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文案例启示:强奸罪的成立应从被害人的角度加以认定,"拼死抗拒"并非认定"违背女性意志"的终极标准,同时,强奸罪和强制猥亵妇女罪的区别在于是否实施了性交行为,因此对于行为人采用暴力、威胁等强制手段强迫情侣当众发生性关系的,应当认定为强奸罪。情侣中被迫发生性关系的男方,符合紧急避险的构成要件,不负刑事责任,不能以胁从犯论处。  相似文献   

2.
一般地说,在基本证据俱全的情形下,亦即在被害人的检举、被告人的供认和其他证据互相印证的情形下认定强奸罪,通常不会有什么疑难。但是在证据不全的某些特定情形下认定强奸罪,则往往认识不一,争论不休。这些特定情形,目前审判实践中比较常见的有以下几种:(1)被害人检举,被告人不供的;(2)被告人供认,被害人否认的;(3)唯有共犯攀供,但被告人不供认,被害人不承认的;(4)被害人检举,被告人供认,但缺乏其他证据的。在上述四种特定情形下如何具体运用证据规则来认定强奸罪呢?本文拟结合审判实践中的经验教训,谈几点粗浅的意见。  相似文献   

3.
田刚 《法商研究》2020,(2):168-182
通过对近10年来507份判决书样本的分析可以发现,我国对于强奸罪的司法认定长期存在法益保护不足和定罪标准模糊混乱的问题,其症结在于强奸罪的核心特征和司法认定规则已严重滞后。在英美法系国家和大陆法系国家普遍改革强奸罪的法律规定、加强性自主权保护的背景下,修改我国近40年未变的关于强奸罪的司法解释,以"缺乏被害人同意"为核心特征,确立"肯定性同意"的认定规则,是我国解决强奸罪司法认定面临的问题的最优选择。  相似文献   

4.
一般地说,在基本证据俱全的情形下,亦即在被害人的检举、被告人的供认和其他证据互相印证的情形下认定强奸罪,不会有什么疑难。但是在证据不全的某些特定情形下认定强奸罪,则往往认识不一,争论不休。这些特定情形,目前审判实践中比较常见的有以下几种:(1)被害人检举,被告人  相似文献   

5.
在司法实践中,行为人明知患有精神病的妇女,而与之发生性行为的,不论采取什么手段,应以强奸罪论处,这一认识是一致的。但在审理具体案件时,往往会在认定行为人是否“明知”被害人患有精神病,或者被害时是否处于精神病患状态等问题上意见  相似文献   

6.
【裁判要旨】被告人在非正常的婚姻关系中,采用殴打、威胁等暴力手段,强行与被害人发生性行为,构成强奸罪。对于认定非正常的婚姻关系,可以从三个方面判断。首先,从结婚的目的看,是否体现双方缔结婚姻的真  相似文献   

7.
一般认为强奸案件中往往是犯罪嫌疑人、被告人与被害人一对一,导致在事实认定上存在很大的困难,同时这也是强奸案的主要特点。不过"一对一"并不是强奸罪认定中的特例,行受贿案件也存在这样的特点,甚至在交通肇事案件中,由于被害人的死亡,  相似文献   

8.
绑架罪罪数认定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从司法实践来看 ,绑架罪罪数的认定主要存在于两种情形 :一是行为人实施绑架过程中又实施其他犯罪行为 ;二是行为人实施组织罪行为的过程中实施了绑架行为。在此 ,拟就下列几种情形的罪数认定加以分析。一、绑架过程中又劫走财物的定性关于绑架过程中劫财行为的定性 ,学界存在不同的意见 :有人认为 ,对于行为人在控制被绑架人后实施抢劫行为的 ,只定绑架罪。理由是 ,行为人在犯罪之前仅具有绑架勒赎的故意 ,在绑架被害人即控制被害人的人身之后 ,发现被害人身上带有财物而将其劫走。① 有人认为 ,对于行为人在控制被绑架人后实施抢劫行为的 …  相似文献   

9.
联合国打击人口贩运议定书经我国加入后,适用于内地与澳门。澳门贩卖人口罪的构成要件设计较先进,值得借鉴。贩卖人口罪包含行为、手段、目的三个要素。贩卖行为的含义比拐卖宽泛。贩卖人口的不法手段应“足以排除被害人意志自由”,使得同意抗辨被排除。剥削目的与谋利不同;剥削以使用或利用为本质,对不法手段有限制功能;剥削目的的认定一般要考虑被害人是否自愿,并与行为人的认识错误有关。  相似文献   

10.
与其他犯罪类型不同,强奸罪的认定存在一种特殊的主观要素的证明,即对自愿性的判断。而“自愿”作为一种心理状态很难被直接证明,司法实践中,强奸罪的认定少有法律适用问题,基本争议点均是围绕证据展开。故此,以强奸罪为对象展开对证据相关性规则的研究,尤其是品格证据的运用问题研究,有着独特的意义。  相似文献   

11.
中英刑法上强奸罪之比较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杜江 《现代法学》2007,29(3):158-168
英国自上世纪中叶至本世纪初对强奸罪做过多次修改,当今英国强奸罪的概念与过去相比已有本质上的区别。从纵向评析英国强奸罪概念的发展过程,横向比较中英两国强奸罪的概念和构成,有助于深入探讨我国有关强奸罪法律所存在的问题。例如,强奸罪受害人是否仅限于女性,性行为指向是否仅限女性生殖器,婚内强奸是否构成犯罪,以及如何立法保障男性免受鸡奸等行为的侵害。  相似文献   

