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王旭 《法制与社会》2013,(12):194-195
无罪判决率在一定程度上是法治社会的"晴雨表",是公平与正义的体现。近十年来我国无罪判决率逐年降低,且与法治发达国家相去甚远。本文统计了我国近十年的无罪判决率,探讨无罪判决的价值和低无罪判决率的隐忧,分析无罪判决"难产"的原因,提出改进措施,以期引起公众和司法机关对无罪判决的重视和"宽容",呼唤司法理性,发挥无罪判决对法治的积极价值。  相似文献   

2.
司法程序中的人权保障问题集中体现了一个国家和社会的法治化进程,刑事诉讼中的无罪判决从判决结果方面直观体现了诉讼中人权保障的精髓,因而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本文以无罪判决在我国的现状为切入点分析我国刑事诉讼程序中的人权保障,尤其是对犯罪嫌疑人的人权保障,以期我国法治的不断发展完善。  相似文献   

3.
佚名 《政府法制》2013,(10):40-41
拿着这份迟到的判决书,王景之老人流下眼泪。  相似文献   

4.
修正后的刑诉法增设了“证据不足,指控的犯罪不能成立的无罪判决”的规定,这一规定吸收了无罪推定原则关于疑罪从无的内容,是立法上的一大进步。证据不足主要表现在:据以定案的证据不实,构成犯罪的要件缺乏必要的证据予以证明等。证据不足的无罪判决属于无罪判决的一种;应坚持其既判力。对其变更只能按照生效裁判的再审程序,依法进行。  相似文献   

5.
略论证据不足的无罪判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证据不足的无罪判决在性质上是一个价值判决,是对各种价值目标进行权衡后做出的理性选择。一旦作出并生效,证据不足的无罪判决就具有完全的判决效力。证据不足的无罪判决在特定情况下允许撤销,但是应当通过审判监督程序的方式进行。在我国目前的立法与司法解释中,与证据不足的无罪判决有关的规定还存在不少的问题,需要及时予以完善。  相似文献   

6.
证据不足之无罪判决体现了我国刑事诉讼法对“证据裁判”主义、“无罪推定”原则的吸纳,具有深刻的理论基础和价值基础。应当肯定证据不足之无罪判决的“无罪判决”性质,肯定其完全的判决效力,只能通过审判监督程序予以变更。  相似文献   

7.
我国法院长期以来在法律文书中拒绝直接援引宪法作为裁判案件的依据。法院不援引宪法的观念和做法已经深入人心,我国司法实践形成的不援引宪法判决案件成了我国宪法制度的一个重要特点。对此本文对我国法院不援引宪法判案的宪法惯例作了深入的分析。  相似文献   

8.
行政规定作为行政机关作出具体行政行为的依据之一却并非正式的法律渊源,不能直接作为行政案件的审理依据。行政规定具备的附条件的法律效力使其在行政案件得以限制性适用,有别于法律、法规和规章。行政规定的司法适用以司法审查为前提,这种审查应遵循附带性审查原则、合法性审查原则和有限的合理性审查原则,通过审查行政规定是否越权、内容是否与上位法相抵触、制定程序是否合法等判断其合法性。对于违法的行政规定,法院有权拒绝适用、作出违法性评判、提出司法建议,以维护法制统一。  相似文献   

9.
帅清华 《法制与社会》2010,(29):136-138
司法实践中证据不足的无罪判决可轻易变更,不具备相应的既判力,这主要是因为我国司法界"重实体,轻程序"所致。刑事诉讼过于注重追求实体真实,反复追诉,使得判决既判力无法确定,被告人的权利也受到很大的侵害。因此,应检讨我国的证据不足无罪判决的变更程序,在坚持一事不再理的基础上对此类判决进行变更,以维护判决的稳定性及被告人的权利。  相似文献   

