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论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供述和辩解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供述和辩解是刑事诉讼中独立的诉讼证据.它具有证明案件事实的直接性特点,因而往往受到司法人员的重视,但是它又具有不稳定性、复杂性的问题,也令人琢磨不定.因此,在收集该诉讼证据时必须依法进行,同时做好审查判断工作,任何马虎从事的行为都将导致错案的发生--不是放纵犯罪就是冤枉无辜.  相似文献   

2.
犯罪嫌疑人,被告人供述往往被视为“有罪之最佳证据”,如果该供述出自任意,则易被当作可靠的证据采用,但是,供述即使是合法取得的,并且出于任意,也有虚拟的可能,因此,对于未排除的供述,可靠民为首先要解决的头等大事,供述的补强规则,是适用于供述的一项证据规则。  相似文献   

3.
努力规避惩罚的理性人,在明知真实陈述带来相应刑罚后果的情形下的供述似乎是"非理性的",这看起来像一个悖论。然而,犯罪嫌疑人的供述是在利害权衡之后做出的理性选择,体现了犯罪嫌疑人的自由行动意志,故其与理性人的假设并无内在矛盾。嫌疑人供述悖论的理性选择,可从具有商品属性的物质受益与不具有商品属性的精神收益两个不同视角来分析。在共同犯罪案件中嫌疑人的供述悖论主要体现一种囚徒困境,在单独作案的案件中则体现为一种自证其罪。  相似文献   

4.
关于犯罪嫌疑人、被告人供述排除规则的思考与构想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犯罪嫌疑人、被告人供述一向作为刑事诉讼中的主要证据。随着对被告人人权保护的关注,对供述证据能力的限制成为必要。本文对供述排除规则的四种不同理论学说作一述评,进而对我国有关供述排除规则的方法规定作了深刻分析,提出了完善的构想。  相似文献   

5.
同案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口供是否具有证据价值,我国法学界与司法实践中对此问题存在不同认识。无论是国外法律,还是我国刑诉法的相关理论,都肯定了其证据的价值在于:一、从定案的角度,只有同案人的口供,没有其它证据证实,不能认定被告人有罪;二、从补充证据的角度,同案被告人的口供在任何情意下都具有相应的价值。  相似文献   

6.
讯问、询问、盘问三词在汉语词义上和法律性质上存在着区别 ,这种区别反映了我国传统法文化中刑事诉讼程序的控辩双方不平等的理念对现代刑事诉讼立法的潜在影响。在我国的刑事诉讼中 ,尽管供述不能独立地作为定罪证据 ,但是供述作为侦查机关获取其他定罪证据的重要途径 ,和在其他证据确实充分的情形下为刑事司法工作人员提供心理支持 ,仍然发挥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7.
讯问、询问、盘问三词在汉语词义上和法律性质上存在着区别 ,这种区别反映了我国传统法文化中刑事诉讼程序的控辩双方不平等的理念对现代刑事诉讼立法的潜在影响。在我国的刑事诉讼中 ,尽管供述不能独立地作为定罪证据 ,但是供述作为侦查机关获取其他定罪证据的重要途径 ,和在其他证据确实充分的情形下为刑事司法工作人员提供心理支持 ,仍然发挥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8.
9.
被告人翻供案件中两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庭审阶段被告人翻供现象十分普遍,被告人翻供后的程序规则和庭前供述的证据能力是翻供案件中的两个核心问题,但是我国法律和司法解释对这两个问题的规定却很不完善。我国应当建立处理证据可采性的非法证据排除程序,并在现有的合法的庭前供述可以作为弹劾证据的基础上,进一步规定合法的庭前供述在特定情况下可以作为指控被告人的独立证据。  相似文献   

10.
当代侦查学理论界对模糊供述的概念不是很多,通行的观点是指在讯问中,犯罪嫌疑人对犯罪事实及相关问题不明确、不正确的供述。模糊供述主要分为蓄意与记忆流失型模糊供述,并受主观和客观因素的影响。解决模糊供述的主要对策,首先要正确区分模糊供述的类型,对讯问结果理性分析,然后将讯问与其他侦查措施密切配合,并充分利用刑事科学技术,最后实现理论创新与实践反馈相结合。  相似文献   

