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政府的公信力是政府实现社会管理和社会服务的重要保证.一个政府如果在公信力方面有缺失,就会给政府的工作造成极大的困难.而如果一个政府基本上丧失了公信力,那么这个政府就会面临合法性的危机.然而政府公信力的建立并不是靠政府单方面的努力就可以做到的,政府公信力的建立是政府与公众不断互动的复杂过程.因此,考察政府公信力的建立过程必须以政府与公众的关系及其互动为切入点. 政府与公众的关系很像市场中的交易关系.  相似文献   

2.
满意度已经成为政府绩效评估的主要依据。根据对汶川地震灾区群众的问卷调查,群众对政府灾后工作的满意度呈下降趋势。通过对满意度相关理论的梳理和对灾区入户问卷的进一步研究,可以发现,导致灾区群众对政府灾后工作满意度下降的主要原因是不恰当的"期望"。因此,要最大限度提高公众的满意度,就必须对灾区群众的期望进行有效管理。  相似文献   

3.
马文斌 《法制博览》2015,(8):244-245
《循环经济促进法》的推行实施、发展循环经济要采取因地制宜、公众参与、注重实效、政府推动的方针,由各级政府部门负责协调、组织、监督本级循环经济发展工作,这就要求政府部门必须要承担起相应责任,这是《循环经济促进法》得以实施的必要保障。  相似文献   

4.
张峻卿 《法制博览》2014,(1):100-101
行政规划作为一种新兴的施政方式,需要公众的积极参与。目前,行政规划中的公众参与存在着政府主导有余,公众参与不足的问题。为此,应当从实体法和程序法方面对公众参与进行调整,以期促进公众积极参与行政规划的制定与实施。  相似文献   

5.
国有企业既是经济组织,又是社会组织,在推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伟大事业中,必须强化责任意识,积极协同做好社会管理。党的十八大提出:"要围绕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管理体系,加快形成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社会管理体制"。国有企业既是经济组织,又是社会组织,在推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伟大事业中,必须强化责任意识,积极协同做好社会管理。  相似文献   

6.
长久以来,人们对上市公司的不规范运作已经司空见惯,这几乎成了中国资本市场的一个毒瘤。如今,证监会正以平均两天出台一项新法规的速度,强行但却艰难地规范着市场的行为。本来,企业一旦上市,它就已经不再属于某个政府、某个部门、某个机构、某个集团或个人,而在一定程度上成为了一家公众公司。它必须在阳光下将自己的整个经营活动和业绩呈现给公众,接受公众的监督和选择。尽管我国目前95%的上市公司,流通股还不到总股本的一半,还不能  相似文献   

7.
刘平海 《法制博览》2015,(8):144-145
政府立法是我国立法体系的一个重要方面,它涵盖着社会的方方面面,与公众生产、生活息息相关。但现实中却存在政府立法的公开性不足,社会公众参与度不高,而导致部分政府立法公布后与实际脱节,运行不畅等诸多问题。加之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又指出要依法赋予设区的市地方立法权,这意味着我国政府立法的主体会更多。因此,增强政府立法的公众参与度,推进政府立法的公开性,就显得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8.
本文是美国著名东亚问题专家、两度担任哈佛大学费正清东亚研究中心主任的傅高义给本刊的独家专稿。作者在文中认为,与中国保持广泛的接触符合美国的长远利益。美国也应鼓励中日采取更积极的步骤,改善两国的关系。作者认为,美国的单边主义丧失了许多公众对美国的同情。如果美国要与东亚国家的政府保持良好的合作关系,就必须得到公众的支持。所以为了美国的长远利益,美国要更加注意维护东亚民众对美国的友好态度。  相似文献   

9.
来信     
许家祥 《南风窗》2012,(17):12-12
不久前的北京"7·21"特大暴雨、6月30日天津蓟县火灾,以及1994年的千岛湖惨案、2003年的"非典"危机、2008年的瓮安事件,一次又一次给了我们同样的教训:纸包不住火,只有在第一时间占领舆论制高点,持续通过权威媒体发布权威信息,才能始终牢牢把握舆论导向。报喜不报忧,不及时报忧,"缩水"报忧,只会让公众认为政府缺乏面对问题的勇气,更不用说有解决问题的信心和能力。政府只有相信公众、尊重公众、依靠公众,始终以平等、坦诚、公开、开放的姿态,积极主动与公众交流,才能赢得公众的信任,牢牢把握引导舆论的主动权;同时,也只有既  相似文献   

10.
来信     
《南风窗》2012,(17):12
不久前的北京"7·21"特大暴雨、6月30日天津蓟县火灾,以及1994年的千岛湖惨案、2003年的"非典"危机、2008年的瓮安事件,一次又一次给了我们同样的教训:纸包不住火,只有在第一时间占领舆论制高点,持续通过权威媒体发布权威信息,才能始终牢牢把握舆论导向。报喜不报忧,不及时报忧,"缩水"报忧,只会让公众认为政府缺乏面对问题的勇气,更不用说有解决问题的信心和能力。政府只有相信公众、尊重公众、依靠公众,始终以平等、坦诚、公开、开放的姿态,积极主动与公众交流,才能赢得公众的信任,牢牢把握引导舆论的主动权;同时,也只有既  相似文献   

