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李洪敏 《学习月刊》2009,(20):150-150
随着三峡枢纽工程和输变电工程接近完成,三峡库区已进入后期建设关键时刻即“后三峡时期”.意味着库区县市将全面实现从“移民”到“富民”的战略转移。巴东作为三峡库区的重点移民县,如何适应国家对库区政策支持由保障搬迁转向促进发展.项目安排由眼从规划转向全面争取.  相似文献   

2.
谭万厚  刘志平 《探索》2002,(6):38-41
三峡库区移民,重庆占大头;三峡库区城市移民,重庆市万州区最为典型。本文通过对万州区城市移民社区的考察,从社会学的视角,对城市移民社区建设、特别是城市移民社区党的建设,提出了自己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3.
三峡移民工程,是一项中外水利史上规模最大、历时最久、移民人数最多的跨世纪工程。十余年移民、十余年发展,古老的长江三峡,见证了截断巫山云雨、高峡出平湖的沧桑巨变,百万三峡儿女舍小家,为国家,依依惜别故土,确保了三峡工程的顺利进行。百万大移民不仅是三峡工程建设的重要保证,铸就着三峡库区翻天覆地的巨大变化,更凝聚出可歌可泣的三峡移民精神——顾全大局的爱国精神、舍己为公的奉献精神、万众一心的协作精神、艰苦创业的拼搏精神。  相似文献   

4.
潘军 《党建文汇》2009,(3):F0003-F0003
重庆三峡云海药业有限责任公司位于重庆市三峡库区腹地,坐落在全国最在的移民生态旅游文化县——云阳县新城。公司创建于20世纪90年代初期,总投资6238万元。历经十几年发展,产业涉及中药材资源与原料、保健食品、药品三大医药健康行业。重庆三峡云海药业以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和传承中医药文化历史使命,像一颗明珠在三峡库区冉冉升起。  相似文献   

5.
随着三峡库区最后一批移民的搬迁,移民收入减少、生活水平下降、生计日趋困难等问题逐渐凸显出来,同时三峡旅游的发展也处于瓶颈状态,如何从根本上解决百万大移民的后续经济生活,做好库区旅游总的规划与开发,可以说省级单位的构建是其最佳解决途径.  相似文献   

6.
曾明德  卞彬 《探索》2003,(2):10-13
三峡百万移民在其规模、复杂性和移民安置速率三个方面,都创造着中国乃至世界由政府主导的非自愿性移民的范例。为此,必须坚持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指导和抓好三峡百万移民工作,做到爱民、安民、富民、助民、强民,破解这一世界级的难题。  相似文献   

7.
4月的北京刮起了一股“三峡风”,三峡移民精神报告会催人泪下,《三峡移民精神颂》展览气势恢弘,大型方言话剧《移民金大花》好评如潮……4月中下旬,由中宣部,国务院三峡办,重庆市委共同主办的三峡移民精神大型宣传活动轰动首都北京,三峡移民精神感动了首都北京。  相似文献   

8.
一、基本情况 根据《长江三峡水库淹没处理及移民安置规划报告》和《长江三峡二期工程移民工程终验报告》,三峡库区135米水位(二期水位)淹没涉及工矿企业820家,其中湖北省库区143家,重庆市库区674家,中央企业3家。820家企业中原有国有企业314家,占38.29%;集体企业251家,占  相似文献   

9.
作为世界上最宏伟的水利水电工程之一,三峡工程的实施面临着人数之多、规模之大前所未有的“百万移民”工作。库区移民涉及人口113万,其中农村人口占总数的41.14%;要重建或部分重建2座城市和11座县城。要按期把数量如此巨大的移民迁出来的难度是世界水利工程建设史中少见的。而要使移民的生活达到或超过原有水平,并为三峡库区长远的经济发展和移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创造条件的要求,更加重了移民工作的艰巨性。为达到三峡移民的目的,国务院办公厅在1992年发出了《关于开展对三峡工程库区移民工作对口支援的通知》,要求“各地区、各部门的对口支…  相似文献   

10.
曾礼 《探索》2005,(6):193
由中共重庆万州区委党校常务副校长邬云峰同志主编的《三峡移民精神概论》(中国三峡出版社2005年10月出版),称得上是一部系统研究三峡移民精神的开山之作和上乘之作,是一部渗透理与情、叙写百万三峡移民的宏大史诗。三峡移民精神是产生于三峡百万移民生动实践的一种伟大时代精神。从理论上系统总结和提炼三峡移民精神,既是一个重大的课题,也是一个全新的课题。通观《概论》全书,突出的特点是书中始终贯穿着理论思辨色彩。该书是以三峡移民精神为研究对象的理论著述,其写作的出发点就是将三峡移民精神作为一种精神价值体系来加以挖掘和观照。…  相似文献   

11.
秭归县位于长江三峡西陵峡畔,三峡工程坝上库首,是三峡库区移民大县、全国新一轮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境内山高坡陡,沟壑纵横,素有“八山半水一分半田”之说,是典型的山区县。全县国土面积2427平方公里,耕地面积39万亩,辖12个乡镇,  相似文献   

