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92 毫秒
1.
曾祥云 《学习论坛》2010,26(3):56-60
在《墨经》一书中,后期墨家学者详细阐述了“辩”的对象和任务,提出了“辩”的认识原则和道德要求,具体探讨了“辩”的基本方法,深入分析了“辩”的胜负问题。我国学术界以西方形式逻辑理论来解读《墨经》的辩学思想,是不符合《墨经》作者本意的。  相似文献   

2.
墨辩逻辑学是我国古代逻辑学的一个高峰 ,它继承了墨子的辩学思想 ,集战国以来各个学派的逻辑思想之大成 ,把辩学发展成一门具有较完善体系的逻辑学科。《墨辩·小取》中写道 :“夫辩者 ,将以明是非之分 ,审治乱之纪 ,明同异之处 ,察名实之理 ,处利害 ,决嫌疑。”在辩学的六项任务中 ,明是非之分被放在首位。这是标志着墨辩逻辑学的首要任务是求真。要寻求真理 ,就必须揭露和批驳谬误。《墨辩》中对逻辑谬误问题有许多精辟的论述 ,初步形成了一套理论。本文试图从不同的角度对墨辩逻辑谬误理论进行分析和论述。一、违反推理规则的逻辑谬误“…  相似文献   

3.
《墨辩》亦称《墨经》,含《经》上、下,《经说》上、下,《大取》、《小取》六篇。虽然总计不足8500字,却涉及自然科学、社会科学、思维科学等方面。这多元的内容,始终服务于“辩学”(逻辑学)这条主线。 《墨辩》是墨家谈“辩”的产物。“辩”本身不是逻辑,但“谈辩”离不开逻辑。《墨辩》在“谈辩”中既有有的放矢的“言辞之辩”,也有将认知为对象的“认识之辩”。正如万物之规律隐涵在万物之内部一样,这两种之“辩”的理则蕴涵在这六篇著作之中,需透视、抽象、概括才能具体出形,展示出貌。  相似文献   

4.
正在人类文明的轴心时代,中国的墨家学派始终坚持将政治主张与学术探索相结合,已经开始将经验与理性初步地结合起来,其所坚持的真理探索已经超越了那个时代。虽然墨家学说具有某种程度的经验主义色彩,但毫无疑问的是,墨辩逻辑体系始终张扬着人类理性的光芒。站在社会底层视角来看,这个团体在周秦变革之际拥有着巨大的政治影响力,在诸子百家  相似文献   

5.
高航 《世纪桥》2014,(2):64-65
严复是中国近代逻辑思想史上的第一人,也是近代逻辑史上译介西方逻辑学中最有影响的代表人物之一。他为引进并普及西方逻辑学做了大量工作。本文在借鉴前人研究的基础上,以语言学理论为参照,以严译著作典籍为依据,探讨严复是如何跨越中西方的语言文化障碍,实现中国传统逻辑思想与西方逻辑的融合,并对后世逻辑学和其他学术思想产生深刻影响的。  相似文献   

6.
谈到中国传统文化,人们便会立即想到儒、道、释,而曾经与儒家并称为显学的墨家却由于种种原因,在秦汉以后逐渐转入沉寂,以至几乎成为绝学,这不能不说是墨家思想发展中的一大遗憾。实际上,不论从历史上或是从现实上说,墨家思想都是我们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宝贵精神财富,借鉴墨家学说的意义不仅不比借鉴儒家学说的意义逊色,而且要比借鉴儒家学说更能贴近当代社会经济政治发展的要求。(一)在我国伦理思想史上,儒家和墨家都讲“爱人”,孔子讲“仁者爱人”,墨子讲“兼爱”,二者之间似乎没有质的分别,但这只是表面的现象,事实上,儒家和墨家关…  相似文献   

