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民族志 (ethnography)在西方文献中起初基本的含义是指对异民族的社会、文化现象的记述 ,希罗多德对埃及人家庭生活的描述 ,旅行者、探险家的游记 ,那些最早与“土著”打交道的商人和布道的传教士以及殖民时代“帝国官员”们关于“土著”的报告 ,都被归入“民族志”这个广义的文章意义上的文体 (genre)。这些大杂烩的内容可以被归入一个文体 ,主要基于两大因素 :一是它们在风格上的异域情调 (exotic)或新异感 ;二是它们表征着一个有着内在一致的精神的群体 (族群 )。具有专业素养的人类学家逐渐积累了记述异民族文化的技巧 ,把庞杂而散漫的…  相似文献   

2.
自《西太平洋的航海者》出版之后,田野工作成为民族志研究的前提条件。而现代意义上的文化人类学(社会人类学)就是在科学的民族志研究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因此,真实、准确、恰当地对社会事实进行描述和解释,贯穿于人类学在民族志的材料收集和写作的整个过程之中。特别是在全球  相似文献   

3.
人类学对全球化的思考更加强调的是地方化、本土化以及异质化的过程。作为回应全球化的动态的民族志论,理当关注本土的或地方的文化认同、地方共同体主义,以及在多元民族社会的民族主义在世界不同的国家和地区所出现的复苏、复兴和重构的势头。在现实中,全球化也带来了一种边缘  相似文献   

4.
随着人类学网络研究在方法论层面的创新,由"界面"(interface)限定的"微信田野"和田野工作成为理解这一议题的关键,"微信界面"的建构,有望实现人类学田野工作的突破。就XT水灾的研究而言,因为有"微信田野工作"的支持,人类学有望突破传统田野工作和相应的民族志书写的诸多限制,从而以新的视角和技术路径认识他者、反思自我。由此也可提出,事件即信息,"行动与事件/信息之纠缠"是网络社会互动的核心机制。以信息技术发展和信息社会为基础的"界面"的扩张、聚合和变形正日益深刻地改变着当代世界,田野、他者以及研究者与他者的互动也因之改变。  相似文献   

5.
在生态危机、生物—文化多样性面临严峻挑战的今天,学科、学术、学问也亟待重新定位。博物学作为一门学科,作为一种知识,作为一种方法都值得特别关注。近代以降,人类学与博物学成为“亲缘”学科,博物民族志是将二者合为一体的范式。然而,中西方在博物学学科认知上也存在着巨大差异。唯能利用好中式博物学在传统认知和方法上的天然优势,尤其是中式博物学对有关“生态—生物—生命”所具有的整体性视野,以及格物致知的求知方法,方可解决中国问题,并对当代全人类所面临的问题起到启示与示范作用。因此,如何以反思的原则,利用博物学对当下问题研究的特殊效应,同时对中式博物学进行重新定位,在知识转型的今天显得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6.
叙述型的民族志表述表明研究者田野工作中主观、感性的经历可作为一种权威性并以一种复调的方式补充我们对对象全面的认识。理解女性经验,就需要对叙述中的性别进行解码,性别对阅读及解释赋予一定色彩,对性别的解读可以更好地分析女性在社会及历史中的地位及认同。  相似文献   

7.
<正>何明主编本系列是民族学、人类学理论研究中的一项具有探索性的工作——新民族志实验的成果展示。云南大学的人类学学者们在十个少数民族调查研究基地聘请村民日志记录员,从"本文化"内部视角对自己民族和村寨每天发生的事情进行观察与记录,形成了连续记录时间在一周年以上的"村民日志" 10部,力图在当代国际文化人类学的学术平台上进行中国民族志和文化人类学的"本土化"创新。  相似文献   

8.
一、民族志资料的重要性著名的人类学家E·A·霍倍尔在他的《原始世界中的人:人类学导论》一书中对民族志定义为“人类学中专门属于文化之记述的一个部门。”①在80年代较新的材料如霍尔墨斯和帕里斯合著的《人类学导论》一书中,则把民族志定义为“人类学家在田野工...  相似文献   

9.
随着全球化进程的不断深入,世界范围内各民族人口、各国商品的流动日趋频繁,给人类学研究带来了巨大的机遇。中国人类学最初强调本土研究,改革开放之后开始了海外民族志写作的实践,近年来出现一个小高峰。梳理近10年来中国人类学界海外民族志研究成果,可以归纳出海外民族志具有记录文化类型、提供"他者"文化个案与经验事实、为社会科学提供想象力等三大成绩,同时思考与其发展相伴而生的,包括理论预设与本土解释、田野进入融入与产出、理论导向等问题,有益于中国海外民族志研究之发展。  相似文献   

10.
中国人将“Ethnography”翻译为民族志,主要是因为这种写作文本与中国古代文本中的志书有诸多相似之处。但中国民族志与西方民族志相比,经历了模仿、本土化和走出去三个阶段,目前走在继续积累资料、国内外比较分析、理论与问题结合的路上。民族志文本的中国价值表现在五个方面:基层视野不可或缺|通过文本记录中国基层各族民众生活的地方性知识体系并保护传承下去|反映中国当代基层各族民众生活的困难及困难中隐藏的问题|比较分析国内、国外民族志个案和理论观点,形成解决这些问题的对策|将对策不断提升为适应中国国情的民族理论。  相似文献   

