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习近平法治思想是立足于中国法治实践和社会发展实践的一次伟大创新与飞跃,科学回答了时代课题,是马克思主义法学思想中国化的最新产物,开创了法治建设新局面。学习习近平法治思想必须追本溯源:习近平法治思想的理论导向,深学细悟:习近平法治思想的价值导向,身体力行:新时期习近平法治思想的实践导向。大学生是中国法治建设的后备力量,具备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和法制素养是大学生成长成才的必要且充分条件。新时期,大学生在思想和行动上做好“破”与“立”,做习近平法治思想的学习者、宣传者、践行者。  相似文献   

2.
江泽民法治思想是我国社会主义法治理论和实践的创新成果,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从加强社会主又民主法制建设的极端重要性、民主与法制紧密结合、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相结合加强立法工作;加强经济法治;严格执行宪法和法律,维护法制的统一性和严肃性;加强法制教育;推进司法体制改革,保障实现社会公平正义;全面建设政法队伍;认真学习法律和法学知识,加强法学研究和建设;强化法律监督;党的领导是社会主义法治的根本保证等十三个方面对江泽民法治思想作了概述.  相似文献   

3.
习近平法治思想作为马克思主义法学中国化的最新成果,阐述了深刻的法学原理、展现了深厚的历史底蕴、继承了中华优秀传统法律文化,凸显出我国的理论自信与文化自信。马克思恩格斯基于历史唯物主义立场,以阶级意识和社会主义国家观念为出发点,对社会主义法与道德的关系作出论断,为社会主义法治建设做了理论铺垫。在马克思主义法学中国化的百年进程中,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产生了毛泽东思想关于法制与道德建设的观念;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产生了邓小平理论关于法制与道德建设的论述、“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关于“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相结合”的论述、科学发展观关于法治与道德协调发展的论述;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习近平法治思想提出“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走向良法善治的重要体现。  相似文献   

4.
王忠华  陈军 《工会论坛》2003,9(6):110-111
邓小平的依法治国思想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维护社会稳定和推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有重要意义.邓小平的法治思想是对毛泽东法制思想的继承、发展与超越.  相似文献   

5.
邓小平同志作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总设计师 ,他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国家学说和法治思想 ,结合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实际 ,科学地提出了“依法治国”的观点 ,论证了社会主义民主与法制思想的辩证统一关系 ,为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奠定了思想基础和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6.
理论前沿     
法制下法治与法治下法制 王青林在《求是学刊》2004年 第1期撰文认为,法制下法治和法 治下法制是两种不同的社会存 在。法制下法治之治理主体单一, 法治下法制治理主体多元;法制下 法治依赖国家法正义观支持,法治 下法制依靠多维正义观支持;法制 下法治以人为治理客体,法治下法 制则以人和法律同为治理客体。在 特定历史阶段,法制下法治曾经起 过积极的作用;但是随着社会发 展,民主勃兴和经济体制转型的逐 步推进,法制下法治已经成为中国 法制建设的瓶颈,应为法治下法制 的理论和实践所突破。法治下法制 是多元法律规则并存于社会与依 法办事之法治原则的结晶。通过各 种法规的互动和整合,法治自然会 从理想走向现实。  相似文献   

7.
邓小平的法制思想是邓小平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党的十五大提出的“依法治国”的理论基础,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对马列主义法制理论的重大发展。邓小平法制思想的特点就是从中国国情出发,坚持用马列主义的普遍原理同中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把中国建设成高度民主的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相似文献   

8.
中国共产党自成立起,通过社会革命实现公平正义的共产主义理想,便是其纲领之精魂。历经助推革命的法律理想动员、奠立国本的法制规范生成、协同改革的法治战略形塑,中国共产党的法治观迎来了新的理论创新。中国共产党一百年来的法律理想、法制主张和法治战略,在新的时代条件下,正在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内含的道路、理论、制度和文化整合为中心,形塑为面向均衡的新法理思想体系,以此连通党在革命、建设和改革时期的政治主张和法治要求。中国共产党是以人民为中心的马克思主义政党,在法治观念的时代创新上,具有整合传统与现代、本土与西方、学术与政治、精英与大众的显著优势。这种特质和优势,鲜明体现在习近平法治思想的理论体系及其引领的新时代法治中国建设的整体实践中。  相似文献   

