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明末清初思想家孙奇逢从心性实学角度总结了理学的本体和功夫思想.我们可以自其切己的修养体验中,概括出他的心性实修工夫历程是:复性以明得本心,在事上磨练中使其纯熟而无分动静,内圣然后彰显儒家外王之功,最后还要以体摄用,返归心性本体世界,享受快乐自适的人生.  相似文献   

2.
阳明的良知本体融存在论、价值论、认识论和境界论为一体,可以说阳明的良知是一具有道德知觉的存在本体、价值本体和境界本体.顿悟渐修是阳明最心仪的致良知的工夫.他以为良知本体之理可顿悟,达致或保任良知之境则需渐修.在"天泉证道"中,阳明认为重工夫的德洪尚未觉解良知也是一境界本体,而已顿悟良如本体的汝中则欠缺悟后的渐修工夫,因此他冀望二高足相资为用.  相似文献   

3.
晚明浙东大儒刘宗周(1578-1645)提出以慎独之学统贯儒家圣学,以此发明人心本然之善,以益于世道教化。宗周所建构的慎独立极之学,是心性合一之学,是本体工夫统贯之学,是救世证圣之学。宗周对朱子"独知"说,既有审慎的批评,更有重要的推展发挥,使"独知"概念不仅具有本体性的理论地位,更成为工夫落实的一个重要途径。独知既是独体之知,可上达天命之性;更是慎独工夫,可与《中庸》诚明之道相互配解。《中庸》言性到极致处,终不脱于尽心;《大学》言心至极致处,终不脱于复性。性宗与心宗,在极致处通贯为一体;在工夫论上,则归宗于慎独。宗周通过参合《学》《庸》,以其独体论和慎独工夫论,全面克服了宋儒心性论、工夫论中的支离之病,充分呈现了宗周理论建构的统贯圆融。  相似文献   

4.
路红梅 《理论学刊》2006,(11):51-52
从字面上看,老子所道之“道”是宇宙之本体,但是,从《老子》的中心思想、立论宗旨和重要致思方式看,“道”则是人生之本体。老子对人生发展过程特别是对人生境界的论述,充分表明了“道”的人生本体性质,彰显着“道”之人生精神家园价值。  相似文献   

5.
作为儒家的形上学,《中庸》通过“天命之谓性”与“修道之谓教”,使天道性命得以贯通。通过“成已”与“成物”,把内圣与外王融为一体,实现了内在德性的开显。通过“诚则明”与“明则诚”,使内在德性与外在知识得以融贯。最后实现了内圣与外王、形上与形下的浑融为一,建立了上下内外融为一体的立体思维架构。  相似文献   

6.
中国哲学以天人关系的思想模型解释人的生存状态。其中天人"合一"的理想状态,以及如何实现这一终极理境成为思想关注的焦点,然而,人的精神发展途径的起点——现实人性的局限性更应该成为研究的对象。以天道为终极标准反显出人的局限性,儒道佛三家各有其独特的标准和系统,通过人性和动物性(儒家道德性修养标准)、道心和人心(道家艺术性超越标准)、明和无明(佛家宗教性解脱标准)指点了人生的局限性。人的动物性是人的自然性存在天然具有的,应该对之有一合理的认识。在礼仪等观念性规范中安排现实生存的途径,指向终极理境,才是真正的精神发展途径。  相似文献   

7.
陈德峰 《求实》2004,(4):39-41
终极价值的核心是信仰问题。儒学以大同、治平和圣王展示自己的终极价值 ,蕴含着理想与现实的文化内涵 ,它以天道性命相贯通 ,以天人、心性融突和合为实现终极价值的立论依据 ,始终保持着逻辑与智慧的理性特质 ,在整合社会生活和塑造信仰世界上 ,赋予生命活动高于其本身的意义。它对于摆脱当代信仰困境与危机 ,提升德性与伦理生活 ,重构政治信仰、道德信仰和人生信仰文化 ,都具有积极的历史价值和启迪作用。  相似文献   

