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共同富裕"是邓小平社会主义本质论的核心内容,也是中国人自古以来对理想社会的不懈追求.如何把深入人心的"共同富裕"思想与改革以来社会急剧分化的客观现实统一起来,正确认识当代中国社会中理论与现实的巨大反差,引导社会实践朝着理论指引的目标前进,是当前中国理论界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当代中国社会的发展在总体方向上仍然符合邓小平"共同富裕"的发展思路.不容忽视的是,社会的贫富分化正日趋严重,地区差别越来越大,一部分人通过非法途径暴富,等等.但是这种消极现象主要是由社会转型期的结构扭曲造成的,属于发展中的问题,可以通过进一步的改革和发展加以控制与解决.  相似文献   

2.
实现共同富裕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应有之义,也是一个长期、复杂的系统工程。经济法作为典型的“分配法”和“发展促进法”,尤其有助于保障和促进共同富裕目标的实现。基于“目标—手段”、“价值—规范”的分析框架,对于实现共同富裕所需解决的基本问题和基本矛盾,所需遵循的基本原理和基本价值,以及所需运用的基本手段等基本理论问题,可以从经济法理论的视角展开解析,由此有助于提炼共同富裕的相关基本理论。鉴于均衡分配和协调发展都是实现共同富裕的基本手段,应在制度规范层面加强两类手段的有机整合,并在此基础上提炼“均衡分配理论”和“协调发展理论”。厘清共同富裕的基本理论问题,有助于增进对共同富裕的系统理解,推进其相关制度建设和经济法治的完善,也有助于深化经济法学、社会法学和发展法学的理论研究。  相似文献   

3.
严羽 《政府法制》2006,(1):29-32
2005年5月,世界《财富》论坛在北京召开“,财富”风暴席卷中国,成为媒体与舆论最大的焦点。论坛虽然结束,然而“,财富”的话题仍然热烈而抢眼,为公众所关注。近年来,中国经济的成就催生了一大批财富阶层,无数新时代富豪迅速成长,成为“先富一族”,在带领大家“共同富裕”的道路上,充当了“领头羊”的角色,他们是社会的精英,他们用自己创造的财富反哺社会,扶持弱势群体不断强大,走“共同富裕”之路。据全球最大的资产管理公司之一的美林集团和凯捷顾问公司共同整理的《2004年度全球财富报告》显示,中国是世界上富裕人士增长最快的几个国家之…  相似文献   

4.
<商品房预售许可证>的审查与颁发,体现了政府对商品房预售制度事前监管.由于近年来政府监管所产生实际效果与预期有着很大的差别,关于行政许可制度存在必要性引发了强烈的争议.而我们应当在肯定商品房预售许可制度存在必要性的同时,通过严格党政控制、具体法律约束等手段,使其在社会生活中的积极效应最大化.  相似文献   

5.
当代中国农村社会分层标准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认为 ,当代中国农民正处于大规模的职业分化阶段。职业差别是人们基本的社会差别 ,社会群体的地位不平等在局部领域已经显示 ,分层标准的建构必须建筑于这个时代大背景基础之上。因此 ,作者提出以一个一级标准 :职业性质 ,以一个二级标准 :在社会生产、生活中的地位 ,作为划分目前农民分化过程中各种“阶层”的标准。据此可以对农村社会成员进行分层  相似文献   

6.
陆银辉 《行政与法》2022,(12):40-46
位于沿海发达地区的浙江省S革命老区坚持奋斗、勇于创新,曾成功创建了“全国革命老区全面奔小康样板镇”,现在正致力于建设“新时代革命老区共同富裕的先行示范区”。民营经济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浙江省是民营企业集聚地,民营企业家既是推动浙江省民营经济蓬勃发展的中坚力量,更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富裕的重要构建者。因此,通过浙江省S革命老区建设共同富裕先行示范区中民营企业家的助力实践,形成了民营企业家助力共同富裕的“六大机制”即“红色驱动机制、要素撬动机制、平台联动机制、文化融通机制、服务优化机制和示范带动机制”,对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具有重大理论意义和现实价值。  相似文献   

7.
随着近几年来各地不断推出户籍改革新举措,户籍制度改革已成为全国人民关注的焦点。作为社会管理制度之一的户籍制度,必须遵循现代社会管理的基本原则,如果违背了这些原则,改革则不会取得成功。这些原则包括:以人为本,体现公平;便民利民,关注民生;有序流动,促进发展;城乡统筹,缩小差别;因地制宜,循序渐进。  相似文献   

