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4 毫秒
1.
<正> 日本法院宣判有罪判决后,经过被告上诉审理,宣判无罪率很少。根据1978年《司法统计年报》资料,一年间,在地方法院宣判的判决,共有65,472人,其中无罪的只有143人,无罪率为0.22%。简易法院宣判的判决,共有18,867人,其中无罪的只有98人,无罪率为0.52%。  相似文献   

2.
《刑事诉讼法》第152条规定:“第一审人民法院判决被告人无罪、免除刑事处罚,如果被告人在押,在宣判后应当立即释放.”但是,有的同志认为:对第一审人民法院判决无罪、免除刑事处罚的被告人,可以不立即释放,理由是:第一审人民法院判决无罪、免除刑事处罚的判决,在法定的上诉、抗诉期尚未过去的情况下,并未发生法律效力;法律规定只是应当立即释放,而不是必须立即释放,在特殊情况下,如在共同犯罪案件中,有的被  相似文献   

3.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第二百零九条规定:第一审人民法院判决被告人无罪、免除刑事处罚的,如果被告人在押,在宣判后应立即释放。在实践中,一审判决被告人无罪、免除刑事处罚后,公诉机关或被告人很可能在法定期限内上诉、抗诉,而在二审审理  相似文献   

4.
梁熙艳 《知识产权》2005,15(4):58-63
日本,在其近100年的审理专利侵权诉讼的历史中,对审理侵权的法院(裁判所)是否可以对专利权的有效性进行判断这一问题,耗费了很长的时间,在理论和司法实践中摸索出了一些解决该问题的学说,但因各有利弊,一直没有形成定论.在此背景下,日本最高裁判所第三小法庭,于2000年4月11日做出了"Kilby第275号专利上告审判决",该判决采用了权利滥用学说并将权利滥用的成立要件适当放宽,这样审理侵权的裁判所不必等待特许厅的无效审决生效,即可做出实质上视专利权为相对无效(在当事人之间)的判决,从而确立了一个可迅速做出是否构成侵权判断的途径.该判决在日本专利裁判界引起了强大的反响和关注.而且,它也给日本的专利侵权诉讼模式带来了新的变化,并促成了自2005年4月1日起成立一个作为东京高等裁判所的一个支部的知识产权高等裁判所的立法上的改革.  相似文献   

5.
我国刑诉法第四编“执行”第 2 0 9条规定 :“第一审人民法院判决被告人无罪、免除刑事处罚的 ,如果被告人在押 ,宣判后应当立即释放。”对此规定 ,法学界和司法界普遍认为 ,“这是法律专门对无罪判决和免除刑事处罚判决的执行问题所作的特殊规定 ,其目的在于使无罪或者免予刑事处分的人及时恢复人身自由和名誉 ,以免造成不良后果。”“即使当事人及其法定代理人提出上诉或人民检察院提出抗诉 ,一审判决尚未生效 ,也不影响释放被告人的立即执行 ,不得等待判决生效后才予执行”。笔者也曾经在长期教学及著述中附和这一通说。经过深思 ,笔者认…  相似文献   

6.
编辑同志:刑事诉讼法第一百五十一条规定:“判决和裁定在发生法律效力后执行。”第一百五十二条规定:“第一审人民法院判决被告人无罪、免除刑事处罚的,如果被告人在押,在宣判后应当立即释放。”但是,判决发生法律效力前的羁押期间已超过判处的徒刑期间的在押被告人,按照这两条规定,应当在判决生效后才能执  相似文献   

7.
时评     
《中国律师》2012,(1):94-94
河北高院无罪判决书两年后才宣判2011年12月20日,据《中国青年报》报道,河北省高院于2009年11月12日终审判决3名灭门案被告人无罪。廊坊市中院在接到判决书后,延至2011年11月4日才宣判。3名被告人因此被多关押了两年,且未获任何解释。——迟来的正义非正义。廊坊中院毫无理由地拖延宣判,使被告人多承受了两年牢狱之灾,这是何等残酷而又  相似文献   

