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于曦乔 《法制与社会》2012,(33):219-220
随着社会发展和经济的进步,城市化进程的飞速推进,流浪乞讨人员的大量出现、流浪乞讨问题的日益严重已经逐渐成为社会发展的一大威胁。为此,我国政府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或是规制犯罪的流浪乞讨,或是保护流浪乞讨中真正的弱势群体。然而纵观之,随着流浪乞讨儿童现象的日益普遍,对于流浪乞讨儿童的受教育权的保护则显得非常不足。这便要求我们加快出台一系列政策、法规,真正解决流浪乞讨儿童的受教育的相关问题,真正把保护流浪乞讨儿童的受教育权的问题落到实处。  相似文献   

2.
流浪乞讨人员生存权及其实现方式的确认和保障,是我国行政法治研究的重要课题。承认流浪乞讨人员生存权具有公共性,并基于对生存权公共性的认知,从法律规范和制度操作层面对流浪乞讨行为的界限、社会救助机构的强制救助权及救助管理制度做出系统安排,是完善我国流浪乞讨人员救助法制的现实路径。  相似文献   

3.
<正> 流浪乞讨问题已成为我国当前城市的一个社会问题,以解决这一问题为已任的收容遣送工作近年来可谓步履艰难,虽费力很大,但收效甚微。为此,不少同志撰文指出,解决城市流浪乞讨问题首先应明确流浪乞讨行为的性质,健全有关收容遣送法规。但具体到如何给流浪乞讨行为定性,有关法规怎样健全,又众说纷纭,莫衷一是。本文试就流浪乞讨行为的性质及有关立法问题略陈管见,以供参考。一、流浪乞讨行为是危害社会的行为  相似文献   

4.
流浪、乞讨现象的存在,是社会、流浪求乞者以及施舍者多方面的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用法律对此进行规制时,须客观正视诸方面因素,追寻因果链条,设定规范,调整策略。在兼顾秩序和自由的价值的同时,亦可以尝试以新的方式——沟通和说服——来引导、重构流浪乞讨这一社会问题。  相似文献   

5.
许一君 《法制与社会》2013,(22):189-190,199
北京地区流浪乞讨现象十分引人注目,这次调查发现64.8的受访者认为经常遇到流浪乞讨人员。海淀区居民对于流浪乞讨现象的态度是比较宽容,绝大多数人有过施舍的行为,而且金额适中。对于不同类别的流浪乞讨人员,海淀区居民显现出不同的施舍意愿,对残疾乞讨者施舍意愿最高,对健全且有劳动能力的乞讨者施舍意愿最低。影响海淀区居民对流浪乞讨人员施舍行为的因素有特定情境作用、施舍意愿、性别、宗教信仰、年龄、收入。而最终和施舍水平无关的个人特征因素是出生地(城镇/农村)和受教育水平。  相似文献   

6.
楚淮君 《政府法制》2010,(10):52-53
乞丐可算得上是人类历史上历时最久、普及最广的一个“职业”之一了,不管是穷国还是富国,都可以看到形形色色乞丐的身影。他们行乞的手段各有不同,但都过着流浪的生活。如何救助和管理城市流浪汉,减少流浪乞讨现象的发生,成了世界各国普遍关注的一个话题。很多国家在加强对流浪乞讨人员人性化管理和多渠道的社会救助方面尽显爱心。同时对于那些“职业乞丐”,特别是裹胁未成年人和残疾人、用流浪乞讨方式牟利的犯罪行为,  相似文献   

7.
当今城市流浪乞讨人员数量庞大.不仅影响城市形象,更是对社会治安和公民和合法权益造成严重威胁。不论是公安机关还是政府其他部门都应该积极寻求解决流浪乞讨问题的途径,不断完善流浪乞讨人员的管理。  相似文献   