10.
公诉权是检察权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了更好地履行公诉权,不断提高公诉案件的质量,我们对广东省佛山市两级检察院被法院判决无罪的案件进行了全面的调查,其中,刑事诉讼中的证明标准在检法两家的办案中存在分歧,尤其是对无罪判决案件的证据认定需要加强沟通,统一认识。为更好地完成刑事诉讼打击犯罪和保障人权的双重任务,无罪判决率只是考察公诉案件质量的重要参数,而非根本标准和唯一标准。  相似文献   

11.
本文通过引入知识产权司法审判中的数字图书馆侵权纠纷的若干经典司法判例,详细论述了我国数字图书馆建设和运行中所碰到的若干著作权法律适用问题。笔者在充分分析我国数字图书馆建设、运营中业界的困惑、不安甚至屏障的法律原因的基础上,提出了补充、修改现行相关法律规定的具体建议,旨在从法律建制上使势在必行的我国数字图书馆建设、运营在根本上达到良性运行和发展。本文论述的逻辑层面及主要内容为:一、首先明确数字图书馆侵权纠纷产生的根本原因为相关各方的“利益冲突”,并引入了相关的经典司法判例;二、由于相同的法律规定仅适用于相同的法律事实,为此,笔者在著作权法律意义上,将数字图书馆界定为传统型图书馆的数字化与数字化的非传统型图书馆两大类,对目前比较混乱的“数字图书馆”这一称谓的内涵和外延进行了法律上的梳理和界定,锁定了本文论述的客体对象,以便论述的明晰与准确;三、针对全球互联网络环境下,司法审判中突出的问题—─如何认定数字图书馆“向公众公开传播”作品的侵权行为的司法标准,结合司法判例进行了翔实的论证;四、通过对现行《著作权法》中规定的合理使用和法定许可制度在数字图书馆版权问题上的适用法律空间的分析论证,笔者有针对性地提出了相关的具体立法建议;五、对网络界目前比较流行或推崇的著作权授权模式的可行性及合法性进行了论证,旨在探讨一种在合理使用、法定许可制度之外的“更经济、更效益”的数字图书馆版权许可模式。  相似文献   

12.
《江西律师》2000,(5):45-45,43
陆建中,原江苏省常州市第五律师事务所主任律师。  相似文献   

13.
论无罪推定原则在我国刑事诉讼中的适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8世纪中叶意大利著名法学家贝卡里亚(1738-1794)在《论犯罪与刑罚》一书中最早明确表述了无罪推定的思想。对各国的立法影响极大。随着西方法律文化的传播,无罪推定原则逐步被欧美以外的一些国家所融入,使其在世界范围内获得共识。我国于1996年修改后的《刑事诉讼法》第12条明确规定:"未经人民法院依法判决,对任何人都不得确定有罪。"这一规定已经非常类同于无罪推定原则的原始表述,与法国人权宣言的表述或有关国际性文件也非常接近。而公民个人又对于如何运用无罪推定原则保护自身合法权益这一方面,普遍存在认识不足。若要使无罪推定原则成为公民捍卫自身合法权益的有利武器,是当前司法改革中的一件大事,是保护公民合法权益并与之密切相关的有力保障。  相似文献   

14.
网络正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冲击着每一个人的思维架构和生活方式,它开辟了一个虚幻,独立于现实的另一个世界。伴随网络游戏产业的迅速扩大和膨胀,网络虚拟财产保护在实践中的争议与矛盾日渐凸显。本文在分析虚拟财产概念的基础上,研究了目前我国网络虚拟财产的法律适用现状,力求在剖析已有的虚拟财产的司法判例的前提下探索我国网络虚拟财产立法的完善途径。  相似文献   

15.
对“以撤回公诉代替无罪判决”的忧与思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司法实践中出现的以撤回公诉代替法院无罪判决之现象,严重损害了司法的公信力,制约了刑事辩护制度的发展,侵犯了被告人的合法权益,浪费了司法资源。为使我国撤回公诉的运用回归理性,有必要借鉴域外相关制度,在刑事诉讼法中规定:除非被告人同意,检察机关不得以证据不足为由撤回公诉;撤回公诉的时间限于第一审合议庭评议之前;撤诉后只有出现“新的重要证据”时才能再起诉。  相似文献   