12.
吴刚 《探索》2002,(6):136-139
三峡库区农村移民与经济发展的现状与问题,说明传统的经济发展模式不能适应三峡库区移民、扶贫、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的任务,因此必须构建三峡库区高效生态型移民特色经济发展新模式,大力发展移民特色经济,功保库区移民搬得出、安得稳、能致富,把三峡库区建设成环境优美、经济繁荣的新型生态经济发展区,从而促进三峡库区人口、资源、环境与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13.
市委二届九次全委会响亮地提出培育“自强不息、开拓开放”的崭新人文精神,使之成为库区发展的持久动力。这种崭新的人文精神是对三峡移民精神的充实、完善,体现了鲜明的时代、地域和文化特征,为库区破解三峡移民难题、加快产业发展步伐、解决城镇居民就业提供了强大的精神动力。双江镇地处三峡库区腹心地带,又是云阳县新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培育这种崭新的人文精神,对推动双江经济社会发展,必将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我们一定要紧密结合双江实际,采取有力措施,积极培育“自强不息、开拓开放”的崭新人文精神。  相似文献   

14.
在三峡工程建设的中,国家高度重视库区移民问题,将移民的安稳致富作为工程成败的关键。在三峡库区人民“舍小家、顾大家、为国家”,支持工程建设的同时,三峡库区的经济社会得到极大的发展,广大移民的的生存状况和发展状况得到较大改善。三峡工程及其库区移民迁建的实  相似文献   

15.
廖元和 《探索》2006,(4):147-151
加快三峡库区这一中国的特殊区域的经济社会发展具有十分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影响。加速的城市化进程,是开发性移民的大背景,因此三峡库区的大部分农村人口将向城市转移。而三峡库区没有具有现代功能的中心城市,产业发展就没有依托,投资环境也就很难得到改善,但城市化和工业化是相辅相成的,加快城市化进程需要产业发展支撑。三峡库区生态环境脆弱,大量发展工业可能使生态环境恶化,不发展工业又将出现产业空虚化的困境。破解这一难题的思路,在于实行“两通起飞”的新战略,在于正确理解并实施新型工业化,重点建设三峡生态经济开发特区。以工业化促城市化将是加快三峡库区经济社会发展的一项新的战略举措。  相似文献   

16.
周维 《学习月刊》2012,(22):110-110
巴东县是革命老区县、少数民族地区、国家级贫困县,县情较为特殊。一是自然条件较差。巴东为三峡库区地灾最易发最严重地区。共有滑坡、崩塌等地质灾害点660多处,每年应急抢险搬迁安置平均将近1000人。二是移民任务重。先后承担了长江葛洲坝、三峡和清江隔河岩、水布垭电站以及宜万铁路、沪渝和沪蓉高速公路、西气东输等国家重点工程建设近10万人的移民工作任务。现在还需完成黄土坡滑坡近2万人的二次避险搬迁。  相似文献   

17.
李卉 《探索》2006,(3):143-146
三峡地区是巴文化、楚文化交汇之地,以巴楚文化为主体,同时与小三峡一带的巫文化、秀山一带的傩文化以及随数次大迁移进入三峡的移民文化交融,形成了独特的三峡文化,因之也成为三峡歌舞的多元文化背景。从对三峡远古时期的歌舞记载中,从三峡最有代表性的民歌样式———三峡竹枝词中,今人可以领略到源远流长的三峡民间歌舞的独特魅力。  相似文献   

18.
对建设三峡库区特色经济的几点思考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刘顺国 《探索》2004,(1):124-126
在由三峡工程催生的三峡经济圈里,人们已经基本形成了一个共识,那就是:三峡库区要发展,不能走老路,也不能照抄照搬别人的经验,而必须走建设三峡库区特色经济之路。本文分析了建设三峡库区特色经济的主要障碍,提出建设三峡库区特色经济要有符合三峡库区实际的经济发展的战略定位、战略举措和战略步骤,必须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并对建设三峡库区特色经济的模式与途径选择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19.
王钟 《探索》2006,(5):145-150
三峡工程的兴建给三峡库区经济发展带来了千载难逢的机遇,但同时库区面临着严峻的水生态环境的压力,三峡库区的水安全问题,关系到三峡库区甚至整个长江流域的可持续发展。本文从经济学的视角,从水资源系统和经济系统耦合的角度综合分析,研究并提出了协调三峡库区水安全和经济发展的双重“经济-环境统筹”策略。  相似文献   

20.
加强以移民资金和工程质量为核心的移民工作监督管理,是移民工作成败的关键。当前,三峡移民工作已进入三期移民攻坚的关键时期,不仅要抓好三四期移民的搬迁安置,而且要抓好已安置移民的安稳致富。在新的发展阶段,与时俱进创新监管机制,坚持不懈搞好移民监管,是成功破解三峡移民这道“世界级”难题的必然要求,是实现移民“搬得出、安得稳、逐步能致富”目标的有力保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