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由于人所处的自然环境、社会形态、宗教信仰不一,于是形成了世界上丰富多采的丧葬仪礼和丧葬方式。丧葬是人生最后必不可少的程序,是人生最后一项仪式,也体现着生者对死亡的理解和对死者的哀悼。西藏的丧葬习俗有天葬、水葬、火葬、塔葬和土葬。其中天葬最具有神秘色彩,也是举世瞩目的一项人类最特殊而保存最完整的民俗文化。  相似文献   

2.
文章通过探讨越南四个主要民间传统节日春节、清明节、端午节和中秋节的习俗,期盼对人们了解越南的传统文化和民俗,进而了解越南与中国传统节日习俗之间的差异有所帮助。  相似文献   

3.
本文通过总结基督教在川南地区的发展情况,以及其对丧葬习俗正反两方面的影响,将为现阶段川南农村地区精神文明建设提供一些有益的启示。  相似文献   

4.
陈会林 《北方法学》2011,5(2):119-127
"招夫养子"是从宋代即有文献记载的民间习俗,从有关"招夫养子"诉讼的批词和判词来看,在中国传统司法中是直接适用民间法,把民间习俗当作"法"来对待的。在古代中国,习惯法作为一种法律渊源,是以"人情"为进路进入到以"天理—国法—人情"为总体适用规范的国家司法之中的。  相似文献   

5.
民间习俗,是一定地域内人们在长期生产、生活过程中形成的,用以划分权利义务和调解各类纠纷,并且在一定范围内具有一定约束力的习惯和风俗。在人民法院的审判工作中,对民间习俗是重视还是漠视,法律理论和实务界一直存在着不同的争论。本文在调研民间习俗与制定法存在着现实冲突的基础上,在构建和谐社会的语境下,提出人民法院和法官应在推进法治进程的前提下,不断提高审判能力,做到善治。在剖析民间习俗与制定法互动可能性和必要性的基础上,文中着重探讨了民间习俗在基层法院审判中合理运用的对策。  相似文献   

6.
余俊 《现代法学》2011,33(4):41-48
作为一种司法改革举措,民间习俗在一些法院中得到运用,民间习俗对国家司法的影响力也就成为需要法理论证的问题。在中国语境中反思哈特与德沃金关于此问题的观点,他们的思想仍有许多启发作用。哈特通过承认规则塑造了习俗的有效性,而德沃金则通过权利原则将习俗引入国家司法。尽管哈特与德沃金意见有所分歧,但他们从不同视角提供了习俗进入司法的实践方法。  相似文献   

7.
藏族水葬闯入法医学领域仅是近几年的事,对它的研究和报告,国内外文献从未见报道。藏族水葬与法医学的抛尸入水系两种完全不同的水中尸体。笔者在藏区工作三年,检验水葬尸体近30例,愿此文能使同行们对水葬有初步的认识和了解,为法医学办案提供一条思路。一、藏族水菜简介藏族的丧葬主要有天葬、水葬、火葬、土葬和塔葬等五种形式。水葬是将尸体投入水中的一种丧葬形式。藏民居住地区,水系丰富,河流众多,为水葬提供了极为便利的自然条件,故极为流行。它是除天葬外最常见的丧葬方式。水葬属民族习俗,有着浓厚的宗教色彩。藏族群众把…  相似文献   

8.
通过长阳贺家坪土家族的丧葬习惯法从封建社会到现代社会变迁历程的描述,认为传统的丧葬方式和仪式在长阳贺家坪地区一直存在并延续至今。这种延续,足以说明土家族丧葬习惯法,其特定的文化功能对土家人的重要意义,及其在长阳贺家坪地区村民生活中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9.
传统无讼理念与当代多元化纠纷解决机制的完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邹亚莎 《法学杂志》2016,(10):73-79
多元化纠纷解决机制是在纠纷解决问题上国家权力与社会力量的协作及互动参与,从这点来看传统的无讼理念与实践可为这一制度的当代完善提供历史的借鉴.传统社会中,核心价值、民间社会、法律依据构成了民间纠纷解决体系的基本框架.核心价值的强力渗透,民间社会的存在,国家法与民间规则、习俗在价值上的共享及实施方式上的配合是无讼理念得以成功实践的重要原因.当代多元化纠纷解决机制可借鉴传统经验,在现有基础上逐步形成以统一价值为核心,以民间社会组织、法律依据为支撑,诉讼与非诉良好衔接的体系框架.  相似文献   

10.
春杨 《法学研究》2011,(3):175-193
明清时期民间田土买卖盛行找价回赎之风,围绕着找价遭到拒绝或多次找价,在新旧业主之间引发了大量的纠纷乃至诉讼。依据徽州契约和州县官员办案手记等资料,可以看到田土找赎习俗和纠纷形成的原因,明清朝廷、地方官员及民间百姓针对找赎习俗的不同态度及州县官员解决找赎纠纷的依据和方式。虽然民间找赎习俗与国家律例之间存在着矛盾和冲突,但明清朝廷因时制宜,不断调整有关律例,地方官员在执法中灵活变通,充分考虑当地民情,这使得田土交易秩序得以稳定。  相似文献   

