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周敦颐作为“北宋五子”之首,是宋明新儒学的开山宗主.其著作主要有《太极图说》和《通书》(又名《易通》).尽管著述不多且内容简短,却是新儒学的经典之作.周敦颐生活在儒、道、释三家相互激荡、相互融合的时代,他立足于儒家经典,尤其是奠基于《周易》和《中庸》之上,建构了一个融合儒、道、释三家思想的理论体系.其中,“诚”是一个核心范畴,起着整合天道和人道的作用,它使天道伦理化和伦理天道化得以可能.从而在人伦次序方面达到天道与人道的统一,即“天人合一”.这一理论成就不仅使先秦儒学体系化,而且为宋明新儒学的理论建构开创了思维路径.但是,作为宋明儒学第一个系统化的理论体系,“诚体”思想内含不可克服的逻辑矛盾.  相似文献   

2.
杨晨 《传承》2010,(33):90-91
"儒家思想的法家化""外儒内法""儒表法里"的表述方式,仿佛是"法家思想"不仅在内部对"儒家思想"进行了转换,并且是主动与"儒家思想"进行了对决,把它排挤出政治实践舞台的中心地位。这能从我们的历史发展中得到应证吗?这到底是"儒家思想的法家化",还是"儒法并存"?这些都需要我们深入这两种思想的、发展及应用程度方面去对比探讨。  相似文献   

3.
邵宇 《理论月刊》2006,(12):38-40
先秦儒学的政治性格是以“三代之治”为其精神源头,具有理想主义的色彩,并不适应以法家学说建立的君主专制制度。但在汉初儒生通过对儒学进行法家化的改造,“援法入儒”,接受了法家的君臣观,并提出“三纲”、“德主刑辅”的思想,实现了政治性格的转变,从而完成了与封建君主专制制度的契合,并实现了儒学的制度化。  相似文献   

4.
邵宁 《前沿》2006,(8):229-232
先秦儒学的政治性格是以“三代之治”为其精神源头,具有理想主义的色彩,并不适应以法家学说建立的君主专制制度。但在汉初儒生通过对儒学进行法家化的改造,“援法入儒”,接受了法家的君臣观,并提出“三纲”、“德主刑辅”的思想,实现了政治性格的转变,从而完成了与封建君主专制制度的契合,并实现了儒学的制度化。  相似文献   

5.
李叶  贺晓科 《小康》2005,(6):64-65
中国儒家最讲“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然而在“儒表法里”的历朝历代,真正信奉儒家的人如能由“修身”达到“齐家”的地步,已属十分不易。至于从而得以“治国、平天下”,则不过是一场空想。有无数的事实可以用来证明上述论断。浦江郑氏九世同居,明太祖常常赞叹不已。马皇后从旁提醒说:以此众叛,何事不成?太祖惧,于是招来郑氏家长,计划找借口诛之。做得到九世同居,郑氏家族不可不谓修身有道,齐家有术,可修身差点引来“杀身”,齐家险些招致“灭家”,这是为什么呢?因为说到底,“修身”、“齐家”能够创造、累积某种资本,拥有了这种资本就…  相似文献   

6.
中国传统的儒学、法学同源同代,但它们的社会价值,尤其是在满足封建皇族治国需要上却有很大差异,由于历代封建皇族采取了倡儒抑法、尊儒变法的文化政策,因而造成中华传统文化伦理精神发达、法学精神失缺的不平衡现象,在倡导法制文明的今天,让我们来反思一下这种不平...  相似文献   

7.
汉武帝外儒内法的政治模式蕴含着日益凸显的儒法之争,昭帝时期的盐铁会议是汉代儒法之争的集中体现.会议双方从是否取消盐铁官营等具体问题出发,围绕义利、王霸、德刑、本末等问题展开激烈辩论.会议实质上是儒法关于儒学意识形态有效性的一场论争,是儒学进一步实现意识形态功能的重要环节.  相似文献   

8.
在国内的于丹、李零等讲解儒学之际,我们不能忽视当代海外和港澳台地区的五大儒学学派。其中主要有对话之儒杜维明、诠释之儒成中英、继承之儒蔡仁厚、沟通之儒刘述先、教化之儒汤恩佳。  相似文献   

9.
一、儒学的创立与发展儒学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它由中国春秋末期的孔子创立,至今有2500多年的历史。当时私人办学的风气兴起,打破了“学在官府”的局面,一些精通诗、韦、礼、乐的知识分子开始了“师儒”的生涯,这便是最早的儒者,孔子是他们的代表人物。他首先把“仁义”作为儒学的最基本思想,开始了对人的最早反思,并广收门徒,在儒学上取得成就的弟子就有72人,由此形成了一个以孔子为核心的学派,后世称之为“儒家”。儒家与当时的墨家、法家、道家等众多学派及其代表人物一起被称为“诸子百家”。到了战国时代,由于孔子的弟子…  相似文献   

10.
先秦儒学     
先秦儒学张先义李道湘先秦儒学是指孔子所创立的及其在战国时期的承传。有人称为原始儒学。主要代表人物有孔子、颜子、曾子、子思、孟子、荀子等。主要经典即孔子整理的“六经”。孔子死后,儒分八派,其中最有地位和影响的是孟子和荀子两家的学说。【孟子及其学说】孟子...  相似文献   

