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威廉·福克纳的《献给艾米莉的玫瑰》和凯瑟琳·安·波特的《被遗弃的韦瑟罗尔奶奶》是关于女人的两个完全不同的故事。两部作品看似没有什么共同之处,但更深的研究表明,作品的主人公有着非常惊人的相似之处。并且,两个作家所秉持的审美观和他们的叙事手法上也非常类似,却又各富特色和特质,让读者久久回味。  相似文献   

2.
本文通过探完刘震云小说人性异化问题产生的外部原因:对物质匮乏的困顿,对精神空虚的迷茫,以及从而导致内在心理层面上需求的不满足、欲望的膨胀、交际要求不能实现的困惑等因素进行了认真地分析,对解读刘震云的小说有一定的帮助。  相似文献   

3.
福克纳的短篇小说——《献给爱米丽的玫瑰》的女主人公爱米丽是一个耐人寻味的悲剧人物。从父权制度、清教思想、南方妇道观等几个方面,可以解读爱米丽人生过程中由女儿到女人再到情人,并最终由一个传统和社会的受害者演变成为害人者的多重形象。  相似文献   

4.
《灰姑娘》和《叶限》是两个世界闻名的民间故事,由于故事产生的地理环境不同,因而携带了不同的地理基因印记,在文本中也显现出迥异的地理特征。文学地理学是批评和研究文学的重要方法,本文以文学地理学这一研究视域为切入点,探究文学地理学视域下《灰姑娘》与《叶限》两个民间故事中女性抗争意识的文学内涵。  相似文献   

5.
于艳玲 《理论月刊》2004,(5):127-128
E.M.福斯特的作品不仅承袭了现实主义的传统,还运用了象征主义、心理分析等现代主义方法。本文 主要谈了爱·摩·福斯特小说《可以远眺的房间》的写作手法。  相似文献   

6.
吴永平 《理论月刊》2005,(3):116-118,135
学术界大都认为老舍早期小说<小铃儿>的主题是"宣扬爱国主义".本文以文本细读为基础,从文化社会学角度探讨老舍有意忽略这篇小说的真实原因,剖析作品中流露出的满族情结及基督教观念的深刻影响,认为其主题是站在宗教教育者的角度,针贬当时家庭、学校和社会教育所存在的弊端,并宣扬基督教"普世合一"的理想.  相似文献   

7.
作家刘醒龙的小说《天行者》是一部现实主义题材的力作,展示了我国乡村教育和民办教师的现状。作家在现实主义的叙事中植入了象征手法,起到了诗化小说的意境和语言的作用,有助于小说的主题提升和人物刻画。  相似文献   

8.
魏鸿雁 《前沿》2010,(24):170-173
汉初黄老养生思想的盛行,导致西汉方士小说大量涌现。枚乘赋《七发》中引用了许多西汉流行的小说素材。由此,汉初方士小说注重养生的特点和故事神异化的倾向逐渐渗透到赋体创作中,对散体大赋题材的选择和夸诞、想象的描写方式产生重要影响,从而促进了散体大赋长篇体制的形成。  相似文献   

9.
我写《风声》小说,从故事层面上说设计的就是一个惊险的逃逸魔术,但从意义上说,我想通过“密室和囚禁之困”考量一个人的智力到底有多深,丈量一个人信念的力量到底有多大。我希望在一种惊心动魄的心智较量中,为人性那无法度量的边界下一个“我”的注脚。电影巧妙地改编了我故事的壳,但忠诚地保留了里面的核,罗列了种种刑具,展现了种种刑法,以探究人心之深厚,人性之复杂。人世之恐惧。  相似文献   

10.
卢梭的《爱弥儿》虽然长期被视为教育论著,但是无论从卢梭本人的观点还是从其本身的意义来看,它都应当同时被视为一部严肃的政治哲学著作。卢梭以自然人性在社会中的培育和保持作为公民人格教育的关键,并以其整全性作为良善政治的合法性基础,这种建构路径不仅使《爱弥儿》与卢梭其他主要著作之间形成紧密的内在联系,而且更重要的是使之与《理想国》所描述的古典公共教育形成对照呼应。这种对比意味着应将《爱弥儿》置于更为广阔的古典政治哲学的视野下进行解读,借此发现卢梭思想中的潜在问题及其深层原因。  相似文献   

11.
赵萍 《思想战线》2011,(Z1):338-339
简约主义源于20世纪初期的西方现代主义,本是指一种艺术设计风格。后也应用在文学领域,发展成为一种文学创作风格。研究以美国黑人作家兰斯顿.休斯的短篇小说《早秋》为例,赏析简约主义刻画和展现复杂人物心理的艺术风范。  相似文献   

