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韩蕊 《法制与社会》2012,(12):279-280
被现代各国民法所确认的占有制度起源于罗马法.但是关于占有在性质上应该是一种事实还是权利,在各国的立法上和学说上都存在这不同的看法和主张.本文将针对占有性质的不同学说,分析学说争论的原因,从而在占有是事实还是权利的学说中进行抉择,认为占有是一种法律事实具有合理性.  相似文献   

2.
占有事实说在理论上是难以自洽的,在实践中也容易导致立法规范至上主义。而大陆法系对占有的可转让性以及防御效力的规定,也实际上把占有当作了权利。从历史角度看,占有这一事实在观念性权利不发达的时代曾扮演了权利的角色;在观念性权利体系发达之后,英美法也仍然作为相对的权利而予以保护,其原因包括历史传统、哲学上的经验主义和实用主义、权利救济的相对性以及开放的权利束理论等。尊重占有,视占有为权利加以保护,对于处于转型期存在大量无法定产权占有的我国大陆来说,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3.
论占有的几个问题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一、占有的本质占有制度起源于罗马法,并为现代各国民法所确认。关于占有的本质,即占有是权利还是事实,历来学说上和立法上存在着不同的看法和立场。在罗马法中,不同时代的法学家对占有的本质有不同的认识。罗马古代的法学家一致认为,占有是事实,但具有一定的法律效果。帝政后期,有的学者开始主张占有是一种权利.也如物权一样.可以援用救济程序加以保障。主张占有为事实的法学家认为,占有取得完全是事实行为.故违法行为(如盗窃等)也可以取得占有,法律行为的无效(如要式买卖的证人不适格)并不影响占有的转移。如果占有是权利…  相似文献   

4.
占有制度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占有概念与物权制度密不可分。尽管占有的概念充满歧义 ,但在各国民法中 ,占有一直占有重要的位置。占有制度的发展 ,反映了占有与所有权分离的历史过程 ,到现代 ,占有已成为一种独立的权利 ,在对物的利用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占有具有三大功能 :权利推定功能、权利取得功能、权利保护功能。占有的权利保护功能表明占有已脱离本权而成为一项独立的权利。中国应该构建所有权、占有与占有权、他物权三权鼎立的物权法格局。  相似文献   

5.
我国物权立法应否定准占有制度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杨佳红 《现代法学》2006,28(3):145-151
准占有制度自罗马法肇始,在近现代法上蹒跚前行。其基本功能在于借助占有的规定来扩大和强化对权利事实行使者的保护。然而在现代法上,这种需要借助占有的力量来保护权利事实行使者的要求已经不复存在。现代法律对权利的保护手段已经较为完善,准占有制度不仅意义衰微,还会带来混乱。而且,准占有只是承认非权利人事实行使权利的情形,占有规定事实上并不能适用于准占有,因此其在理论逻辑上也有明显缺陷,我国物权立法理应予以否定。  相似文献   

6.
隗斌 《法制与社会》2013,(12):28-30
占有制度作为民法中的一项基本制度,起源自古代的罗马法。但作为大陆法系大法源的罗马法和日耳曼法,对于占有的认识迥异。这使得原本就被蒙上历史面纱的占有制度又添上了一层迷惑的表象,最后的结果是导致现代民法关于占有价值作用的不清。原因首先在于人们普遍将物权法片面理解为静态的财产归属制度,即以所有权为核心。在传统权利外衣的理论中,仅仅将占有视作所有权的一种表现形式,是依附于其他权利的,而非一种实体性的独立物权。因此,我们不能再将占有的定义局限在一种不能够与本权相对抗的事实状态,而须将目光投注到基于一定的法律权利的条件下,非所有权人对于物的实际持有的基础上以占有、使用、收益、处分或其它方式实现的直接支配物的权利,即占有权,既而探究占有制度在物权法体系中的地位。  相似文献   

