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75 毫秒
1.
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世界毒品的泛滥和"金三角"毒品生产的迅猛发展,云南受到境外毒源地的包围,特殊的地理区位,把云南推向了禁毒斗争的前沿.20多年来,云南省委、省政府一直把禁毒工作当作一件大事来抓,云南省禁毒工作取得了辉煌的成就.在这20余年间,我们走过了艰难的历程,总结出许多宝贵的经验,也深深体会到要做好禁毒工作,就必须牢固树立立足当前,着眼长远,立足国内,放眼世界的思想,紧紧抓住毒品的生产、流通和消费这三个关键环节,在禁毒"三大战场"(即境内堵源截流战场、省内禁吸戒毒战场和境外禁毒除源战场)同时并进,主动进攻;坚持堵源与截流相结合,重在堵源;治本与治标相结合,重在治本;境内禁毒与境外禁毒相结合,重在境内,将工作延伸到境外,实现禁毒工作跨越式发展.  相似文献   

2.
多年来 ,大理州公安禁毒部门采取公开查缉与专案侦查相结合的方法 ,有力打击了境内外毒品犯罪分子假道大理从事贩毒活动的嚣张气焰 ,为全省乃至全国的禁毒工作做出了应有贡献 ,但近年来 ,毒品问题出现了一些新的变化和特点。为适应当前禁毒斗争的新形势 ,全面贯彻“四禁并举、堵源截流、严格执法、标本兼治”的禁毒方针 ,巩固禁毒工作的“四个新进展”和“两个新突破” ,是当前公安机关禁毒部门亟待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3.
对建立我国禁毒工作评估体系的设想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为进一步分析、预测和研究禁毒工作形势的发展趋势,正确决策我国的禁毒方针,切实增强各级党政领导抓禁毒工作的责任意识,确保社会安定和人民群众安居乐业,国家禁毒委应建立健全禁毒工作评估的相关制度及评估措施,有步骤地做到阶段性评估与年度评估、专项评估与全面评估、自我评估与专家评估相结合,最终形成动态状况下科学评估禁毒工作的体系。  相似文献   

4.
国家社会科学规划办公室通报的阶段性成果中,提出了遏制毒品犯罪的八项宏观对策建议:应将禁毒提升为重要国策;提高禁毒委的规格,进一步加强对禁毒工作的领导;下决心增加禁毒投入;搞好队伍建设,加大打击力度;推广包头经验,狠抓禁吸强戒工作;禁毒应与脱贫相结合;加大宣传力度,搞好预防教育;进一步加强禁毒国际合作。  相似文献   

5.
当前,我国毒品犯罪形势日趋严重,跨省、跨国大案要案增多,贩毒种类多样,贩毒手段不断翻新。毒品犯罪呈内外勾结态势向我国“多头入境,全面渗透”。解决毒品问题之本在于综合治理。应将禁毒工作作为一项重要国策,长期作战;加强禁毒宣传,提高全民禁毒意识;严查重打毒品犯罪活动;落实禁吸强戒、创建“无毒社区”与开发戒毒药物工作相结合;严格执行国际禁毒公约,大力开展国际禁毒合作。  相似文献   

6.
吸毒问题,就全世界来说,已经是一个十分严重和普遍受到重视的社会问题。吸毒导致诱发的骇人听闻的事件和有关数据,几乎使我们得出这样一个等式:吸毒=废人=罪人=死人。“三禁并举、堵源截流、严格执法、标本兼治”的禁毒方针,无疑为禁毒工作指明了方向。既符合国情,更符合省情。预防“三二一”、戒毒“三步曲”,从根本上改变了公安机关单打一的被动局面。对吸毒者的预防,是整个社会治安防范体系中的一个组成部分。对戒毒者的救治必须坚持三个结合:在生理上坚持强制措施与药物脱瘾相结合;在心理上坚持思想教育与劳动锻炼相结合;在巩固措施上坚持专门工作与群众工作相结合。  相似文献   

7.
面对新世纪、新形势、新情况、新问题 ,云南公安高等专科学校积极探索适合于新形势发展、适合于云南公安工作和队伍建设需要、适合于全国禁毒斗争和禁毒执法教育培训要求的新途径 ,从 80年代初期开设禁毒讲座 ,1997年成立禁毒研究所 ,并率先设立了禁毒专业 ,至今成立禁毒系 ,逐步形成了具有云南公安特色的教育特点和优势 ,先后完成了多项国家级、省级、校级有关禁毒研究课题 ,在禁毒研究和禁毒教学实践方面 ,走在了全国的前沿  相似文献   

8.
2010年上海世博会日益临近,面对境外毒品渗透加剧的毒情形势,边检机关要统一思想、提高认识,积极参与禁毒工作;要通过专项培训和科技手段,提高边检民警查缉毒品的意识与技能;密切与其他缉毒职能部门的合作;把禁毒宣传与世博宣传相结合。边检部门要通过强化禁毒职能,为世博会创造和谐的口岸环境。  相似文献   

9.
云南禁毒与防治艾滋病教育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云南与盛产罂粟类毒品的缅甸与老挝接壤,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产自金三角地区的罂粟类毒品源源不断地通过云南进入中国境内,云南成为中国禁毒的前沿。由于罂粟类毒品的滥用,通过静脉注射毒品成为云南艾滋病传播的主要途径,毒品滥用与艾滋病传播的这种内在联系,使云南的禁毒与防治艾滋病紧密联系起来,为了做好禁毒与防治艾滋病工作,云南采取了诸多的禁毒与防治艾滋病措施,其中,全面开展禁毒与防治艾滋病教育是重要举措之一。  相似文献   