12.
尚文 《当代广西》2013,(4):53-53
反腐小说中的矛盾是硬碰硬的真矛盾,不是类似于婆媳关系的伪矛盾。贪官知道自己将面临的命运是被剥夺自由或者死亡,反贪干警的职责就是让贪官的犯罪行为受到惩罚。这一对天敌之间的矛盾为反腐小说的创作者挖掘人性提供了无限的可能。  相似文献   

13.
异化和孤独是现代主义文学的主题,孤独是人的宿命,它基于这样一个事实:我们每个人都是这世界上一个旋生旋灭的偶然存在,从无中来,又要回到无中去,没有任何人任何事情能够改变我们的这个命运.美国浪漫派作家霍桑超越时代,从19世纪就开始关注孤独现象.本文首先详细分析<红字>中四个主要人物的不同孤独感受,并探究人际关系异化的原因,最后结合霍桑个人的成长经历和小说的社会背景,追溯霍桑塑造孤独人物的原因.  相似文献   

14.
《桂花蒸阿小悲秋》是张爱玲的成功作品,以往的解读偏离了其真实意涵。张爱玲通过对来自宗法乡村的上海娘姨丁阿小的琐事、感受、体验、品性及其与主人、丈夫、儿子、同伴关系的细致叙写,消解殖民话语、宗法伦理的权威,也展示在沉重的现代都市生活压力下女性生存的卑微与琐屑,却依然不失自尊、责任感和向好之心。这是张爱玲在其独特的人性悲观体验下,对女性生存价值的无奈求证,具有独特的文学价值。  相似文献   

15.
高茹 《理论月刊》2010,(3):46-49
虽说卢卡奇的物化理论的提出先于马克思异化思想的公开发表,卢卡奇本人在晚期时候也曾对《历史与阶级意识》中的思想作过反思和自我批评,其晚期社会存在本体论也正是在对前期思想批判的基础上才完善了理论自身和实现了理论的自我超越,但笔者认为还是有必要对卢卡奇早期物化理论作一个全面而系统地梳理,从而才能从整体上把握卢卡奇思想前后发生变化的轨迹和卢卡奇思想的全貌。  相似文献   

16.
本文通过对英国著名小说家乔治·艾略特小说<米德尔马契>三个写作手法的具体分析即作者议论,全景式描写和讽刺,使读者对这篇小说了解得更深刻,更透彻.  相似文献   

17.
罗尔斯在他的《政治哲学讲义》中对霍布斯的利维坦给予了高度评价,并主要在世俗系统内对《利维坦》进行了全面的解读。罗尔斯对社会契约的形成过程的分析不是基于神学知识的考虑,而是通过对人性的认知,并以人性为核心,来看待自然状态如何转变为战争状态,以及如何由自然状态下形成订立契约的合意,最终导致自然状态向市民社会的转变。  相似文献   

18.
徐立钱 《前沿》2013,(10):147-149
在正统的现代文学史叙述中,巴金小说《家》里的觉慧历来是备受赞誉的正面人物形象。不过考察作者本人的叙述和文本的实际,可以发现文学史所塑造的可爱的准革命青年觉慧的形象有待于重新认识。论文首先追溯了1949年以来四部具有代表性的中国现代文学史教材所塑造的觉慧形象,接着从作者的叙述和文本的实际出发,分析了觉慧作为从封建大家庭蜕化而来的一员所固有的缺陷。最后通过比较《家》中的觉慧与《狂人日记》中的狂人,引出"如何启蒙"这一在今天看来依然重要但却悬而未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19.
严燕超 《传承》2011,(5):68-69
在《历史理性批判文集》收录的康德1785年所作的《人类历史起源臆测》中,康德阐释了自己对于历史、人性及人类社会的看法,这可看做是康德历史哲学的重要部分,这些看法与卢梭的观点之间存在着某种程度的相似及相异。二人对历史的臆测起点不同,终点也不同。在对人性考察的基础上,卢梭悲观地看到了人性的往而不返,并提出了设立契约来实现自由复归的方案,不论这种方案的可行性,卢梭的历史观是激进的;康德看到了恶的手段背后隐蔽的善的目的,在这一点上,康德显然是乐观的,但这种带有明显宗教色彩的历史观却导致了康德对于未来的看法是宿命的。  相似文献   

20.
赵辉辉 《理论月刊》2006,(9):131-133
本文试图从现代主义和浪漫主义两种不同文学层面对《呼啸山庄》加以剖析,通过现代派文学的主要描述对象——异化,来探讨这部巨著与现代主义的联系;同时立足于文学中的哥特传统研究其浪漫主义创作源泉,从而使《呼啸山庄》这部现代主义与浪漫主义完美结合的优秀作品展现出它独具一格,经久不衰的艺术魅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