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治大国若烹小鲜”语出《老子》第六十章,因此句微言大义,言近旨远,其确切含义至今仍众说纷纭、莫衷一是。笔者较为赞同唐玄宗之注解:“烹小鲜者,不可挠,治大国者不可烦,烦则伤人,挠则鱼烂矣。”即治理国家与烹饪小鱼一样都应不折腾,少翻动,否则会“民伤”、“肉碎”,法弛国乱而无所得。  相似文献   

2.
《党的建设》2010,(4):48-48
老子的事迹,已不可考证。根据《史记》所说,老子是春秋时代楚国人,名耳,字聃,姓老氏李。曾当过周王朝的史官,孔子34岁时曾向他请教过有关古代礼仪的问题。老子晚年,看到周王朝日趋没落,于是回到故乡楚国苦县过着隐居生活,著书立说,"言道德之意",这就是今天流行的《老子》一书,又叫《道德经》。在《老子》的哲学体系中,包含有较为丰富的辩证法思想。  相似文献   

3.
正作为中国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为人熟知的风采集中体现在他的大魄力、大胆识、大智慧上,所谓"治大国如烹小鲜"。但其实,大凡高明的领导者,都不仅拥有超群的胆略和决策能力,也同样要善于全面、周密、细致地做具  相似文献   

4.
李君如 《前线》2015,(4):5-9
"治大国若烹小鲜。"在人类社会已经进入21世纪的今天,习近平总书记对中国古代先哲老子这一富有哲理的古训,赋予了全新含义。他提出的"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这"四个全面",坚持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我们在今天复杂局面下治好国理好政,制定了一个引领各项工作顺利前进的战略布局。  相似文献   

5.
"治大国如烹小鲜",是中华民族独有的治国理政经验。怎么才能掌握"烹小鲜"的本领?对党员干部来说,首要的是要掌握各种真本领,瞄准提升领导能力和行政能力这个工作"靶心"。为此,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八个执政本领。学习本领。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增强学习本领,在全党营造善于学习、勇于实践的浓厚氛围,建设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推动建设学习大国。"时代在变,知识在更新,党员干部要善于学习,增强学习能力,努力钻研知识,丰富知识面,为科学应对各种问题储备知识,提高执政本领。政治领导本领。  相似文献   

6.
作为中国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为人熟知的风采集中体现在他的大魄力、大胆识、大智慧上,所谓"治大国如烹小鲜".但其实,所有高明的领导者,都不仅拥有超群的胆略和决策能力,也同样善于全面、周密、细致地做具体工作. "精雕细刻",就是邓小平成功处理具体问题的态度和方法.数十年"精雕细刻"地处理具体问题、打磨细节的丰富经验,...  相似文献   

7.
论治国之道,那是思想家的拿手好戏。老子说“治大国若烹小鲜”,口气之大无与伦比,然而他开的药方是“为无为,则无不治”,仿佛中国可以“垂  相似文献   

8.
以柔克刚老子说:弱之胜强,柔之胜刚。又说:守柔曰强。这些教诲都是老子让人们成功的法宝。今天,我们做父母的怎样教诲孩子呢?我们常对子女说:孩子,你们要勇敢地前进!对不对呢?对呀。老子一看就笑了,他笑你不是高明的父母:  相似文献   

9.
人口问题,说到底是经济问题,社会问题。就象组成社会的最小单位——家庭一样,若人口多,收入低,矛盾就多,生活也就贫因;若人口少,收入高,矛盾就少,生活也就富裕。进入二十一世纪,我国在实施第十个五年计划的同时,也开始实施第三步战略目标。对我们这样一个人口基数庞大,底子薄,经济文化都比较落后的大国来说,要赶上中等发达国家水平,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使人民群众普遍丰衣足食,安居乐业,这无疑是一项宏伟壮丽而又非常艰巨的伟业。完成这一伟业,从根本上说,要依靠经济体  相似文献   

10.
李琦 《党的文献》2011,(6):118-119
作为中国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为人熟知的风采集中体现在他的大魄力、大胆识、大智慧上,所谓“治大国如烹小鲜”。但其实,大凡高明的领导者,都不仅拥有超群的胆略和决策能力,也同样要善于全面、周密、细致地做具体工作。邓小平除了具备“举重若轻”的恢宏气度外,也拥有“举轻若重”的细致功夫。“精雕细刻”,就是邓小平成功处理具体问题的态度和方法。  相似文献   

