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李箕永 (1895~ 1986 )和金东里 (1913~1995 )在朝鲜动荡的 2 0世纪 2 0~ 30年代崭露头角。李箕永发表长篇名著《故乡》来强调朝鲜知识分子的社会变革义务时 ,金东里却创建“诗人部落” ,高扬“生命文学”的旗帜。“6 2 5”事件以后 ,李箕永在朝鲜任作家联盟中央委员会常委等职务 ,继续发表诸多长篇巨作 ,成为朝鲜文坛的元老和最优秀的作家之一。而金东里在韩国任韩国文人协会副理事长、大韩民国艺术院院长等职务 ,发表了诸多小说、诗、评论 ,在决定韩国文学的走向方面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他们已成为代表朝鲜和韩国现代文学的特征和水平…  相似文献   

2.
作家金裕贞(1908~1937)是光复前朝鲜文坛上才华横溢的中坚作家.他通常在解放前的朝鲜文坛上以讽刺的笔调塑造如"缺心眼的人"和"没出息的家伙"等乡土气息极为浓厚的小人物形象,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小说世界.这些小人物忧郁的性格和心理失衡的行为与当时的社会环境有着密切联系,作者通过他们反映了在日本帝国主义统治下,饥寒交迫、痛苦挣扎的农民们的悲惨生活.  相似文献   

3.
六、七十年代风靡韩国文坛的长篇小说《北间 岛》是韩国著名现代作家安寿吉的代表作,也是韩国现代文学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的长篇巨著。 1911年11月,安寿吉出生于朝鲜咸镜南道咸兴市,1923年随父母移居中国吉林省龙井市。在朝鲜上中学时曾参与学生运动,后就读于日本早稻田大学高等师范学院英语系。自1935年他的短篇小说《红十字医院院长》和小小说《红围巾》入选《朝鲜文坛》杂志征文起,安寿吉一生发表了大量的小说作品,而其中相当一部分作品,尤其是解放前的作品大多涉及到中国朝鲜族的移民问题,甚至  相似文献   

4.
本论文以20世纪20年初到40年代为中心,主要考察了胡适和朝鲜现代文坛的文人间的交流.探究了朝鲜文坛对胡适新文学思想的接受、应用,以及胡适的新文学思想对正处于转型期的朝鲜现代文坛的影响及其原因.阐明了朝鲜现代文坛和胡适的关联及其表现在中朝现代文学交流史上的地位与意义.  相似文献   

5.
无论在韩国文学发展史上,还是在当今韩国文坛上,通俗小说都是一个不可忽视的文学现象。韩国“现代文学中的伟大作家”、“民族主义者”和“通俗小说家”李光洙,便是在通俗小说方面举起新文学大旗、开创文学新纪元的。而打起“艺术至上”旗帜,主张纯文学的金东仁,正是从反对李光洙的通俗小说开始自己的文学之旅。  相似文献   

6.
活跃在明治末年至大正时期日本文坛之上的女性作家田村俊子,站在日本近代女性写作的源头,通过《女作者》一文淋漓尽致地塑造了一位为写作而殚精竭虑、痛苦煎熬的“女作者”的生动形象。在本论中,笔者通过细读文本,从“写作”与“表演”的时代共性这一新的视角切入,将重点放在“女作者”的创作过程和其作品的文体特征,并将同时代的文坛、社会背景等纳入视野之中,来探讨“女作者”是如何在男性作家群中发出自己的声音,进而论证作为发声主体的“女作者”在写作上的局限性和打开写作困境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7.
比利时法语文学的历史可上溯到公元十三世纪。从一开始比利时法语文学与法国文学就有着十分紧密的联系并深受其影响。十九世纪三十年代以来的比利时法语文学史一般可分为所谓“向心”、“离心”及“当代”三个时期。比利时独立时,法语文学作品内容、形式上陈旧已令人不堪卒读,一批主张艺术高于一切的先锋派作家、社团促进了比利时法语文学的发展并创作出一批象征主义及所谓地方主义作品。在所谓“离心”时期,其它体裁的文学作品创作成绩平平,而戏剧、散文却硕果累累,光彩照人。在当代比利时作家中,一些人认为作家应身居国土,恢复比利时的传统,而另一些人认为比利时已消亡,唯有地方文学具有生命力。虽然时过境迁,却有越来越多的作家向往巴黎。作家们纷纷摈弃了陈旧的观念,探索新的领域而创作出一些享誉世界文坛的小说诗歌和戏剧。  相似文献   

