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9 毫秒
1.
<正> 一、市场经济与犯罪的关系犯罪是否是市场经济的产物?经济发展是否必然产生犯罪?犯罪是否同经济必然联系在一起?这些问题都是犯罪学理论研究必须回答的重要问题。在研究当前犯罪问题时,我们既不能回避,也不能盲目地不加分析地肯定或去否定这些问题。马克思主义犯罪学理论认为,犯罪是一种社会现象,也是一种个人行为,它的产生和发展有着自己的规律。犯罪既然是一种社会现象,就必然同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法律、  相似文献   

2.
人是文化的动物,包括犯罪行为在内的人类行为,归根结底都是文化的产物。犯罪作为一种特殊文化现象,必然与文化存在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本文从文化内涵入手,通过对犯罪与文化的关系进行分析,探寻了犯罪的文化原因对犯罪的影响。  相似文献   

3.
犯罪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它是当今世界的一大公害。从犯罪学对其进行分析,犯罪是一种反常的行为,它是社会病态的反映,作为一种社会现象,就不可能孤立社会而独立存在,它必然与社会的经济、政治、文化、道德等诸多因素密切相联,它是“社会的综合症”,  相似文献   

4.
事态犯罪是一种新型犯罪。该类犯罪使刑法首次将调整对象由传统的行为性危害行为括及于事态性危害行为,因此对犯罪证明责任这一刑法基本理论问题产生了重大冲击。严格责任是解决相关问题的最简便方法,但与我国的刑事法制环境不相适合。因此,为了实现控辩双方权益的平衡,应当设立事态犯罪嫌疑人特别辩护权制度。  相似文献   

5.
"仇恨犯罪"并非新生概念,它在历史上就不少见,无论是英美法系国家的"Hate Crime",还是我国古代的"复仇文化",都属于"仇恨犯罪"的种种。"仇恨犯罪"作为犯罪的一大重要类型,具有犯罪的共性,也有其独特的一面。目前,我国的刑事应用法学、犯罪法理论中尚未形成相关的系统理论。当前,在经济全球化、世界格局多极化的大背景下,我国正进入社会转型的关键期,各类犯罪的犯罪率不断上升,作为一种犯罪现象的"仇恨犯罪"就是典型。因此,对于其产生的原因、危害以及预防和矫治进行分析和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6.
论犯罪发生的文化原因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李锡海 《法学论坛》2007,22(2):42-48
人是动物性和文化性的统一.人的行为,包括犯罪行为,必然受到文化的影响.人的动物性是诱发犯罪的重要因素,人的文化性是控制犯罪的重要因素.文化对犯罪的影响表现为:能影响犯罪观,能诱发犯罪的发生,能促进犯罪手段发展.在所有影响犯罪发生的文化现象中,文化冲突最引人注目,它是犯罪发生的最深刻的根源.  相似文献   

7.
故意犯罪停止形态相关理论辨正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具体讨论了近年来有关故意犯罪停止形态的一些疑难问题,认为故意犯罪停止形态的本质特征在于故意犯罪行为的"停顿",考察故意犯罪停止形态应该坚持"静态"的标准;一个犯罪行为只有一种犯罪形态,出现了一种犯罪形态后就不可能再出现另一种犯罪形态。故意犯罪在危险状态出现后确实可能存在实害犯的中止形态,但是,这种中止形态不能理解为是犯罪既遂以后的中止,而应该理解为是"排除犯罪未遂"以后的中止。同时针对司法实践中行为人主动放弃"高位犯罪"并以"低位犯罪"代替的犯罪形态,提出了应该采用"高位犯罪"吸收"低位犯罪"的方式处理,即对行为人以"高位犯罪"的中止认定,并将"低位犯罪"作为犯罪中止中"造成损害"的因素加以考虑的观点。  相似文献   

8.
当今社会,在繁荣发展的同时,也不可避免的衍生着许多丑恶现象。在社会各类型犯罪中,青少年犯罪占全部犯罪的比例呈上升趋势。其年龄层次越来越低,手段越来越残忍。随着科技的进步,网络的普及,信息犯罪的行列中也突出年轻的面容。造成这种现象有多方面的原因,其中最根本的是社会环境的变化,如:社会不良文化的影响,法律规章制度不完善等等。针对这些问题,笔者提出了几种应对措施。  相似文献   

9.
王文华 《河北法学》2011,29(4):111-117
"仇恨犯罪"并非新生事物,它纵可溯至我国古代的"复仇文化",横则涉及英美法系国家的"HateCrime",只是它一直未能引起我国刑法学、犯罪学理论与实务界的应有关注。当前,我国正处在社会大变革的转型期,在构建和谐社会的进程中面临着多方面的挑战,仇恨犯罪即为典型表征之一。提出"仇恨犯罪"的概念,从而认真对待这种犯罪现象,对仇恨犯罪进行数据收集与统计,对其产生的原因、特点以及刑事法内外的抗制措施进行分析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0.
通过对当代西方各种犯罪学理论的审视,作者提出,犯罪生态学将是全球犯罪学走出危机的希望.这种生态学与犯罪学的交叉边缘学科,其基本思想是,在"自然--社会--人"这一由三个基本要素构成的生态系统中,人类必然自我克制,以防止过度滥用他们的主体功能和为所欲为地去发挥其实践功能.这一理论可以克服犯罪学"人本学派"与"科技学派"的局限性,为减少犯罪找到新的出路.  相似文献   

