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论我国犯罪被害人国家补偿制度的构建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下载免费PDF全文
犯罪被害人国家补偿制度是一项重要的司法保护制度 ,它是对遭受犯罪行为侵害的被害人及其遗属给予经济补偿的制度。犯罪被害虽是由犯罪行为人直接造成的 ,但国家对公民的保护不力也是其中的原因。因此 ,国家也应对被害人承担起补偿责任。犯罪被害人国家补偿制度的构建应当包括补偿的对象、申请补偿的条件、补偿的裁定机构、补偿金额和支付方式、补偿金的减少和不予给付、补偿金的来源与管理、补偿的程序等。  相似文献   

2.
犯罪心理痕迹,是指犯罪行为作用于犯罪现场空间而引起的一切能揭示犯罪心理的现象和状态。这些现象和状态包括犯罪所侵犯的客体,侵犯客体的准确性、特殊性;现场变化情况,现场变化特点;被害人的创伤程度、创伤特点;现场痕迹物品,痕迹与痕迹、物品与物品、痕迹与物品之间的关系;作案时间、空间的选择;作案的知识、经验、技术特征;作案的工具、手段、方式等一切与犯罪行为活动有关的能反映犯罪人心理活动和个性特点的因素。犯罪心理痕迹它以一种抽象的、潜在的形式存在于物质痕迹、意识痕迹及各种现象、态势、关系之中。  相似文献   

3.
正犯罪现场是犯罪信息的载体,包括隐含犯罪信息的心理痕迹,这些信息反映了犯罪人在作案时的心理状态和个性特点及犯罪动机和目的~([1])。侦技人员除了重视物质痕迹的发现和提取外,也应重视对现场心理痕迹的分析。1犯罪现场心理痕迹概述1.1心理痕迹的概念犯罪现场心理痕迹,是指犯罪人在实施犯罪行为的过程中表现出来的某些稳定的、典型的心理特征。是犯罪嫌疑人实施犯罪行为时外显出来、通过犯罪行  相似文献   

4.
论共同犯罪人行为不一致时犯罪形态的认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共同犯罪人犯罪行为不一致时,停止犯罪的人的犯罪形态相对其他继续犯罪人的犯罪形态既具有独立性又具有从属性.一般来说,共同犯罪人行为不一致是因分工不同不具独立性;共同犯罪人自动放弃有条件继续进行的犯罪行为时具有独立性;受邀约犯罪的人还没有实施预备行为时印已停止,该行为人不构成犯罪;各共犯均实施预备行为以后,共犯未到作案现场以前因意志以外的原因停止犯罪,该共犯的犯罪形态是犯罪预备;共犯到现场以后因意志以外原因停止犯罪,如停止者未将不能继续犯罪的情况告知其他实行犯,其犯罪形态不具独立性,如告知了其他实行犯,其犯罪形态具有独立性.  相似文献   

5.
<正> 一、前言近年来,跨国犯罪经常发生,犯罪国际化的趋向十分明显。例如,一国公民在本国内实施犯罪行为后逃往国外;特意去外国在当地实施犯罪行为或者被卷入当地的犯罪而受害。这类犯罪在构成要件和管理方面,具有外国性和国际相关性,因此通常称之为国际犯罪。现在这种国际犯罪之所以激增,一方面是因为交通和情报通信手段的飞速发展,人类和物质资料很  相似文献   

6.
刘沐阳 《法制与社会》2011,(32):279-280
本文从犯罪对象在犯罪论中的位置、表现形式及作用方式三个方面得出犯罪对象的概念,认为犯罪对象必须表现出客体遭受侵害;犯罪对象是犯罪行为所直接或间接影响的;犯罪对象通常表现为人、物和行为规范并可以概括为一系列利益表现总和。  相似文献   

