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光华寮案是关系到中日关系的国际法问题,本案涉及政府承认、国家财产继承、国家司法豁免权以及国家财产豁免权等国际法原理。在国际法上,一国承认其他国家成立的政府时,应该在被承认国的新旧政府之间作出政治的判断和外交的抉择,承认国政府及其法院在处理涉及对外关系的国际法问题上,应站在同一立场,保持"一致声音"。未被承认的政府无权在外国法院起诉,国家享有司法豁免权及财产豁免权已成为各国审判实践通常遵循的原则。  相似文献   

2.
论台湾的法律地位兼驳台独理论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王鹏  李毅 《河北法学》2001,19(3):2-5
根据国际法理论和实践 ,结合台湾问题的历史和现实 ,可以得出结论 :台湾是中国领土的一部分 ;自 1949年新中国成立以来 ,中央政府对于台湾领土享有国家主权 ;台湾当局早已不是中国的合法代表 ,而是一个类似于交战团体的中国地方叛乱政府 ,无权从中国分离而宣布独立 ,中央政府对于台湾当局的交战权是国际法所认可的 ,中央政府有权保留最终以武力手段解决台湾问题 ;任何国家对于台湾的承认只能限于对一国内战中“交战团体”的承认 ,或者根本否认其国际地位 ,并负有不支持台湾当局对抗中国政府的义务 ,严禁干涉中国内政  相似文献   

3.
文化作为一种特殊的国家战略资源,在国际上受到与日俱增的重视.文化资源的保护、文化资源的开发利用,在欧洲、美国等国家地区已经上升到国家政策与制度高度.从实践效果上看,不仅有效地起到了保护文化的特质传承,同时也对国家建设、提升国家实力产生了重大的正面影响.中国政府在十七大报告中重点提到了文化建设问题,提出了“繁荣文化市场,增强国际竞争力”的战略目标.目前.我国历史文化遗产保护仍然处在探索阶段,如何实现历史文化遗产的可持续发展,需要汲取国外成功的经验.本文旨在通过对国际法视角探讨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探讨一些法律层面的问题,希望能够对我国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提供一点个人的观点,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相似文献   

4.
论互联网对国家主权的侵蚀和强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互联网的广泛运用引发了互联网对国家主权是侵蚀还是强化的广泛研究。互联网和国家主权的不同价值取向是引起这一问题的基础。一方面,互联网对国家主权的侵蚀体现在其对国家政治主权、经济主权、文化主权和信息主权等各方面的冲击上。但另一方面,互联网也因其能够激发国家强化主权的意识和行动,形成全球监督体系和促进政府与民众的相互沟通而强化了国家主权。  相似文献   

5.
和谐世界理论包括平等原则、共同发展与可持续发展原则、包容与尊重原则、合作与协调原则。和谐世界理论继承国际法基础原则精神,巩固和发展了国际法的基本原则。  相似文献   

6.
传统国际法只承认主权国家是唯一的国际法主体,国际法上的权利和义务只能由国家享有和承担。现代国际法不仅承认主权国家是国际法主体,而且认为政府间国际组织和争取独立的民族也是国际法的主体。随着国际关系以及全球化的进一步发展,非政府间国际组织迅速壮大,其国际法主体地位问题也开始引起学界的广泛关注。本文对红十字国际委员会这一特殊的非政府间国际组织的国际法主体地位进行了分析和探讨。  相似文献   

7.
随着科技发展和经济全球化,个人在国际范围内各领域参与活动日益频繁,使个人不仅在国内法上享受权利、承担义务,而更多地在国际法上直接享受权利、承担义务。此变化直接导致了对个人是否是国际法主体的问题的争论的产生。  相似文献   

8.
<正> (一)通论非洲国家有许多是小国家和不发达国家,并且经常缺乏有效的中央政府。在这一限度内,它们作为民族国家对有关主权的各种权利和特权的公认资格(包括国际法律秩序中的成员资格在内),削弱了传统法律所理解的国家地位的概念。在国家继承问题上,  相似文献   

9.
<正> 众所周知,苏联是联合国的创始会员国,又是联合国安全理事会五常任理事国之一。由于安理会常任理事国在联合国体系中具有特殊的地位,所以,1991年末苏联的解体给联合国和国际社会带来了一个严重的政治与法律问题,即苏联在联合国和安理会中的席位继承问题。目前,在国际组织会员国的席位继承方面,并不存在普遍接受的国际法规则。在布莱尔利看来,依据一般国际法的原则,就效果而言新国家可以继承被继承国的条约义务,但是这些原则并不适合用于国际组织的会员国席位问题。那么,关于苏联在联合国和安理会的席位继承问题,从国际法上究竟应如何看待,本文拟作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10.
国际法的哲学之维:内涵、功能与路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国际法哲学是国际法学和法哲学的新兴领域,在这一初级阶段,应当采取积极鼓励和多元发展、大胆尝试、积极讨论的态度。由于国际法本身不成体系,以及国际法历史发展的轨迹,国际法对于法哲学的需求更大。国际法哲学的探索有利于引领国际法的理论化进程,解决国际法实践中的困惑,促动国际法学与部门法学的沟通,推进法理学的全面均衡发展。国际法哲学所包含的内容可以从不同角度和广度进行分析,其研讨路径包括超越分析法学而拓展法哲学的各种方法在国际法上的适用;构建国际法哲学的基本体系;以跨学科的视角进行国际法具体问题的研讨;并由此建构一般法哲学(法理学)。  相似文献   