11.
杨阳 《法制博览》2013,(9):41-42
信息公开诉讼是一种新型的行政诉讼,它不仅关注公民的知情权,也关注公民的隐私,同时还涉及到对公共利益和国家秘密的协调处理,它对公民权利提供了更全面的保护,也防止了行政机关滥用职权。由于我国信息公开诉讼制度起步较晚,相关程序还有待进一步完善,公众在查阅政府信息过程中难免会遇到各种困难。如何完善信息公开诉讼制度,以此保障公众的知情权,以至于确保公众及社会对政府行政事务的监督,是目前亟待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12.
微天下     
杨军 《南风窗》2011,(7):18-18
日本地震滚动播报:共同社网站发表评论文章说,日本首相菅直人可能因核危机事件丧失公众对其信任。文章称,尽管菅直人为了应对地震海啸及核事故一直在连轴转地工作,但民众对政府信任正在不断丧失。不信任的主要根源在于政府未能及时掌握第一手信息并迅速向公众公布真实消息。此外,政府对局势判断缺乏远见也遭到诟病。范东升:美国《2011年新闻媒体状况报告》已发布,报告悲观地认为:"未来最大的问题可能不是缺少受众或缺乏新收入来  相似文献   

13.
王小梅 《法制博览》2015,(2):184+183
面对社会群众对刑事立法未能达成刑法实践共识的局面下,刑事立法难以形成公众认同的社会效果。面对刑法研究中瓶颈,为了使刑法得到公众认同的效果,在刑法实践中,必须考虑公众认同,包括生活利益的重要性和规范有效性,使建立的共识刑法观作为国家促进长期利益的最佳方式。  相似文献   

14.
朱锐 《当代世界》2008,(8):43-46
近年来,公众舆论、媒体对外交决策的影响日益突出,公众舆论越来越成为影响政府决策和行为的重要因素,媒体在塑造公众舆论、对外施加影响方面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公众舆论和媒体影响外交决策的例子很多,9·11事件、伊拉克战争给全世界人民带来的震撼是巨大的,媒体将残酷的战争和恐怖袭击的场面通过电视画面以最快的速度传遍千家万户,给外交决策打上了深深的舆论烙印。  相似文献   

15.
苏联政府环境治理的失败,成为20世纪80年代公众大规模参与环保的直接诱因。随着苏联政治体制改革进程的加速,尤其是戈尔巴乔夫"绿色"新思维对公开性、民主化的倡导,原本单纯的环保公众参与渗透进越来越多的追求民主变革的复杂政治诉求。持不同政见者借助政治敏感性较低的环境议题持续向政府施压,环保公众参与日渐带有强烈的泛政治化倾向。环保公众参与影响和"掩盖"下的民主民族运动,成为苏联社会主义制度颠覆和国家解体的重要推动力。  相似文献   

16.
改革开放以来,执政党提升政治合法性的主要方式由此前的政府"一维强势"向政府与民众之间的"二维互动"转变。这一历程在1979—1998年《人民日报》元旦社论中得到充分体现。改革开放之初,政府主要选择了经济动员与绩效刺激的路径;此后,为了调动公众的积极性,开始采取公众知情与政治动员的路径;经济的发展需要法律与制度的保障,因而法制建设与政治体制改革成为新的路径选择;面对日渐多元、分化的社会,确立明确的政治与意识形态的界限,维持社会的稳定,无疑是更为现实的路径选择。  相似文献   

17.
正什么是犯罪?这对一般公众来说"不成问题",而对于犯罪学和犯罪学家来说,却是一个备受争议的难题——有多少个犯罪学家就有多少种犯罪定义。这是因为公众所看到的是身边的"坏行为"或者最多是地域广大但发生在当下的"坏行为",而犯罪学家看到的却是跨越时空的"非行"。在犯罪学家看来,公众对犯罪的认识是"很成问题的",而事实上,公众"成问题"的见解对犯罪的影响却远大于犯罪学家的"真知灼见"。犯罪学家只有先影响了公众,至少是政府官员的关于犯罪的观念,才能对犯罪产生  相似文献   

18.
《南风窗》2016,(24)
正公众对公共机构(包括政府、立法机构、法院和媒体的信任危机)是唐纳德·特朗普和世界各地像他这样的人物崛起的核心因素。很多人把特朗普这样的反体制运动和人物当成拯救者。公众对公共机构(包括政府、立法机构、法院和媒体的信任危机)是唐纳德·特朗普和世界各地像他这样的人物崛起的核心因素。只要危机继续下去,这些领导人将继续与选民产生共鸣,无论最终取得什么样的选举结果。这样的危机已经不是第一次发生了。某联合国论坛2007年委托开展的研究显示存在一种"非常普遍"的模式:在过去40年中,几乎所有所谓发达工业化民主国家公众对政府的信任都呈现不断下降之势。20世纪90年代,就连长期以来以公民信任而闻名的国家,如瑞典和挪威,  相似文献   

19.
从 2 0世纪 70年代以来 ,世界上许多国家的公共服务体系出现了市场化趋势 ,同时非政府组织在公共服务领域得到极大发展。非政府组织的出现是对政府失灵的一种反动 ,它不仅有助于解决政府在提供公共服务方面的缺失 ,而且作为公民社会的一个重要力量 ,还可以防止、削弱或补救政府和市场对公众利益的侵害 ,增强社会权力对政府公共权利的控制力度。  相似文献   

20.
何三畏 《法制博览》2011,(10):77-77
“低头是铺装,平视是喷泉,仰脸看雕塑,台阶加旗杆,中轴对称式,终点是政府。”《人民日报》引用公众描述政府建筑外貌豪华而单一的顺口溜,有批评的意味。它传达的意象,一是奢侈,二是呆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