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行政诉讼是公民、法人或其它组织,认为自己的权益受到行政机关的行政行为的损害,而提起的诉讼。1990年10月1日我国《行政诉讼法》(以下简称《行诉法》)开始实施,《行诉法》的目的之一是保护公民、法人和其它组织的合法权益,维护和监督行政机关依法行使行政职权。《行诉法》对各级工商行政管理部门  相似文献   

2.
徐炳 《法学研究》1991,(1):67-71
所谓货物的风险是指买卖双方订立买卖合同后,卖方根据合同向买方转移对货物的占有权,在这个转移过程中可能出现的货物灭失的风险(“灭失”意指货物丢失或毁灭,也包括货物因碰撞、受潮、受热等原因而造成的损失和损害)。  相似文献   

3.
此次行诉法修改,在实现诸多制度突破的同时,也留下了不少悬念,其中最为典型的是,社会期望值颇高的行政公益诉讼,并未现身于修法草案中. 在现实中,一些行政行为或不作为虽未直接针对特定主体,但可能损害社会公共利益,而按照现行行诉法却无法起诉,这在食品卫生、生态环境、产品质量、物价调整、建设规划等领域尤为突出,构建公益行政诉讼制度因而显得极为迫切.  相似文献   

4.
在买卖合同中,标的物的风险指买卖合同订立后,标的物非因双方当事人的故意和过失而发生的意外毁损、灭失的风险。风险责任即指标的物发生意外、灭失的风险由谁承担的问题。如果风险由出卖人负担,出卖人则失去了要求买受人支付价款的权利;如果风险由买受人负担,则尽管标的物已毁损或灭失,买受人仍应向出卖人支付价款。  相似文献   

5.
四、产品自身损害及纯经济损失产品自身损害,在美国法上称之为“产品伤害自己”(Productinjuriesonlyitself)。这种产品自身损害,除一般包括产品毁损灭失外,还包括产品本身价值的减少,不堪使用,必须修缮或丧失营业利益等。产品自身损害常涉及到其侵害的究竟为产品的所有权,抑或为纯经济上的损失(Purelyeconmicl,oss)。各国司法实务在处理对产品自身损害及因其引起的纯经济损失的索赔上,持不同见解,尤以美国法表现最为明显。在美国,产品自身损害常位于纯经济损失和财产损害之间的那条界限上,不同的州法院采取了不同的态度,…  相似文献   

6.
李超 《法律适用》2012,(2):38-44
问题的提出物之毁损(广义而言包括灭失)的损害赔偿问题,历来为司法实务所重视。对于被害者而言,损害究竟如何获得填补,乃是其最为关注的议题,而损害赔偿的具体方法事关损害的填补程度,其适用问题有必要深入探究。  相似文献   

7.
【裁判要旨】在我国境内发生的涉外民事侵权行为所产生的侵权赔偿纠纷应当适用中国法律,对于外国人在我国境内遭受人身损害所产生的死亡赔偿金和被扶养人生活费之赔偿标准问题,鉴于受诉法院所在地标准与国外当事人住所地或者经常居住地标准两  相似文献   

8.
抵押权物上代位理论与实务问题研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抵押权物上代位的实质是在抵押物毁损、灭失之情形,抵押权人对其价值变形物仍享有优先受偿权。抵押权物上代位的标的既可以是物本身,亦可以是债权请求权,如果仅将其界定为变形物本身,对抵押权的保护欠周全;在抵押物灭失、毁损之情形,对代位物或其请求权进行查封是必要的,但查封之机能不是确定其优先性,而是使其特定化,抵押权物上代位权在抵押物绝对灭失之情形发生,相对灭失之情形应适用担保法及其司法解释的相应规定。但本文案例中法院所作的变通处理方法亦是正确的;在具体的诉讼中,抵押权物上代位的义务人对抵押人的抗辩事由同样可以对抗抵押权人。  相似文献   

9.
民事调解是人民法院民事审判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化解社会矛盾,解决人民群众纠纷的有效手段。新民诉法明确规定检察机关发现调解书损害国家利益、社会公共利益的,可以向同级人民法院提出检察建议并报上级人民检察院备案,也可以提请上级人民检察院向同级人民法院提出抗诉。民事调解检察监督制度的完善,  相似文献   

10.
在我国实行《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诉讼法》(以下简称“行诉法”)的意义是十分深远的。现在的问题军队这一大块,如果把军队排除“行诉法”之外,那么,这不等于说“行诉法”所保护的公民合法权益,在穿军衣的公民身上没有充分体现出来吗?再者说,一旦遇有军民互涉的行政争议诉至军事法院,或诉至人民法院的时候,又该怎样处置呢?本文就军事法规、规章在行政诉讼法中的作用问题,略陈管见。  相似文献   

11.
黄曦 《法学》2012,(7):34-37
狭义的融资租赁风险仅指因意外事件或不可抗力导致租赁物毁损或者灭失所带来的风险。《中华人民共和国融资租赁法(草案)》(第三次征求意见稿)第24条对租赁物毁损或者灭失的风险负担作了专门规定,弥补了《合同法》规定的不足。本文所讨论的风险,除了租赁物毁损或者灭失等不可抗力的风险外,还包括法律风险、经营环境风险、信用风险等多类型风险。  相似文献   

