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邓小平理论博大精深,内容极为丰富。它包括哲学、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等领域,涉及政治、经济、法律、外交等诸多方面问题。本文从以下三个方面介绍了邓小平对国际法理论的发展与贡献:一、邓小平“一国两制”理论发展了国际法的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理论;二、邓小平“先不谈主权,先进行共同开发”理论发展了国际法的和平解决国际争端原则理论;三、邓小平“发展才是硬道理”理论发展了国际法的人权国际保护理论。  相似文献   

2.
个人国际法主体地位评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高凛 《政法论丛》2010,(1):12-18
随着现代国际法的发展,国际人权保护领域、国际海洋法领域等出现了个人参与国际活动的现象。但是,无论是从国际法的定义、国际法主体的构成要素、还是从法律的最终目的、国际法的调整对象等方面分析,个人不能取得国际法主体地位,而只能是国际法的保护和惩治对象。不适当地扩大国际法主体的范围,把个人与国家相提并论,超越了当代国际关系的现实。  相似文献   

3.
2006年出台的《保护所有人免受强迫失踪公约》,既使国际人权保护机制在内容上实现扩展,又为以往缺乏体系、充满交叉的保护所有人免受强迫失踪体系提供了新的统合机构——强迫失踪问题委员会。本文通过对比分析相关国际法规范文件归纳出界定"强迫失踪行为"的四个关键要素。在回顾强迫失踪问题发展进程后提出检视现存保护体系的运行困境:《保护所有人免受强迫失踪公约》正式生效的进程迟滞;区域人权保护机制的不平衡发展;具有法定普遍管辖权的国际刑事法院作用甚微。这些问题不仅是有关强迫失踪规制体系需要面对的,也是国际人权保护机制的积疾体现。本文借助国际法与国际关系互动理论,剖析上述困境的起因。最终透过困境展望国际法规范的发展趋向,一方面致力于加强国际法规范设计的合理性,另一方面引导国家树立"国际社会人"的正确利益观念,两者相结合才能走向共进的国际法。  相似文献   

4.
国际法的哲学之维:内涵、功能与路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国际法哲学是国际法学和法哲学的新兴领域,在这一初级阶段,应当采取积极鼓励和多元发展、大胆尝试、积极讨论的态度。由于国际法本身不成体系,以及国际法历史发展的轨迹,国际法对于法哲学的需求更大。国际法哲学的探索有利于引领国际法的理论化进程,解决国际法实践中的困惑,促动国际法学与部门法学的沟通,推进法理学的全面均衡发展。国际法哲学所包含的内容可以从不同角度和广度进行分析,其研讨路径包括超越分析法学而拓展法哲学的各种方法在国际法上的适用;构建国际法哲学的基本体系;以跨学科的视角进行国际法具体问题的研讨;并由此建构一般法哲学(法理学)。  相似文献   

5.
国际法上的个人究竟处于何种地位,理论界一直众说纷纭。但近代以来越来越多的人都逐渐接受个人可以成为国际法的主体的观点。本文主要从对人权的保护方面,分两个部分对个人的国际法地位做一下简单的论述:第一部分,从对传统主权观的批判来说明人权与主权的关系;第二部分,从国际或区际公约入手来说明为了保护个人的权利,应当使个人在有限的范围内享有主体的资格。  相似文献   

6.
赵海峰 《当代法学》2011,(1):132-138
近二十年来,国际法院、欧盟法院和国际刑事法院等国际司法机构程序的发展,呈现出一系列新的趋势与动向.国际司法程序无论是在公正性和效率性方面,还是在自身完善和人权保护方面,都有了显著的加强.这些变化增加了国际法的刚性,丰富了国际法的内容,并对国际法的主题理论和渊源学说等,产生了一系列的积极影响.  相似文献   

7.
国际法最深层的根是古罗马法中的万民法,但真正被确认为渊源的国际法始于格劳修斯,但自诞生时起至今,在国际法的主体范围与资格问题上,却一直争议不断。尤其是个人在国际法中的主体资格问题,各派学者一直都存在较强烈的抵牾,本文将对历史上曾经产生过的主要主要观点学说进行总结及浅析,通过对各方观点产生的原因及差异原因进行分析,并且通过一个重要判例进行解析,从而得出国际法主体范围较为合理的界定标准,推动国际法理论的完善,进而为进一步发挥国际法在保护个人权益方面的作用。  相似文献   

