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思想战线》一九八○年第四期上田曙岚先生的遗作《论濮、僚与仡佬的相互关系》一文,对以往关于濮、僚的族属问题的看法,作了一些梳理工作,使前人对这一问题的观点一目了然。但对文中一些看法,我们不能同意。田先生认为上古时期的濮人与中古时期的僚人以及现代的仡佬族,“是一脉相承的”,“他们是属于一个系统的民族,只是前后异名罢了。”笔者不想在此就濮就是僚的问题进行探讨,仅就中古的僚是否为现  相似文献   

2.
彭士愁是土家族先民毫无疑问 ,其后裔是土家族的一员也勿庸置疑。然而 ,关于彭士愁原本的族属与来源 ,学术界长期众说纷纭。本文先对各家意见作了简要评述 ,进而提出 :彭士愁源于盘瓠蛮 ,很可能是从渝东南彭水迁来的。  相似文献   

3.
唐代东爨乌蛮诸部族源,与今川、滇、黔隣境彝族有关。本文根据汉、彝文献资料互证研讨,试提一些肤浅看法,请同志们指正。 (一)爨氏系乌蛮土著爨为一姓氏。最早见于三国。其后发展为爨氏统治区域的总称。《三国志·蜀志·李恢传》说:“爨习为建伶令。”《华阳国志·南中志》亦云:有“大姓焦、雍、娄、爨、孟、量、毛、李”以及“建宁爨习……为官属,习官至领军。”爨氏有以为系土著,而又有以为系同化  相似文献   

4.
公元420年,刘裕建立的宋王朝代替了东晋王朝,实行中央集权政策,削弱了高门士族的政治势力,同时也积极加强对边疆地区宁州的统治。在整个刘宋王朝的六十年内,先后派遣了宁州刺史共十三人。423年,调整宁州地区的郡县,“省宁州之江阳、犍为、安上三郡,合为宋昌郡”①。428年以周籍之为宁州刺史。438年,又派徐循为宁州刺史。南中地区自339年大姓霍氏和孟氏火并同归于尽之后,(?)氏成为南中最有  相似文献   

5.
唐代云南诸民族中茫蛮部落的族属问题,目前有两种意见:一、认为是傣族先民;二、认为是崩龙族先民。近来桑耀华同志撰文对第二种意见进行了阐述,认为茫蛮部落是南亚语系佤、布朗、崩龙等族的先民,(以下简称桑文)笔者通过对有关史料的研究,认为桑文的观点值得商榷。要弄清茫蛮部落的族属,首先必须研究蛮书所记“开南杂种”的族属及其与茫蛮部落的关系。关于这个问题桑文根据《元史·地理志》中“威远州(古开南地之一部分),其川有六,昔朴、和泥二蛮所居……其后为金齿白夷酋阿只步夺其地”的记载,断定《蛮书》所记“开南杂种”的民族成分是“濮”、“和泥”、“洛”,不包括“白  相似文献   

6.
勐伴,西双版纳的一个小勐,至今居住有傣族两千余人,属勐腊县。勐伴城子即今乡政府所在地,距勐腊县城28公里,其境东与老挝接壤。从傣文史料记载得知,勐伴在傣族土司建立统治(也就是傣族定居此地)之前,曾居住着被称为“卡火皓”的族群。“卡火皓”是傣语,“火皓”即“白头”,意思是用“白布包头的人”,“卡”直译为“奴”,是傣族历史上对山区民族的贬称。“卡火皓”在勐伴当地俗称“白头族”,是开创勐伴的土著。  相似文献   

7.
《新、旧唐书·地理志》中,记载了天宝年间以前的云南政区建置情况。其时,唐朝在云南境内设置州(郡)、县,由剑南道戎州都督府(驻今四川宜宾)、姚州都督府(驻今云南姚安)和岭南道安南都护府(驻今越南河内)分管。天宝末年,南诏叛唐之后,唐朝设在云南的州(郡)、县俱废,南诏自行建立其政权机构、改划政区。其大概情况,《蛮书》卷五说有六賧、七节度;《新唐书,南蛮传》则说有十賧、六节度、二都督。如此,则在南诏全境,除了有似当时唐朝内地的“州”的“六賧”或“十賧”(按,《新唐书·南蛮传》:“夷语賧若州”)之外,其余百分之八十右左的地方,皆为节度、都督的管辖区,而在节度、都督的管辖范围之内,不复存在作为政区的州(郡)、县等的建置。直至近代,绝大部分的人皆如此理解。事实是否如此?这是一个值得深入进行研究的问题。和同时期的唐朝内地一样,南诏的节度、都督皆为军事性的建置。《蛮书》卷九  相似文献   

8.
僰是我国西南的一个古老部族,对其来源、族属、迁徙和演变,学术界多有争论,迄今未取得一致的看法。本文对此问题试图作一些粗浅的探索,希望得到批评教正。僰人的族属元明时期,洱海地区的主要民族是僰人,僰亦写作白。主要用作部族名称。以这样的字作为族别称谓并不是随意取的。认真考究以僰为部族称谓的人们共同体,可以在  相似文献   

9.
学校与科举并行是我国封建社会选拔人才制度的一个特点,而通过考试制度来发现人才,则始于隋唐科举制。同历史上的任何朝代一样,唐朝建立后亟需选拔各级官吏管理国家机器及行使国家的职能。随着唐朝政治制度的完备、经济的繁荣和阶级关系的变  相似文献   

