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人性问题是一个千古问题.它是对人的一个基本定性,故而是一切有关"人之学"的前提和基础.道德以及道德教育就是针对人的品性的,因此更需要讨论人性前提.人性的基本论断大体有善和恶两种.这两种之间人性恶更为道德教育提供了可能与必要,同时也为人的生活设定了向道德超越的规定.人是一种超越性的存在,已经成为了学界的共识.但是超越的目标和超越的生活论意义仍然需要回归于道德.因此,即便在生活论意义上,仍旧是超越为手段,道德为目的.  相似文献   

2.
柏拉图继承苏格拉底的伦理反思,拒斥习俗主义,把国家与社会统一于道德之中,并以道德统摄城邦政治和社会生活。政治对人的要求是“应当做……”,所以,我们将它概括为“产生于道德的政治哲学”。亚里士多德则把政治看作是道德实践,将政治与社会分别开来,政治的目的是实现人的善,它对人的要求是“能够做……”。所以,我们把它概括为“产生道德的政治哲学”。柏拉图与亚里士多德共同奠定了一切规范性政治哲学的道德根基。  相似文献   

3.
道德作为人存在的基本维度和生活方式,是以人的日常生活世界为前提的.生活过程的实质,其实就是使自己活得更幸福.道德与幸福只有实现统一,才能达至最完满的善,其实现需要社会至善,即造就“德”一“得”相通、善恶报应、公正合理的社会.伦理学的使命,应是确立德福一致的道德信念,提供追求社会文明合理性的价值理性和价值力量.  相似文献   

4.
道德律是人们道德地生活的基本法则,唯有道德律才能提供一种道德生活,也才能使道德生活成为可能.我们的时代缺乏对我们生活的准则是否合乎道德法则的检视,康德的实践理性的基本法则--道德律给我们提供了可资思考的维度.康德实践理性的基本法则指出了一种道德地生活的可能性.道德是人之为人应有的生活方式,只有严格的道德规范,只有过一种严格的道德生活才是国民当下的道德选择,而伦理研究者的责任则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5.
本文认为市场经济作为由市场配置资源的经济,其行为的本性是利己。在市场经济行为中,为已利他是善的,损人利己是恶的。市场经济对传统道德总原则及其理论具有证伪和部分证实的作用。  相似文献   

6.
李乐刚 《中国监察》2012,(19):50-51
对于一个道德高尚的党员来说,即使在没有任何外在约束的情况下,他也能够"慎独",自觉地以党员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而不会去搞什么"上有政策,下有对策",更不会去钻法律的空子或打法律的"擦边球",不会做任何有损党、国家和人民利益的事情。回顾我们党的发展历史,总结党的建设经验,我们不难发现,在党的自身建设中,除了高度重视和加强党纪国法对党员行为的规范作用外,还十分重视和加强道德对党员行为的规范作用。道德是调整人与人之间、个人与社会之间关系的行为准则和规范的总和,它是一种基于是与非、善与恶、正与邪、公正与偏私、诚实与虚伪、光荣与耻辱等一系列价值评价,依靠社会舆论、个人良知和传统习惯来维系的行为规范体系。  相似文献   

7.
李昕 《当代法学》2012,(6):145-150
法是"善的底限"的论断,是索洛维约夫法哲学思想的核心和标志性成果。他提出道德本原三位一体的学说,进而给出了善的三重含义——人性之善、社会之善和上帝之善。人应当保持、促进和发展人性之善,通过人在历史中善的创造活动,最后达到最高的道德理想——上帝之善的完成。索洛维约夫对法的伦理意义做了扩大解释,是"法是伦理的底限"观点的宗教意义的阐释者。  相似文献   

8.
中国古代人性论及其对传统法律文化刑事性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中国古代的人性论有性善论、性恶论及有善有恶论三种 ,实质上为性善、性恶两种。两者在用刑惩恶扬善方面是相同的。性善论的主流地位使得我们重视道德的教育作用而忽视法律的价值 ,也使我们对法的认识停滞在“刑”的层面 ,而性恶论更使我们相信“刑”的制裁作用。这些都对传统法律文化刑事性有深刻的影响  相似文献   

9.
道德信仰研究综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道德信仰被理解为对道德目标的信服与崇拜,它是对道德生活的超越性把握。道德信仰赋予道德以精神本体,同时又是人的精神生命形式。善恶因果链的断裂、两种明的冲突、市场经济的负面效应,以及道德体系自身的缺失等导致了道德信仰危机。对道德信仰危机既要有忧患意识,又要持乐观态度。重塑道德信仰的基本途径是建立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道德体系和道德法制化。道德信仰研究的存疑颇多,如,道德信仰能否科学把握,其理性与非理性如何统一?对道德信仰危机的否定性评价的标准是否具有自明的真理性?道德法制化与道德的自由精神有无冲突?等等,这些问题都有待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10.
赵朝峰 《法人》2005,(2):124-125
从生活的角度来说,我们每个人都是经济学家。不仅货币的变化需要经济学,经济的发展需要经济学,国家的建设需要经济学,我们日常生活中的每一件事也离不开经济学,包括战争、爱情、婚姻、善与恶……  相似文献   