8.
刘磊 《法制与社会》2012,(16):234-235,247
当前,我国政府实施了一系列措施保护流浪乞讨儿童的合法权益,但这些措施主要都是保护他们的安全、生活等物质方面,对于他们精神方面,尤其是受教育权的保护却不足.流浪乞讨儿童处在接受义务教育的年龄阶段,政府作为儿 童受教育权的最终责任者,理应履行保护其受教育权的职责:通过完善救济制度、严格依法办事、提供救济渠道,使流浪乞讨儿童的受教育权得到真正保障.同时,救助站作为流浪乞讨儿童的救助机构,也应竭力配合政府及相关行政部门保护流浪乞讨儿童受教育权的工作,这也是解决流浪乞讨儿童问题的题中之义.  相似文献   

9.
第一条 为了对在城市生活无着的流浪、乞讨人员(以下简称流浪乞讨人员)实行救助,保障其基本生活权益,完善社会救助制度,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县级以上城市人民政府应当根据需要设立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站。救助站对流浪乞讨人员的救助是一项临时性社会救助措施。 第三条 县级以上城市人民政府应当采取积极措施及时救助流浪乞讨人员,并应当将救助工作所需经费列入财政预算,予以保障。 国家鼓励、支持社会组织和个人救助流浪乞讨人员。  相似文献   

10.
对流浪乞讨人员的新的救助管理模式在实际运作中存在很多的困境,其中尤为突出的是关于对流浪乞讨人员的甄别工作。这是救助管理的前提,也是救助管理发挥良好社会效果的基础。本文旨在探讨我国目前在流浪乞讨人员甄别过程中的困境和原因分析,试图提出有效的解决途径。  相似文献   

11.
我国城市流浪乞讨人员救助制度中亟待解决的几个问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2003年确立的对城市生活无着的流浪乞讨人员救助制度实施至今暴露出诸多问题,其根本原因在于《救助办法》在制定原则和具体制度上具有先天的立法缺陷。本文认为,流浪乞讨人员救助制度必须合理定位其功能和救助对象,既要保障流浪乞讨人员的合法权利,又要强调流浪乞讨人员本身应承担的法定义务;既要保证救助站作为救助主体的服务性职责的履行,又要赋予救助站和相关部门一定的管理职权以保证救助工作顺利进行;既要对社会弱势群体提供关怀和照顾,又要对其中的违法犯罪行为依法惩处,以此平衡各方的权利(权力)和义务,确保流浪乞讨人员救助制度的良性运作。  相似文献   

12.
流浪乞讨儿童问题是目前我国在推进现代化、城市化进程中亟待解决的一个社会问题,需要从立法、司法、社会保护多层面、多视角予以探讨解决。在流浪乞讨儿童刑事治理问题上,要注意做到“三结合”,即预防控制上要注重打击与预防相结合,在综合治理上要注重堵源与疏流相结合,在工作机制上要注重依法审判与理论研究相结合;其次,在流浪乞讨儿童民事保护问题上,要实现“三衔接”,即权利救济上要实现实体操作与程序运行相衔接,在权利兑现上要实现司法保护与社会保护相衔接,在责任承担上要实现个人责任与国家责任相衔接。  相似文献   

13.
宁嘉璧 《检察风云》2005,(18):62-63
自2003年8月1日施行《城市生活无着的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管理办法》及其《实施细则》以来,城市流浪乞讨人员是否减少?带着这个问题,笔者在该办法及其《实施细则》施行两周年之际到河北省石家庄市中山路新百广场至北国商城繁华商业区进行调查,发现仍有不少流浪乞讨人员在沿街乞讨。对流浪乞讨人员的救助管理,不仅检验着一个城市“两个文明”建设的水平,而且也检验着当地政府管理社会事务的能力;不仅关系到人民群众尤其是弱势群体的切身利益,而且也关系到社会的和谐稳定。因此,必须加大对流浪乞讨人员的救助管理力度。  相似文献   

14.
城市乞讨现象近年来备受关注,是一个相当复杂的社会问题。尤其近一两年,越来越多的假冒乞讨者们混进乞讨大军,利用了人们的善良,滥用了市民的同情。一些城市中甚至出现了有组织有分工合作的乞讨团体,它们由头目把持,胁迫一些老人与流浪儿童向路人进行强行乞讨,严重影响了社会的  相似文献   