11.
时代的发展 ,治安形势的变化 ,促成了犯罪个体智能程度的提高 ,社会整体生存风险的加大 ,由此赋予了持有特定物这种静止状态即可构成犯罪的必要性与合理性。这种全新的构罪机理所带来的是刑法中行为基本价值与面貌的变迁。传统的危害行为针对的是行为人的身体动静行止 ,持有针对的是人对物的控制支配这种特殊事态。至此 ,刑法中的危害行为外延包括行为性危害行为和事态性危害行为两大类。前者违反刑法的行为性规范 :其中违反禁止性规范的是作为 ,违反命令性规范的是不作为 ;后者违反刑法的事态性规范 ,即法典以“非法持有”罪状表述、实质是就行为人与特定物所处的某种事态本身予以刑罚处罚 ,形成犯罪的另一类——事态犯罪。  相似文献   

12.
犯罪是个古老的问题,它寄生于社会,如同疾病寄生于人类的有机体一样。任何社会都不是纯而又纯的,都必然存在一定的犯罪现象。随着社会的发展变迁,犯罪问题越来越复杂,势必会困扰人类安宁和社会发展。在我国,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化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完善,社会关系和社会结构发生了重大变化,各种矛盾增多,社会两极分化严重,形形色色的犯罪层出不穷。我们很有必要正确认识犯罪,尤其在剖析和表述犯罪定义时,须从法学与非法学,刑法学与犯罪学,立法与司法等方面的犯罪定义界定中,进行较为全面的探讨与研究。  相似文献   

13.
商业贿赂犯罪是市场经济条件下在经济、政治、文化等多种因素的共同作用下产生的一种严重危害市场竞争秩序的违法经济现象,在我国的许多行业已成"行规"和企业运行的潜规则。如果对商业贿赂犯罪不及时治理,将导致市场腐败,成为我国经济健康发展的障碍。因此研究商业贿赂犯罪的有关问题,对维护正常的市场秩序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4.
蒋羽扬 《法学评论》2007,25(1):144-149
犯罪衍生犯罪是指由已经发生的犯罪而引起、衍生后续的犯罪,它既是一种静态的特殊犯罪现象,又是一系列犯罪行为的动态发展与演变过程,是对犯罪衍生与衍生犯罪在范围上的一种限定、明确。研究犯罪衍生犯罪,目的在于针对已经发生的犯罪构筑第二道防线,阻隔、截断犯罪的衍生,同时,可以与预防原生犯罪发生的第一道防线相配合,围追堵截、共同预防与惩治一切犯罪的发生。  相似文献   

15.
童颜 《中外法学》1988,(5):32-37
<正> 西方国家对犯罪一般概念的解释和规定很多,现选其中有代表意义的加以介绍,并简要地与我国比较,发表一点个人评论。(一)关于原始社会的"犯罪"解释犯罪这种社会现象,马克思主义的传统观点认为:它是随着阶级斗争和国家出现后才出现的,同时,也是随着阶级斗争和国家的消亡而消亡的。因此,我们主张犯罪这种现象在原  相似文献   

16.
犯罪是给社会造成一定危害,应当受到刑事处罚的行为。犯罪作为人类不可摆脱的社会现象在带来社会危害的同时也带来一定程度的价值,对这种价值的研究将有利于我们正确对待犯罪这种正常的社会现象。  相似文献   

17.
孙振  孟琦 《法制与社会》2012,(3):288-289
全球化是当今社会总体态势。但是在这种全球相互支融的大环境下,本来就寄生在人类社会活动中的犯罪,也在高度发达的社会交流和发展过程中不断蔓延。涉外犯罪作为犯罪的一种,也卷着全球化的大潮席卷了全球,给全球的发展造成了重大的损失。为了让大众更好的认识涉外犯罪,本文试图从概况入手对涉外犯罪进行较为全面的的探讨,以期能对这一新型犯罪问题向研究有所帮助。  相似文献   

18.
犯罪具有两面性:从本质上讲,犯罪是一种严重危害社会的行为;但作为一种普遍的社会现象,犯罪也有其生成与存在的合理性,而且犯罪作为整体也以自身特有的方式推动社会的进步与发展。这就要求人们在认识犯罪时要避免绝对主义的犯罪观,克服重刑主义和泛刑论思想,树立辨证的、理性的犯罪观和刑法谦抑性理念,并以此为基础培育与现代刑事法治精神相一致的刑法文化。  相似文献   

19.
犯罪作为一种社会现象,它与其所处的社会文化之间具有一定的联系,另一方面,我国正处于剧烈而深刻的社会转型之中,社会剧变往往蕴含着文化的冲突。因此,以文化视角来审视社会现阶段存在的犯罪现象极具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20.
犯罪是一种社会现象,它受制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社会的经济文化的发展、变化,必然影响着犯罪这一社会现象的发展变化,而作为遏制犯罪发展的侦查活动,为达到有效遏制犯罪的目的,无论其战略指导思想,还是战术策略,都要求有针对性和造就性,即随着不同时代犯罪特点的变化而变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