11.
《世纪桥》1994,(1)
彭德怀的一生,始终保持着艰苦奋斗的本色.他常常“鞭策自己,手中有了故但决不要腐化.”他给自己提出了拒腐防变的“三诀”:第一,自己不贪;第二,别人不送;第三,敢把厚脸皮的上司、熟人捎回去.彭老总不仅是这样说的,而且也是这样做的。抗美援朝战争回国后,在北京工作期间,他最反对奢侈生活和摆阔气,从不搞特殊化,处处想到的是人民.他常常对自己的侄儿、侄女说:“我们现在比起过去的生活不知好了多少倍,要和过去比.”现在,我便广冬天有暖气,洗澡还生个热火炉,象我们这样的生活,全国人民要50年以后才有哩。”他家人口多…  相似文献   

12.
《共产党人》2005,(5):54-54
一是来自人口和资源的约束。科学发展观要以人为本。什么是以人为本?就是要通过发展为人全面提供高质量的生活。既有物质的,也有精神的;既有生存需要,也有发展和享受需要。所有这些,都要以资源占有和耗费为前提。我们有13亿人口,而且还在增长,人口大国是无可置疑的。当然,从总量来说我们可称资源大国,但是13亿人口一平均就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了。  相似文献   

13.
《求贤》2013,(12):F0002-F0002,1
2013年是人才工作的丰收之年,其间人才工作新思潮不断涌现,新政策、法规层出不穷。目前,我国已开启“人才回流”时代,人口大国正在向人才大国夯实转型。  相似文献   

14.
正美国耶鲁大学历史学教授保罗·肯尼迪在《大国的兴衰》一书中谈到,大国一般是从人口规模、土地面积、经济总量、技术水平等方面去衡量。我认为物质意义上的人口规模、土地面积、经济规模等要素确实重要,但是这些不足以构成一个大国的衡量标准,制度崛起才称得上大国。制度创新比物质意义上的创新更重要  相似文献   

15.
毛泽东人口思想述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毛泽东在长期的革命和建设过程中,一直非常关注中国的人口问题,在谈话和文章中对人口问题所作的一系列精辟论述,概括了他对中国人口问题的认识、态度和解决人口问题的构想,表述了这位伟大领袖的人口思想。但是在今天,如何评价毛泽东的人口思想,却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这可能与下列两个因素有关:第一,50至60年代乃至70年代前期恰是两次中国人口增长的高峰期,人们对那个时期是否存在人口政策深表怀疑;第二,对马寅初“新人口论”的批判,似乎暗示中国50至60年代一直鼓励人口生育。今天,人口增长仍是制约社会经济发展、影响国民生活…  相似文献   

16.
一 粮食是关系国计民生的战略物品,是国民经济基础的基础,其安全状况如何,直接关系到社会的安定以及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对于一个拥有12亿人口的大国来说,粮食问题更具有特殊的重要性。目前,我国粮食生产的形势是好的,供求大体平衡,略有节余。但从长远看,我国农业既面临人口增加,人民生活改善和工业化进程加快的巨大需求压力,又面临耕地减少,水资源短缺和基础设施薄弱等因素的严重制约。从1978—1994年,全国耕地  相似文献   

17.
笑人 《党史文汇》2002,(8):24-25
老子大约生活在春秋末年,年长于孔子。作为道家思想的创始人,他不仅是中国古代最有影响的思想家、哲学家,而且在世界文化史上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老子所著《道德经》亦称《老子》,以“道”为核心,构建了一套完整而独特的宇宙观、社会观和人生观,虽然只有短短五千余言,但超过与之同时期的无数鸿篇巨制,可谓博大精深。一生嗜书如命的毛泽东,早在青少年时代对《老子》一书和老子思想即已非常熟悉。他在《讲堂录》里便记有:“《老子》: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1917年暑假,毛泽东与同学萧子升一道“游学”时,在…  相似文献   

18.
老子生活于"泽国"之称的楚国,他对孕育楚国物质和精神的"水"充满了感悟和思索.水的状态、水的性质、水的运动规律,"尚水"情结在老子的哲学思想中有着充分体现.水启发着老子的灵感,水的品格与老子的"道"论交融贯通、合而为一,自然之水上升为道德之水、生命之水、宇宙本体之水.  相似文献   

19.
中国是个农业大国,农民占全国人口的绝大多数。无论是革命时期,还是建设时期,农民都是主力军。只有充分调动起农民的积极性,革命和建设才能成功,而要调动起农民的积极性,就应当切实关心农民的生产生活。一代伟人,“农民的儿子”毛泽东深知这个道理,他在领导中国革命和建设的过程中,非常关心农民  相似文献   

20.
细节决定成败。古今中外,在细节上成就事业,在细节上论成败的实例比比皆是。老子曾说,治大国若烹小鲜。大到国家的治理,要注重细节,要讲究火候,要小心翼翼,举轻若重。曹刿就是注重细节的大军事家,他将关注细节的精神落实到军事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