8.
浅议网络战中的国际法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网络战作为现代高技术战争的重要作战样式,在上世纪末本世纪初的几次战争中已崭露头角,并在战争权、作战的手段和方法、人道主义保护、战时的中立及战争的犯罪和惩处等方面都对现行国际法提出了挑战。我国在坚决遵守国际法规条约的基础上,要积极参与适用于网络战的国际法条款的制定,并要严厉谴责别国违反国际法基本原则的网络攻击行为。  相似文献   

9.
一般认为 ,罗马法主要是调整财产、契约和家庭等关系的私法。其实 ,罗马法对国际法的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首先 ,古罗马的外交事务中包含了许多国际法的因素 ;其次 ,罗马法不但为新生的国际法提供了术语 ,而且为国际法的成长提供了肥沃的土壤 ;同时 ,罗马法对英国和欧洲其他国家国际法的发展也产生了一定的影响。此外 ,国际法中还有许多罗马法的遗迹  相似文献   

10.
对个人作为国际法主体问题的重新认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伯军 《河北法学》2004,22(5):119-122
对于个人作为国际法主体的问题在现代国际法上是一个颇有争议的国际法基本理论问题。目前国际法学界对这个问题的看法主要有 4种 :( 1)个人是国际法的主体 ,而且是唯一的主体 ;( 2 )个人是国际法的主体 ,但不是唯一的主体 ;( 3 )个人是国际法的部分主体 ,但不是唯一的主体 ;( 4 )个人不是国际法的主体。实际上 ,这个问题涉及到国际法的定义、国际法主体的概念、国家主权、国际法与国内法的关系和国际法的普遍性等问题  相似文献   

11.
国际法渊源的研究是国际法研究的主要部分。国际法渊源的研究方法以丰富、系统、综合为基本原则。条约、习惯法、案例和学者观点的研究方法不尽相同。国际法渊源的研究方法将走上更为具体、实证的道路;不同领域的国际法渊源的研究方法也有各自的特点。  相似文献   

12.
张爽 《法制与社会》2011,(36):12-13
国际法是一门内涵丰富、内容繁杂的法律学科,深入学习、准确理解什么是国际法,首先就要掌握国际法主体的内容.随着国际关系的发展、变化,传统国际法主体也发生了变革.本文将在传统国际法基础上,深刻诠释个人在现代国际法体系中的主体资格问题.  相似文献   

13.
长期以来学术界对于个人是否具有国际法主体地位问题众说纷纭."否定说"未能适当地界定国际法主体的构成要件,忽略了造法主体与权利义务主体之间的区别、权利义务的来源与权利义务状态之间的区别,也忽略了权利的存在、权利的实现与权利救济之间的区别,并且未能适当地解释义务的存在与追究法律责任的程序之间的关系,等等.国际法没有明确规定个人的国际法律人格,但个人在特定范围内具有国际法上的权利和义务,可反证个人在此范围内的国际人格.国内有学者担心承认个人的国际法主体地位会削弱国家主权,这种顾虑没有充分的理论和实践基础.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国际法日益关注个人,涉及对个人权利的保护和对个人国际罪行的惩治两个方面,个人必将在更大范围内成为国际法的主体.  相似文献   

14.
论国际法的内在体系冲突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经济的全球化加快了国际法在性质与发展趋势上的变动节奏,并由此重塑了当代国际法的内在结构体系:由共存国际法、合作国际法与国际人权法所构成的“三代”国际法之间的并存与互动;而“三代”国际法在价值取向上存在的根本差异又促使国际法发生深刻的内在体系冲突。  相似文献   