8.
速览     
《方圆》2020,(8):4-4
微新闻01吴春红投毒案再审改判无罪4月1日,备受关注的"吴春红投毒案"在河南省高级法院再审宣判。原审被告人吴春红改判无罪,并被当庭释放,法官告知其可以依法申请国家赔偿。2004年11月15日,河南省民权县人和镇周岗村两名孩童中毒,致一死一伤。河南省商丘市中级法院以故意杀人罪判处吴春红无期徒刑,河南省高院二审维持该判决。  相似文献   

9.
蒋利玮 《法学》2005,(2):104-109
当庭宣判与定期宣判相对应 ,是指在言词辩论终结之后经过休庭合议 ,当庭将判决内容向当事人及旁听公众宣示。目前 ,司法界大力宣扬的当庭宣判率有虚报之嫌 ;当庭宣判没有体现审理不间断原则 ;当庭宣判的价值是有限的 ,并不能承载司法界所宣称的众多价值 ;当庭宣判率很难在短时间内得到大幅度提高。基于以上原因 ,应当去除人为添加在当庭宣判上的价值 ,还之以本来面目。应当对定期宣判的期限作出规范 ,但不能把当庭宣判率作为考核评比法官的指标 ,不宜过分宣扬和攀比当庭宣判率。  相似文献   

10.
通过特别法赋予受害人直接请求权为多数国家之立法通例。如英国《道路交通法》第149条、日本《自动车损害赔偿保障法》第16条第1款、德国《汽车保有人强制责任保险法》第3条第1款。其宗旨都是为了切实的保护被害人。但是,日本的最高裁判所将其解释为直接请求权是行使损害赔偿请求权的辅助手段,从依存于损害赔偿请求权的成立以及存在的立场出发,推导出损害赔偿请求权消灭,直接请求权也消灭的结论,那么最高裁判所的判决有轻视《保险法》保护被害人的目的之嫌。  相似文献   

11.
一、一九四九年律师法的制定 1946年,日本在投降后的一片混乱之中,公布了新宪法。新宪法为日本社会制度、国家制度奠定了基础,特别是新宪法挂出了“司法独立”的招牌,规定“一切司法权属于最高裁判所及依法律规定而设置的下级裁判所”,并且标榜什么“保障基本人权”,保证法官作出“公正无私的判决”等等。因而基于新宪法,日本制定了裁判所法与检察厅法。尽管早在战后与制定新宪法过程并行,日本律师们已掀起了以律师自治为中心课题的修改律师法运动,但是,日本司法省为了放宽追究战争责任和保存战前干部,关于修改律师法的意见,特别是对于律师自治  相似文献   

12.
方工 《中国律师》2014,(10):63-64
福州发生一家两名幼儿中毒死亡案件,邻居念斌因被认为是犯罪嫌疑人受到司法审判。8年里,他三次被一审法院认定犯有投放危险物质罪,判处死刑立即执行,第二次被二审法院维持原判,而最高人民法院不予核准死刑。最终,二审法院在今年8月22日宣判:撤销一审法院判决;念斌无罪并不承担民事赔偿责任。  相似文献   

13.
2006年7月10日,青年女教师黄静裸死案在湖南省湘潭市雨湖区法院开庭宣判,判决:1.被告人姜俊武无罪;2.被告人姜俊武赔偿附带民事诉讼原告人经济损失57399.50元;3.驳回附带民事诉讼原告人其他诉讼请求。至此,历时40个月的案件暂时画上了句号。此案一波三折,引发了人们对中国司法的空前关注,其中的鉴定问题无疑是各方关注的焦点,也是案件的关键所在。此案先后有7家鉴定机构介入,进行了5次尸检、1次文证审查、1次中止鉴定,共有6份鉴定文书。反复的鉴定,彼此矛盾的鉴定结论让人们困惑、争议与思考,成为轰动一时的“中国网络第一案”。本文从法医…  相似文献   