8.
“健康码”和“文明码”所代表的“码治理”是运用数字技术治理社会问题的一种尝试.从“健康码”到“文明码”,数据治理发生了“滑坡效应”,这源于技术治理的数字化异化和基层治理的简约化动机.数字化的公权力在其天然扩张性的驱使下向其最大边界滑动,延伸到社会和个人生活的精细之处,直至将个体异化为被数字控制的对象.因而应对“文明码”...  相似文献   

9.
<正>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提出,要“重视发挥第三次分配作用,发展慈善等社会公益事业”。新修改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慈善法》(以下简称《慈善法》)作为第三次分配中的主要机制规则,对促进社会公平正义、推动实现共同富裕,具有相当重要的经济社会意义。在修改后的《慈善法》即将实施的当下,如何理解这部慈善领域的基本法律及其作为促进第三次分配的基础保障机制已成为大众非常关注的社会话题。  相似文献   

10.
邓小平“共同富裕论”探析张彩丽于春明共同富裕是邓小平理论的主线和核心、出发点和归宿点。围绕共同富裕,邓小平同志主要提出了五大著名论点,即共同富裕社会主义目的论、本质论、根本原则论、根本特点论和道路论。正确理解和把握这“五论”,对于澄清重大理论是非,消...  相似文献   

11.
“枫桥经验”距今已有多年历史,“枫桥经验”作为毛泽东同志的重要批示,在历史的大潮中不断发展,与时俱进,在不同时期都具有重要的意义与价值.“枫桥经验”不仅能够减少社会矛盾,维持社会稳定,而且能够为经济发展提供良好的社会环境,促进经济的发展.历史已经证明“枫桥经验”具有其特殊的意义,“枫桥经验”对于社会治理,尤其是社会治安工作的意义尤为重要.中国治安工作需要结合“枫桥经验”相关知识,并运用到实践当中去,摸索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办法.本文首先将介绍“枫桥经验”的含义及意义,并分析其在现代治安中的运用,在此基础上探讨完善“枫桥经验”在现代治安工作中的运用.  相似文献   

12.
正义是人类社会追求的永恒理想,总是体现为平等。通过基尼系数和库斯涅兹曲线反映的两种正义观得出:基尼系数总体上的减低反映了罗尔斯的第一正义原则的优先性。允许一部分人先富符合诺齐克正义观中的机会平等思想。针对贫富分化差距扩大的现象,罗尔斯提出了有利于"最不利者"的差别原则。诺齐克提出了通过矫正正义实现获取的正义和转让的正义,最终实现共同富裕,建立一个充满平等、公平、正义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相似文献   

13.
近年在全国范围内推广的高等学校学术职业分层制度是社会分工的需要,也是追求效率的体现.但在实际的执行过程当中,“不公平”现象屡见于高低学术阶层之间,少数专家教授为代表的“学术权贵”阶层与广大青年教师为代表的“学术贫民”阶层间的待遇差别尤为明显.本文指出为避免出现“不公平”所带来的学术造假、消极怠工等后果,高等学校应该重视学术弱势群体的发展,提供透明的竞争环境和有效的激励机制,实现高校管理制度改革中的“公平与效率并重”.  相似文献   

14.
人权治理主要围绕全面脱贫、小康社会与共同富裕的理论逻辑、历史逻辑与实践逻辑展开,并通过时间节点、速率曲线、阶梯平面和体系层级四个维度进行动态互构。在理论逻辑中,国家治理是制度运行,人权是价值内核,现代化是前景方向,全面脱贫、小康社会与共同富裕“三位一体”共同擘画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巨制。在历史逻辑中,从生存到发展再至幸福的递进式要素权重,作为历史事件所包含基础性与命运性环节存在,全面脱贫、小康社会与共同富裕“三位一体”阶梯状人权发展进程中描绘出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现代化图景。在实践逻辑中,党的领导的政治优势、人民群众的创造优势、社会主义的制度优势,三要素共同铸就了人权结构体系,并在全面脱贫、小康社会与共同富裕“三位一体”人权实践中实现人权治理的理想图景。  相似文献   

15.
中国经济近三十年的持续增长应部分地归功于中国的中性政府,中性政府有利于采取促进经济增长的政策,而一个平等的社会更易于产生这样的政府.建国以来直到上个世纪末的中国政府具有中性政府的性质,为中国经济增长做出了持续的贡献.但本世纪以来,中国社会收入差距日益扩大,已在一定程度上动摇了中国政府的中性,并背离了共同富裕的目标.巨大的贫富差距阻碍了中国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并构成了严重的社会隐患.因此,要坚持共同富裕这一正义标准并以法治的手段推进收入分配制度改革.  相似文献   

