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15 毫秒
1.
非洲在美国和中国各自国际战略中所处的地位不同,其作用和意义也不尽相同.在国际体系深度变革、世界格局加速重组的进程中,特别是在中美战略博弈加剧的背景下,非洲更多的是被美国当作遏制中国的工具,但非洲却是中国外交"基础之基础",其基础性地位不容动摇,这也是近年来中国始终维系中非关系高位运行的缘由所在.目前,中美关系已进入"战略竞争时代",但两国在非洲关系仍处于从"常态"向"非常态"转化的过程中.美国对中国的遏制是全球性的,在非洲也不会例外.一旦美国将大国竞争引入非洲,也就意味着中美在非洲关系由"常态"步入"非常态",这必将对中国在非洲利益,乃至中国在非洲的国际处境产生重大影响.  相似文献   

2.
中国经济复苏,路在何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所谓"中国生产、美国消费"的搭配在过去10年扮演着全球流动性的主"水泵",美国消费变成中国储蓄,然后通过购买美国债券流回美国。金融危机打断了循环链条,中国要在再平衡中重新找寻定位。  相似文献   

3.
雷墨 《南风窗》2014,(15):22-24
<正>中国周边外交的成功与否,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中国能否让周边国家感受到中国"不可或缺",而不仅仅是"不容忽视"。7月3日至4日,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对韩国进行了国事访问。毫无疑问,这次访问进一步在战略层面提升了中韩关系。但更值得关注的是,中韩"战略接近"为何得以实现?将来可能走到哪一步?在美国正倾力打造的美日韩三边同盟中,韩国被普遍认为是最为薄弱的环节。正因为如此,中国对韩国的"魅力攻势",被普遍解读为在分化美国在  相似文献   

4.
名家评刊     
《南风窗》2010,(20):10-10
<正>谁在东亚惹是生非,制造紧张?王嵎生(中国国际问题研究基金会战略研究中心执行主任)近几个月来,东亚形势好像忽然紧张起来,有点"山雨欲来"之势。从东海到南海,从朝鲜半岛到越南,美国频频出手,耀武扬威。美国一些主流媒体也配合默契,大造舆论,说什么这是由于中国"傲慢"了,低估了美国实力和"不屈的意志",军事上"不断膨胀",外交上"咄咄逼人","威胁"到东亚国家安全,"碰撞"到美国"国家利益"。如此等等,不一而足。  相似文献   

5.
有这样一个国家,它的经济正在"飞速发展",它"飞奔着进入我们的视野",它似乎将要"大举战胜我们",这就是中国。中国经济的确增长迅速———在过去30年里平均每年的增速约为9.4%。随便浏览报纸和杂志就会告诉我们中国正以崭新的面貌"出现"在世人面前。现在,很多著作都认为,中国正在崛起,正在战胜美国,"正将美国排挤到一边";它  相似文献   

6.
张慧瑜 《南风窗》2013,(18):92-94
从"恶魔"和"敌人",到代表"蔚蓝色文明"的典范,再到调动民族情绪的"竞争对手",美国在中国大众文化的想象中经历了不同的角色扮演,而"美国梦"的色彩也随之幻变。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大众文化的图景中不断地生产着关于美国的文化想象。从1980年代主流思想界对蔚蓝色文明的深切渴望,到1990年代初期讲述中国人在美国艰苦奋斗的电视剧《北京人在纽约》红遍大江南北,再到2013年表现中国商人在华尔街上市而实现美国梦的《中国合伙人》热映,可以说,美国成为这30年来中国人从自卑、屈辱到获得自信的重要参照。与此同时,从1990年代中后期畅销书《中国可以说不》、"5·8"轰炸大使馆事件到2008  相似文献   

7.
2017年底至2018年初,美国特朗普政府连续发布《国家安全战略报告》《国家防务战略报告》《国情咨文》和《核态势评估》报告,基调一脉相承,即强调"美国第一",把中国和俄罗斯定义为"修正主义者",并要与之进行"战略性竞争"。在特朗普政府看来,恐怖主义、地区核问题构成对美国直接、现实挑战,但未来真正威胁其霸权地位的则是中国和俄罗斯,美国必须把国家战略重心转向大国战略竞争。美国新一轮国家战略重心转移必将对未来的大国关系和国际局势带来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8.
美国战略东移考验中国外交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雷志华 《南风窗》2011,(25):80-81
美国在东亚的一系列动作,本质上带有防御性的特点。对于周边国家,中国没必要无谓地"示强",但也不能过度地释放善意,关键是要做到立场坚定,向外界展示自己是有底线的。在刚刚过去的11月,从夏威夷APEC峰会到巴厘岛东盟系列峰会以及东亚峰会,国际政治进入"亚洲时刻"。而无论是11月12日开始的APEC峰会还是11月19日闭幕的东亚峰会,美国都是当之无愧的主角,而且这位主角的大多数台词都与"重返亚洲"有关。更为关键的是,在国际舆论看来,美国这位主角的剧本几乎都围绕"中国"展开。对于美国主演的这幕"王者归来"大片,中国不会感到轻松。军事上,美国在  相似文献   