8.
五十学易,可以无过矣。这是孔子《论语》中的话,确实表现了他的谦虚。他的门人称颂他是“天纵之圣”。他却不这样看,认为自己并不是生而知之,而是学而知之。他对自己一生的学习过程,有个概括性的总结,即十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孔子把知命之年和学易之年放在同一年,说明对易的重视,也说明知天命是他人生追求的一个境界。佛教是追求大彻大悟的。彻者,彻头彻尾、彻里彻外,什么都透了;悟者,什么都通了。佛教的大彻大悟,最后落到一个空字:本体的空或心境的空。彻底悟到,人生是苦,寻求解脱。凡信佛到…  相似文献   

9.
《老子》以"道"为逻辑出发点,将诚实守信视为人生理应追求的道德境界,更是彰显人的道德性存在不可或缺之本,并从"道"、"德"及二者关系层面深刻阐释诚信何以存在的内在缘由。在此基础上,通过经由"敬畏天道"到"敬畏德性"的逻辑进路和哲学智慧,阐明践行诚信品性的必然要求和实践路径。  相似文献   

10.
谯元华 《求贤》2010,(9):19-19
门,形形色色.林林总总,是人世间含义最深的词汇。对建筑而言。门是区分里外的界限;对人生而言,门是度量修为的标尺。新时期的组工干部,作为管党员的党员、管干部的干部、管人才的人才.一言一行具有很强的示范和导向作用。因此,必须常思人生之门.以敬畏之心严格门规.确保开合有度、进出安全。这核心便是要牢牢守住自己的心门。  相似文献   

11.
最近,我认真观看了《思想溃堤后的堕落人生》警示片和《为民书记郑培民》宣传片,通过正反两面典型,深受教育,深有感触,深刻认识到做人贵在品,为官重在廉,要引以为戒,警钟长鸣,牢记宗旨,常修为政之德,谱写清廉人生。  相似文献   

12.
一首古典乐曲“庄周梦蝶”把我带进了另一个世界,音乐戛然而止,还没来得及回味它的神韵,就被热烈的掌声带回了现实。“中原国学讲坛”上,来自河南大学文学院的王利锁教授以“认知社会感悟人生——庄子的人生智慧和诗性表达”为主题的精彩演讲开始了。王教授用幽默的语言向听众讲述了庄子充满时代气息的性格特点、逍遥的人生境界以及将深奥的哲理与奇特的形象融为一体的诗性智慧,把一个充满古典气息和浪漫主义色彩的庄子描绘得活灵活现。  相似文献   

13.
持盈问题向受中国思想界关注。持盈于德性之中是传统持盈论 的基本理念。从天道到义务到德性之中的持盈架构中看到这“德 性”具有存在论(生存和本体)意义。透视传统持盈论向现代文明 社会转换中的德性诠释,令我们看到,现代文明社会的深刻之处 无疑具有这种持盈实践性质,因而这种转换对于现代社会生活的 文明化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4.
正曾国藩有"三忌",他认为"天道忌巧,天道忌盈,天道忌贰"。曾国藩一辈子最喜欢下笨功夫,渴盼自己有学问,他每日读书;希望将书法练好,他天天写字;期待子侄有良好的操守与行事习惯,他为人处世总是以君子的标准要求自己。"天道忌巧"的"巧",指的就是投机取巧。关于"天道忌盈",曾国藩相信天之道盈满则亏,认  相似文献   

15.
徐子恒 《世纪桥》2008,(6):137-138
“人学”是关于人的存在本质和发展规律的学说,人学研究的核心内容是人的本质是什么及人应如何才能成为人。孔子人性思想是沿着历史与现实、古与今和天与人、性与命的双层致思路线的逻辑性互动展开的。“性相近。习相远”的人性命题是孔子基于对历史与现实的双重洞见,即“述而不作”的理论结晶。在孔子,性与命、天道与人道是内在一致的,人通过“下学上达”的进学之路尽性、知命而合天,“无言”之教则是“下学上达”的理想境界。中国古代文明创生途径的特殊性从根本上制约着中国古代思想产生、发展的历史进程和特点,孔子人性思想当在此宏观视域下进行观照,集中体现了历史性与现实性、特殊性与普遍性、整体性与开放性的有机统一。  相似文献   

