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一般地说,在基本证据俱全的情形下,亦即在被害人的检举、被告人的供认和其他证据互相印证的情形下认定强奸罪,通常不会有什么疑难。但是在证据不全的某些特定情形下认定强奸罪,则往往认识不一,争论不休。这些特定情形,目前审判实践中比较常见的有以下几种:(1)被害人检举,被告人不供的;(2)被告人供认,被害人否认的;(3)唯有共犯攀供,但被告人不供认,被害人不承认的;(4)被害人检举,被告人供认,但缺乏其他证据的。在上述四种特定情形下如何具体运用证据规则来认定强奸罪呢?本文拟结合审判实践中的经验教训,谈几点粗浅的意见。  相似文献   

2.
贿赂罪是受贿、行贿人双方进行的一种权力与金钱的肮脏交易.由于此种犯罪通常是在十分秘密的情况下实施的,被告多持抗拒心理,给查明案情带来很大的难度.在办案过程中,常出现这样二种情形:(一)行、受贿双方只有行贿方供认,而受贿方抗拒抵赖;(二)行、受贿双方都不供认,而只有间接证据.对于上述二种情况的案件,在司法实践中过去很少认定.这样,就让一些事实上实施了贿赂行为的犯罪分子逃避了法律追究,使其得不到应有的制裁.这不利于坚决、慎重、准确地打击贿赂犯罪分子.因此,对于贿赂案件中被告不供认的定罪问题,应该是广大司法工作者值得认真研究和探讨的一个重要课题.本文就此谈点浅见.  相似文献   

3.
一、刑事庭审示证中出现的问题 (一)公诉方庭前移送证据和庭上举证有所保留 对于检控难度较大的案件,尤其是被告人不供认、翻供或证据较为单薄的案件,有些办案人员在庭前保留关键证据不复印移送法院,以便在庭上亮出“撒手锏”,让辩护律师措手不及。《人民检察院刑事诉讼规则》规定:“对于主要证据为书证、证人证言笔录、被害人陈述笔录的,可以只复印其中与证  相似文献   

4.
戚淼 《法制与社会》2010,(9):143-143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指纹鉴定这种证据形式在刑事司法中得到广泛应用,对犯罪事实的认定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但是,在只有指纹证据材料而犯罪嫌疑人拒不供认的情况下,能否认定犯罪嫌疑人涉嫌犯罪,审查逮捕工作中又如何看待这种证据,检察机关在司法实践中的做法也不尽相同。  相似文献   

5.
在“推进以审判为中心的诉讼制度改革”的背景下,审视现行审查起诉工作,存在着不愿意主动排除非法证据,“带病”举证;证据不够充分,勉强起诉;撤诉后以原事实、证据重新起诉甚至变更管辖后重新起诉;不全面移送证据材料,将有利被告人的证据隐匿不送等问题.面对上述问题,应当坚持“以审判为中心”,依据审判的要求和标准审查案件事实证据;以审判的思维决定是否起诉;全面收集和移送证据材料;避免就案件事实认定和定性与法院提前沟通;客观公正作出无罪不起诉决定.推进“以审判为中心”的审查起诉工作改革,检察机关还必须转变理念,确立当事人角色意识;调整关系,支持法院依法独立公正行使审判权;破除陈规,改革审查起诉工作考评机制.  相似文献   

6.
一般地说,在基本证据俱全的情形下,亦即在被害人的检举、被告人的供认和其他证据互相印证的情形下认定强奸罪,不会有什么疑难。但是在证据不全的某些特定情形下认定强奸罪,则往往认识不一,争论不休。这些特定情形,目前审判实践中比较常见的有以下几种:(1)被害人检举,被告人  相似文献   