11.
《中国监察》2014,(3):32-32
时下,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民间喜庆习俗活动大大超出了传统婚丧嫁娶的固有意义和范围,生子、上学、参军、搬家、升迁等等都要设宴摆席。应邀参加的亲朋好友自然需要随礼庆贺,而礼金的标准也水涨船高,颇有变味之势。  相似文献   

12.
《检察风云》2010,(5):49-49
一起因避讳“不吉利”数字引发的离奇商品房买卖纠纷案件,随着法院的终审判决而尘埃落定了。避讳“不吉利”数字,在民间已形成一种习俗,那么,这样的习俗为什么得不到法院的认可呢?  相似文献   

13.
订婚后给予一方彩礼是我国一种民间习俗,通过对《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关于彩礼返还的立法不足的探究,结合当前婚俗中的现状,对如何处理彩礼纠纷提出若干立法建议。  相似文献   

14.
2013年末的安徽泾县"挖坟烧尸"事件再次引起了社会对坟墓保护问题的关注。目前为止,坟墓保护是法律上的一块"灰色地带"。丧葬习俗受历史文化传统的影响很大,因此在探讨对坟墓的保护问题时我们需要彻底考察中国古代对坟墓的保护制度。在古代,发墓一直是重罪,而且坟墓不属于财产,历朝历代对坟墓都给予了严格保护。古代坟墓保护制度的核心是"事死如生",即以对待生者的态度对待死者。现阶段我们不能完全恢复古代对坟墓保护的具体制度,但是我们应当学习古代"事死如生"的精神,给予死者更多的安宁,尊重死者生前的意志,维护人性的尊严。  相似文献   

15.
民间法的研究需要解决其文化基础问题,这是民间法研究的合理性之根据,必须明确对民间法文化基础进行思考的价值。传统儒学文化作为民间法文化基础,为其提供了有价值的思想。  相似文献   

16.
遗传资源、传统知识与民间文学艺术的保护是当前国际环境法学研究中的新课题,涉及到多方的利益,对其研究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对遗传资源、传统知识与民间文学艺术保护的利益主体结构进行分析,认识利益冲突,并在利益平衡上提出一些见解。  相似文献   

17.
习惯法作为国家法与民间习俗之间的一种特殊的社会规范、特殊的文化现象对人类法制史的发展起了举足轻重的作用。本文主要探讨了习惯法与普通习惯之间的差异,以此加深我们对习惯法的认识。  相似文献   

18.
对原始法、罗马法和普通法的考察表明,法律与习俗之间具有十分密切的关系。然而,长期流行的"发生学"解说和"法源论"解说不仅没有注意到,甚至在某种程度上遮蔽了习俗对于法律的正当性意义。为此,需要在对西方习俗与法律关系历史传统进行细致梳理的基础上,提出法律与习俗关系的正当性解说,即认为法律的正当性建立在习俗的基础上,若不符合习俗,法律便没有效力或减损其效力。习俗本身的正当性基础可以归结为习俗的两种内在品质:即习俗体现着人民同意与渐进理性。  相似文献   

19.
蔡晓荣 《法学》2023,(7):30-44
“异姓不养”是传统中国调整收养关系的核心原则,但收养异姓甚至以异姓为嗣的现象在民间收养实践中并不鲜见。清末民初,在因袭立嗣旧制的前提下,立法和司法层面均表现出弛缓异姓收养之禁和扩张异姓养子权利的迹象。南京国民政府时期,《中华民国民法》摒弃宗祧继承,将异姓收养纳入合法收养的范畴。为弥合新法律与旧的收养秩序之紧张关系,最高司法机关亦借助系列判例和解释令对立嗣旧制予以适度包容,同时参酌民间异姓乞养习惯对养子之权利加以限制,实际上是将欧陆各国收养法例与传统中国的立嗣制度和异姓乞养习俗冶为一炉,从而成为中国近代亲属法转型过程中的一个成功范例。  相似文献   

20.
民法典编纂中继承法的修订原则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启动民法典编纂的前提下,继承法的修订应遵循体系化,重视传统,保护私有财产,维护家庭、家族和社会和谐的原则。继承法的修订应从民法典的体系上考虑继承法的内容,继承法的规定应与其他法律制度相衔接,继承法中的各项规则不能相互冲突。继承法修订时对于优良的历史传统或民间习俗应予以坚持,对现行法的规则能不改的就应不改,对各民族的习俗应予以充分尊重。继承法应最大化地保护私有财产权,凡合法取得的财产都应规定为遗产的范围,应扩大法定继承人的范围,在遗嘱制度的设计上应最大限度地尊重被继承人的意愿,减少继承权绝对丧失的事由。继承法中应规定特留份,承认继承合同,应规定继承权的放弃不得损害他人的利益,被继承人不得以处分财产来规避债务清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