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这位20年前因破获开封博物馆“9·18”文物大案,并以真实身份出演电视剧而闻名全国的刑侦专家,长期从事犯罪学和社会学研究,著有理论著作《大治安》、《黑社会犯罪新论》,文学作品《血案疑踪》(长篇小说)。已担任公安部新闻发言人七年的他,最近推出《打开天窗说亮话》一书,以切身经历告诉我们:让民主政治之光从顶层倾泻而下,照进每个角落;听人民说话,让媒体说话,天不会塌下来!  相似文献   

2.
吕娟 《法律与生活》2011,(18):20-22
2011年8月,在铁道部新闻发言人王勇平尴尬离职前后,中国新闻发言人受到人们前所未有的关注。人们蓦然发现,在如今的微博时代,新闻发言人这一职业群体已经从机构的摆设俨然转变成了“高危职业”,越说越错、遭遇公众口诛笔伐似乎成了近期政府新闻发言人无法避免的尴尬。  相似文献   

3.
前些时日,有则“官场新警示”甚是为人所推崇:“开会发言不抽名烟,出席会议不戴名表,基层视察不打雨伞,灾难发生不露笑容,突发事件不当新闻发言人”。对身在官场的人来说,乍看似乎颇有道理,但仔细想想,这些所谓的警示,只是某些心中有鬼之徒的小伎俩而已。要想堂堂正正、心安理得,可别被“官场新警示”闪了腰。  相似文献   

4.
在今年全国“两会“会场内外,总能看到这样的情形:一些“省部级”人大代表成了媒体追堵的对象。对此,全国人大代表、本次全国“两会”新闻发言人李肇星说:这里没有省长、副省长,只有代表。  相似文献   

5.
北京市市长王岐山在一次座谈会上说:"现在施行政务公开,有些事情公开时可能还不太成熟,有时难免出错。老百姓应允许官员有时说句错话,要不然政府工作人员一对着镜头就紧张,又去念稿,说话怎么会生动?美国总统布什还老说错话呢!说错后,新闻发言人再去纠正就是了!" "老百姓应该允许官员说错话",这句话实在不错。人是不可能绝对不说错话的--只有这句话才是绝对不错的。自然,老百姓的话也可能是"不太成熟"的,特别是我国的老百姓长期缺乏这样的操练,万事  相似文献   

6.
《深圳市人民政府新闻发布工作办法》颁布已近一年,新闻发言人履职状况到底如何?有媒体进行了一番调查,结果发现:该市65%的政府新闻发言人的电话无人接听,其中,两个部门的新闻发言人的号码竟是“空号”。  相似文献   

7.
2012年10月22日,南京市新闻发言人培训班举行了开班仪式,参加培训的新闻发言人有98人,19人无故缺席;新闻发言人助理106人到会,20人无故缺席。新闻发言人,逃课倍儿精神。有人说,理性应对舆情当从整治"新闻不发言人"开始。这话不无道理。占着发言人的位置,却虚与委蛇或沉默噤声,这让初衷良善的制度情何以堪?如果从1983年外交部率先任命新闻发言人算起,倏忽  相似文献   

8.
在网络时代,政府新闻发言人不说话、说空话、说错话的代价很大。近几年来,一些网络"流行语"出自某些政府部门新闻发言人之口,比如"俯卧撑"、"躲猫猫"、"不管你信不信,反正我信了"……某地方政府大楼被质疑过于奢华,当地政府新闻办公室回应称"为的是方便服务群众,为群众提供一站式服务",此后却被曝群众"门难进",甚至禁止拍照;网民吐槽到某省旅游屡次"被坑",该省旅游局发言人回应称"有批评声很正常,游客永远都是嫌价格贵的";某地一公职人员被曝"赴澳门豪赌"并经证实,而当地政府曾第一时间回应称举报不实……  相似文献   

9.
吴翎翎 《政府法制》2012,(29):40-40
群众最烦不疼不痒、模棱两可的官话,最喜欢透底的话、碰心的话、直来直去的话、通俗易懂的话。有调查显示,63.7%的人希望官员能“少打官腔,说话直奔主题”。  相似文献   

10.
最近,一位中央领导尖锐批评某些官员"不会说话"现象:"与新社会群体说活说不上去;与困难群众说话,说不下去;与青年学生说话.说不进去;与老同志沈活,给顶了回去." (<光明日报>8月20日) 平心而论,现如今的官员,都是优中选优,百里挑一,不是博士就是硕士,又在文山会海里千锤百炼,按理说不该不会说话,之所以被批评为"不会说话",是指他们不会讲实事求是的话,不会讲能说服人的话,不会讲老百姓爱听的话,不会讲与时俱进有生命力的话.  相似文献   