9.
十三届四中全会以来,江泽民继承与创造性地发展了邓小平的法制思想,对社会主义法制建设理论进行了深入思考与论述,提出了许多新观点,确立与发展、完善了“依法治国”的方略理论,对推进我国的法治建设进程具有巨大的理论与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10.
四、邓小平民主法治思想的特色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法制是邓小平民主法治思想的特色。中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法制,不能照搬西方的一套。中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法制,应具有“中国特色”。这是被中国社会主义的整个特点所决定的。所谓“中国社会主义”的法制,是由一种由中国历史与现实条件所决定的只有中国  相似文献   

11.
论社会主义法治之下的以德治国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社会主义法治之下“以德治国”方略的提出,需要加强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提高执政党和党的领导干部的思想道德素质,形成以法治为主,辅以德治的社会政治局面。把法律的正义性与社会的道德价值统一起来,使社会主义法治形成自觉、自律、理性的法治秩序。  相似文献   

12.
改革开放30年,中国农村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但农村法治建设尚有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为了进一步摸清天津市农村的法治建设状况,本课题组在天津市六区一县进行了问卷调查,掌握了当前天津市农村法治建设的基本情况,发现了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建议,为天津市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贡献微薄之力。  相似文献   

13.
儒家法伦理思想作为中国传统政治法律文化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对现代中国法治和德治有深刻的影响,尤其是对于现代法律文化的建设,影响更是不容忽视的.儒家法伦理思想无论是作为建设新的法律文化的参考资料,还是其背负的沉重包袱,都需要认真地梳理、评价、激浊扬清.  相似文献   

14.
调处制度是我国古代实现“无讼”法律文化的一种司法制度,在处理社会纠纷的实践中发挥着重要作用。适应建设和谐社会的需要,对调处制度在借鉴的同时予以革新和改造,完善我国现有的调解制度,使它既能适应现实解纷止争的需要,又不违背依法治国的方向,将构建和谐社会与依法治国完美地结合起来。  相似文献   

15.
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是邓小平法治思想的重大发展。研究邓小平法治思想,对于认清我国现时期法治发展规律,明确法治建设方向,有着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6.
我国法治政府的建设应具有适当的理念根基。理清法治政府建设的理念,才能祛除一些理念误区,即法制工具主义、法治与德治结合论、政府本位论等。梳理和借鉴西方法治政府建设的理念演进,我国应树立符合法治政府建设实际的四大理念创新,即:人权主义是我国法治政府建设的价值理性,法治主义是我国建设法治政府的工具理性,宪政主义是我国法治政府建设的制度理性,服务主义是我国法治政府建设的行为理性。  相似文献   

17.
从“推进党的制度建设科学化”到“加快党内法规制度体系建设”,体现了我国政党治理法治化的发展趋势。法律的政治化与政治的法治化是近代以来世界民主法治建设的基本发展特点,党内法规制度建设应当以法治与政治的统一性原理建构其理论基础。要以政治性引领党内法规制度体系建设,确保其规范内容上体现先进性、规范目的上聚焦领导力、规范渊源上关照实践面。同时,更要以法治性补强以往党的制度建设的短板,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加快党内法规制度体系建设,增强其概念的可通用性、体系的可衔接性、执行的可协同性。  相似文献   

18.
井冈山精神内涵博大精深,是我们宝贵的精神财富。本文试图从井冈山精神中寻找出与当代中国法治实践的契合点,简要提炼出井冈山精神中对当代法治建设有意义的部分,及井冈山精神中坚定的信仰、实事求是、依靠群众思想对我国当代法治实现的启示。  相似文献   

19.
法治文化是与人治文化相对应的一种人类文明进步的文化形态。一个法治国家乃至法治社会的形成,依赖于全体公民厚重的法治思想和牢靠的法治精神。法治文化是法治之魂,法治之脉,是法治中国建设重要的精神支柱和内在动力。进一步深化法治文化建设应注重挖掘、培育地方独具特色的法治精神;清醒认识法治文化建设的延续性和长期性,加强法治文化建设的全民参与性和生活化需求。  相似文献   

20.
半个世纪之前,毛泽东提出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重大理论,半个世纪之后,胡锦涛提出民主法治、公平正义等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原则,这说明当代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已经从"人民内部矛盾"逐步转变为"公共供给不足"。这一转移,肯定了中国当代社会主体从"人民"到"公民"的转变,同时也进一步要求政府职能要按照社会公共利益的要求,保证社会各个阶层对于社会发展成果的共享。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