16.
多年来我的办案经验是,办案一定要面对现实,从实际出发,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依据事实和法律做出专业判断。——许兰亭当下,事关民营企业产权的司法保护问题被提高到前所未有的高度。无恒产者无恒心,民营企业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贡献了巨大的力量,其产权理应得到司法保护。被公诉机关指控涉嫌两个罪名龚某,男,1954年出生,某集团董事长、法定代表人,某省某市人大代表,住B市C区。  相似文献   

17.
关于撤诉案件和无罪判决案件的调查报告   总被引:9,自引:4,他引:5  
撤诉案件和无罪判决案件二者性质不同 ,但在本质上有其共性。大部分撤诉案件是法院认为案件可能判决无罪并建议检察机关撤诉的。① 鉴于两类案件本身存在的问题 ,我们对广州市 2 0 0 0年至 2 0 0 2年 1 1月的两类案件进行了调查和分析。一、基本情况统计分析课题组对广州市各检察院进行调查发现 ,2 0 0 0年至 2 0 0 2年 1 1月全市撤诉案件共 30 2件 ,无罪案件 2 4件。② 为增强研究的科学性 ,我们以市院二个公诉处和九个基层院填报的1 2 5个案例作为调查的基准数和研究案例 ,进行比较深入的调查分析 (两类案件性质相同 ,不另分开论述 )。在 …  相似文献   

18.
法律适用过程是“逻辑三段论的演绎推理方式”在司法过程中的一种应用:以请求权基础为核心、以完全法律规范为构建目标进行法条组合和通过法律解释、法律创制等方式阐释法条内容,形成大前提;以当事人陈述的案件生活事实为出发点,过滤当事人评价因素,形成“原始案件事实”,以拟适用法律规范为导向剪除无规范意义的部分,形成“具有规范评价意义的法律事实”,最终利用证据规则形成“加以证实的法律事实”,完成小前提中法律事实的确认;结合大前提与小前提,经由涵摄导出结论.对这种法律适用的逻辑结构与过程的分析与确定,不仅具有方法论意义上的形式价值,而且能通过法官思维模式的格式化来限缩法官的裁量空间,保障司法的统一或“同案同判”.  相似文献   

19.
我国医疗损害赔偿案件法律适用问题研究报告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医疗损害赔偿案件法律适用的历史进程分为初步摸索阶段、行政法规主导阶段、向行政法规转型阶段以及法律适用混乱阶段;现阶段医疗损害赔偿案件呈现出数量逐年增多、审理周期长、纠纷解决机制多元性以及患方胜诉率较高等特征;在法律适用方面存在着将医疗损害案件划分为医疗事故和医疗差错、案由的二元化、适用法律的二元化、鉴定的二元化、赔偿标准的二元化、举证责任、当事人适格、诉讼时效及起算点等问题;解决医疗损害赔偿案件法律适用问题的途径是首先制定侵权责任法,确立医疗损害赔偿制度、之后制定专门的医疗损害赔偿法,统一规定医疗损害责任问题.正确适用法律对于切实保护医患双方的合法权益,构建和谐的医患关系,保证我国的医疗卫生事业健康有序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20.
徐晓玲 《法制与社会》2010,(20):259-259,282
取保候审制度是刑事诉讼法规定的人身强制性最弱的一项强制措施,也是体现人性化执法的有力手段。由于立法缺陷及侦查人员认识偏差等原因,取保候审制度在公安执法实践具体实施中存在一定的问题,严重影响公安机关的执法威信,损害犯罪嫌疑人的合法权益。为此,应对现行法律规定的取保候审制度进行立法完善,转变观念,加大监督力度,开辟法律救济渠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