2004,(2):6-6
岁末年终,各级政府除了总结成绩表彰先进,做得最多的一件事就是“送温暖”。不知是嫌“送温暖”这个词恶俗还是其它原因,去年以来,有些声东击西体与日俱进,改称为“年终关怀”。我曾经担任过厂办主任,下岗之后又当了一年的摄影记者,对社会上流行的种种“年终关怀”可谓深有感受,具体归纳起来,不外乎以下三种:  相似文献   

15.
焦勇 《前沿》2009,(12):49-54
尊重和保障人权,是人类社会进步发展的历史潮流,是人类文明的重要标志。人权入宪是各国宪法发展的必然,因为一部人类社会的发展史就是一部人类争取自由、争取自身权益的历史。白中世纪晚期,人权思想在西方国家就有着悠久的发展,人权在宪法中的规定也非常全面。而我国人权入宪却发生在21世纪初(2004年),其中的原因非常复杂,值得探究。纵观古今,我国人权入宪深受我国传统文化思想、政治文明、经济体制、法治发展和法制建设等多方面因素影响。  相似文献   

16.
新的宪法修正案,将以"执政为民"为本质的"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写入了宪法。这是从国家的根本大法上明确了今后工作的指导思想。人民警察作为公共权力的行使者,在今后的工作中必须突出以人为本的思想。然而要想真正做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仅靠政策法规是不够的,还需要广大民警不断提高自身综合素质,尤其是要从提高民警的人文素质入手。只有这样,才能牢固树立人权意识,在执法理念上做到以人为本,与时俱进。  相似文献   

17.
据4月5日《中国青年报》消息,北京黄振沄老人手持《宪法》抵制有关部门的强制拆迁,暂时保住了他从父辈手里继承下来的清朝小院。坐在门框上插着的一面国旗下面,黄老汉又掏出那本发行第二天就买回来的《宪法》,对记者说,“对我有用的条文我都划出来了!”但哪些条文能帮助他实现他要求的权益?在今年召开的第十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上审议通过的《宪法》修正案是我国对宪法进行的第四次修改,在修改过程中体现的最大一个特点就是修宪为民。根据我国的实际情况,对现行的宪法有关保护私有财产的法律规定作了重要的修改,并规定了以下条款:“公民的合…  相似文献   

18.
《人民政坛》2009,(4):41-41
李占荣在《社会科学战线》2008年第10期载文《论“中华民族”入宪》认为,民族是一个基于自然存在的社会历史范围。辛亥革命后,中华民族已经不再专指汉族,而是指当时中国境内所有民族。大陆学者长期专注于文化意义的民族研究,对作为政治民族的“中华民族”的研究甚少。“中华民族”入宪是指将“中华民族”这个概念写入宪法,在宪法中确立“中华民族”的政治法律地位。这是中国各民族发展的客观要求,具有重要意义。从国际法看,“中华民族”入宪对台湾问题具有重要的国际法意义,它从宪法的高度确立了中国是“中华民族”的政治组织形式,表明中华民族的不可分割性.为国家统一提供了理论和宪法支撑。  相似文献   

19.
苏哲 《人权》2002,(5):47-49
2000年5月,江泽民总书记在江苏、浙江、上海考察工作时指出我们党要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2001年,江泽民在“七一”讲话中全面阐述了“三个代表”思想,强调指出“最大多数人的利益是最紧要和最具有决定性的因素”,“必须始终把体现人民群众的意志和利益作为我们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努力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要求领导机关和干部“要把人民群众的安危冷暖放在心上,……要特别关心那些工作和生活上暂时遇到困难的群众,……切实安排好他们的就业和生活”。这些论述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人权观,与“十五大”报告中关于“尊重和保障人权”的论述相呼应,构成一个严密的逻辑体系,是中国人权事业发展的思想指南。  相似文献   

20.
董云虎 《人权》2002,(1):24-29
1991年11月1日,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发表了《中国的人权状况》白皮书。这是中国政府向世界公布的第一份关于人权的官方文件,对于推动中国人权理论和实践的发展产生了巨大作用,不愧为中国人权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里程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