11.
《政法学刊》2015,(5):118-122
2012年由广东省高级人民法院审理的案件——美国苹果公司与深圳唯冠公司的平板电脑i Pad商标纠纷案早已落下了帷幕,但该案所产生的问题依然值得我们深思:一是对国外驰名而未在国内注册的商标是否应突破地域性限制而予以保护;二是国外驰名商标在驰名前其他人已在国内注册是否也应对国外驰名商标所有人给予商标权的保护。对于这两个问题,应该在立法中加以修改和完善。  相似文献   

12.
本文主要分析了流行的几种国际法主体理论,指出传统的以国际关系参加者为要件的国际法主体理论已经难以全面解释所有国际法律现象,应该主要从国际法律关系角度来分析国际法主体问题。既然国家可以协议创造政府间国际组织这种派生的国际法主体,我们就没有理由否认国家可以通过条约形式直接赋予个人以权利义务从而使个人在此范围内成为部分国际法主体。本文最后结合中国的条约实践得出中国倾向于在某些特定范围内赋予个人以直接条约权利义务承认个人为此范围内的国际法主体的结论  相似文献   

13.
论台湾参加政府间国际组织的国际法问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从国际法,特别是从国际组织法的角度,探究了台湾参加联合国、世贸组织(WTO)的法律问题,并对台湾已加入几个主要国际组织的实践进行了回顾和剖析,进而分析了台湾加入政府间国际组织的现实可能性,认为台湾作为中国的一个地区,其本身不是国际法主体,它能否加入某国际组织取决于该组织的章程和中国政府的态度。因此台湾不能加入大部分政府间国际组织,尤其是联合国系统的国际组织  相似文献   

14.
非政府组织:国际法律秩序中的第三种力量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下载免费PDF全文
黄志雄 《法学研究》2003,(4):122-131
近几十年来 ,非政府组织在国际活动中迅速崛起 ,使现代国际法律制度面临着一系列新问题。非政府组织作为有别于国家和政府间组织的“第三种力量” ,有助于推动国际关系和国际法律制度的民主化 ,但在其“三角关系”中也孕育着某些危险的因素。为此 ,应当考虑以联合国为基本组织框架建立一种适当的机制 ,以便进行规范和协调。  相似文献   

15.
黄韬  陈儒丹 《法人》2005,(7):104-105
新加坡高等法院拒绝了中航油母公司的“国家豁免”请求,对于与国外有生意往来的中国其他国企来说,或许是一件好事  相似文献   

16.
论继承性共犯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继承性共犯,是指在先行为人已经实施了犯罪的手段行为或者结合犯的前一犯罪之后,以共同的犯罪故意单独或者帮助先行为人实施犯罪的目的行为或者结合犯的后一犯罪的犯罪人。继承性共犯只存在于两种犯罪形态中:一是由手段行为和目的行为结合而成的犯罪,二是结合犯。对继承性共犯应确定与被继承性共犯同样的罪名。  相似文献   

17.
吕秀琴 《法制与社会》2013,(25):232-233
办理房产继承公证关系着公民的切身利益,因此要给予高度的重视。在办理房产继承公证时,应注意以下几个问题:继承是从被继承人死亡时开始;被继承人生前对所属房产具有合法产权;遗嘱继承、法定继承及遗赠的区别;转继承和代位继承的不同等。  相似文献   

18.
对于个人能否成为国际法主体的问题在现代国际法上一直颇有争议。目前国际法学界对此有诸多看法,并没有达成一致。本文认为该问题涉及到国际法主体定义的问题,应从研究与探讨国际法主体的定义的角度出发,联系国际公约对于个人的权利与义务的规定,对个人的国际法主体地位进行论证。  相似文献   

19.
国际法离我们到底有多远?要回答这个问题,首先必须分析国际法是不是"法"的问题,其次还必须解决国际法的实效性问题,最后,从参与国际法律关系的主体来看,国际法离我们到底有多远,问题的关键在于,国际法在国家的隔离下离我们个人的距离有多远,或者说,国际法透过国家这个中介对于个人有何意义。结论为:国际法已经深入到我们生活的各个领域,国际法就在我们的身边。  相似文献   

20.
全球化背景下中国公民走出国门的人数越来越多,他们在国外面临的形势不容乐观,而如何保护其权益则是我国必须思考的问题。国际法人本化趋向下保护海外中国公民权益不仅是国家的一项权利,更是一项义务和责任。目前,我国在保护海外公民权益实践当中还存在诸多不足,因而有必要在我国实行外交为民、执政为民的理念下进一步完善海外公民权益保护的策略,以切实保护其权益不受它国的非法侵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