7.
我国刑法第10条把“侵犯公民私人所有的合法财产”列为犯罪行为之一。然而,公民持有财产的来源十分广泛。有的是利用合法手段获得的财产;有的则是非法所得,如投机倒把、偷漏税款、走私、盗窃、诈骗钱财等等。在适用刑法时,侵害公民合法财产的行为是犯罪行为,对侵害公民非法财产的行为也应视为犯罪行为。对公民的非法财产,只能经过法定秩序,由司  相似文献   

8.
现场犯罪痕迹特征现场犯罪痕迹存在必然性、广泛性、时效性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关联性、体现多元性。 1.现场犯罪痕迹存在的必然性必然就是必至、固然。有犯罪现场必然有犯罪痕迹。现场是犯罪分子犯罪的土壤与条件,犯罪现场是指犯罪分子实施犯罪行为的地点和留有与犯罪有关的痕迹、物品的一切场所。这里“地点”一般是指主体现场,而“一切场所”一般泛指关联现场,也就是过去我们常说的第一、二、三……现场。  相似文献   

9.
极端犯罪的共同心理现象是行为性质极其严重;诱发因素与行为及结果相比明显缺乏逻辑联系;犯罪人经历过早期的挫折及心理创伤有严重情绪积累。极端犯罪行为人心理有共同本质即需要获得对生命、财产的控制权。其形成有内在因素,也有外在因素。极端犯罪行为的预防与应对包括社会和警察两个方面:即全社会需要对极端犯罪行为加强预防;警察对极端犯罪行为也要有特别的应对。  相似文献   

10.
对犯罪行为的研究虽在刑法学和犯罪学中都有涉及,但受制于学科性质和研究目的的不同,学界对犯罪行为研究的视角和重心各有不同。在刑事一体化理念基础上,通过对犯罪学和刑法学视野中的犯罪行为进行比较研究和理性分析,可以得出有必要和可能把犯罪行为在行为学、犯罪学、刑法学等学科分别研究的基础上突出出来,进行系统的研究,并创设犯罪行为学科;以实现犯罪学中散在性的犯罪行为与刑法学中确定性的犯罪行为的对接。这是强化对犯罪行为研究的深度和分量的重要途径;对完善刑事法律学科和促进刑事司法实践具有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11.
论“揭发”他人犯罪行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被害人犯罪后,控告他人对自己的犯罪行为的,属于刑法第六十八条规定的“揭发他人犯罪行为”;“揭发”他人犯罪行为,不要求出于特定的动机或目的;犯罪分子所“揭发”的他人犯罪行为,包括揭发者是被害人的犯罪行为。  相似文献   

12.
《政法学刊》2019,(4):108-119
犯罪现场环境是相对于狭义犯罪现场的外部条件,不仅是一个延展空间,更是内外在要素与联系的拓展。犯罪现场环境是犯罪嫌疑人犯罪及社会活动的基础。狭义的犯罪现场环境是指发生犯罪行为的场所以外的地理空间环境。广义的犯罪现场环境是指与犯罪行为有关的人、事、物、时、空、信息在具体犯罪行为以外的客观存在。研究犯罪现场环境可以从地理空间环境、时间环境、心理环境、物质环境、数据空间环境等维度来系统构建。犯罪现场环境与犯罪嫌疑人犯罪行为的关系不是直接的因果关系,是一种相关性的"跨界"关系。研究犯罪现场环境可以从犯罪嫌疑人的活动轨迹及外部条件来分析侦查方向和范围,不仅对于个案发现侦查线索和破案证据具有指引意义,有助于犯罪现场分析与重建,也能够从类案或整体上映射犯罪自然和社会条件。  相似文献   

13.
陆妍 《法制与社会》2014,(26):253-254
法学界对"法律人"的界定包括法律职业模式、法学教育模式、职业和教育模式、职业或教育模式四种。法律人犯罪就是由法律人实施的犯罪行为,具体又包括法官犯罪、律师犯罪、警察犯罪和检察官犯罪。  相似文献   