11.
王刚 《政府法制》2009,(15):10-11
“公民举报官员贪污贿赂、渎职侵权犯罪案件,可获重金奖励,一般按照举报所涉事实追缴赃款的10%以内发放奖金,数额可高达20万元人民币甚至更多。”湖南省人民检察院副检察长、新闻发言人常智余说出的这条鼓励举报的政策,引起了人们高度注意。  相似文献   

12.
王慧 《江淮法治》2008,(8):21-21
近年来,娱乐圈爆料的种种“新闻事件”可是数不胜数,几乎让人目不暇接。对于这类新闻,公众已经习以为常,往往是满足了自己的好奇心而已。但是,在岁末年初.由港台明星陈冠希引发的一起“艳照门”事件却再次冲击了人们的视角,可称上是鼠年的又一场“雪灾”。此事件影响之大,危害之大,公愤之大实属罕见。  相似文献   

13.
张静 《法治纵横》2011,(18):73-74
党和政府的新闻发言人近年来常成为舆论关注的焦点。实际上,中共早在革命年代就已经有了“新闻发言人”制度的雏形。  相似文献   

14.
宫城 《法治纵横》2011,(19):16-18
将去年年底国务院各有关部门新闻发言人名单与2004年首批75位新闻发言人名单对比,7年之后,仍然守在新闻发言人岗位的有11人,占比不到两成。  相似文献   

15.
屹立的倾斜     
那年,他带着儿子去欧洲旅游。在比萨斜塔前,4岁多的儿子手指着他的鼻子对他说:“爸爸,这座塔像你。”他笑吟吟地说:“哦,为什么呢?这塔可是倾斜的哦!”“你也是斜的呀!”儿子说,“你和我说话,你在亲我时,不是弯着腰嘛!”儿子的话,让他既难过又欣慰。难过的是儿子自打生下来后就没有享受到什么母爱,欣慰的是自己对他倾注的爱已让他铭记在心。  相似文献   

16.
度千 《江淮法治》2009,(7):51-51
针对“广东省给省人大代表每人发放1000元补贴是否合法”的提问.十一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新闻发言人李肇星回答说:这由各地人大及其常委会依法自行决定。据报道.这一话题在广东省代表团“激起千层浪”.其中全国人大代表陈舒的观点最直截了当:“我觉得给代表发1000元补贴完全合情合理,甚至还远远不够!”  相似文献   

17.
胡健 《政府法制》2008,(15):11-11
请宽恕我的无知,在参加高考8年后,才知道想进高校的大门,分数并不是华山天险唯一的道,毫无公平可言的“点招”同样可以圆大学梦。尽管教育部新闻发言人王旭明以罕见的严厉口吻,声称“严禁高校私自突破招生计划、利用调整录取计划的借口点招”,但据笔者了解,在不少地方,“点招”之风仍然盛行,因对“点招”寄予厚望而上当受骗的更是不在少数。因为不仅是落榜考生的家长将“点招”视为救命的稻草,即使是尚未参加高考学生的家长,也是多方打听,四处求人,  相似文献   

18.
椿桦 《政府法制》2009,(20):43-43
河南固始县2008年公选的12名乡长大多是当地官员子弟,让人感觉有“继承”之嫌。固始县委组织部部长周辉回应媒体采访时反问:“公选符合程序,难道官员之后就无权当选吗?”判断官员之后当官是否合理,关键要看其官位是怎么“选”出来的。很多国家都出现过“父子总统”、“官员世家”什么的,但由于他们经受了选民的检验,  相似文献   

19.
每个城市都有自己的傲慢。我比较熟悉的是北京人的傲慢。常在本地老牌出租车司机、售票员和胡同爷们儿身上看到,眼光下斜,用鼻音说话,开口就是国家领导人的家长里短或中东局势,让外地人听着顿觉自己微如蚁尘。上海人的傲慢,表面上看却是十分友好的。如果能通过上海人的第一道考验,也就是目测你的穿着打扮是否得体,那么,第二道考验通常就是以十分真诚的态度问的问题:  相似文献   

20.
何兵 《政府法制》2010,(13):36-36
贞观元年,唐太宗对房玄龄说:官员贵精不贵多。滥竽充数的官员,如同画地作饼,徒劳无益。请你们认真想想这个道理,编定官员的职数,裁汰官员。房玄龄立即行动起来,将文武官员的编制定为640人(按此前为2000多人,裁掉了三分之二)。《新唐书·百官志》上说:“太宗省内、外官定制为730员。”“省内”是指中央部委,“外官”是指地方要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