11.
我国刑事诉讼法将被告人的口供(供述和辩解)规定为刑事诉讼的七种证据之一;但口供的特点又导致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翻供在我国刑事审判实践中比较常见。这在一定程度上增强了司法实践中对口供及案件证据运用和认定的难度。规范口供运用和认定的法律标准、刑事证据规则和刑事案件的证明标准的相关理论,才能正确地审查判断与认定口供。  相似文献   

12.
在实际讯问工作中,保持沉默和作虚假供述多被视为是拒供的表现,但二者在表现形态和心理原因上却存在着许多差别。通过对讯问中被讯问人各种不同于虚假供述的表现形态及其心理原因的分析和相应讯问策略的研究,可以进一步探讨讯问中达到获取犯罪嫌疑人真实供述这一最终目的的方法和途径。  相似文献   

13.
新闻审判,是指新闻舆论超越司法程序,干预、影响司法独立和公正的现象。新闻媒体在报道刑事司法活动中的新闻审判现象,不仅影响了司法机关的独立审判,也侵犯了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公民权利。而后者往往被忽视。应在研究我国媒体新闻审判现象的独特成因及危害性的基础上,进行相关制度设计。  相似文献   

14.
由于计算机犯罪具有智能性、隐蔽性、跨地域性、以及资料易被篡改、销毁等特性,并且在侦查取证时技术复杂、要求较高,因而此类案件的侦查取证工作较之于传统案件相对困难。一方面要坚持和遵循传统侦查方法,另一方面在确定犯罪现场、勘察现场以及对数据证据的技术分析等方面,要根据计算机犯罪自身的特点和内在的规律找出有效的侦查方法。以打击计算机犯罪。  相似文献   

15.
目前公安学科存在两种错误的研究倾向:一种是"推倒重来",不顾公安学科建设的固有基础与发展现状,完全照搬英美的所谓"先进"理论而试图重构我国相应学科的知识体系;另一种是"固步自封",以自己所在行业、所在学科、所在院校、所在地域等范围画地为牢,无视学科发展的自有规律以及相互渗透、日新月异的发展趋势,无论在理论还是在实践层面均因循守旧。现场搜索作为现场勘查技术学科体系的重要组成内容,其方法以及相关问题的研究目前可谓含混不清,究其原因归根结底应是现场搜索内涵与外延的未定状态。  相似文献   

16.
论犯罪心理痕迹的研究利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犯罪心理痕迹是犯罪人犯罪心理及其行为活动的产物和反映。依据犯罪行为与犯罪心理及其有关因素之间关系的心理学原理对其进行研究利用 ,对分析案情、刻画罪犯、确定侦查方向和范围有着重要的作用。因此 ,要重视和开展犯罪心理痕迹的研究利用。  相似文献   

17.
计算机犯罪及电子证据问题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随着计算机技术及计算机网络的应用日趋广泛,涉及计算机的犯罪也越发严重且形式多样。以计算机及其网络为依托的电子数据在证明案件事实的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应尽快明晰电子数据在计算机犯罪中作为证据使用的相关法律问题。  相似文献   

18.
网络的高速发展使得以网络为手段的网络犯罪四处泛滥,其手段也不断更新,危害也日益严重。与此同时,由于其犯罪主体智能化,犯罪手段隐蔽,特别是证据难以采集等,此类犯罪破案率低,立案率更低。为此,各国纷纷加强立法对策,并通过国际公约针对网络犯罪规定了新的证据规则以应对。我国并没有针对网络犯罪的专门证据立法,使得理论与实务界对电子证据无法统一认定,有必要借鉴外国及国际公约建立起我国的电子证据立法。  相似文献   

19.
近年来,毒品犯罪案件高发,对社会有着较大的负面影响。在司法实践中,对毒品类犯罪案件在处理过程中往往在案件的证据方面呈现出证据困境,从而导致对行为人的定罪量刑存在一定阻碍。通过分析毒品犯罪类案件证据困境的根源,以提出解决证据问题应当坚持的原则和具体的实践路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