14.
<正> 八、判决与上诉判决,是司法机构对诉讼双方当事人审讯和查验证据之后,对案件的实体问题,即:是非曲直、有罪无罪、如何处置等作出的裁判。全部诉讼程序的最终目的,就是为了作出正确的判决。所以,它是诉讼程序的最重要的一个环节。上诉,是当事人不服下级司法机构的裁判,依法律规定提请上级司法机构对案件重新审理的诉讼行为。关于秦诉讼案件的判决和上诉方面的史料,如:宣判形式、判决书的制作等,史籍和秦简均无具体记载,在现有材料中与判决和上诉有关的,仅有如下几点:  相似文献   

15.
在司法实践中,有不少人认为我国刑诉法第二百零九条“第一审人民法院判决被告人无罪、免除刑事处罚的,如果被告人在押,在宣判后应当立即释放”的规定与刑诉法第十条“人民法院审判案件,实行两审终审制”,第二百零八条“判决和裁定在发生法律效力后执行”相矛盾,认为对一审无罪判决生效前的被告人应依法继续关押。对此观点,笔者不予苟同,理由如下:  一、刑诉法第二百零九条规定的“立即释放”只是刑事诉讼强制措施的撤销,而不是生效判决的执行。刑事诉讼强制措施是指公安机关、人民检察院和人民法院为保证刑事诉讼活动的顺利进行…  相似文献   

16.
《中国律师》2006,(9):47-47
2006年8月23日,期待已久的夏淑琴名誉权案终于在江苏省南京市玄武区法院宣判,夏淑琴胜诉。法院判决东中野道、松村俊夫及为二人出书的日本展转社侵权成立,判令三被告在中国媒体和日本媒体上向夏淑琴赔礼道歉,并赔偿人民币160万元。判决结束后,中国人权发展基金会和中华全国律师协会即刻在南京市律师协会召开新闻发布会。中国人权发展基金会副会长林伯承和中华全国律师协会副会长李大进分别代表主办方作了发言。  相似文献   

17.
徐献 《检察风云》2006,(2):38-39
2005年12月7日,四川省成都市成华区人民法院对社会各界广泛关注的见义勇为者张德军被控犯故意伤害罪一案进行了公开宣判,判决被告人张德军无罪,不承担民事赔偿责任。2004年8月14日,该案死者胡远辉驾驶两轮摩托车搭乘自诉人罗军在成都市成华区圣灯乡人民塘村11组,趁一李姓妇女不  相似文献   

18.
2005到2009年,某市检察机关共立案侦查渎职"侵权"等职务犯罪嫌疑人192人,其中法院对107人做出的判决已生效。从判决情况看,判处免予刑事处罚的66人,判处缓刑的38人,两项合计占判决人数的97.2%;判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的只有3人。  相似文献   

19.
故意杀人罪实证研究——以493例故意杀人罪案例为视角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故意杀人罪是最为严重的暴力犯罪,也是司法实践中常见罪、多发罪.本文故意杀人罪总样本数为493,犯罪人493人,平均每案例造成1.1人死亡,平均宣告刑量为23.75年.在493例样本中,有120例样本属于"基本故意杀人罪",平均刑量为27.08年.在总样本中,杀死人偿命者仅占49%;杀死两人或以上的死刑立即执行判决率则高达85.2%.累犯死刑立即执行判决率高达81.6%;犯罪后自首的死刑立即执行判决率仅为22.6%;被害人有重大过错的死刑立即执行判决率仅为10%.  相似文献   

20.
我国《刑事诉讼法》第209条规定:“第一审人民法院判决被告人无罪、免除刑事处罚的,如果被告人在押,在宣判后应当立即释放。”在司法实务中,特别是在新刑法实施之后,由于无罪推定原则的确立及新刑法对某些犯罪法定刑的降低,被宣告无罪、免除刑事处罚的案件比例加大;又由于《刑事诉讼法》第187条规定:“对于人民检察院抗诉的案件,第二审人民法院应当开庭审理”。因此《刑事诉讼法》第209条在司法实务中存在的问题就凸现出来。常见的情况是:第一审人民法院判决被告人无罪、免除刑事处罚后,被告人被立即释放,检察院在法定期间内提起抗诉,而被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