16.
亚当·斯密关于政府原则的论述集中体现在他对“文明社会”之起源的研究中.在这个问题上,斯密拒绝了现代自然法传统中的“社会契约论”;他打破了“自然状态一文明社会”的理论框架,并为“文明社会”赋予了一种动态的、历史的理解,使之展现为“四阶段”的历史进程.然而“自然法理学”的启蒙意图又意味着他的政府理论是一种批判的历史叙事,必然将“自然”与“历史”的两套逻辑缠绕在一起.本文试图通过分析斯密的社会理论,从而展现出其自然法理学和道德哲学中“自然”与“历史”两个面相间的关系、社会与文明社会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17.
“杀死奸夫”从春秋时期即有记载,及至清代,“杀死奸夫”的立法达到了最为繁复的程度.但“杀死奸夫”适用中的“登时”、“奸所”等限制条件在司法实践中存在诸多模糊之处,导致“杀死奸夫”的律条和例条在使用中存在众多不合理的问题.“杀死奸夫”的立法在维护传统社会中的伦理上的道德意义比法律适用上的意义更为重要.  相似文献   

18.
论我国转型期规制经济的刑事政策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龙宗智 《法学》2005,(1):63-69
目前,中国经济生活中的违规具有普遍性。这是由于转型期经济失范以及缺乏支持经济良性运作的必要条件,从而在一定程度上,使“逼良为娼”成为一种社会机制。应对普遍性违规的方式之一是严格规制,但全面性严格规制将引起合理性与可行性质疑。因而需要“抓大放小”,重点打击严重经济越轨,因此应当适当提高定罪标准,实行相对灵活的追诉政策,坚持以社会危害性为中心,注意刑法实施的社会效应。  相似文献   

19.
立足于知识经济背景下,分别介绍了“温州模式”、 “新温州模式”以及“区域经济”等基本概念.通过详析“温州模式”的缺陷以及知识产权在推动“温州模式”向“新温州模式”转变过程中的作用等,进一步明确了“实施知识产权战略”的重大意义以及国家适时出台知识产权战略纲要实施细则的必要性和正确性.知识产权在建立“新温州模式”方面的良好示范效应,为当前全国其他各个区域经济寻求发展,有效解决企业面临的各项问题进行了一次有益的探索与尝试.  相似文献   

20.
陈英 《研究生法学》2010,25(4):1-29
哈贝马斯的交往行动理论作为社会哲学的元理论,为解释国家法之外的社会调控体系之合法性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本文采取社会本位的法律多元主义的立场,以哈贝马斯交往行动理论为出发点,分析了交往互动行为对日常生活中的法规范之形成的建构性意义。通过讨论“日常生活中的法”的产生、形成与发展过程,指出了“日常生活中的法”体系对社会生活的基础性调控作用。并结合中国法治社会进程中所遇到的困难,讨论了建构良性循环的“日常生活法体系”对形成健康平衡的社会秩序调控系统的重要意义。本文第一部分对哈贝马斯的交往行动理论进行了简单的梳理,指出交往互动行为和生活世界是哈氏理论中最为核心的两个概念。并结合案例,通过分析哈氏理论的贡献与不足,对建构交往理性基础之上的“日常生活中的法”体系进行了理论铺垫。第二部分讨论了建立在交往理性之上的“EI常生活中的法”之形成与发展过程。首先,通过考察日常生活中的法与“活法”的区别联系,把“日常生活中的法”定义为:在交往行动中产生,经由主体一致性同意而形成对彼此行为之稳定性预期,从而约束主体行为,具有连续性规范意义的行为准则。随后,根据社会心理学家塔尔德“社会模拟理论”,分析了随着交往及交往扩大化,“日常生活中的法”吸收整合其他一般行为规范而不断发展的过程。第三部分讨论了“日常生活中的法”的组成部分及其内部效力层级的划分。通过阐释“日常生活中的法”与“生活中的微观法律”、道德以及习惯法之间的关联性,将“日常生活中的法”体系内部的效力层级划分及其运行、制裁机制呈现出来。同时指出,生活中的微观法律、社会道德规范和习惯法因为形成与运作方式的差别,其效力等级呈逐步递增状态。最后,本文从中国法治社会进程中遇到的困境出发,指出转型中国社会,同样遇到了哈贝马斯的“生活世界殖民化”的问题。无论是国家法体系,还是“日常生活中的法”体系都面临着巨大的困境,只有充分恢复交往理性,重视法与社会生活的良性互动,建立一个良性循环的“日常生活中的法”体系,才能建构起具有整体性意义的、健康平衡的社会调控体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