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关于推进我国政党关系和谐问题的几点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政党关系和谐是新时期党建工作的重要课题.国情、党情、世情的深刻变化给我国政党关系和谐带来一系列挑战,我们要正视政党关系和谐中存在的问题,充分发挥中国共产党的主导作用和提高各民主党派的参政能力,使执政党和参政党之间相互协作、良性互动,不断推进政党关系和谐.  相似文献   

2.
甄小英 《民主》2006,(4):40-43
由民革中央组织编写的《中国的参政党》一书的出版,填补了我国政党制度研究的空白,它本身就是我国宽松稳定、团结和谐政治环境的产物,是多党合作事业蓬勃发展、充满活力的体现,同时,这种对我国政党制度理论的深入研究和宣传,也将进一步推动我国多党  相似文献   

3.
孔亭 《理论探索》2005,(2):102-104
十六大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口号 ,这就需要我国继续推进政治民主化进程和完善政党制度。因此 ,在新的历史时期 ,进一步提高参政党参政议政水平 ,充分发挥参政党参政议政作用 ,是推进政治民主化进程的需要 ,是政党制度发展的需要 ,也是政治文明发展的一个标尺 ,全面了解参政党在我国政治生活中的作用 ,重点分析目前各参政党在参政议政中存在的问题 ,探讨在新时期如何进一步发挥参政党参政议政作用 ,就尤为显得必要  相似文献   

4.
中国参政党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参政党是中国民主党派性质和职能作用的基本定位,是中国多党合作制度中特有的政党类型,也是区别于世界各国政党的一个重要特征。参政党概念的提出和实践,丰富和深化了对政党基本属性、政党关系性质、民主实现形式和坚持人民民主专政的认识,为世界政党政治和民主政治理论增添了新的内涵,在我国政治生活和政治发展中显示了独特的政党功能。实现政治诉求,满足利益需求,获得发展空间,实现互利共赢,是发挥参政党作用的必要条件。  相似文献   

5.
<正>中共中央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加强政党协商的实施意见》中明确指出,完善民主党派参政议政工作机制,建立具有自身特色、服务参政议政的智库。加强参政党智库建设已经成为民主党派发挥自身优势作用,为统一战线和多党合作事业提供政策研究和决策建议的重要途径,对于坚持和完善新型政党制度,提升制度效能具有重要意义。一、民进智库在新型政党制度中的价值体现民进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参政党,在我国多党合作和统一战线发展中发挥着重要  相似文献   

6.
马聪 《团结》2006,(6):23-24
马聪在《中央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06年第2期撰文认为,我国多党合作政治架构下的党际关系.是指中国共产党与各民主党派间的关系,具有自身特点,体现了我国政党制度不同于他国的价值。作者认为,不论是“亲密友党”、“领导与被领导”、“执政党与参政党”。还是著名的十六字方针.虽然在某一方面表明了执政党与参政党之间的关系。但缺乏定义完整性、理论延伸性,也不利于对外宣传。他提出,多党合作政治架构下的党际关系的定位与表述必须包含三个方面的内容:一是政党制度中不同政治主体之间作用于对方的政治作用的特点。二是体现“长期共存,互相监督”的政党政治的内在本质要求。三是体现十六字方针基本精神。十六字方针是探讨我国多党合作政治架构下的党际关系的基本指导原则和起点.而其本身并非是对执政党与参政党之间关系特点及相互作用的终极概括。党际关系一般是由各不同政治主体围绕政权相互作用于对方的政治行为来体现。稳定性、和谐性、促进性就是我国多党合作政治架构下的党际关系的三大特征和特点。1.稳定性。一方面,长期共存的原则即体现出中国共产党与民主党派在确定领导与被领导关系的前提下实现和确保共存的长期性和稳定性.这是多党合作关系维系的基础。  相似文献   

7.
中国民主党派作为参政党,是中国特定历史条件、现实基础和政党关系的产物,是对民主党派性质和特点、历史和现实、作用与贡献的深刻概括和集中反映。中国社会主义政党制度、政治制度的性质和特点,决定了参政党是执政党的合作者、国家政权的参与者、人民民主专政的维护者、中国共产党的监督者。确立参政为民的核心价值,正确处理与共产党执政的关系,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是发挥参政党作用的必要条件和现实要求。  相似文献   

8.
《团结》2009,(4):30-30
政党是政党制度的主体.政党关系是政党制度中最基本的关系.我国的民主党派在构建和谐政党关系的实践中.要正确理解和把握参政党的政党本质属性。陈昌福在《上海市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08年第2期撰文认为,政党存在和发展的根本目的在于执掌政权和影响政权,这是政党的共性。中国的民主党派的一切活动.如果不与国家政权相联,无疑是把自己看作是一般的政治组织。当然.我国的历史和现实条件决定了民主党派在国家政治生活中的地位是参政党,是以人民当家作主身份参加国家政权,而不是以政党身份与中国共产党分享领导权: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  相似文献   