7.
刑事审判中的证据引出规则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下载免费PDF全文
姚莉  李力 《法学研究》2001,(4):94-109
“证据引出”规则是在刑事审判过程中 ,要求控辩双方通过一定的方式使一项证据材料能够被允许作为证据在法庭上出示的规则 ,其实质是在控辩双方向裁判者展示自己的证据材料之前 ,对其准备在法庭上展示的证据材料进行前置性审查 ,以排除不具有证据能力的证据材料 ,使之不能在法庭上向裁判者展示。证据引出规则对于实现实体公正、程序公正和诉讼效率等程序价值都有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8.
被告人供认后的调查取证问题张德祥,徐传启,王尚升我国刑事诉讼法第三十五条规定:“对一切案件的判处都要重证据,重调查研究,不轻信口供。只有被告人供述,没有其他证据的,不能认定被告人有罪和处以刑罚;没有被告人供述,证据充分确实的,可以认定被告人有罪和处以...  相似文献   

9.
98年以来,最高人民检察院根据全国检察机关近五年来的办案情况,多次反复强调了抓办案质量的问题,并且提出了办案质量是检察机关侦查部门的生命线。我个人认为,侦查部门狠抓办案质量落实到查处具体案件中就是要狠抓证据的收集和固定。确实,在近几年我院侦破的大量贿赂犯罪中,犯罪嫌疑人钻法律空子,不如实供认犯罪事实,或利用串供、翻供的  相似文献   

10.
庭前证据交换制度这项司法改革举措经过了初步的探索阶段,其中取得的成功经验值得肯定,但由于思想不统一,在具体实施过程中缺乏明确目标,实践中摇摆反复,常常流于形式,未能取得预想中的效果。这与改革过程中对公正与效率的价值取向究竟孰轻孰重不能很好把握有直接关系。庭前证据交换应以效率为追求,该项制度的初衷就是为了提高效率,而非追求公正,当然,这并不意味着要牺牲公正。程序效率本身暗含着程序公正,这是在遵守程序框架内的效率,而不是超越程序的非法效率,甚至在某种情况下,提高效率的同时也能促进公正。譬如交换证据后不仅可以提高庭审效率,也避免了一方当事人搞证据突袭从中渔利的不公平现象。因此我们只需考虑如何在符合现行法律的基础上设计出并具体实施能提高整体诉讼效率的庭前证据交换制度既可,没有必要再为是否会影响公正而担心,以至于缩手缩脚,“不敢越雷池半步”,而背离改革的初衷,使制度创新流于形式。  相似文献   

11.
近年来,被告人不供和翻供情况比较突出。在法庭上,公诉人怎样科学地组织和灵活运用证据,依法理论,去伪存真,揭露和证实犯罪,直接关系到检控的成败。1996年底至1997年初,四川省泸州市纳溪区人民检察院先后办理了被告人拒不供认犯罪事实的案件3件3人,被告人先供后翻的案件2件2人。由于我们注意根据案件的具体情况,科学示证,灵活运用证据答辩,使这5名被告人受到刑事制裁,收到了较好的效果。下面谈谈我们在这方面的粗浅体会。一、庭前补充、完善证据,为庭上示证和答辩打基础我们通过认真、详细地阅卷审查,吃透案件事实、情节,审…  相似文献   

12.
法庭调查是审判活动的中心环节.其主要任务是审核起诉书认定的事实所根据的证据,以及当事人提出的其他证据,查明案件事实、情节,为判决奠定基础.我们在审理上诉案件时,发现有些办案人员在法庭调查阶段,对与本案有关联的证据不进行认真核对,只是公式般地机械地完成法庭调查中几个特定的项目后,即宣告法庭调查结束.有的甚至在被告人把主要事实否定的情况下,不查究翻供的原因,也不审核被告人翻供或辩解是否有道理,是否符合案件的实际情况,而听之任之.然而在法律文书中却写“被告人对主要犯罪事实供认在案”或“供证一致”.一起以田某为主的五罪犯强奸案即是一例.  相似文献   