15.
周安平 《河北法学》2008,26(1):14-18
由于一个人沦为贫困者的概率是相当的,从无知之幕的状态下出发,保护弱势群体其实也就是保护了我们未来贫富并不确定的自己。国家权力的职责是为不幸的流浪乞讨群体提供生存的机会,致力于消除流浪乞讨的社会原因,而不是一味地禁止流浪和乞讨的行为本身。民政部作为主管社会救助与福利的职能部门,有义务维护流浪乞讨者群体的合法权益。而在法律没有明确规定的情况下,法官有义务支持民政部门代理流浪者向侵权者索赔的责任,以维护法律的基本价值和社会秩序的连续性。  相似文献   

16.
庄蕾 《法制与社会》2012,(27):167-168
《城市生活无着的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管理办法》在一定程度上保障了流浪乞讨人员的基本生活权,但其立法本身及其在运行中还是或多或少的存在一些问题.本文主要分析了设立“禁讨区”问题的法学思考,现行救助流浪乞讨人员的立法及其运行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完善救助流浪乞讨人员立法的建议.  相似文献   

17.
本文以对北京居民的问卷调查资料为依据,分析北京公众对城市流浪乞讨行为的认知、态度、行动反应及其对救助管理的立法意见。研究发现,在当地公众的经验世界中,不同类型流浪乞讨行为存在的范围不同,大多数人认为流浪乞讨行为具有多方面的消极影响;政府应该进行管制,主张分类处理不同性质的流浪乞讨者并采取个别化的措施。在管制职业乞讨行为上,大多数人主张政府号召市民慎重施舍,立法规定流浪乞讨者家庭和当地政府的责任。同时,大多数人对设立禁讨区和在特定时期采取强制救助措施表示赞同。  相似文献   

18.
近年来,未成年人辍学、流浪乞讨、违法犯罪等社会现象的不断涌现反映出我国未成年人监护法律制度存在着诸多不完善之处。本文通过对未成年人监护法律制度存在的问题进行剖析,并评判地借鉴国外有效的立法经验,提出相应的完善建议。  相似文献   

19.
乞讨也犯法?     
2003年12月7日,《北京市轨道交通运营安全管理办法(送审 稿)》第20条规定:"禁止在车站出入口,车站和列车内乞讨、卖艺、 吸烟、躺卧、擅自销售物品。" 12月15日,苏州市民政局、公安局、城管局联合发布《关于加 强对城市生活无着的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管理的通告》,禁止乞丐在 繁华街区乞讨,不听劝阻者将被施以治安处罚。 12月22日,湖南省长沙市救助管理收容站发出《致全体市民 的公开信》:不要直接向街头流浪乞讨人员施 舍金钱,避免爱心被不法分子利用,应当让您 的爱心真心温暖那些需要救助的困难群体。 江苏省公安厅出台了《关于妥善处理大中 城市流浪乞讨问题的意见》,要求对未满16周 岁的流浪乞讨人员,要一律送儿童福利机构抚 养,流浪乞讨问题严重的城市,可对流浪乞讨 区域、时间范围予以一定限制。 上海市针对地铁乞讨、散发小广告、违规设 摊、卖报等行为的整治行动开始"升级",对违规 者的处罚将从批评教育、经济处罚上升到拘留。  相似文献   

20.
黄斐 《法制与社会》2011,(22):181-182
近些年来弱势群体的权利保护问题受到越来越多人的关注,其中流浪乞讨儿童权利保护在媒体的关注下也逐渐成为焦点。他们的产生原因是多种多样的,包括社会、家庭和历史等多方面的因素。这些未成年人的各项权利受到侵害既是一个严重的社会问题,也是一个重要的法律问题。我国相关法律对此虽然做出了一些规定,但是仍然存在着一些问题。只有不断完善相关法律法规,才能真正遏制住源头,使这些未成年人的权利得到真正的保护。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