12.
强奸案是比较容易出现错案的一类案件。这是由于发案多在于隐蔽场所,只靠嫌疑人供述,被害人陈述和被害人交来的物证等证据定案。而被害人是案件的关系人,如果被害人夸大事实真相,或先证后翻,这在没有其他证据的情况下,极易导致错案。因此认定强奸罪,必须要有其他确凿的证据来  相似文献   

13.
受女权运动的影响,绝大多数英美法系国家将以“暴力为基础”的强奸罪立法模式转变为以“不同意为基础”的强奸罪立法模式。在这一背景下,我国刑法理论中有关强奸罪本质特征的强制手段说、违背妇女意志说、强制手段加违背妇女意志说等几种观点都不合时宜,我国《刑法》保留以“暴力为基础”的传统强奸罪立法模式正面临着挑战。采纳以“不同意为基础”的强奸罪立法模式是世界的潮流,将“未经被害人同意”作为强奸罪的本质特征是时代的要求。关于强奸罪中同意的认定方式,西方存在肯定模式、否定模式和协商模式,但只有肯定模式反映了权利行使的特点,体现了对性自主权的充分尊重,应为我国所借鉴。  相似文献   

14.
合法丈夫是否可以成为强奸罪主体?借鉴国外立法,分析国内学者的不同观点,可知性自主权和夫妻同居权的正确认识是认定婚内强奸罪是否构成的关键,性自主权主张与夫妻同居权保障之间的权利冲突,需要作理论、立法和司法对策诸方面同时加以解决。  相似文献   

15.
强奸罪侵害的客体是妇女性的自主决定权,即妇女按照自己的意志决定性行为的权利。因此,在使用迷药对妇女实施强奸的案件中,判断是否违背妇女意志的依据是被害人在案发时是否具有性决定权,是否处于丧失性防卫能力的状态。案发前被害人与行为人的关系,以及案发后被害人与行为人的关系,均不足以影响被害人在案发时的主观意愿的判定,不影响犯罪的成立。  相似文献   

16.
张召国  张越 《中国审判》2010,(3):60-61,64
当指控文强强奸罪不公开审理部分完结时,已是2月7日凌晨1时。 在法庭举证阶段和辩论阶段,控辩双方围绕受贿罪中关于收受的部分财物性质认定和分红获利如何认定,包庇、纵容黑社会性质组织罪中是否存在主观上明知这些黑社会性质组织进行有组织的违法犯罪活动,是否实施了包庇、纵容的行为,行贿罪中是否存在明确的请托事项以及巨额财产来源不明罪中是否还有其他合理的能说明来源的部分未予扣减等争议焦点进行了辩论。  相似文献   

17.
刑法上的被害人同意是被害人基于真实、自愿的意志处分其个人法益的行为,而不仅仅是存在于被害人内心的一种心理状态。这样的话,在被害人同意之有效性的认定上,就不能仅仅从事后判断被害人是否认识到了其个人法益的存在状况,同时还必须事前判断被害人的同意行为是否违背了刑法上的容许规范。支撑法益关系错误说的违法论立场是结果无价值论,从这一立场出发,被害人同意被视为纯粹的主观心理状态,当且仅当被害人无法正确认识被放弃的法益时,同意归于无效。从兼顾结果无价值与行为无价值内容的违法二元论出发,应当将被害人同意理解为被害人的“行为”,参照违法二元论的犯罪论体系,被害人最终是否对于自己做出的同意行为及其所导致的结果自我答责,应当对同意行为进行行为归属、结果归属以及责任归属。因此,当被害人发生法益关系错误时,只是作为对于同意行为进行客观归属时所考虑的其中一个因素。可以将被害人同意视为在从行为人的行为导向结果这一过程中的介入因素,当无法对被害人的同意行为进行主观归属时,可以将背后的行为人视为间接正犯,从而将责任归属于行为人。  相似文献   

18.
嫖宿幼女罪自从被刑法典单独规定为一项罪名起,就一直受到理论界对其存废的争论,实践中的很多案件也因为嫖宿幼女罪的存在而备受争议。本文汇总了目前对嫖宿幼女罪存废之争的多种观点及修改建议,分析中国古代和国外对于类似行为的规定,总结出该问题存在的几个关键点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完善的建议,其中包括与有些学者一致的解释性解决办法,如依据法条竞合理论实现罪刑均衡;也包括最终通过修改法律进行完善的几点建议:取消嫖宿的使用,改为以支付报酬或允诺支付报酬为手段的奸淫行为;将幼男纳入性犯罪保护对象,将幼女改为儿童;将此类犯罪行为移至刑法典第四章,与强奸罪规定于同一法条之中,明确该类行为的法定刑,即不是单纯的五年以上十五年以下有期徒刑,而是也可以适用强奸罪中的加重法定刑;根据被害人的年龄区分犯罪行为人的法定刑幅度,将需要保护的未成年人的年龄提高到十八周岁。  相似文献   

19.
案件的心理线索是指案件的具体情节中能反映作案人、被害人、证人的行为动机、心理状态和个性特点的有形和无形的线索.在案件审理中,由于案件的心理线索不象物质痕迹鉴定那样可以成为案件成立的证据,容易被司法人员所忽视.其实案件的心理线索也是判断案件是否成立,判决是否有误的重要线索.笔者对一起杀人案从作案动机、预谋性、证言心理等方面依据心理线索进行分析,认定此案判决有误.  相似文献   

20.
伴随着人工智能与大数据技术的发展,电信网络诈骗犯罪呈现发案率高、危害性大且犯罪类型多的特征.在司法实践中,并非只要被害人基于错误认识处分财物的行为,均被认定为诈骗罪.行为客观事实是否被认定为诈骗,还需从刑法教义学立场进行检视,从被害人自我保护和刑法最后手段原则展开研究.被害人教义学中的被害人错误认识与法益保护存在着一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