7.
现有的财产罪占有概念几乎都是一种混合的概念,事实性和规范性是它的两端。事实性占有概念要求事实判断是占有的首要判断和基础判断,受物的性质、形态等实质影响,支配并不总是显性可见的。规范性判断在揭示隐性的支配事实和假象性支配时,对占有判断具有选择性的补充作用,这使事实性占有概念趋于缓和化。事实性占有概念中的规范性内涵已扩展到社会学层面和刑事政策层面。规范性占有概念在借助规范性要素扩张占有范围的同时,掏空了占有的实体,造成了占有的过度观念化问题,也造成了对实际的占有问题进行解释时事实性和规范性的冲突,这大大削弱了它的解释力和生命力。  相似文献   

8.
占有,就是指民事主体对财产(物)的实际控制,它既是一种事实也是一种权利。占有可以是所有人占有,也可以是非所有人占有。在非所有人占有中,又分为合法占有与非法占有两种情况:当事人的行为(除占有人行为外还应包括转让人行为)有法律根据的为合法占有,没有法律根据的即为非法占有。在非法占有里面,根据占有人在实施占有行为时的主观心理状态不同,可分为善意占有与恶意占有。善意占有,是非所有人占有中的非法占有,但又是非法占有中的善意占有。所谓善意占有,纪元前后帝国时期的罗马法是这样解释的:凡自信本人有正当权利而实施的占有行为,  相似文献   

9.
占有不管是权利还是事实状态抑或是法益都应该获得法律的保护,这是毋庸置疑的事实,尤其是《物权法》颁布实施以来,对占有的保护更是上升到一个高度,在《物权法》中单独列编予以规定,可见立法者对保护占有的重视。可是,占有的保护在大多数学者看来只能从两方面展开。其一是物权法的保护,其二是债权法的保护,债权法的保护强调的是不当得利。那么,占有可否获得侵权责任法的保护呢?学术界有不同的看法,笔者认为,占有虽然不是权利,不适用《民法通则》有关侵权的一般规定,但是占有还可以获得侵权法的保护。  相似文献   

10.
最高人民法院对诉讼时效抗辩和违约金调整抗辩在法官释明问题上作出了迥异规定,这使得明确法官应否对民事实体抗辩进行释明这一问题具有重要现实意义,而研究该问题的逻辑起点在于民事实体抗辩中事实抗辩和权利抗辩的二元界分。效力形式的不同是事实抗辩和权利抗辩的根本区别,对于两者的类型化分析能够引导法官正确判断当事人民事实体抗辩的具体类型。建基于法官在能否对事实抗辩和权利抗辩主动援引问题上的不同,法官应依职权对事实抗辩进行释明以防裁判突袭,不应对权利抗辩进行积极释明,但应当在当事人已经提出权利抗辩的构成要件事实时进行消极释明。  相似文献   

11.
遗失物究竟应该如何定性,究竟是一种法律行为还是一种事实行为,在学术界争论已久,但通说认为是一种事实行为。由于拾得遗失物而引发的利益平衡问题是摆在法律面前的一个重大课题,本文认为不论遗失物的归属如何定性,拾得人都应本着"物归原主"和"物尽其用"的原则。  相似文献   

12.
韩文成 《河北法学》2001,19(5):153-155
占有是一种常见的事实,目前我国对占有制度的研究和立法比较薄弱,从民法原理上对其加以探讨和认识,意义重大。  相似文献   

13.
在现代亲属法体系中 ,人伦秩序上的事实关系 ,未被全部纳入其调整范围 ,于是产生了事实和法律相背反的现象。为解决该现象导致的法律调整和事实需要的脱节 ,以系统地分析各类事实身份关系 ,本文借用了法国法系中身份占有的概念。首先 ,文章对身份占有的内涵及认定问题进行分析 ,在此基础上论证了其性质为一种事实状态 ,它与当事人是否具有占有的意思无关。其次 ,文章区分夫妻身份占有和亲子身份的占有 ,分别就其应被赋予的法律效果作出了比较法上的研究。  相似文献   