11.
民族志研究方法发展经历了早期的业余民族志和专业民族志两个阶段。民族志研究主要有两个特点:一是整体性,二是以小见大;其类型主要有科学型民族志、解释型民族志、小说体民族志、传记体民族志等4种。建构具有中国特色的民族志研究方法应该从如下几方面进行:一是主位研究与客位研究相结合,二是精英文化与民间文化相结合,三是科学研究范式和人文学研究范式相结合,四是历时性研究范式、共时性研究范式和互动性研究范式相结合,形成新的研究范式。  相似文献   

12.
目前,各地都在编修当地的民族志。这是民族文化建设的系统工程之一。实事求是是我们党的思想路线核心,是科学的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编写民族志也必须遵循这一基本原则。民族志贵在实、新、精、深。这需要我们坚持从各地各民族的实际情况出发,按照胡乔木同志的要求,用“新观点、新资料、新方法”来努力编修好这第一代的民族志。但是,从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现有的民族志稿看,离这一要求还有相当距离。文山经济基础比较落后,又受十年边境战争的影响,加之参加修志者大多是没有“文凭”、没有职称,只有实践经验的老干部,而且你来我走,…  相似文献   

13.
潭溪土家人藉由对文化习俗的传承、展演与采借彰显着族群身份,通过"民族文化"的创造强化了认同的根基,建构了族群的"姆庇之家"(the House of Muumbi);他们根据自身的历史文化特征以及现实情景选择了"土家族"的身份,又比照社会对于"少数民族"的期望和邻近苗族的形象塑造着自身的"土家族形象"。由之所映照出的族群性显示出某种程度上的客观文化特征论与主观认同论的调适,显示了族群内涵变动不居的特点,以及族群成员对于社会结构变迁的能动适应性。  相似文献   

14.
源起于西方人类学学理的音乐民族志经过不断的实践和发展,成为世界范围内民族音乐的理论武器和方法,随着我国1980年代后的学科发展,民族音乐研究在20多年的发展历程里.从传统乐书描述到音乐集成(方志性专志)编纂,再到音乐民族志的书写,进行着音乐民族志化的方法探索和实践.  相似文献   

15.
物填充着博物馆的有限空间,它们以非文本的形式折射出现代人类学学科近两百年来的理论变迁。与文本民族志面临的实验时代的转向相类似,以器物为中心的博物馆民族志也经历着人类学表述去权威化的挑战。在此过程中,人类的身体正在成为博物馆表述体系的新热点。建立在贯通我者和他者基础上的切身体验取代了表述异文化的远望模式,其中蕴涵着跨越异文化和己文化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16.
人类学反思性民族志研究:一个范式的六种尝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高丙中 《思想战线》2005,31(5):42-44
随着人类学学科的发展,作为其专业术语的“民族志”逐渐演而为集方法与文体意义于一体的学术规范,此种复义性对应于其内涵构成因素的多元性,提供了反思讨论维度的多种可能性。有鉴于当下中国民族学人类学界关于民族志反思所呈现出的不同研究姿态与取向,本刊特延请倾力关注此领域动向的高丙中教授为专家主持,于本刊今年第一、三、五期就“民族志经验研究”问题组织推出了一批专栏文章。值此栏目将告一段落之际,又得王建民、高丙中二位先生纵论民族志在其核心学科内的存在样态与意义,亦为本栏目之一小结。  相似文献   

17.
鲍江 《人民论坛》2020,(14):130-132
传承与创新二律背反要求动画创作者深入具体生活。民族志作为人文与社会科学的一种常规研究方法,具备独树一帜的深入具体生活的特点,对动画创作具有不可替代的借鉴价值。我国民族志电影经过60多年发展取得了国际领先的学术成就,丰厚的纪录片成果积累可成为动画创作的素材来源。  相似文献   

18.
恩格斯指出:阶级形成“是经过两条道路产生的”。这就是,一、原先的社会公仆逐步蜕变成社会的主人;二、财富分化,剥削和被剥削关系的产生必然导致阶级的划分。恩格斯关于古代阶级形成的论述,对于我们认识现在的阶级、阶级矛盾和阶级斗争。研究阶级形成的历史和消灭阶级的条件,具有极其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9.
王建民 《思想战线》2005,31(5):39-42
随着人类学学科的发展,作为其专业术语的“民族志”逐渐演而为集方法与文体意义于一体的学术规范,此种复义性对应于其内涵构成因素的多元性,提供了反思讨论维度的多种可能性。有鉴于当下中国民族学人类学界关于民族志反思所呈现出的不同研究姿态与取向,本刊特延请倾力关注此领域动向的高丙中教授为专家主持,于本刊今年第一、三、五期就“民族志经验研究”问题组织推出了一批专栏文章。值此栏目将告一段落之际,又得王建民、高丙中二位先生纵论民族志在其核心学科内的存在样态与意义,亦为本栏目之一小结。  相似文献   

20.
民族志的科学范式的奠定及其反思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高丙中 《思想战线》2005,31(1):74-81
一般认为,民族志的科学范式是由马林诺斯基出版于1922年的民族志代表作《西太平洋的航海者》所奠定的,它体现了功能主义人类学/科学人类学对田野作业、理论或主题、民族志三要素的结合。近年来进行学科反思的学者指出,过于强调马林诺斯基的贡献其实抹煞了民族志方法早在1922年以前的一个时期就逐渐发展起来的事实;更重要地,对马林诺斯基的文本和学术背景的研究表明,他所谓的"科学"民族志既包含了诗学也包含了政治成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