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无形的、看不见的,它以人为载体。它的拥有者、储藏者存在于民间,他们承载着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薪火,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根脉。一旦失去了传承与传承者,非物质文化遗产将不复存在。所以说,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关键是对非物质文化传承人的保护。这一点,在2007年刚出台实施的《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条例》中也得到了明确。  相似文献   

2.
肖海 《求索》2008,(2):53-55
中国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越来越受到重视,但对如何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还在探索之中。在知识产权保护领域,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用地理标志保护是最佳选择。地理标志除具有一般商标的区别来源、保证品质、保护商誉、不要求新颖性和创造性、保护期可以无限期等的适宜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优点外,地理标志的地域性、群体性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相同,地理标志保护具有的优点正好可以用来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非物质文化遗产地理标志保护有商标保护模式和专门法保护模式,只要利用现行的地理标志保护制度,对其保护范围扩大到非物质文化遗产领域就可实现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地理标志的申请人应为挂靠政府部门的协会或其它组织;非物质文化遗产地理标志保护不得影响在先权利行使;非物质文化遗产地理标志应允许非商业合理使用。  相似文献   

3.
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这种特殊的智力成果的保护,如果直接适用现行知识产权制度会受到诸多限制,但这并不意味着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不需要知识产权制度.相反,民族地区非常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知识产权保护制度的建设.文章结合<凉山彝族自治州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条例>和<北川羌族自治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条例>,梳理了民族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知识产权法律制度,并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4.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所有人是将其视为文化遗产的组成部分的社区、群体和个人。国家不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所有人,但国家对于其领土上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拥有主权。非物质文化遗产不属于法律意义上的人类共同遗产,但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人类普遍的意愿和共同关心的事项。  相似文献   

5.
杨阳 《求索》2013,(11):181-183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各种以非物质形态存在的与群众生活密切相关的世代相承的传统文化表现形式。作为一种整合性概念,非物质文化遗产综合了分属不同领域的民间文化事项。我国现行法律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主要以公法为主,公法对保护即将灭绝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确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但是,诸多非物质文化遗产属于精神财富,体现的是一种智力成果,这种精神财富的传承从根本上要依靠私权主体自发的行为来完成,很难纳入政府公法行为的强制行为中。所以,利用私法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保护,对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产业发展同样具有重要作用。本文拟从知识产权法领域研究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私权保护,并试图构建系统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私权保护体系。  相似文献   

6.
为加强我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规范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申报和评定工作,加快建立自治区、盟市、旗县三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体系,自治区人民政府办公厅印发了《内蒙古自治区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申报评定暂行办法》。  相似文献   

7.
《传承》2016,(8)
黔江区是重庆市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极为丰富的地区,又是重庆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重点地区,探讨如何保护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对黔江区和重庆市其他地区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8.
正重庆市人民政府文件渝府发〔2014〕1号各区县(自治县)人民政府,市级各部门,有关单位:为保护和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推动重庆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重庆市非物质文化遗产条例》有关规定,经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专家评审委员会组织专家小组评审和审议,同意将《望娘滩传说》等110项非物质文化遗产列入重庆市第四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现予以公布。附件:重庆市第四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相似文献   

9.
<正>宛政[2015]49号各县(区)人民政府,城乡一体化示范区、高新区、官庄工区、鸭河工区管委会,市人民政府各部门:南阳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非物质文化遗产丰富。为认真贯彻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和《河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条例》,进一步加强我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现就加强我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提出以下意见:一、充分认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重要意义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各族人民世代相承、与群众生活密切相关的各种传统文化表现形式和文化空间。非物质文化遗产既是历史发展的见  相似文献   

10.
宋效奇 《前进》2013,(10):49-50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是人类为保护自己的精神家园而展示的一项极具战略眼光的文化传承工程,也是一项世界性的重大课题。这里,笔者结合近年来的工作实践,就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谈几点认识和想法。一、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面临的现实问题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不仅十分重要,而且十分迫切。在对大同市非物质文化遗产调查中,我们发现,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存在的问题主要有四个方面:  相似文献   

11.
正重庆市人民政府文件渝府发[2016]24号各区县(自治县)人民政府,市政府各部门,有关单位:为保护和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推动全市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重庆市非物质文化遗产条例》有关规定,经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专家评审委员会组织专家评审,市政府同意将"钟云舫民间故事"等123项非物质文化遗产列入重庆市第五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现予公布。  相似文献   

12.
董国皇 《前沿》2011,(3):161-163
海南黎族在历史长河中创造了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和经济一体化的冲击下,这些具有重要价值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正在迅速的消亡,因此,抢救和保护黎族优秀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显得尤为紧迫。本文遵循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原则,提出了推进海南黎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开发的建议。  相似文献   

13.
公文摘登     
《内蒙古政报》2008,(8):39-40
国务院关于公布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和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扩展项目名录的通知国务院批准了文化部确定的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共计510项)和第—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扩展项目名录(共计147项),其中涉及我区的名录和项目有: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相似文献   

14.
旅游开发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和保护既有积极影响又有消极影响。旅游在为非物质文化遗产提供了保护和展示的窗口,加强了保护资金的力度,培养了群众基础的同时,如果开发不当,其商业性质又可能使得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本来面貌扭曲变形。少数民族歌舞是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政府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旅游开发中的特殊作用具有不可替代性。本文以云南民族歌舞为例,指出在我国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开发中政府应通过加强立法工作、理顺部门关系,建立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体系,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和教育,与旅游业相结合、积极推进产业化等行政管理措施,实现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旅游开发利用的双赢。  相似文献   

15.
吴凡文  王千石 《前沿》2015,(2):77-79
《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在附则部分的规定,肯定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法律保护机制与知识产权制度存在一定程度的兼容性,确认了通过知识产权相关法律制度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合法性,但是非物质文化遗产在价值诉求、权利属性、权利主体及客体等方面与传统的知识产权存在较大的差异,通过知识产权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势必要逾越其中的天然障碍,因此非物质文化遗产适用知识产权的保护必然是有限的。  相似文献   

16.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问题是当前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的热点。旅游开发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的一条重要途径。非物质文化遗产能否进行旅游开发,开发的必要性及意义是什么?从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的旅游价值、面临的现状以及开发的意义三个方面来回答。  相似文献   

17.
刘敬华  王建民 《前沿》2012,(12):137-138
河北历史悠久,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非常丰富。2006、2008、2011年国务院先后批准公布了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其中,河北省入选这三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共计75项。本文通过分析河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的历史和现状,以磁州窑为例进行数字化保护和传承的建设性探索,以此来推动河北省在数字化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方面的进程。  相似文献   

18.
如火如荼的云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在全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程中占有重要的地位.云南省被列为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程的首批综合试点省份,在全国各省、区、市中率先全面启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程.  相似文献   

19.
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现状令人担忧。在非物质文化遗产法律保护模式中,刑法是必要且重要的组成部分。现行刑法虽然在某些方面可以为非物质文化遗产提供保护,但存在着明显的缺陷。完善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刑法保护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完善刑法中关于侵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罪名及构成要件,二是加强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的保护。此外,随着社会文化的发展流变,刑事立法与刑事司法也要进行相应调整。  相似文献   

20.
周丽洁  易伟新 《求索》2013,(12):123-125
本文基于消费者响应视角来探讨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开发.认为非物质文化遗产消费者响应实质上是指消费者在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过程中,对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产品开发质量及其服务所产生的共鸣,这种共鸣能使消费者得到满意的体验效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