12.
本文以被视为灭失货物再现后货物所有权归属问题为核心,在对我国海商法相关条款进行系统分析的基础上,指出"被视为灭失货物再现"是海商法的一个空白点.在对相关法律制度中类似事件进行比较与借鉴的基础上,就如何确定被视为灭失货物再现后货物所有权的归属问题,提出了修订<海商法>第50条的具体建议.  相似文献   

13.
请求确认合同无效的权利自合同应当履行之次日起两年后不得行使,未规定履行期限的合同自合同成立之次日起两年以后不得行使。合同被确认无效之后,损害赔偿请求权的诉讼时效期间从裁判确定之次日起计算。但是,如果权利人未在两年内向法院或仲裁机构提出,那么诉讼时效期间应自除斥期间届满之次日起计算;如果权利的客体是物,而物在合同被确认无效之后灭失,或者物在除斥期间届满之后灭失,那诉讼时效应当从物灭失之次日起计算。  相似文献   

14.
陈运洪 《特区法坛》2005,(5):22-24,47
三、立法上的谬误二:确权诉讼允许调解。 确权诉讼是否允许调解?在海诉法中没有明确规定,而海诉法司法解释第九十七条规定:“在中华人民共和国领域内进行海事诉讼,适用海事诉讼特别程序法的规定。海事诉讼特别程序法没有规定的,适用民事诉讼法的有关规定。”由于海诉法没有规定是否允许调解,民诉法却明确规定允许调解,那么适用民诉法的规定海事诉讼当然允许调解。  相似文献   

15.
位文青 《法制与社会》2013,(22):106-107
2012年8月31日新民事诉讼法通过,社会普遍关注、学界呼吁多年的公益诉讼制度,终于从理念成为了立法。新民诉法第五十五条规定:"对污染环境、侵害众多消费者合法权益等损害社会公共利益的行为,法律规定的机关和有关组织可以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从条文中可以得出:正确理解和深入探讨公益诉讼的案件范围和原告主体资格特别重要。  相似文献   

16.
区分所有建筑物的修复是区分所有建筑物管理中的重大问题之一,是区分所有建筑物因地震、火灾、风灾、水灾、泥石流、煤气爆炸、飞机坠落以及机动车的冲撞等偶发性灾害导致一部分灭失所实施的修复行为.我国《物权法》对此只有简略的规定,不足以应对实际的需要.当代建筑物区分所有权比较法中,日本法对此制度作了详实、完善的规定,其将区分所有建筑物一部分灭失界分为小规模一部分灭失和大规模一部分灭失,并据此规定了不同的修复程序、费用负担及权益调整的手段和方法.我国将来在修改《物权法》或制定民法典,抑或制定单行的建筑物区分所有权法时,应以日本法的这些经验作为立法论参考;同时在现阶段处理区分所有建筑物的修复实践中,可以日本法的经验作为解释论参者.  相似文献   

17.
违约责任与风险负担是不同的法律制度,当买卖合同标的物因单独的违约或风险出现毁损灭失时,可分别适用该两项制度解决。而当违约与风险共同作用于标的物致毁损灭失时,则须结合二者讨论,以实现买卖双方当事人之间的利益平衡。  相似文献   

18.
<正> 货物买卖,在一般情况下,双方当事人总是能够以一方获得财物,另一方获得约定价金的结果达到订立合同的目的。但是,在特别情况下,买卖合同订立后,标的物也可能遭受各种意外灭失或毁损。为保护交易安全,促进商品流转,更好地满足社会生产和人民生活的需要,必须公平合理地解决标的物意外灭失、毁损后果的承担问题,即风险责任问题。本文试图就此探讨,以期对这一问题的解决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19.
海上货物运输迟延交付是指货物未能在明确约定的时间内,在约定的卸货港交付。迟延交付一旦构成,货方往往会因此遭受巨大损失。我国《海商法》第50条第2、3款规定:“除依照本章规定承运人不负赔偿责任的情形外,由于承运人的过失,致使货物因迟延交付而灭失或者损坏,承运人应当负赔偿责任;由于承运人的过失,致使货物因迟延交付而遭受经济损失的,即使货物没有灭失或者损坏,承运人仍然应当负赔偿责任。”以上表明,承运人对迟延交付损失的赔偿范围包括两类:一类是货物的灭失或者损坏;另一类是经济损失。在具体的海上货物运输迟延交付纠纷个案中,以上两类损失有时单独出现,有时同时出现。 货物的灭失是指货物发生物理上的毁灭,或虽未发生物理上的毁灭,但已无法为所有人拥有。货  相似文献   

20.
履约中的风险负担——以交付为视角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先波  陈思 《时代法学》2009,7(6):59-66
风险的含义应被确定为一种发生损害的可能性,而非已经发生的标的物毁损和灭失。交付是对物的占有转移,其在本质上是一个事实行为。履约中的风险负担问题应当以交付为核心,根据不同情况予以相应规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