14.
章正璋 《法学研究》2014,36(3):186-207
我国物权法采广义的占有保护立法模式,注重法律规范的完整性和实用性,赋予占有人从物权到债权四种不同的占有保护请求权。占有保护与本权保护兼容互补、互不排斥且无法相互替代,构成财产归属秩序从事实到权利的双重保护格局。当事人选择行使一种保护方法败诉以后,仍然可以要求他种方法的保护。占有是事实而非权利,无论是有权占有还是无权占有,甚或是权属不明或者权属有争议之占有,均可享受占有之诉的保护。占有保护的一个首要前提是对物之占有或者曾经占有受到侵害或有受侵害之虞,否则占有保护无法成立。对于侵害占有的损害赔偿请求,当事人得以本权直接抗辩,而对于占有之诉,当事人不得以本权直接抗辩。间接占有、共同占有以及占有辅助已为现行立法、有关司法解释和司法实践所接受,在民事生活中广泛存在,其占有保护应区别具体情形分别处理。  相似文献   

15.
姜宇 《法制与社会》2010,(36):261-261
我国法律尚未规定占有的权利推定问题,本文简要从法学、经济学、人们生活习惯角度阐述规定这一制度的必要性,并从该制度适用的物的范围、权利的范围、人的范围、效力的范围等四个方面提出规定占有的权利推定制度的立法建议。  相似文献   

16.
占有三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大陆法系民法中占有制度渊源久远,异彩纷呈。相形之下,我国占有制度残缺简陋,几近于无。因而若要构建中国自己的占有制度还需要有一个漫长的借鉴取舍的历程。这里仅选三个小题,从三个方面来探讨,以期有益于中国占有制度的构建。一、占有与持有:对占有要素的考察占有与持有的关系问题一直贯穿在占有制度的发展过程中。各种学说纷纷登场,各领风骚,并深刻地影响了立法。在早期罗马法中,占有与持有可以视为是同一的。①当时的法律以直观的现实为基础,将占有(Possessio)界定为对物的一种实际掌握的事实,即持有。随着古罗马…  相似文献   

17.
从占有到物权--论占有在物权法中的基础地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张翔 《法律科学》2001,(4):30-39
占有是物权的起点.在不具任何法权因素的纯粹占有中,包涵了物权法的全部最为基本的特征:意志性、支配性和排他性.虽然物权法以理性的权利设计,取代了占有的事实要求,而成为支配方式的核心,但是占有在物权法中的重要角色并未因此丧失.相反,占有构成物权实现其支配性和排他性的基础.  相似文献   

18.
占有与本权是两种法律现象。本权占有不仅是既存状态,而且是应然状态;无本权占有只是既存状,不是应然状态。占有是事实判断,本权是价值判断;占有是事实状态,本权是观念状态;占有是客观事,本权是主观事实;以是取得本权的原因占有有事实支配力,本权有法律支配力。占有与本权之间可以互为因果关系。本权与占有可以分离,即本权可以脱离占有。  相似文献   

19.
民法中权利设定的几个基本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涌 《金陵法律评论》2001,1(1):137-144
民法是关于权利的法律,理解民法的权利设定技术是理解整个民法的基础。本文拟就其中的几个基本问题作一阐述。一、民法中的概念民法对权利的设定是通过民法规范而成就的,而民法规范则又是由概念组成,对民法中的概念的基本类型与性质的分析是探索民法权利设定技术之奥妙的入口。(一)民法中的概念的类型民法上的概念一般可以分为两种,一是描述事实的概念,如有体物、侵权行为等,二是描述法律关系的概念,如物权、债权等。但是,这两类概念经常被混淆,如合同与合同关系、委任与代理关系等。民法中描述事实的概念也有两种,一是描述自然性事实的概念,如土地、货币、建筑物等,二是描述建构性事实的概念,如法律行为、侵权行为、行为能力、善意、过失、要约、承诺等。第二种概念所描述的事实都  相似文献   

20.
彭诚信 《法律科学》2009,27(2):92-100
在类型化占有产生形态的基础上,借用霍菲尔德的权利理论对占有的性质进行探讨具有一定价值。在法律不考虑其产生原因皆予以保护的意义上,占有具有事实属性;在考量其正当性保护基础的意义上,占有在具体的法律关系中又具有多样的权利属性。占有性质的重新理解能够使占有制度发挥更为丰富、有效的实践功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