13.
浅析共同犯罪中被告人的供述和辩解的证据价值刘建军,李满洪被告人的供述和辩解,是指被告人在刑事诉讼中向司法机关就案件的有关情况所作的陈述,通称为口供。其内容主要包括:1.承认自己有罪或罪重的供述,表现为自首,但白和供认;2.对自己无罪或罪轻的辩解。表现...  相似文献   

14.
<正> 重视自由权利和禁止任意剥夺自由的一个必然结果,是需要保证对任何人作为犯人定罪判刑以前,公正地确认他已经实施了犯罪。为此,首先法庭必须是公正的、没有偏见的。其次,原告、被告双方必须有权参与他们案件的审理。英国法律的大多数规则,就是由规定怎么样取得证据和如何使用证据的规则所构成。1898年颁布的《刑事证据法》规定了被告人可以宣誓提供证据,因而被告人现在有三种  相似文献   

15.
传统的民事审判方式曾在我国的审判史上发挥过积极作用,但随着形势的变化和发展,它逐渐暴露出一些明显的弊端,主要表现在:第一,举证责任倒置。我国民事诉讼法第64条规定了“谁主张,谁举证”,使当事人对自己提出的主张,有责任提供证据。而传统的做法是由法院调查取证。相当一部分案件,本应由当事人举证的没有举证,而由审判人员四处奔波,收集调查证据,来证明当事人的主张。有的当事人不但不觉得自己有举证责任,甚至还责问审判人员“为什么还没有查清?”有的当事人及其诉讼代理人在庭审中只是对法院调查收集的证据进行辩论,然后…  相似文献   

16.
论刑事法庭审判中证据的判断与运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刑事庭审是刑事诉讼的中心环节,而对证据的判断和运用则是刑事庭审的核心内容,因此讨论刑事法庭审判中证据的判断与运用具有重大意义.首先,对基本的证据理论问题作以必要的辨明与解析,以消除长期存于理论界和实践部门的错误认识.其次,在程序设计上,应当构建科学高效的法庭质证和认证程序,并增设独立的证据异议和证据监察程序.再次,法官应当当庭认证,并对证据的判断与运用标准和依据向利害关系人作公开而充分的解释说明,防止暗箱操作,维护审判的公正和司法权威.  相似文献   

17.
异曲同工──运用间接证据定案的一次成功实践徐海兴司法实践中,大都依靠直接证据定案,但由于种种原因,在某些案件中被告人拒不供认,缺少证人证言或者没有直接证据证明被告人犯罪,使办案人员难以正确地定罪量刑,致使案件久拖不决,这时,收集、整理并很好地利用间接...  相似文献   

18.
在贪污案的审判实践中,常常会遇到是否构成犯罪的问题,譬如贪污与挪用的界限就有些难以划分。由于每一案件的情况各不相同,问题的具体表现也就不尽相同。但是,从根本上来说,这些问题都是围绕着行为人是否具有把公共财物转归已有的故意和是否侵害了公共财物的所有关系而产生。一般说来,犯罪分子在证据面前,对于犯罪事实是能够供认的,但是  相似文献   

19.
编辑同志:在司法实践中,我们常常碰到这样一个问题,被告原供认的犯罪事实,在庭审时部分或全部翻供.我国刑事诉讼法规定:"没有被告人供述,证据充分确实的,可以认定被  相似文献   

20.
从几年的审判实践来看,经济案件的取证工作比一般民事案件的取证,涉及面广,工作量多,难度大。目前的主要由法院取证的方式已经不能适应经济审判所承担的繁重任务。因此,依照法律规定,强调当事人的举证责任就被提到一个重要的位置上来了。 举证责任 所谓举证责任,是指在民事诉讼中,当事人对自己提出的主张,有向人民法院举出证据加以证明的责任。如果提供的证据不充分,人民法院应当要求当事人提供补充证据,或者由法院调查补充证据。民事诉讼法(试行)第五十六条规定:“当事人对自己提出的主张,有责任提供证据。人民法院应当按照法定程序,全面地、客观地收集和调查证据。”就是说,当事人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