16.
面对佛道对社会人心影响日益深广,周敦颐从儒家立场出发,融通佛道建构儒家的宇宙本体论和道德本体论,并将二者以"诚"内在地沟通起来,试图解决宇宙本体和道德本体二分、宇宙本体和人道社会不相干的理论困境,为人道的仁与义寻找到宇宙本体的依据,把现实的人伦百行提升到宇宙本体的高度,同时强调、重视在现实生活中践行人伦道德。  相似文献   

17.
张玲玉 《当代贵州》2010,(10):24-25
他是一位善于造梦的人,更是一位勇于圆梦的人。正是秉承对美好生活的执着向往,他和他的乡亲们一次又一次明知不可而为之,将一个个看似遥不可及的"理想蓝图"变成活生生的现实。  相似文献   

18.
《太和篇》是《正蒙》十七篇的第一篇,集中论述了张载的天道论哲学。《正蒙·太和篇》共分为二十二章,其第一章、第二章和第十二章分别以太和之道、虚气关系、理学纲领为主题。第二章所述之虚气关系,既蕴涵于第一章的太和之道,又贯通于第十二章的理学纲领。由于这三章的主题和意蕴具有相关性,因而可以作为一组加以解读。在《正蒙·太和篇》中,这三章所涉及的理学概念和思想意涵不仅最重要,而且历来的解读和研究分歧也最大。有鉴于此,有必要对《正蒙·太和篇》这三章进行新注新评。这一新注新评,将基于张载理学的虚气关系,辨识并确认张载的理学纲领,从而以新的视角对《正蒙·太和篇》这三章涵括的天道论、心性论乃至知识论进行再认识。  相似文献   

19.
《太和篇》是《正蒙》十七篇的第一篇,集中论述了张载的天道论哲学。《正蒙·太和篇》共分为二十二章,其第一章、第二章和第十二章分别以太和之道、虚气关系、理学纲领为主题。第二章所述之虚气关系,既蕴涵于第一章的太和之道,又贯通于第十二章的理学纲领。由于这三章的主题和意蕴具有相关性,因而可以作为一组加以解读。在《正蒙·太和篇》中,这三章所涉及的理学概念和思想意涵不仅最重要,而且历来的解读和研究分歧也最大。有鉴于此,有必要对《正蒙·太和篇》这三章进行新注新评。这一新注新评,将基于张载理学的虚气关系,辨识并确认张载的理学纲领,从而以新的视角对《正蒙·太和篇》这三章涵括的天道论、心性论乃至知识论进行再认识。  相似文献   

20.
宋明时期,理学逐步形成和发展,到明初,理学思想发展到如日中天的顶点,从中央国子监到地方的书院,以及社学、私塾,都用理学进行教育。社会上、家庭里,理学的思想影响到处存在。理学之所以能深入到社会各个角落,是与理学德育活动的普遍开展分不开的。理学德育从理论基础到课程体系,从德育过程到德育方法都具有新的特点。 德育理论基础严密化 德育理论基础是为德育的可能性、必要性和德育目的进行论证的。宋明德育理论基础包括人性学说、理欲之辨、义利之辨三个方面。人性学说在儒学思想体系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是儒学用以联结天道和人道的中心环节。宋明理学对人性学说的发展,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第一,性即理——对人性与宇宙本体关系的新概括。宋明理学家在何谓宇宙主体,宇宙本体究竟是理、是气还是心的问题上,虽有激烈争论,但在人性与宇宙本体问题上的看法却完全致,都认为人性来源于宇宙本钵,人性与宇宙本体在内容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