9.
周琪 《当代世界》2018,(5):21-24
特朗普政府贸易政策的总目标和基本原则是"以对美国人更自由更公平的方式扩大贸易"。它申明世贸组织对美国不具有直接约束力;要求其他国家向美国商品和服务开放市场;坚决保护美国的知识产权;重新谈判自由贸易协定。它以"国家安全"为由,连续发起贸易"337""232"和"301"调查,对相关国家实行单方面制裁,威胁同中国打贸易战。特朗普政府在中美贸易问题上采取的强硬措施并不是一项孤立的政策,而是美国国家安全战略变化的一个侧面,即把中国确定为美国最大的"战略竞争者",为此要竭尽所能阻止中国高科技快速发展可能带来的美国在与中国竞争时的不利局面。  相似文献   

10.
刘煜辉 《南风窗》2010,(4):68-70
"中美国"事实上只是描述全球化中中美两国各自的奇特经济角色:美国这个典型的"过度消费"大国需要大量"外供",而中国这个典型的"超低消费"大国需要大量"外需",于是双方便形成了"镜像互补"。  相似文献   

11.
福山在新冠肺炎疫情全球蔓延期间发表了一系列言论来维护和强化其"历史终结论".一是以"国家要素缺失"为理由为美国自由民主危机开脱,牵强短视地看待国家和政府的作用,颠倒黑白地宣传美国"政治信任"的情况和作用,撇开民主制孤立地批评特朗普;二是为自由民主制的"优越"辩解,不顾真相地赞扬美国联邦制"实验创新",主观地臆断"民主或将重生",不切实际地策划政府改革;三是以西方中心主义评判历史,用单一民主观抹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逻辑混乱地评判中国抗疫实效,恶意攻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及其优越性.深入分析和批驳这些言论的错误之处,对维护我国意识形态安全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2.
媒体     
《南风窗》2008,(20):7-7
西部纪事和美国西部一样,当你向中国的西部进发时,会发现沿途的树木越来越稀少,城市之间的距离越来越远。在今天的中国,当你提到西部,人们会不约而同地联想到"贫穷",就和美国内战后人们提到"南方"一样。  相似文献   

13.
《南风窗》2016,(25)
正单就人工成本而言,目前美国工人时薪是12美元,折算成人民币为80元左右。而中国的时薪一般为8-9元,制造业回流美国,绝非易事。11月9日,剧情堪比"纸牌屋"的美国总统大选终于落下帷幕,共和党总统候选人、纽约地产大亨唐纳德·特朗普当选美国第45任总统。对于特朗普在竞选时声称中美贸易逆差巨大,要对中国商品征收45%的关税,要把工作从中国抢回来等"嘴炮",很多人表示担忧。然而,当特朗普一手拿着中国造的自己的面具,一边又控诉"中国抢走了美国人的工作"时,真不知道这  相似文献   

14.
从1979年建交到2018年经贸摩擦升级为"贸易战",中美关系经历了40年变迁。自特朗普入主白宫以来,美国对华认知发生根本性变化。美国国内利益集团推波助澜,急于寻找竞争对手。特朗普本人及其执政团队的保守主义倾向加快了美对华示强的步伐,将中国定性为"修正主义者"和"战略竞争对手",美国要与中国进行"全政府""全社会"竞争。美国对华战略的重大调整导致中美关系遭遇建交以来的艰难时刻,但这并不意味着中美关系已发生"质变"。从美国战略目标和实力匹配度、中美力量再平衡、两国相互依存度及大国关系等方面看,在构建新的力量平衡过程中,中美关系会有起伏和波动,但总体可控,两国关系发生"质变"的可能性不大。  相似文献   

