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吴明  高朋 《党风建设》2000,(12):27-28
乡镇站所负责人,是连芝麻绿豆大的官儿也算不上的“小人物”,但是他们当中少数人搞起腐败来能量还不小,有的甚至触目惊心。群众对他们身边的这些“小人物”的腐败已深恶痛绝。  相似文献   

2.
人文荟萃     
人文荟萃●假公济私也是腐败安徽省副省长杨多良就该省反腐倡廉工作如何深入问题接受记者采访时,提出了三大治理重点:一是利用行业主管部门地位,直接调用企业资金购买、更换小汽车;充作“小金库”,搞福利,报销不合理开支。二是私设“小金库”,利用“小金库”资金乱...  相似文献   

3.
选拔任用干部上的腐败,其具体表现是:有的不顾党的原则,搞权钱交易,受贿卖官;有的不坚持用人标准,不搞五湖四海,“以人划线”或“以地域划线”,凭个人好恶、恩怨、亲疏、关系取人;有的为了小团体的利益,置干部政策规定于不顾,因人设事,因人设职;有的不按干部选拔任用程序办事,推荐干部不走群众路线,仓促委任或搞“临时动议”。  相似文献   

4.
毋庸讳言,当前在党的干部队伍中确实存在少数高高在上、对群众缺乏感情、不了解群众实际需要的党员干部。有的党员干部把群众的意见看做是废话,把群众当做“刁民”;有的党员干部漠视群众疾苦,“嫌贫爱富”。某些领导干部之所以在腐败案件中落马,  相似文献   

5.
孙韵 《党建》2013,(1):51-51
平时常听一些同志说,搞扶贫工作,你不带资金去群众会不高兴,也不受欢迎。可我的经历,却否定了这条“大众经验”。2012年2月,在县委党校工作的我被安排到贵州省安龙县洒雨镇免底村搞扶贫工作。当时,我没有领导经历也没有农村工作经验,感到压力很大。于是,我把单位曾经在农村做过群众工作的同志找来,与我一起到扶贫点开展调研。  相似文献   

6.
中央决定集中一段时间,在县处级以上党政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中开展利用胡长清等重大典型案件为反面教材的警示教育,但有的同志认为自己有职无权或权小钱少,没有搞腐败的条件,平时不管钱、不管物、不管人,想搞腐败也搞不成;也有的同志认为,平常吃吃喝喝,拿点土特产,没什么大不了的;还有的同志认为只要不闯“红灯”,打打“擦边球”,谁也奈何不了,等等,这些认识不解决,警示教育就收不到实效。 首先,要克服警示教育与己无关的思想和情绪,积极认真地参加教育活动。应当看到,权小钱少或权大钱多、有没有条件或会不会腐败并没有…  相似文献   

7.
一是民主性。广大人民群众通过各种方式和渠道将腐败问题和有关情况提供给职能部门,基本形成需求与诉求的良性互动。二是平等性。从查办的案件中可以看到,纪律、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原则已得到充分体现。查办腐败案件不搞选择性执法,不搞以人划线,不搞“特赦”。三是程序性。坚持以事实为依据,以纪律、法律为准绳,客观公正地查办案件;违纪者受党纪政纪处分,违法者受法律制裁;坚决反对先入为主、主观臆断和打棍子、扣帽子,搞扩大化等“运动性”做法。  相似文献   

8.
张方平 《党课》2010,(8):69-69
毋庸讳言,当前在党的干部队伍中确实存在少数高高在上、对群众缺乏感情、不了解群众实际需要的党员干部。有的党员干部把群众的意见看作是废话,把群众当作“刁民”;有的党员干部漠视群众疾苦,“嫌贫爱富”。某些领导干部之所以在腐败案件中落马,深层次的原因就是宗旨观念淡化、主仆关系颠倒。  相似文献   

9.
从近年来落马的官员来看,“家族腐败”现象已经引起社会广泛关注。有的官员当权,妻儿帮助受贿,形成亲属窝案,最终一家人全部受到法律严惩。然而,与家庭共同受贿相比,当前一些腐败官员往往采取“老子当权子女捞钱”的方式将黑钱洗白。这种通过权力“变现”的敛财方式比用权力直接“兑现”的敛财方式,其犯罪行为更容易掩人耳目,社会影响也更为恶劣。“权力变现”现象面面观现在,贪官大多数不是直接搞一手办事、一手收钱的权钱交易,也不是直接为子女经商提供资金支持,而多数是利用职权授意需要“报恩”的个人或单位,“照顾”子女的公司或者直接…  相似文献   

10.
新疆某公司范老板告诉记者:“搞贷款”,“人头熟”最关键。“搞贷款”的人必须在目标银行里有足够的人脉关系,包括利用自已和对方的上下级、朋友、同学、家人等各种渠道.而公司也需要不断注入资金“支持”,让“前方”能有足够“火力”“攻击堡垒”。一般与银行内部人员有关系最理想,可以直接“攻关”:送钱送物。如果没有“先天”优势.就需要长期培养关系了。  相似文献   

11.
夏华 《奋斗》2004,(12):47-47
在加大反腐倡廉力度的今天,人们议论最多的话题就是腐败。一提起腐败自然就和贪官联系在一起。权钱交易的不正之风土壤滋生贪官;贪官搞腐败。恶性循环的腐败案件,严重损害了党和国家在人民群众心目中的形象,危害极大。腐败分子之所以腐败,很重要的一条原因就是丢掉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失去了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把自己凌驾  相似文献   

