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孙如昕  张正 《法制与社会》2014,(7):151+157-151,157
政府在农村社会救助制度建设中占据主导地位,政府应根据社会经济发展水平构建适应性的农村社会救助制度框架,建立健全的农村社会救助管理体制,担负国家对于救助资金的财政责任、救助事业的监管责任、救助规范的立法责任。本文通过调查分析现阶段农村社会救助的开展水平与运行机制,提出问题,并从理论上给出建议,最终回归到政府责任的出发,以政府责任的切实履行来完善农村社会救助的建设。  相似文献   

2.
尚保华  金朝 《法制与社会》2012,(11):297-298
随着我国法制社会的不断发展与完善,刑事案件未成年被害人的权利与救济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和研究,针对被害人救助司法机关也开展诸多实务尝试.而对于检察机关而言,目前刑事未成年被害人救助工作重点和焦点在于不起诉案件被害人救助.本文从检察机关开展刑事未成年被害人权利保护与救济概述出发,逐步阐述检察机关刑事未成年被害人救济的理念与原则,根据检察机关相关规定结合检察机关工作实务探讨检察机关不起诉案件刑事未成年被害人救助制度的构建,并以本院不起诉案件刑事未成年被害人救助实际案例为试点初步建立不起诉案件被害人救助工作办法.  相似文献   

3.
陈芷汀 《法制与社会》2012,(24):175-176
经过十多年的制度实践与发展,我国初步建立起以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为核心的社会救助体系,这个体系在取得较大成就的同时,仍存在不少问题:社会救助对象的瞄准不够精确、社会救助对象的需求满足程度有限、“分类救助”还需进一步完善、社会救助的退出机制不健全,存在“应退未退”现象、社会参与程度较低.  相似文献   

4.
社会救助是实现社会稳定的最基本的制度之一。在社会转型时期,中国社会救助立法应坚持可持续发展的基本理念,并应考虑社会救助立法城乡一体化、完善社会救助责任的主体建设、完善社会救助对象和标准的确定、整合社会救助的管理体系等四个方面的问题。  相似文献   

5.
随着我国工业化、城镇化的快速发展,征用农民土地的数量不断增加,使得失地农民群体规模不断扩大,由此也凸显了征地单位与失地农民之间的诸多矛盾,因此,构建失地农民的社会救助制度就显得尤为迫切。本文就当前失地农民的现状、失地农民社会救助制度建立的必要性和不利因素以及失地农民社会救助制度的构建等问题进行探讨,以增强对构建失地农民社会救助制度重要性的认识并为构建这一制度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6.
建立刑事被害人国家救助制度对于加强被害人权利保护和增进社会和谐有着重要意义.当前我国各地已经开始尝试对被害人进行国家救助,建立统一规范的刑事被害人国家救助制度工作提上日程.从理论层面探讨,刑事被害人国家救助制度之构建,主要包括救助原则、救助对象、救助条件、救助范围、救助机构和程序、救助立法等内容.  相似文献   

7.
物质帮助权来源于生存权,是中国宪法所确立的公民的基本社会经济权利,属于社会保障范畴.中国社会保障法体系由社会救助、社会保险、社会优抚和社会福利构成.本文以公民物质帮助权的基础渊源为核心,阐述了物质帮助权属于社会救助的法律关系,国家在这种法律关系中扮演义务主体的角色,而公民是权利主体.阐明中国公民物质帮助权的实施保障机制及存在的问题,倡导对传统物质帮助权实施保障机制进行完善,建立以统一的社会救助服务网络为基本载体的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救助体系.  相似文献   

8.
朱文亮 《法制与社会》2012,(14):40-41,45
道路交通事故社会救助基金是对交通事故受害者进行救助的一项重要制度,主要在于弥补机动车交通事故责任强制保险之不足,因为在现实生活中可能出现抢救费用超出交强险的责任限额、机动车驾驶员肇事后逃逸、机动车没有参加机动车交通事故责任强制保险等情况,在这些情况下,则可能出现被害人无法得到救助的情况.作为对交通事故受害人进行社会救助的新的法律规范,《道路交通事故社会救助基金管理试行办法》在一年多的试行过程中,是否具有实际操作性?能否充分体现社会救助的本质属性?在运行中是否能满足我国的国情需要?这些都是需要我们去总结和思考的问题.本文的研究对进一步完善我国交通事故社会救助基金管理制度和弥补我国社会保障制度在交通救助上的不足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9.
虽然涉诉信访直接反映出来的是司法问题,但其内在根源系社会经济生活中的民生问题,主要是弱势群体维权能力较弱,系争权益有限,相关政策及政府行为的影响,以及社会救助体系不完善等。要继续探索和完善涉诉困难群体救助制度,加大对涉诉弱势群体的法律释明和司法救助工作力度,并逐步完善社会救助制度,实现法院救助向社会救助的理性回归。  相似文献   