10.
哀牢夷的族属及其与南诏的渊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哀牢夷是两汉时期出现在云南的一个大族,人口大约六十万,分布广袤数千里。弄清楚哀牢夷的族属及其与南诏的渊源,对于弄清楚云南各族社会历史的发展,很有意义。但是这个问题过去被搞得很乱。原因之一是西方资产阶级“学者”们为了扩张主义的目的,硬说哀牢夷是泰族.说祖述哀牢夷的南诏是泰族,说南诏是泰族所建,还说今天遍布东南亚的泰人都应“缅怀”南诏这块“大泰族”的“故土”。总之,信口雌黄地发了一通“哀牢为泰族”的谬论,急切地要向人们证明云南自古不属中国①。苏修自然唱着同一调子,不过,苏修在这个问题上除了更加蛮横和无赖,并无发端启微的勇气,只是充着拣食唾余的英雄②。  相似文献   

11.
道真县地处黔北,位于东经107°22’至107°52’,北纬28°32’至29°13’。东、西、北分别与四川省的彭水、武隆、南川接壤;西南连接正安县,东南界务川。距贵阳372公里,境内层峦叠嶂、溪壑纵横,悬岩峭壁、溶洞密布,为岩穴墓、石板墓等提供了优越的自然条件。 据文献记载,正安县古为梁州之城,继后曾隶属巴郡、牂牁、夜郎、涪陵郡、南平郡、珍州、播州等直辖地。解放前八年(1941年)隶属正安县,1942年设县。全县总面积2156平  相似文献   

12.
唐代是戏曲的萌芽时期,百戏与散乐表演内容彼此融合,称谓亦交替混用。百戏的形制承袭前代,表演内容更加丰富,主要包括杂技、歌舞戏和优戏三大类,表演技艺和表演规模都有较大程度提高。各种技艺互相影响、渐趋融合,为中国传统戏曲的成熟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相似文献   

13.
南北朝时期爨氏对南中诸郡的统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南中大姓爨氏称强的事迹,已有《两晋南北朝统治宁州地方势力的争夺》及《滇东地区爨氏始末》二文略作考说。《隋书》卷五七《梁睿传》载请略定南宁二书叙述已往事情甚详,乃经过调查了解,可足徵信。自东晋永和三年(公元三四七年)以后,经历晋、宋、齐、梁二百年统治,其在西南未见全面记载情况之作,梁睿两篇上书,可以论证前二百年之大概,又为隋代初唐统治西南之张本,对于西南史事,最关重要,兹考校有关事迹之大者:  相似文献   

14.
唐代的谎言     
说谎,不但是家常便饭,而且成了某些人的生存手段。不报忧,但忧实际存在着,怎么办,就要想方设法地掩饰,隐瞒,于是,只有靠撒谎来蒙蔽皇上;要报喜,而无喜可报,怎么办?就不得不编喜,造喜,制造喜的假象来哄骗主子,一句话,还是要靠谎言。  相似文献   

15.
范宏贵同志《也谈僚的族属问题》在本刊发表后,广东高州县读者黎庆文同志来稿,指出其引用分析史料方面存在的一些问题,我们将其提请范同志研究,范同志来信肯定了黎文的见解。为发扬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特将黎同志的文章刊登于此,并附范同志来信的摘要。  相似文献   

16.
有关“三皇五帝”传说中的帝颛顼(即高阳氏)是最难明瞭又颇为重要的人物。说重要性,他仅次于炎黄二帝;说难以明瞭,因为有关他的记载十分驳杂及其缺乏显赫的武功。按照传统的说法,他是华夏族的一位英明领袖。可是近代学者提出了不同的意见。有昆仑西方氏族说、东夷说、北方大神说、南蛮祖先说,也有坚持华夏说的。本文从探讨确定高阳氏族属问题的原则着手,可以使大家看到,传统的说法不一定没有根据,近代提出的各种新说未必具有科学性,从而可以明了我国上古时期出现的民族融合的趋势。  相似文献   

17.
正"在工地扬尘管理中,昆明市住房与城乡建设局所承担的主要职责是什么?你们觉得履职到位了没有?""我想……没到位。"这是昆明市人大常委会城乡建设委员会副主任委员柳伟,与昆明市住建局局长李彤的一段对话。对话发生在2018年2月11日,当天,昆明市人大常委会就建筑工地扬尘治理不力对昆明市住建局开展质询。  相似文献   

18.
“爨”(cuan)字有多种不同的含义:《孟子·滕文公上》曰:“许子以釜甑爨,以铁耕乎?”此处之意为烧火煮饭;《诗·小雅·楚茨》云:“执爨(?)踖,为俎孔硕,或燔或炙”,此处则为灶;另外还用作戏曲名词或泛指演剧。在云南民族历史上,“爨”字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则有不同的含义和用法。  相似文献   

19.
四川西北地区的石棺葬文化,是一种有别于现在尚居住于该地的汉、藏、羌族昀独特的文化。此种文化究竟是历史上什么民族创造的,这是一个长期以来集讼未决的问题。正确认识这种文化的性质,对于解决秦汉之际川西北主要民族的族系,以及研究古代西北和西南地区之间民族迁徙和演变的情况,均有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20.
仡伶作为族称,见于宋代,《宋史·西南溪洞诸蛮》载:“乾道七年(1171),“卢溪诸蛮以靖康多故,县无守御,仡伶乘隙焚劫,后徒县治于沅陵县之江口”。“沅陵之浦口,地平衍膏腴,多水田,顷为徭蛮侵掠,民皆转徙而田野荒秽”。“乃以其田给靖州仡伶杨姓者,俾佃作而课其租”。“杨氏专其地将二十年,其地当沅、靖二州水陆之冲,一有蛮隙,则为害不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