12.
任建明 《廉政瞭望》2009,(10):30-31
把“小金库”界定为集体腐败,并将“集体腐败入刑”是不妥当的,甚至会导致集体代个人受过、最后人人无过的问题。因此,既要加大惩治的效力,也要搞准目标。  相似文献   

13.
第一批教育实践活动进入“收尾”阶段,但收尾不是收场,应把整改后续工作进行到底。然而一些单位把民主生活会当成了“终点站”,不少人更是急急忙忙地写总结、搞汇报,活动没结束、整改未见效,真正直接推动发展和造福群众的“可见可摸”成果还没有,就想草草了结、完事大吉,暴露出形式主义等“歪风”余孽。  相似文献   

14.
《正气》2001,(12)
着反腐败斗争的深入开展,越来越反映出“家长制”是产生腐败的一个重要“根源”。有些县级以下的科级、股级单位的“一把手”,习惯于将人、财、物大权集于一身,副职的分管实际上成了“非管”。一些书记、乡镇长以跑项目为名,外出“一把钱”,回来“一把票”,至于这些钱是做了何用,大多数会计问都不敢问,因为他们的“饭碗”是端在“家长”手里;有的领导甚至年终才把条子交给会计,让其“变通”处理。至于有些企业的厂长、经理,则更具有“绝对权力”,他们所谓的“厂长负责制”,是以对企业负责为名,而大搞以权谋私。针对“家长制”…  相似文献   

15.
热词     
“两手干部” 随着反腐败斗争的深入开展,在落马官员中出现了这样一批人:他们中有的资历学历不浅、政绩业绩不菲、功劳苦劳不少,干工作有一手,工作实绩很突出;但在搞腐败上也有一手,身手不凡,贪污腐败也不差。这种“工作上有一套、腐败上也有高招”的贪腐干部被称为“两手干部”。  相似文献   

16.
人文荟萃     
◆克服这个“光荣的缺点”时下有人把“廉洁的标准不高、要求不严”视为“光荣的缺点”。比如正在进行“三讲”教育中,不少领导干部的个人剖析材料中就似乎都有这个“光荣的缺点”。具体表现在:一是下基层“客随主便”,接受宴请,接受土特产;二是公车私用,私客公请,老上级、老朋友、老同事或同乡找上门来,用公车接送,用公款接待,等等。为什么把“廉洁自律的标准不高”视为一个“光荣的缺点”呢?因为他本来就不认为这是个缺点,也有的同志认为这个“光荣的缺点”我有你有他也有,大家彼此彼此,甚至认为与社会上那些搞腐败的人相比…  相似文献   

17.
我是湖北省老河口市老干部局干部。我认为,党员干部“八小时之外”违法违纪的实质是权力腐败,根源是“权力寻租”、“权力资本”所产生的效应。任何事物的产生、发展都有其一定的规律和特点。党员干部“八小时之外”权力腐败既是一种社会现象,也有其一定的规律和特点。首先是隐蔽性。搞腐败的事情一般都是背着人干的。尤其是为官者,他们为了掩盖自己的违法违纪行为,躲避组织和群众的监督,其权力交易基本上不在八小时之内进行。相反,他们平时在单位往往表现得非常廉洁,在群众面前一副正人君子之样。然而一到“八小时之外”就判若两人…  相似文献   

18.
南石 《前线》1993,(17)
坚决反对腐败,围绕经济建设这个中心坚决反对腐败。共产党的组织必须坚决反对腐败,共产党员必须坚决反对腐败,共产党领导下的人民群众必须坚决反对腐败。反对腐败,人人有责!腐败的特点是搞权钱交易,以权谋私,以权谋利。腐败,从本质上说是剥削制度、剥削阶级的产物。封建社会就存在这种权钱交易。“衙门八字开,有理无钱莫进来”这句俗谚,从一个侧面勾画了封建社会搞权钱交易的形象。国民党统治时期人民口中流传的“无官不贪、无吏不  相似文献   

19.
刘群 《党建》1998,(12)
在历史文化名城襄樊,一个以塑造城市形象、单位形象、市民形象和产品形象为内容的“形象工程”建设,正在为古城书写着现代文明的新篇章。市委、市政府不搞形式主义花架子,而是实实在在地为市民办好事办实事,把“形象工程”建在了人民群众的心坎上。治理脏乱差,创造一...  相似文献   

20.
近几年,司法腐败的现象愈演愈烈,以权谋利,权钱交易的行为渗透到司法的多个层面和多个环节。少数司法人员滥用职权、索贿受贿、敲诈勒索、出入人罪;有的只认钱不认法,是非颠倒,枉法裁判;有的“办三案”(金钱案、关系案、人情案)、“搞三同”(办案中的吃住行都靠当事人支付);有的甚至与犯罪分子同流合污,充当地方恶势力的保护伞。这些腐败行为影响恶劣,危害极大。江泽民同志指出,历史事实证明,官吏的腐败、司法的腐败,是最大的腐败,是滋生和助长其他腐败的重要原因。提出要建立一支高素质的党和人民信得过的司法队伍,要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