7.
墨家和亚里士多德创造了中西方古代逻辑的最高成就,初步探讨了语义学基本问题,如符号与指称关系、语词和语句的意义、定义方法等。他们都认为语言符号具有指称对象的功能,注重对语词意义的探讨,分析了语词意义的多样性,正确地运用了多种定义方法。墨家语义学思想主要体现在其名实关系的讨论中,认识到语词意义的普遍性和灵活性,注重探讨语句的内涵意义;亚里士多德深入讨论了符号与指称关系的复杂性,把语词作为命题的主谓词来讨论其意义,注重对语句外延意义的研究,并对定义方法进行了理论概括。  相似文献   

8.
理性主义与非理性主义的对立是西方特有的思维方式造成的必然结果。而在造成这种对立的诸因素中,逻辑与直觉的分裂又是最直接的因素。把人的精神分为理性和非理性并进而把它们对立起来从而形成理性主义和非理性主义的对立,可以说是以逻辑与直觉的分裂为前提而运思的结果。西方哲学中逻辑与直觉的分裂是西方所特有的在崇尚知性前提下而发生的逻辑异化的表现,是人对自身精神反思不成熟的表现,因此,建基于其上的所谓的“理性主义”与“非理性主义”的对立也是如此。从这个角度看,理性主义与非理性主义的对立只是在西方文化传统中出现的特有现象,并且即使在西方传统中也只会是特定时代的产物。随着西方哲学的发展,随着对片面逻辑理性的克服,随着人们对直觉和逻辑统一真相的逐步党解,传统意义上的理性主义和非理性主义的对立的内容将被消融于统一的精神视域中。  相似文献   

9.
墨家巨子     
<正>墨家巨子,是指墨家学派的学术领袖。历史上有过多位墨家巨子,其中最为著名的是墨子、孟胜、腹(tūn)等人。他们作为中华民族热爱和平、反对战争,崇尚诚实守信、公平正义的典型代表,对后世影响深远。崇尚"兼爱""非攻"的墨子墨子是墨家学派的创始人,生活在春秋末年至战国初期,是第一代墨家巨子。他的思想集中体现在《墨子》一书中,以《公输》一篇最为著名,集  相似文献   

10.
实证与逻辑是西方近代科学发展的最重要的方法。近代中国启蒙思想家严复(1854-1921年)大力提倡西方近代实证方法与逻辑方法,在当时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一、严复对实证方法的认识西方近代实证方法强调只有探求宇宙事物才能获得真正的学问,坚持观察和经验为证的原则。西方近代实证方法的鼻祖培根肯定科学探求的独立价值,强调要认识自然并  相似文献   

11.
徐春林  赖海燕 《求实》2001,(12):37-39
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离不开对传统文化资源的开掘。本文以人论为视角 ,在阐明墨家人论的基本内容及其特色的基础上 ,阐发了墨家文化的现代价值。  相似文献   

12.
《世纪桥》2014,(1)
严复是中国近代逻辑思想史上的第一人,也是中国近代逻辑史上译介西方逻辑学中最有影响的代表人物之一,他为引进和普及西方逻辑学做出大量具体而微的工作。本文试图从文化交融的角度出发,以严译著作典籍为依据,探讨严复是如何跨越中西方的文化障碍,实现中国传统思维方法与西方逻辑方法的融合,并对后世逻辑思维产生深远影响的。  相似文献   

13.
高航 《世纪桥》2014,(1):72-73
严复是中国近代逻辑思想史上的第一人,也是中国近代逻辑史上译介西方逻辑学中最有影响的代表人物之一,他为引进和普及西方逻辑学做出大量具体而微的工作。本文试图从文化交融的角度出发,以严译著作典籍为依据,探讨严复是如何跨越中西方的文化障碍,实现中国传统思维方法与西方逻辑方法的融合,并对后世逻辑思维产生深远影响的。  相似文献   