11.
江泽民总书记在党的十五大报告中,对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作了专门的阐述。他指出:“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打防结合,预防为主,加强教育和管理,落实责任制,创造良好的社会治安环境”。同时,中央要求“北京市要为党、政、军首脑机关正常开展工作服务,要为日益扩大的国际交往服务,要为国家教育、科技和文化的发展服务,要为市民的工作和生活服务。”而维护稳定、保证安全则是搞  相似文献   

12.
王成儒 《湖湘论坛》2001,14(6):61-62
儒学的包融精神,在先秦创始之时便深深地蕴藏着,中经汉代董仲舒对儒学的第一次改造,到魏晋时经学家的援道入儒,及隋唐末期的“三教合一”,直至宋明理学时对儒学的第二次改造,无不处处得以展观。先秦儒学的包融精神,表现在儒家思想对其它各家思想的相互蕴涵。儒家对道家思想的蕴涵。仔细梳理儒道两家的典籍,将不难发见,两家之间除具有相为对立的一面外,也还有相互统一的一面。而这统一,也表明了儒学的包融精神。传统的观点认为,“无为政治”的专利属于道家学派。认为是老子感悟自然哲学的心得,并将“无为”纳入社会政治领域。老…  相似文献   

13.
王金清 《政协天地》2012,(12):28-31
党的十八大报告中指出:建设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体系,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远古有孔子,近古有朱熹,此二者,皆在中国文化史、传统思想史、教育史和礼教史上发出万丈光芒,构筑了中国上下五千年的主流汉儒文化。在儒学史上,汉后有无数先儒、先贤,被封建王朝列入“十哲”之内的唯有朱熹。  相似文献   

14.
廖国强 《思想战线》2008,34(3):69-74
文庙与儒家文化的关系至为密切.作为儒家文化的聚合场,文庙将文官集团、文化精英、平民阶层以规范化、制度化的方式聚合在一起;作为儒家文化的辐射源,文庙为官方向民众传达国家意志和主流话语提供了平台;作为正统儒学的最高殿堂,文庙传授着正统的儒学,培养了一大批儒家人才.  相似文献   

15.
20 0 2年 3月 1 1日至 6月 1 5日 ,湖北省公安厅工作指导组进驻湖北省襄樊市樊城区 ,指导、参与樊城区“打黑打暴 ,反抢反盗”(以下称“两打两反”)的专项整治斗争。指导组在认真履行“参谋、督导、实战”职责的同时 ,对该区社会治安存在的突出问题进行了较深层次地调研 ,力求通过分析原因 ,为建设樊城区社会治安管理长效机制、实现社会长治久安提供对策和建议。  一、樊城区社会治安存在的突出问题(一 )案件总量 持续攀升樊城区刑事案件近几年呈大幅度增长趋势。近五年樊城区刑事案件比较表 (表 1 )项目数据年度 1 997年 1 998年 1 999…  相似文献   

16.
妙语     
《时事报告》2012,(6):5-5
中美不搞“两国集团”(G2),不搞中美主宰世界,也不搞中美冲突对抗,但可以搞“两国协调”(C2),加强沟通、协调与合作。  相似文献   

17.
刘彩虹 《前沿》2013,(17):59-62
“鸦片战争”打破了清政府闭关锁国的状态,“西学东渐”摧毁了清政府文化封禁的政策。一方面,西方资本主义文化迅猛冲击着以儒学为核心的沿海、内地封建农业文化;另一方面,以儒学为核心的封建农业文迅猛冲击着以喇嘛教为核心的蒙古封建畜牧业文化。虽然多种文化处于激烈的碰撞、冲突与融合中,但是中原与蒙古地区面临共同的时代主题——爱国救亡,所以具有“外来”特色的近代儒学首先在与中原农业区接近的漠南蒙古地区喀喇沁、科尔沁等地传播开来,随后对漠南蒙古地区的经济形态、政治制度、思想文化等各个领域都产生了或多或少的影响。  相似文献   

18.
郭忠 《前沿》2009,(3):138-142
在近年来的中国法学研究中,法学争议日益多见。本文主要时“权利是否存在冲突”、“法律是否能够信仰”以及“法治是什么”三个比较突出的法学争议进行了分析,认为这些争议都是因概念分歧而产生,基本上属于语言运用上的分歧。因此,在学术争议中,应对概念运用上可能存在的分歧有清晰的认识,并促进对概念意义的理解。在概念运用上尽管我们需要遵循语言的游戏规则,但概念的生命在于使用,我们无法凝固法学概念的准确意义,因此,法学研究才具备了生命和发展的活力。  相似文献   

19.
稿约     
《江苏警官学院学报》设置“理论与思考”、“社会治安研究”、“犯罪学研究”、“侦查学研究”、“刑事法学研究”、“民商法学研究”、“宪法学和行政法学研究”、“法学理论研究”、“法史研究”、“警察科学研究”、“公安科技探索”、“公安教育研究”等固定栏目和“道路安全研究”、“网络安全研究”、“防腐反贪研究”、“反恐怖研究”等机动性栏目,诚请校内外的专家学者不断支持我们的办刊工作,不吝赐稿!  相似文献   

20.
外来宗教在中国生存、传播和发展过程中,有一种不约而同的努力倾向--以多种方式"会通儒学",特别是尽力阐明佛儒、伊儒、耶儒相通或同源."会通儒学"活动不仅使外来宗教因适应中国的具体国情而获得了良好的发展环境,而且推动了中外思想文化的顺利交流,对21世纪外来宗教如何与我国社会相适应,从而积极服务社会,促进自身发展,都具有极其重要的启迪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