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乡村经济精英参政——农村小康社会发展的必由之路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朱维 《行政与法》2004,(4):52-53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是十六大明确的全党、全国人民的建设目标.而众所周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点在于广大农村地区.乡村经济精英这一传统的社会阶层在新的社会环境下被赋予了全新的念义,他们在今天以经济发展为中心、政治文明得到极大发展的前提下,反过来又对物质文明和政治文明甚至于精神文明的协调发展起到了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2.
无论是在中国广袤的农村还是日趋拥挤的城市,无论是在村庄场域的权力结构还是城市社区的基层管理中,社区精英都居于承上启下的中介地位,明晰其概念和类型,对深入研究乡村和城市的权力格局,促进乡村社区和城市社区的发展,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3.
张凡  张文政 《行政与法》2022,(12):79-88
在常态化驻村帮扶机制下,基于结构功能主义的分析框架,从驻村工作队在乡村治理中功能发挥的视角发现,关系嵌入能够助力驻村工作队在乡村治理中发挥适应功能;资源嵌入能够助推驻村工作队实现目标达成功能;组织嵌入能够有效整合村级治理主体之间的互嵌功能;文化嵌入和价值渗透成为驻村工作队实现模式维持功能的有效保障。但驻村工作队的组织特性可能导致其行动产生“唯目标论”,外部力量的过多介入可能导致村民对帮扶力量的过度依赖,权责边界模糊可能对村级治理主体间的互动产生不利影响。因此,实现驻村工作队功能优化的关键在于重塑乡村治理格局。  相似文献   

4.
将嵌入性理论延伸出的嵌入式治理运用于驻村工作队参与皖南L乡乡村治理本土实践过程中,通过制度嵌入、结构嵌入、关系嵌入、认知嵌入等多重维度,在构建新型治理制度和政治基础、提供强有力机制支持、整合乡村社会关系、提高政治和治理理念认知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通过有针对性的策略支持,能够使驻村工作队摆脱在嵌入乡村治理过程中面临的"...  相似文献   

5.
精英视角抓住了农村民主化过程中的重要内容,为洞悉农村民主提供了重要的视角。我国农村地区政治发展程度的提高和民主政治建设的进步,源自我国农民的政治参与逐渐增多。对我国农民政治参与的研究,其目的不仅是为了解释农民的政治参与现状,更重要的,是为了实现对村庄政治参与的有效构建。本文以云南省南华县武庄乡的一个行政村为例,探讨在村庄政治中精英和非精英何以形成村庄政治参与现状,分析哪些因素使得现状得以维持和发展。  相似文献   

6.
史梦薇 《法制与社会》2010,(11):226-226
乡村精荚在乡村社会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民族旅游开发后,镇山村由原来以农业为主的民族村,变为以旅游产业为主的村寨。伴随着旅游开发,镇山村乡村精英的组成、地位、作用等也发生了显著的变化。  相似文献   

7.
张君 《行政与法》2021,(4):37-46
人才振兴是乡村全面振兴的关键.村级干部人才培养的实质是新时代乡村精英的再造,是基层政权主导下乡村精英的更替与重塑.通过干预乡村精英的流动和再生产,有利于强化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加强村级后备干部人才储备,造就一大批产业致富带头人.借助于村级干部人才培养工作,基层政权亦能够进一步密切与乡村社会的关联,及时吸纳乡村社会的新兴...  相似文献   

8.
在治理腐败过程中,腐败治理机构作为重要的制度载体,其能否有效地执行和落实,有赖于民众的观念支持。个人观念的改变是通过接受制度的象征性资源来获得,而非直接感知到抽象的制度本身。民众对于制度的评价实际反映的是其观念的变化。因此,重视民众的评价,重视民众评价背后的观念变化,对于维持腐败治理的制度化、持续化具有重要意义。研究试图通过一手调查数据来描述香港区议员,如何看待其专业反腐机构廉政公署(ICAC)的。研究发现,香港区议员对于廉政公署(ICAC)的执法有效性评价高于独立性评价;但其观感受年龄和政党派别的影响较为显著;与此同时,区议员对于廉政公署的评价呈现分化态势。对于数据的深入分析表明,在腐败治理过程中,重视主观测量,不仅需要着眼于社会民众的整体观感,而且还需要重视政治精英的观念、态度等主观感受,因为他们对民众的观念发挥着重要的影响,进而能够间接影响到腐败制度的执行与落实。  相似文献   

9.
刘法杞 《行政与法》2024,(3):117-128
城镇化背景下村庄存在权威资源衰落和乡村治权弱化的现象,乡村治理趋向协作型治理。协作是多个治理主体通过正式、非正式方式共同创建规则和结构进行交互的过程,协作型治理依靠组织性运作机制和程序性运作机制实现了乡村治理体系的优化。分析城郊L村协作型治理的基础和治理机制可以为乡村向城市的过渡转变提供一个良好的发展模式和样版,反思新时期的乡村关系转变,实现有效治理。  相似文献   

10.
正2001年以来,国家按照谁开发谁保护,谁受益谁补偿的原则,在全国范围内陆续实施了森林生态效益补偿制度。总体上看,这项制度进一步加强了森林生态保护的力度,促进了森林三大效益特别是生态效益的显著提高,为我国的生态环境建设和生态安全做出了积极贡献。但是,随着社会全面进步、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现行的生态补偿制度存在着补偿标准较低和补偿范围较窄等问题。  相似文献   