8.
李岩 《当代韩国》2001,(2):74-77
崔致远是新罗时期一位颇有成就的大诗人,在他以后的文坛“大家”都把他推为朝鲜汉文学的鼻祖,朝鲜古代现实主义文学的奠基人。但在过去的研究中,大家的注意力基本上都集中在他的经历和诗歌创作上,很少有人注意到他的文学观。其实,在崔致远遗留下来的书、传、序、表、状、诗、文中,处处反映着他的审美意识及文学观念,而他的这些审美意识与文学观念,又显现出他所受中国魏晋南北朝文论影响的印记。 应该知道,儒教思想的传人不仅将正规的中国文学,同时也将中国儒家传统的文学观念介绍到朝鲜。众所周知,高句丽已于372年(小曾林王…  相似文献   

9.
由中央民族大学朝文系金春仙副教授撰写的《韩国—朝鲜现代文学史》一书已由韩国月印图书出版社出版发行。 全书除前言外,共用四章篇幅对韩国、朝鲜当代文学进行了叙述:第一章论述了从1945年8月15日解放到1950年战争爆发之前的韩国、朝鲜文学。解放后由于民族内部意识形态上的对立,导致文坛分化为左翼与右翼两个相对抗的文学阵营,因半岛文学家所处的社会制度的差异,南方和北方的  相似文献   

10.
朝鲜“三·一运动”及中朝友谊的发展杜春和1919年在朝鲜爆发的“三·一运动”,是朝鲜人民反抗日本帝国主义的资产阶级民族民主革命运动。它开创了朝鲜由殖民地社会走上争取民族自由独立运动的新纪元。“三·一运动”和同年在中国爆发的“五四运动”,有着同样伟大的...  相似文献   

11.
试评中国现行教材中有关朝鲜“三·一运动”的记述韦丛/“三·一运动”是朝鲜历史上的重大事件,对朝鲜历史发展影响深远。它作为历史发展进程中的里程碑,标志着朝鲜反对日本帝国主义的斗争进入了一个崭新的阶段。同时,它也将朝鲜人民的斗争与世界各国、各民族的解放运...  相似文献   

12.
王士禛是朝鲜文人热议的人物,其诗文集《蚕尾集》和《带经堂集》不久就传入了朝鲜。王士禛的“神韵说”既保存了汉民族文化的传统,又不对抗清朝统治,也十分符合此时朝鲜士人的心态,经过李德懋的倡导及众多文人的次韵、模仿,王士禛的“神韵说”及“神韵诗”对朝鲜诗坛产生了积极影响。朝鲜诗家承认王士禛的诗坛领袖地位,认为他是“海内诗宗”,总体诗风“清雅淹丽”,其诗歌有“守唐人声格”且“转益多师”的长处,也有体制、对仗方面的瑕疵。在朝鲜,围绕王士禛也诞生了一些诗坛佳话和趣闻。  相似文献   

13.
1910~1945年,在中国现代文学作品中,描写朝鲜女性的作品不在少数。这些作品中的朝鲜女性,大部分因亡国而流离到异域中国,或过着艰难生活,或怀着反日意识与中国人民一道投身于抗日斗争。作品中的这些朝鲜女性所表现出的不屈不挠的斗争精神和坚强意志极大地鼓舞了当时中国人民的抗日斗志,给中国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本文在梳理这些作品叙事特征的基础上,通过对中国现代作家笔下的"他者"——"朝鲜女性"的形象及其社会文化背景的剖析,深入探讨朝鲜女性形象以及相关作品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价值和意义。  相似文献   

14.
德国当代“文坛奇女子群”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张意 《德国研究》2009,24(4):76-82
1989年11月柏林墙的倒塌带来的不仅是德国统一,也为当代德国文学注入强大动力。从此,一批新生代作家逐渐脱颖而出,他们中间许多人的处女作在世纪之交问世,迅速成为畅销作品,引起德国国内及国外读者、媒体和评论家的广泛重视。尤其引人注意的是,这些作家中有许多是1970年以后出生的年轻女作家,她们被媒体称为“文坛奇女子群”。本篇论文介绍其中三位代表作家,并从题材、语言、人物和叙事风格等方面具体分析她们的成名作品。  相似文献   