14.
中国不但有哲学,而且有并不缺乏逻辑的哲学,只是中国的古典逻辑既不同于西方的古典演绎逻辑,也更不同于西方的近代归纳逻辑。如果说西方的古典演绎逻辑是以偏重于研究基于"大前提"的推理过程及其规律和规则为本质特征的理性演绎逻辑的话,那么,中国的古典逻辑则是以重视研究"大前提"本身何以确立的根据和主张通过心灵的涵养来确立其"大前提"为本质特征的心性演绎逻辑。  相似文献   

15.
毛泽东和党的其他早期领导人与墨家思想略论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考察毛泽东早年的经历、革命时期的言论和思想观点以及陈独秀、蔡和森、邓中夏等党的早期领导人的思想言论,可以看出他们受墨家思想的影响程度和在革命实践中对墨家思想的继承和借鉴。作为中国传统文化中农民阶级政治学说与农民革命文化导向的墨家思想,对中国共产党人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以及所进行的革命实践的影响是不可忽视的。  相似文献   

16.
苗文玉 《探索》2022,(6):14-25
人类文明新形态的出场源自马克思主义文明理论的浸润、中国共产党对新文明的自觉追求、人类优秀文明成果的滋养和社会主义文明建设成就的升华,是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理论逻辑、实践逻辑、历史逻辑和现实逻辑的有机统一。人类文明新形态是一种以厚植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为前提、以坚持党的集中统一领导为根本、以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为核心、以不断推动中华文明繁荣发展为基础、以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为关键、以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为目标、以建构合作共赢国际关系和人类命运共同体为方向的具有鲜明中国特色和丰富内涵的新形态文明。人类文明新形态的积极开启和成功实践,证明“西方中心论”“历史终结论”“文明冲突论”“单向发展论”“国强必霸论”等基于西方现代化经验与文明认知的理论是错误的。这些西方错误理论并不适合当今和平与发展的世界时代主题,也不能解释中国式现代化的历史成就和对人类文明新形态的使命追求。这种生成逻辑、运行逻辑、价值逻辑相统一的人类文明新形态具有重要的世界历史意义,为人类文明建设贡献中国智慧、中国方案与中国力量。  相似文献   

17.
“两个确立”是基于党的十八大以来取得的伟大成就所作出的科学论断。全面深刻理解“两个确立”的决定性意义,需要在马克思主义政党理论与中国传统政治理论“根与本”的有机融合中把握其理论逻辑;在中共团结奋进与苏共分化解体“正与反”的经验教训中把握其历史逻辑;在党和国家事业“内与外”发展的现实需要中把握其实践逻辑。  相似文献   

18.
延安时期,以毛泽东为首的中国共产党人对墨家学说进行了较为全面、系统的研究,并围绕墨家哲学的基本问题,墨家的"中庸"思想、伦理学说、社会历史观、自然观等取得了值得关注的研究成果。这些研究活动对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加强党的思想理论建设;对发掘传统道德资源,加强党的道德建设,具有重要的理论启迪和实际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9.
杨全顺 《理论学刊》2015,(12):116-121
中国近代启蒙运动和思想是在特殊的历史背景下发生和演变的,不同于西方启蒙。在中国近代启蒙思想的历史演进中,形成了特有的历史逻辑和思想逻辑,即不同时代的启蒙思想和启蒙思想转变的内在理路,前者可化分为戊戌启蒙、辛亥启蒙和五四启蒙,后者可以概括为传播现代理念、建构现代国家和塑造现代国民三个方面。这些启蒙思想和内在转变的理路具有不同于西方近代启蒙的特点。  相似文献   

20.
中国传统文化的生态环境思想意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生态政治理论的产生 ,虽然是晚近的事情 ,但它却是东西方思想文化共同浸润、滋养的结果。生态政治意识 ,在春秋战国时代的中国传统文化中就已有萌生。儒学思想中的“中和”与“仁学”传统 ,道家思想中的“无为而治”与“任自然”精神 ,墨家思想中的“兼爱”意旨 ,都内蕴着丰富的生态政治思想意识 ,需要我们去发掘与认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