11.
试论农村精英与农村社会发展——以吉林省为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倪超英  王惠 《行政与法》2013,(11):49-53
随着农村社会的变迁和农民阶层的日益分化,农村精英群体不断涌现;他们依靠自身拥有的经济和社会资源优势,对于农村社会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带动作用,是实现农村社会发展的内生动力.本文基于吉林省农村的实际,阐释了农村精英在农村经济发展和社会建设中的重要作用,并从农村精英的自我完善、组织培养、身份认同、政府支持体系建构等角度探讨了有效发挥农村精英带动作用的对策.  相似文献   

12.
密尔的民主思想是与其功利主义和保证自由优先性相关的,本文基于大众与精英关系的视角,试图揭示他的民主思想的精英统治倾向,进而分析这种倾向的原因,最后探讨了密尔设定民主规则存在的限度。  相似文献   

13.
政治精英流动是政治社会学和比较流动研究的一个重要主题。然而,当前主流研究对中国农村基层政治精英职业流动鲜有触及。超越精英研究中的“二元精英论”等主流分析框架,本研究尝试从社会资本视角来解读农村基层政治精英的流动路径。基于笔者长时间在东北内陆农村一个典型的农业镇(以下称F镇)的田野调查,研究发现,相对于人力资本,社会资本对镇一级干部的职业流动的作用更显著。本研究认为,基层政治精英的职业流动是一种多重制度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国家制度安排、基层政府运作逻辑,及伦理本位的中国乡土文化是影响基层政治精英职业流动的三大制度性因素。这些制度性因素相互作用,形成了基层政治精英职业流动的动力机制(Dynamics)。  相似文献   

14.
《公民与法治》2013,(17):55-55
阙里墅村位于霸州市东北部,南距扬芬港镇区4公里,北距天津市区20公里。该村南面与扬芬港镇区和张家罐相邻,北面与天津市西青区接壤,西面与许家堡相连,东面与赵家柳搭界,  相似文献   

15.
农村集市与乡村政治研究:缘起与拓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传统中国的乡村社会远离国家权力的支配,没能进入政治学研究的视野.正是中国乡村这个具有鲜明特色的地域社会,在当代成了海内外政治学者关注的焦点,并形成了"村落共同体"和"基层市场共同体"两种乡村社会的结构假设.长期以来自然形成的农村集市,建国后却在很大程度上受制于国家,成为国家与农民、国家与乡村社会互动的特定场域,从而农村集市与乡村政治研究密切关联,集市空间在一定层面上演化为政治实践的场域,基层市场也成为乡村政治研究的新领域.当乡村治理格局的转变与空间结构的重构成为农村社会的理论和现实问题时,集市的政治学研究视域得到了进一步拓展.  相似文献   

16.
新中国成立以来的乡村治理模式变迁可以分为两个阶段:改革开放前以人民公社体制为载体的控制型治理模式与20世纪80年代开始确立的以村民自治为核心的"乡政村治"治理模式。在这两个阶段,农村社会呈迥然相异的发展状态。反思乡村治理模式对农村社会发展的影响,可得到如下启示:乡村治理须以经济社会的现实发展为基础,乡村治理须尊重农民的意愿与创造性,乡村治理不应割裂历史文化传统。  相似文献   

17.
安徽省铜陵市铜官山区进行的"社区综合体制改革",是中国的中小城市改变基层管理结构的一次创新性的尝试。"铜陵模式"以"撤街并居、强化自治、提升服务"为核心,改革进展良好,取得初步成效。当然,改革的过程中也出现了不少困难与争议。例如,政府的放权、社区服务中心与居民委员会的定位、居民自治的成效等等问题,都影响着改革的进程。解决问题的路径有多种,法学的思考是不可缺少的。因此,在改革是的过程,要不断的创新和调整,找到适合本地社区改革的方法与体例。  相似文献   

18.
王冠  王玮  谢菁菁  屈勇 《法制与社会》2012,(27):218-219
通过对安徽省A市L镇受到乡村工业污染的相关村民的访谈资料分析,阐述环境抗争事件的动态发展过程和事件各方当事人的博弈情况,引起人们对于处于弱势地位的乡村环境抗争事件的广泛关注.  相似文献   

19.
乡村法治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内容,也是乡村治理模式转型的关键一环。当代中国的乡村法治包含着现代民族国家构建、现代乡村社会构建、乡村治理现代化三个并行交互的进程,但三者呈现不同步、不协调的内在张力。鉴于中西古今的多重话语体系影响,乡村法治在理论上呈现出内生与外嵌,自主发展与外来思想、制度引入的角力与融合等多重景象;在实践层面上表现出对发展焦虑以及治理困局的积极应对和艰难探索。为此,对我国乡村法治的考察和实践推进,需放在中国式现代化、“三农”或乡村振兴这两个大的框架下进行,最终实现法治与“民情”的内在契合。对此既不能无视“民情”用强制的方式来实现乡村法治,也不能坐等“民情”的自然变迁,而应在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总体目标下,积极推动现代乡村社会的构建和乡村治理现代化转型,实现“强国家-强社会-强治理”的内在统一。  相似文献   

20.
士绅阶层是影响乡村政治的一支重要政治力量。在晚清科举废除过程中,其作为社会文化重心的独特地位逐渐被动摇。随着民国时期新教育的不断扩张及新知识阶层离乡步伐的加速,乡村士绅出现了严重的侵蚀化现象。优秀分子的离开及乡村管理者的食利倾向使得士绅群体迅速劣质化,整个乡村政治处于破产和崩溃边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