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为了应对当前经济增速的放缓,我国各级政府相继出台了一系列体现宏观调控经济增长目标的"稳增长"政策,其内在的政治逻辑是亨廷顿所谓的"政绩合法性"。根据该政治逻辑,"稳增长"政策成为实现这一合法性的政治手段。然而,宏观调控权专属于中央政府已是不争的事实,这表明当前主要由地方政府实施的"稳增长"政策已违反了宏观调控法的基本法理。当然,对"稳增长"政策的根本治理,还有待宏观调控法辅助性原则的确立,以及既得利益集团在宏观调控决策中作用的消解。  相似文献   

2.
宏观调控法若干基本概念辨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宏观调控法是经济法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经济法学界的研究热点.由于宏观调控源于经济学概念,宏观调控法的研究径路自然与宏观调控经济学认识密切关联.只有对宏观调控概念进行经济学解析,才能在此基础上合理解答宏观调控法的概念、体系、价值取向、法律责任等基本问题.  相似文献   

3.
徐澜波 《法学》2012,(5):63-74
主张宏观调控不具可诉性的观点,其实并未能准确地把握国家行为不可诉性的本质,也与法的可诉性内涵不符。宏观调控行为的可诉性所内涵的是宏观调控的法律责任。法院对宏观调控司法审查的内容并非是指宏观调控的内容及其结果,而是指出台的宏观调控决定是否与宪法或其上位法有冲突、是否违反了宏观调控的程序规范、是否损害在先的合法个人权益和集体权益等。宏观调控的可诉性可通过宏观调控立法的法律责任规范和宏观调控主体法律责任规范得到构建,并通过宏观调控行为的司法审查来实现。  相似文献   

4.
日本的宏观调控法在西方市场经济国家中最具特色,这种特色的形成深受其政府主导型市场经济模式的影响.以强有力的经济计划导向和卓有成效的产业政策调控为特征的市场经济模式直接决定了日本以计划法和产业政策法为主导的宏观调控法体系.本文旨在通过考察日本的市场经济模式与宏观调控法来揭示二者之间存在的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5.
经济全球化、加入WTO使中国的宏观调控法面临新的任务.首先,宏观调控立法要有透明度;其次,政府在行使宏观调控权时要有新思路;最后,宏观调控具体法律制度需要完善.  相似文献   

6.
陈承堂 《中外法学》2011,(5):1087-1099
宏观调控权作为宏观调控法的核心范畴,已然成为当下宏观调控法理论分歧的根源。还原历史才能发现事物的本来面目。美国罗斯福新政作为现代宏观调控法的起源,国会贸易调控权的扩张孕育了宏观调控权,其"成长的烦恼"主要表现为分权准则和经济上的实体性正当程序,当然,这并未影响宏观调控权独立性的获得。事实上,美国宏观调控权的生成过程也可以成为消解当下中国宏观调控权提炼困境的一种别样的路径。  相似文献   

7.
经济法是市场规制法与宏观调控法的有机结合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经济法体系由市场规制法和宏观调控法两个亚体系组成。资本主义经济法律体系中,市场规制法律体系形成于私人垄断资本主义时期;宏观调控法律体系形成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时期。前苏联、东欧没能建立起完整的经济法体系。中国自20世纪70年代末改革开放以来,宏观调控法律体系逐步建立和完善;1992年后,市场规制法律体系也逐步形成。市场规制法和宏观调控法在产生顺序、解决问题、功能作用、调整性质、调整原则及调整内容等方面存在着许多差异  相似文献   

8.
"价格上涨就是宏观调控的失败"?   我们不能认为"价格上涨就是宏观调控的失败".   首先,房价上涨与今天中国城市化进程、持续20年的经济增长、每年约10%的GDP增长速度、人多地少等客观状况相关.调控的目的是使房价涨幅趋于合理,而不是要把房价压下来.……  相似文献   

9.
钱鹏  韩兴 《行政与法》2005,(10):119-121
2004年10月29号的央行加息引起学界纵说纷纭,褒贬不一,笔者试图通过研究目前我国宏观调控行为的生成机制,分析其中蕴涵的法理念,进而来透视此次货币调控的深层次背景和实际效果,重塑在法治国家和市场经济下的宏观调控。  相似文献   

10.
制止经济过热措施的宏观调控法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邢会强 《法学》2004,(7):43-50
中央近期出台的一系列制止经济过热的措施涉及到宏观调控的调控主体、各调控主体之间的关系、经济周期与宏观调控法的变易、经济政策与经济法的关系等法律问题。对这些问题进行宏观调控法分析可知 ,我国目前宏观调控的法律主导模式还没有建立 ,这可以通过制定《宏观调控法》来解决。  相似文献   

11.
我国作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国家,国家在经济生活中的宏观调控显得尤为重要。从近年来的实践来看,宏观调控政策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但由于各宏观调控政策措施之间的不协调,使得整体综合效力有所减弱。本文通过对宏观调控综合协调制度进行经济学、法学及比较分析,得出中国应该尽快确立宏观调控综合协调制度的结论,以便更好地促进市场经济的发展。  相似文献   