11.
赵朝峰 《法人》2005,(2):124-125
从生活的角度来说,我们每个人都是经济学家.不仅货币的变化需要经济学,经济的发展需要经济学,国家的建设需要经济学,我们日常生活中的每一件事也离不开经济学,包括战争、爱情、婚姻、善与恶……  相似文献   

12.
道德教育回归生活的基本问题辨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厘定道德与生活的关系是道德教育回归生活的基础性课题.道德是生活中的道德,道德离不开生活.道德是生活的构成性因素,道德不能"同质化"为生活的一个独立领域,道德挺立是建构生活意义的方式之一,生活的过程也是道德学习的过程,不能有与生活过程不同的道德学习过程.  相似文献   

13.
古希腊时期,个人与城邦关系紧密,城邦在公民心目中是一种追求至善的道德共同体形象,由此形成了一种整体主义的国家观:个人是城邦的工具.但随着罗马的世界帝国取代了希腊城邦,公共领域日益多元,国家对个人生活的统摄力逐渐被削弱,加之个人地位的提升使得在国家与个体之间开始出现有关目的地位的争夺.在基督教追求来世鄙弃现世的影响下,国家更被贬低成一种统治世俗社会的必要的恶,此种价值取向对后来的自由主义者产生了深刘影响.以霍布斯为例,他开始从工具理性的角度来重新设计国家的起源.  相似文献   

14.
法律与道德的关系是一个亘古的法哲学问题,众多的法学思想家对其二者关系中的冲突问题,更是展开了旷日持久的大争论,本文拟从论证法律与道德是有联系的这一问题入手,并适当概括地否定了自然法学派恶非法的这一观点后,就较多的论述了法律与道德的冲突所产生的原因,表现的方面,冲突的意义以及解决冲突的手段和方法等。在文章的第四部分也适当地谈了一些法律与道德冲突之下人们对法律的遵守和对道德的默守等等。  相似文献   

15.
正《法律的道德性》是美国著名法学家朗·L·富勒的最重要的著作之一。作为新自然法学派的代表人物富勒旗帜鲜明地提出了法律"内在道德"的概念,而这也引起了以哈特为首的实证法学派的猛烈抨击,双方理论交锋、思想争鸣,成就法理学界一时之盛事。富勒在书中首先提出了两种道德,即义务的道德与愿望的道德。愿望的道德是善的生活的道德、卓越的道德以及充分实现人之力量的道德,以人类所能达致的最高境界作为出发点的。而义务的道德则是从最低  相似文献   

16.
本文认为许霆取款行为背后折射的人格不足以成为刑法责罚的对象。许霆主观上有恶,但是道德之恶而非刑法之恶。  相似文献   

17.
本文通过一件生活中发生的事件,对法律和道德的边缘进行了相关论述,并指出法律的调整范围是有限的,在法治的背景下,我们法律人应该选择是忠实于法律而不是道德.  相似文献   

18.
人肉搜索,作为一种新兴的网络产物,很快便走进了广大网民的生活。目前很多大的论坛都设置了人肉搜索引擎或制作了人肉搜索网站,以此作为网络营生的一种新的工具,这是社会民主的进步还是法律规范的欠缺;是为无处申冤的人伸张正义,还是为赢取点击率而造势的噱头。好与坏,正义与邪恶,它的出现给我们的生活到底带来了什么?本文将以人肉搜索第一案为例从隐私权、名誉权的保护,法律与道德的关系等方面对人肉搜索所引发的问题进行分析,使读者能够更为深刻地认识到建立网络规范制度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19.
孟子和庄子分别把道德之发生归之于自然和人性,承认道德的自然属性。在道德发生学问题上,二者的共同特点是"内在超越"。然而,孟子和庄子对于人性之自然属性有不同的判断,造成了儒、道两家道德发生学的根本分歧。孟子认为社会性的善也是内在于自然的,可以从本性中求得,同时又以人性与动物本性之不同论证人性在道德属性方面的优越性。庄子认为人之道德行为是自然而然的,一旦放在社会价值评价体系下就偏离了内在性而导致道德的外在化并进而伤害道德的真性。庄子推崇纯任自然的道德发生机制,因此不承认人在道德属性上具有优越性。  相似文献   

20.
剩余价值理论向来被视为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的核心。长期以来 ,人们往往因为将它当作资本主义社会特有的经济范畴而对它进行道德的否定。实际上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理论对剩余价值向来是从一般与特殊两个方面的含义进行理解。对它进行全面、科学地道德认识 ,我们可以发现人们对剩余价值的追求 ,从本质上讲是一种“善”的追求 ,尽管“恶”可能伴随追求的始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