10.
检察机关办理司法救助案件,对于常见多发的案件类型,可以进行大数据建模,通过与相关单位协作配合,进行数据收集、数据碰撞和对比,全面筛查类案救助线索。在拓展刑事类救助案源的同时,可以依规开展民事类救助,有效解决救助案件线索渠道来源单一、救助工作开展不及时等问题。发现社会救助线索的,应当与相关职能部门协作开展多元化帮扶;发现法律监督线索的,应当同步依法履职;发现社会治理问题的,应当督促相关职能部门完善工作机制。  相似文献   

11.
本文通过分析当前城市贫困群体救助方式存在的主要问题,包括依靠政府主导作用、社会参与度不够、贫困者自我救助不积极等,指出构建和谐社会、救助城市贫困群体需要实现"政府引导、社会互助、个人自助"相结合的救助方式,促进社会救助理念转换,在注重生存性救助的基础上关注发展性救助,在激发贫困者自助意识的同时提升其自助能力。  相似文献   

12.
医疗保障制度是现代社会保障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从现代社会来看,不同国家均建立了不同层次的医疗保障制度,包括基本医疗救助、基本医疗保险、商业医疗保险等。我国也建立起以医疗救助为保底,基础医疗保险为基本,商业保险为补充的医疗保障制度。但是,在此次疫情中,一般医疗保障制度难以应对疫情,暴露出我国基础医疗保障制度法律的碎片化、应急医疗保障的立法空白两方面问题。因此,如何构建医疗救助、医疗保险、商业保险相互衔接的应急医疗保障制度,成为目前亟待解决的问题。从风险社会的角度阐述应急医疗保障制度的重要性,通过分析德、日两国疫情中医疗保障相关实践,为重大疫情下我国的基本医疗保障制度的完善提出针对性建议。  相似文献   

13.
吴波 《法制与社会》2012,(20):32-33
现代司法救助制度作为彰显司法人文关怀,体现现代法治文明进步的里程碑,是检察机关发挥社会管理创新职能的重要手段,也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具体实践.因此加强对我国司法救助制度的研究,将司法救助的司法效果与社会效果相结合,才能真正实现司法救助的司法惠民本质.  相似文献   

14.
赵广静 《法制与社会》2013,(31):297-298
刑事案件中的未成年被害人因其具有尚未成熟的身心特点,司法机关有必要建立相应的特殊办案机制对其开展及时、有效的保护与救助.本文结合刑事诉讼中未成年被害人保护与救助的实际情况,提出构建与完善我国未成年被害人刑事案件检察环节特殊办理机制的具体内容.  相似文献   

15.
杨红霞 《政法学刊》2010,27(2):62-66
幼女奸生子的抚养问题极为棘手,容易引发许多伦理纠纷和社会问题,亟待法律的规制。可是,我国有关非婚生子女抚养的立法却比较模糊、概括、缺乏可操作性,在实践中难以发挥作用。针对这一特殊情况,应当完善相关法律,构建以社会救助为主的抚养模式,以促进这一社会矛盾的妥善解决。  相似文献   

16.
流浪儿童是一个特殊的社会弱势群体,目前各地流浪儿童的救助主要是临时性的食宿供给和返乡护送.而那些长期流浪街头的未成年人在获得临时救助和返送回乡后,由于导致他们流浪的家庭和社会环境并没有真正得到改善,因此,重复流浪率一直高居不下.从国家的长治久安和流浪儿童的根本利益出发,对他们的救助应改变目前临时救助的模式.把重构流浪儿童成长路径、实施保护性特殊教育作为救助的决定性环节.科学认识这种教育所具有的特殊的再社会化内涵,构建适合流浪儿童再社会化需要的特殊教育机制,则是转换救助模式、帮助流浪儿童重建自我成长能力和回归社会的基础.  相似文献   

17.
刑事附带民事诉讼的“空判”现象严重,引发了一系列严重的社会问题.本文回顾了刑事被害人国家救助制度的历史沿革,在我国部分城市试点经验的基础上,提出了全国范围内刑事被害人国家救助制度的构建.  相似文献   

18.
目前我国家庭暴力现象越来越严重:数量越来越多,施暴方式越来越残忍。它已成为一个严重的社会问题。探其根源,笔者认为,认识偏差、立法缺陷、救助缺失以及自我保护意识不强等都是产生家庭暴力的原因。我国要防治家庭暴力,应该从扩大法律宣传、建立专项立法、完善社会救助、增强自我保护意识等方面入手,只有这样才能解决家庭暴力问题,维护社会的和谐及稳定。  相似文献   

19.
韩荣和 《海峡法学》2011,(3):104-112
社会救助权是否成立是社会救助权理论的基础性和前提性问题,从理论上看,社会救助权的成立需要从理论背景、产生动因和方法论等角度进行深究。权利社会学的发展是社会救助权成立的理论导向,生存权保障是社会救助权成立的基本动因,权利本位范式为社会救助权的成立提供了方法论上的指导。  相似文献   

20.
郭彦超 《法制与社会》2011,(18):178-178
社会救助是政府公共管理职能的一项重要内容。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建立和完善社会救助制度,是解决贫困人口生活问题的重要举措,是实现社会团结和公平正义的重要切入点。为此,必须准确理解社会救助的概念,并给予合理的法律定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