15.
王彪 《当代韩国》2023,(1):99-115
靖难之役期间,朝鲜主要通过辽东逃来军民、赴明使团和本国探谍人员来收集明朝的情报信息。面对靖难之役,朝鲜士大夫在价值评判上秉持“尊建文贬燕王”的态度,这既是儒教性理学的道德要求,亦是朝鲜维护自身正统性并融入明朝封贡秩序的现实需要。但在政策应对上,朝鲜君臣优先维护本国利益,道德臧否反为次要,对明政策日益展现出“识时通变”的现实主义特质。价值评判与政策应对之歧异表明,在朝鲜王朝初期性理思想开始占据主导,事大意识与本国意识既调和又纠葛。  相似文献   

16.
日本战后的民族主义文学表现在对侵略战争的认知态度、对日本战败的屈辱感受和右翼民族主义的复兴。日本“战后派”的作品很少反省日本发动侵略战争的责任,相反还存在有意无意弱化甚至掩盖战争“侵略本质”的倾向。以林房雄为代表的右翼作家变本加厉,民族主义思想走向极端化和系统化。随着20世纪60、70年代的经济恢复和高速发展,日本当代文坛“集体失忆”,将目光转向个人内心的不安和日常生活,形成“反抗战后”的文学潮流。20世纪80年代以来,以石原慎太郎为代表的极右作家,强调民族精神,美化侵略战争,谋求世界霸权。战后日本文学民族主义的根底是日本民族优越论。  相似文献   

17.
甲申政变后,中国和日本有在朝鲜发生战争的可能,于是朝鲜一年里几次请求俄国在中日发生战争时保护朝鲜。俄国鉴于朝鲜复杂的国际局势和自己在东北亚地区的实力,没有答应,因而两国没有缔结俄国保护朝鲜、朝鲜给予俄国一些特权的秘密条约。但是各国对俄国插手朝鲜事务持有极强的警惕性,朝鲜的“引俄”行为及俄国的表现被夸大,都采取了阻止俄朝接近的措施,这就是第一次俄朝“密约”事件。此次事件无论是对当事国——朝鲜和俄国,还是对在朝鲜有重大利益关系的国家——中国、日本都产生了很大影响,各国纷纷调整了对外政策或对朝鲜政策。  相似文献   

18.
1919年在朝鲜爆发的“三·一运动”,是朝鲜人民反抗日本帝国主义的资产阶级民族民主革命运动。它开创了朝鲜由殖民地社会走上争取民族自由独立运动的新纪元。“三·一运动”和同年在中国爆发的“五四运动”,有着同样伟大的历史意义。值此两大革命运动75周年来临之际,让我们简略回顾一下朝鲜“三·一运动”发生发展的历史过程,及其当时中朝两国人民为反抗共同的敌人而结下的亲密友谊。  相似文献   

19.
菲利普·德莱尔姆 (PhilippeDelerm)是当今法国最受欢迎的作家之一 ,其成名作《第一口啤酒以及其他微妙乐趣》一书 ,收集了 3 4篇叙述日常生活趣事的小型文章 ,在法国引起轰动 ,业内人士称法国文坛的 1 997年为德莱尔姆年。本文梳理归纳了作者的生平、作品及主要写作风格 ,并浅析《人行道上的羊角面包》一文 ,以展示德莱尔姆作品中的“微妙乐趣”。  相似文献   

20.
唐恬恬 《当代韩国》2010,(4):107-115
1920~1930年代的中韩两地,日本帝国主义的扩张进一步激化了两地的社会矛盾,民族矛盾上升为当时社会的主要矛盾。这一转变也对当时的两地文坛产生了一定影响,具体表现为抗日题材作品纷纷登场,成为时代主题。女性文坛方面,两地女性作家不约而同地转变了创作视角,抗日题材的作品成为主流。本文主要以这一现象为研究对象,分析在民族、阶级及性别三重压迫的社会背景下,当时中韩两地女性文坛中最具代表性的女性作家——萧红与姜敬爱在创作中所表现出的与以往女性文学所不同的时代见解,及与当时男性作家相似的选材趋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