15.
国际法是最早正式引入近代中国的西方法律部门,其标志性事件是1864年美国传教士丁韪良对《万国公法》的翻译。在继受西方国际法后,国际法在晚清中国多被称为"万国公法",这一概念的形成与丁韪良的主观意向紧密相连。"万国公法"四字含有自然法学意涵,但却与19世纪弱肉强食的世界格局不符。因此,将国际法称作"万国公法",在一定程度上对晚清国人的国际法认识产生了误导作用。直至20世纪初年,伴随着世局的进一步恶化以及国人更清醒的认识,留日学生此时从日语中借用的"国际法"三字才取代了"万国公法"这一称谓。  相似文献   

16.
国际法离我们到底有多远?要回答这个问题,首先必须分析国际法是不是"法"的问题,其次还必须解决国际法的实效性问题,最后,从参与国际法律关系的主体来看,国际法离我们到底有多远,问题的关键在于,国际法在国家的隔离下离我们个人的距离有多远,或者说,国际法透过国家这个中介对于个人有何意义。结论为:国际法已经深入到我们生活的各个领域,国际法就在我们的身边。  相似文献   

17.
洪永红 《法治研究》2010,48(12):30-36
国际法从产生以来一直没有中断过其人文关怀,本文从国际法的起源、国际法的发展、近代国际法学的产生和国际法的内容四个方面来具体论述国际法所体现的人文关怀。格老秀斯将国际法从神学中解脱出来,以人文主义作为其法学基础,创立了国际法学。当今社会,人文主义已贯穿于现代世界政治、经济、文化的各个领域。在未来的道路上,国际法将继续以其人文关怀进一步完善国际人权立法,更全面、具体地保护世界人民的基本权利。  相似文献   

18.
陶恺元 《中外法学》1998,(5):126-129
<正> 由詹宁斯和瓦茨修订的《奥本海国际法》第一卷第九版于1992年由英国朗曼公司出版。在时隔近40年之后,这部西方国际法的经典著作又出新版,无疑是国际法学界的一件大事。而这一事实本身,也再一次证实了《奥本海国际法》在国际法著作中的权威地位。由于北京大学国际法研究所王铁崖教授等人的辛勤工作与努力,该书第一卷第一分册的中译本得以与中国从事国际法教学、研究和实际工作的广大读者见面。通过对《奥本海国际法》第一卷第一分册第九版(中译本)(以下简称第九版)与《奥本海国际法》上卷第一分册第八版(中译本)(以下简称第八版)的比较,不仅可以看出不同修订者在学术观点、写作风格等方面的异同,更可了解国际法近半个世纪以来的发展变化。  相似文献   

19.
晚近国际法发展的新特点及其影响因素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本文分析指出了国际法近年来发展变化的新特点 :国际社会的组织化 ;国际法的全球化 ;国际法研究新方法的不断涌现 ;国际法的领域进一步扩大 ;国际法的刑事化现象不断增多。文章还就科学技术、国际政治和国际社会的共同利益等因素对国际法新发展的制约和影响做了剖析  相似文献   

20.
本文是前苏联著名国际法学家童金教授生前最后一篇文章。它在苏俄国际法学上将产生重要影响。 前苏联的国际法学曾独树一帜,其理论体系形成了所谓的苏联学派。该学派特别强调条约的作用,认为条约是国际法的主要或者说基本的渊源,但对国际习惯则评价不高。在1949年国际法委员会第32届会议上,苏联委员甚至斥责习惯法是落后的,是白人和少数大国统治时代的产物。这种褒条约贬习惯的态度,有其特定的历史原因。一方面,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联合国设立了国际法委员会,国际法进入了以条约的形式编纂的时代。另一方面,新国家或新政府,基于捍卫自己的国家主权的考虑,不愿受带有西方烙印的国际法遗产的约束,条约则由于是国家明示同意的产物,自然受到欢迎。 然而,这一学说在法理上存在着问题。国际法一词的含义,指调整国家之间的法律。也就是说,它对国际社会的全体成员都有约束的效力。而条约,按照“条约不及第三国”这一公认的原则,是不能约束非当事国的。如果说条约是国际法的渊源或主要渊源,那就等于说来自条约的原则、规则具有国际法的普遍效力。这讲不通。从这一点考虑,不少西方学者坚持习惯是国际法的基本渊源甚至唯一渊源。英国的 郑斌教授就认为,只有习惯才是国际法的唯一渊源,条约仅仅是国际义务而非国际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