14.
<正> 对于犯罪学同共他社会科学的联系问题,存在着各种不同的观点。一、犯罪学与刑法犯罪学同刑法学之间存在着直接的和各式各样的联系。其中最重要的联系是:1.刑法规定的犯罪行为的概念(重罪、轻罪和过失),是犯罪学中的研究对象和部份。2.从历史观点和从犯罪行为的社会政治内容的变化性来理解犯罪行为的方法学原则是相似  相似文献   

15.
基于对犯罪所得之物的刑法解释,可以得出如下三个结论:一是商业贿赂犯罪中的赃款、赃物是犯罪所得之物,也可称为违法所得之物;是组成犯罪行为之物,而非犯罪行为所指向之物,质言,商业贿赂犯罪中的犯罪所得之物即赃款、赃物是行为人实施贿赂犯罪行为后所获得的物质性利益;二是商业贿赂犯罪所得数额的累加计算方法应是应当累加法+连续累加法;三是犯罪所得的赃款赃物的去向不能阻却刑事责任的承担,但在查证属实的情况下,可以影响刑事责任的程度,可以作为酌定量刑情节加以认定.  相似文献   

16.
有组织犯罪之比较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世界范围内的有组织犯罪令人触目惊心。我国大陆虽然还未发现大规模的黑社会组织,但是带有黑社会性质的犯罪组织已经出现并日趋严重。所谓有组织犯罪,是指三人或三人以上,按照纪律和等级永久性地结合在一起,为最大限度地获取经济利益,采用恫吓、暴力和贿赂腐蚀的方法而实施的犯罪行为。有组织犯罪与贫穷、政治腐败有着根深蒂固的联系。只有消除贫穷与腐败,才能根除有组织犯罪  相似文献   

17.
蔡晓东 《刑事技术》2003,(Z1):62-63
近年来心理测试在公安工作中的运用越来越多,但由于心理测试的运用在我国还处于摸索阶段,在理论上还不是很成熟,我在心理测试工作中有一点体会,本文讨论一下犯罪现场信息在心理测试中的重要作用和运用。犯罪现场是指犯罪分子实施犯罪行为的地点和遗留与犯罪有关的痕迹、物品的一切场所。犯罪现场是获取犯罪信息及搜集物证的“宝库”,犯罪分子实施犯罪行为的结果必然会使犯罪现场上的客观事物发生各种变化,这些变化是研究犯罪现场的关键。犯罪现场信息是从犯罪现场提取的相关痕迹、物证及通过现场走访和现场分析获取的犯罪资料。犯罪现场信息…  相似文献   

18.
犯罪现场是指犯罪行为实施后,引起受害人、客体物发生变化的统—体。犯罪行为、犯罪工具造成特定的物质变化(被害对象直接发生变化,现场客体物表面发生变化.现场客体物增加或减少的变化,现场客体物位置和组合形态发生变化).产生相应的遗留痕迹(形象痕迹、印象痕迹、心理痕迹、电磁痕迹),痕迹与行为存在必然的因果关系。  相似文献   

19.
台湾地区没收犯罪工具界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台湾地区2006年5月修订"刑法"后,把没收犯罪工具规定为从刑,即"供犯罪所用或犯罪预备之物","以属于犯罪行为人者为限,得没收之。但有特别规定者,依其规定。"所谓"供犯罪所用"指必须是直接用于犯罪且专门用于犯罪,并不受犯罪停止形态影响。属于犯罪人所有则包括属于犯罪行为人本人和犯罪集团所有。物因违禁物、非违禁物,动产、不动产,主物、从物等不同分类而区分是否没收。  相似文献   

20.
雇凶杀人犯罪是指行为人为达到某种目的 ,以钱财、利益等为条件 ,雇请他人谋杀与行为人有着某种特殊关系的人的一种犯罪行为。雇主的心理动因主要源于自我保护和借刀杀人的需要 ,雇凶的心理动因主要源于强烈的侥幸心理和贪图钱财或某种利益的欲望。对雇凶杀人犯罪可从四个方面进行分类。雇凶杀人犯罪具有犯罪行为的预谋性、暴力性和内隐性等四个方面的特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