12.
随着中国改革开放三十多年的现代化建设与市场经济进程,我国在社会公正建设方面取得了不错的进展,可是,关于社会公正的具体建设从总体上看却还是不甚理想.本文试从运用宏观调控地手段来维护社会公正为视点,进行宏观调控维护社会公正的可行性分析,并提出宏观调控的具体方案建议.  相似文献   

13.
正目次一、我国宏观调控法研究的现状二、我国宏观调控法研究存在的问题三、我国宏观调控法研究展望一、我国宏观调控法研究的现状(一)宏观调控法研究综述1.宏观调控法的概念关于宏观调控法的概念,代表性的观点有:(1)"宏观调控法,是指调整在国家对国民经济总体活动进行调节、控制过程中发生的经济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称。"〔1〕(2)"宏观调控法是调整国家在宏观经济调控过程中与其他社会组织所发生的各种社  相似文献   

14.
法的可诉性是法保持客观公正地位的灵魂所在,也是现代法治国家和法治社会的基本要求.然“质疑”宏观调控的可诉性就是对公权力神圣化,将公权力至于“神坛”,缺乏相对监管机制,从而导致宏观调控所属的经济法部门也很难表现出一个独立的部门法.在既定的法律关系中确定各主体的权利义务是一部法律的主要内容.没有相应的责任追究机制,一部法律就可能落空,权利救济也很难落到实处.这种将政府行为游离在法律之外的行为,极易导致“集权人治”的后果,也有悖于法治的基本理论.虽然我国当下司法现状对实现宏观调控可诉性缺乏足够的能力,但是这并不影响宏观调控可诉性的本质.  相似文献   

15.
宏观调控立法特点及其新发展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宏观调控法是经济法体系三个基本构成之一.其在立法上具有立法内容上的多样性和变动性,授权立法和多级立法较多,执法主体自由裁量权较大,大量采用提倡性、任意性规范等特点.随着我国日益融入国际市场经济,社会化、民主化和国际化特征也逐步成为其核心之一.在立法中要对宏观调控权的行使程序作出明确规定,建立公开制度、咨询制度、听证制度、协商制度,逐步改变对管理者的法律义务、法律控制甚为薄弱的局面,将包括宏观调控法在内的经济法构建为一种控权(力)法和维权法(利)法.  相似文献   

16.
房地产业是我们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近年来部分地方房价过高,增长过快,波动较大,因此,国家出台了一系列措施进行宏观调控。当然,一此全局性的宏观调控措施确实发挥了一定的作用,但也出现了一些问题。本文探讨了宏观调控可能产生的相关问题。  相似文献   

17.
宏观调控法应以促进经济发展为己任,效率则是经济发展的体现之—。而政府失灵的存在,对宏观调控的效率构成了威胁。为此,文章拟从效率的角度来探讨宏观调控法的产生动因、存在的纰漏及其完善措施。  相似文献   

18.
经济全球化、加入WT0使中国的宏观调控法面临新的任务。首先,宏观调控立法要有透明度;其次,政府在行使宏观调控权时要有新思路;最后,宏观调控具体法律制度需要完善。  相似文献   

19.
2005年,中国进入新一轮经济增长的第四个年头,在中国金融领域向外资全面开放之际,中国的金融改革也越来越受到更多的关注.从某种意义上讲,当今中国的金融业和金融政策已经远远超出一个行业或一个领域,而成为影响整个中国经济走势的重大问题.从2004年至今,有关中国金融业的问题和话题层出不穷,股市不兴、腐败案件、利率调整、人民币汇率变动等,以及与此相关的商业银行改革、保险业重新洗牌、证券政策变动、房地产问题、宏观调控和其他诸多话题,都集中成为人们关注的热点.毫无疑问,2005年的中国金融业蕴涵着诸多机会,但也面临太多变数.冷静分析和观察中国金融的未来走势,并从中探求出某些规律,对于众多企业来说具有非同小可的意义.3月20日,搜狐财经和中国金融网共同主办了"2005中国金融形势预测、分析与展望专家年会".来自中国人民银行的官员和部分商业银行的领导者与专家学者一道,探讨了相关话题.本刊撷取论坛精华,以飨读者.  相似文献   

20.
2005年,中国进入新一轮经济增长的第四个年头,在中国金融领域向外资全面开放之际,中国的金融改革也越来越受到更多的关注.从某种意义上讲,当今中国的金融业和金融政策已经远远超出一个行业或一个领域,而成为影响整个中国经济走势的重大问题.从2004年至今,有关中国金融业的问题和话题层出不穷,股市不兴、腐败案件、利率调整、人民币汇率变动等,以及与此相关的商业银行改革、保险业重新洗牌、证券政策变动、房地产问题、宏观调控和其他诸多话题,都集中成为人们关注的热点.毫无疑问,2005年的中国金融业蕴涵着诸多机会,但也面临太多变数.冷静分析和观察中国金融的未来走势,并从中探求出某些规律,对于众多企业来说具有非同小可的意义.3月20日,搜狐财经和中国金融网共同主办了"2005中国金融形势预测、分析与展望专家年会".来自中国人民银行的官员和部分商业银行的领导者与专家学者一道,探讨了相关话题.本刊撷取论坛精华,以飨读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