15.
2017年,美国《国家安全战略》报告将中国定义为"修正主义国家",指责中国挑战美国权力,威胁美国利益,破坏美国的安全和繁荣。2018年8月,特朗普签署《2019财年国防授权法案》,强调对华长期竞争战略是美国的第一要务,明确要求制定对华"全政府"战略。在此战略思想指导下,一年多来,美国挑起以"贸易战"为主导的一系列对华打压政策,对华强硬俨然成了一种新的政治正确。与此同时,"全政府"对华战略已经跨越政府部门,向着更深更广的"全社会"方向蔓延,逐渐形成了横向和纵向的战略互动与协同。  相似文献   

16.
中国地缘安全环境中的“安全困境”问题解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朱听昌 《国际展望》2012,(3):41-58,140
"安全困境"是国际安全领域中的一个基本概念,是构成国际紧张、对立乃至冲突的动因之一。在现实的国际社会中,"安全困境"现象很难完全消除。中国在崛起的进程中,其地缘安全环境中的"安全困境"问题尤为突出。美国把中国列为主要的地缘战略对手,认为中国的崛起挑战美国的霸权甚至威胁美国的安全;日本面对中国崛起,表现出严重的不适应,千方百计强化日美同盟,增强军事实力以牵制中国;中俄互有需求建立"战略协作伙伴关系",但中俄地理上的邻近使发展动力有限,也存在若隐若现的"安全困境"问题;印度作为拥有核武器的军事大国的崛起,肯定会分散中国的精力,使中国的地缘安全环境更趋复杂。  相似文献   

17.
国际关系中一个经久不变的现象是:当霸权国的地位受到崛起国的威胁时,它们之间的竞争有可能演变为冲突。现实主义认为这种导致战争风险的权力斗争不可避免,而"和平崛起"理念恰与现实主义这种"霸权易位、战争难免"逻辑相反。中国近十多年来一直承诺要"和平崛起",而且可能在20世纪70年代改革开放启动之时就已经奉行"和平崛起"政策。回顾历史,能够声称自己是"和平崛起"的现代大国可能只有美国。中国和美国是仅有的两个试图和平崛起的大国,考察它们各自历史经历的异同是一项有研究价值的工作。美国崛起于1865—1945年,在时间上比当今中国的崛起早一个世纪,虽然中国的崛起与美国的崛起处于不同的历史发展阶段,但如果有经验可供借鉴的话,中国可以从美国崛起之路学到哪些?本文在深入分析"和平崛起"的含义和中美"和平崛起"的案例可信度的基础上,比较当今中国的崛起过程与19世纪晚期美国崛起之路的主要相似点和不同点,得出了可供中国与国际社会参考的六条经验。  相似文献   

18.
当前,在多极化世界日益成型的时代,中国综合国力不断提升,对美国主导的现有世界秩序形成冲击。美国认为中国的崛起对其构成了威胁,这种战略误判导致特朗普政府对中美关系持消极态度,患上了"中国综合征",走上了遏制"假想敌"中国的隘路。然而,过去40年形成的中美合作基于一种"共生"模式,即经济互补与激烈竞争共存。事实证明,美国政府掀起的"贸易战"不利于中美乃至世界经济的发展。中国反对此胜彼负、零和博弈的观念,不希望看到"修昔底德陷阱",在"贸易战"中依然保持必要的冷静克制,极力避免冲突升级,不让矛盾超出理性和平对话的范畴。  相似文献   

19.
美国对两岸问题的态度与政策是大陆对台政策面临的重要国际制约性因素。中美三个联合公报及《与台湾关系法》构成了美国对台政策的四大支柱,在此基础上,美国以"战略模糊"为指导思想,通过"一个中国政策"在两岸之间进行"对冲/两面下注",试图维持现状,稳定海峡局势。通过对"和平解决"的强调,美国将台海问题的战略关注点放在"过程"而不是"结果"上。在两岸政策上,对于现状和稳定的追求仍是美国对台战略的核心目标,两岸和平发展的态势符合美国的总体战略利益。  相似文献   

20.
奥巴马政府上台后提出"亚太再平衡"战略,美国开始调整其全球战略重心。特朗普政府上台后则推出"印太战略",既与"亚太再平衡"战略一脉相承,又在战略设计、战略执行和战略影响方面存在微妙而重要的差别。美国将亚太或印太地区作为其全球战略重心的态势没有改变,但其地区战略始终具有一个深刻的内在矛盾,即美国区域战略与美国对华战略之间的矛盾,而中国与周边国家关系则是决定美国区域战略成效的主要变量。中国对此要保持战略自信,认清美国落实区域战略的有限性,妥善处理与周边国家的分歧,尽可能降低美国"印太战略"对中国造成的负面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