10.
自上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毒品在中国大陆死灰复燃以来,中国政府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扼制毒潮,先后成立了专业的禁毒队伍,建立了专门的禁毒机构,颁布了专门的禁毒法律、法规,展开了大规模的禁毒预防教育和严厉打击毒品犯罪活动等,治理毒品问题取得了显著成效。但是经过30多年的禁毒实践,吸毒人数仍然持续增加,毒品犯罪依然不断泛滥。事实证明,禁毒工作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必须树立“毒品短期内不能禁绝只能有效遏制”的理念。  相似文献   

11.
最大限度地减少毒品的社会危害,是维护社会和谐稳定的一项主要内容。有效地解决毒品问题是一项社会性综合治理工程,社区禁毒是禁毒治理中一个极其重要的组成部分。在构建和谐社会的框架下,探讨社区禁毒对于促进社会和谐的积极作用以及如何开发、整合、利用社区的各种社会资源,以最优化的资源结构投入禁毒治理这场人民战争。  相似文献   

12.
毒品犯罪的特殊性决定了情报在打击毒品犯罪中的重要性,而毒品犯罪的跨区域性特点决定了加强情报合作和协作的重要性,西部地区在禁毒斗争中不仅要加强国际禁毒情报交流,也要加强各省市区之间的禁毒情报协作.这种协作的途径主要是通过推进公安情报体制的改革、建立西部地区禁毒协作机制、加强"金盾工程"建设、利用公安部驻滇禁毒联络办公室等来进行,协作的内容主要有战略性情报的交流、禁毒基础信息的共享、毒品专案侦查的情报协作等.  相似文献   

13.
于商路及其城市的功能转换与近代西北区域经济发展之关系问题,学界过往的研究多揭示其商品流通功能之发挥如何助益于其区域内的商品化生产的发展。但在商路经济带上其产业部门结构及其地理分布变化,资本、商品结构和市场供给能力的变化对区域商品市场变动和经济发展产生的重要影响却表明:在近代西北,商品和生产要素依随商路上主要城市而聚集或流动,不仅是其区域商品市场变动的内容和重要特征,亦是其区域产业结构升级的诱导力量、具体支撑,更是其区域经济非均衡发展的重要根因。换言之,城市功能转换与后发展地区产业升级之关系更说明,近代西北作为中国的后发展地区,其区域经济发展并不缺乏内生动力。当下西北区域经济发展于此命题不可不察。  相似文献   

14.
胡锦涛同志提出的社会主义荣辱观,对于总结改革经验、推动中国进一步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中国的崛起不仅是指物质上的高度发达,更需要一种具有世界性感召力的精神文明,社会主义荣辱观是21世纪中国崛起的时代精神标尺。  相似文献   

15.
中国共产党的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是马克思主义群众史观的重要内容和重要组成部分。中国共产党群众史观的生成有其独特的逻辑起点,并与中国的实际情况相结合,在不同历史时期和阶段得以丰富和发展。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新时期、新形势下,中国共产党践行群众史观应该做到三个方面,即坚持群众主体,直面群众关切,顺应群众期盼。  相似文献   

16.
平等作为法的价值之一,无论在中国还是西方,在历史上都是呈多元演变的。从古希腊古罗马到中世纪、文艺复兴,西方的平等思想源于并始终体现了人们对人生意义、价值的认知和关怀。中国的平等思想虽也有深厚传统,但大都以平均主义为出发点并以经世致用为基本取向,其内涵与西方的平等观相去甚远。通过比较中西平等思想发展的历史,有助于厘清当代中国需要何种平等,进一步践行以人为本的和谐价值理念。  相似文献   

17.
我国公务员法的颁布和实施,对进一步规范公务员队伍管理、加强廉政建设、建设一支高素质的公务员队伍必将起到积极的作用。《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务员法》与《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务员暂行条理》相比较有许多新亮点,值得关注和研究。  相似文献   

18.
本文在分析大陆法系和英美法系公司代表制度法理的基础上,通过比较外国立法,指出我国法定代表人制度存在排除当事人的意思自治、造成董事之间事实上的不平等、影响公司的运作效率和缺乏有效监控机制等缺陷,并提出实行“董事会代表与意定代表并存,意定代表优先”的制度、明确公司代表人权责、加强对代表人行为的监督等立法建议,以完善我国公司代表人制度。  相似文献   

19.
宪法学在法学领域无疑具有着十分重要的地位,宪法学教材毫无疑问地承栽着艰巨的任务,即向法科学生传递宪法学的通识,引发其对宪法学研究的兴趣,但中国宪法学教材却因存在“中西混同”之缺陷,难以完成其应有的任务。基于此,对中国宪法学教材进行反思,探寻问题存在之症结,寻求问题解决之途径,譬如“中西分立”和“教材分著”,将更具现实性与建设性。  相似文献   

20.
日本2001年度<防卫白皮书>中有关中国军事力量的描述与评论表明,现今的日本已将中国看作事实上的防卫对象和对其构成"潜在"威胁的国家,中国在日本安全战略中地位上升.日本政府的这一动向,表明了日本对现今国际局势、东亚地区安全,特别是对中、日、俄等国国家力量消长变化的认识和因此进行的政策调整,突出反映了日本对华政策中的防范和制约内容,这对未来的中日关系将产生消极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