9.
《团结》2009,(3):20-20
树立参政党的政党形象是加强参政党建设的一个重要的内容。申亚力、王相红在《江苏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08年第2期撰文指出.现代政党政治的发展趋势表明政党的合法性最终来源于政党实践的有效性。在我国,中国共产党作为执政党.其合法性不仅来源于政党实践的有效性.还来源于人们对于有效执政的长期性结果评价转化为的短期性的阶段性的过程评价。  相似文献   

10.
《团结》2004,(4):1-1
党章是政党为保证全党政治思想上的统一和组织行动上的一致而制定的,成文的、具有约束力的章程。作为现代政党基本要素之一的党章,具有重要的政治功能,在政党政治生活中发挥着指导、教育、规范、整合等重要的作用。现代任何一个有作为的政党,都十分重视发挥党章的应有作用。民革第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修改通过了新的《民革章程》。新章程制定了民革作为参政党在新世纪新阶段的政治纲领,提出了进一步把民革建设成为与中国共产党长期合作、致力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参政党的自身建设目标,规定了一系列组织原则、组织制度、工作程序和行为规范,…  相似文献   

11.
黄福寿 《团结》2005,(1):8-10,40
在中国特色的政党政治格局中,加强共产党执政能力建设,客观要求重视参政党参政能力建设。从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发展的要求和多党合作政治的现实看,当前应加强参政党理论建设能力、参政议政能力、民主监督能力、参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能力、合作共事能力建设。一、参政党理论建设能力如何最大限度地发挥我国多党合作政党制度的优势,成了我国民主政治稳定发展的内在要求和时代课题。但就目前我国多党合作政党政治的具体实践来看,一个突出的问题是参政党理论建设相对薄弱,落后于我国民主政治发展的进程,不能满足参政党实践的需要,以致于…  相似文献   

12.
《民主》2020,(5)
正参政党基层组织是参政党履行职能的组织基础和工作基础。加强基层组织建设,增强组织活力,提升履职能力,发挥好基层组织在参政党履职中的基础性作用,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参政党建设的重要内容,也是展现我国新型政党制度优势的重要途径。一、基层组织是参政党一切工作的基础参政党在其制定的章程里,都明确规定基层组织的作用和任务。例如,《中国民主促进会章程》明确"基层组织是实现本会政治纲领的基础",并规定基层组织具有"贯彻执行上级组织的决议和决定,组织会员积极参加本会的各项活动"等八项基本任务。这些规定,实际上明确了基层组织在参政党履职中的应有功能。确实,思想政治建设作为参政党自身建设的首要任务,要由基层组织在日常活动中抓实;凝心聚力,  相似文献   

13.
魏晓文  刘越 《学理论》2013,(10):43-45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是我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我国政党制度具有形成过程中鲜明的历史特色和结构上突出的功能特色。进入新时期,尤其是在党的十八大召开后,面对新形势下的新问题和新任务以及执政党和参政党自身建设的优势与不足,我国政党制度需要进一步发挥其特色的优势,优化各项功能,完成历史交给的艰巨任务。  相似文献   

14.
张献生 《团结》2007,(3):18-19
中国特色政党制度中的参政党,是世界上独具特色的政党类型,也是我国政党制度独创性的一个重要体现。1989年《中共中央关于坚持和完善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的意见》(以下简称《意  相似文献   

15.
廖继红 《团结》2010,(1):10-12
参政党是中国政党政治的特有现象。作为政党,参政党也是人民民主发展的推进者.其内部民主的发展同样对人民民主的进程产生重大影响。  相似文献   

16.
所谓非对称性政党制度,是指一国内不同政党并非是势均力敌,也不是轮流执政,而是各安其位、各得其所、相互配合、相互合作,不同政党的地位和作用呈现出非对称性状态。中国的多党合作制度可以称之为非对称性政党制度,在一定意义上讲中国多党合作制度的制度优势就在于其非对称性。在中国非对称性政党制度中,参政党以其特有的存在方式在国家政治体系中占据着特殊地位并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要加强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党制度,就必须加强参政党建设。无论从中国非对称性政党制度的的理论逻辑抑或是从中国民主政治建设实践来考察,参政党建设都是中国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中的重要问题,是值得深入探讨的理论和实践课题。  相似文献   

17.
陈喜庆 《团结》2012,(3):9-11
参政党理论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党理论和统一战线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强参政党理论研究,总结参政党建设经验,探索参政党建设规律,是提高参政党建设科学化水平的必然要求。一、准确把握我国参政党理论研究的历史进程无论是对执政党来说,还是对参政党而言,思想理论建设都是奠基工程。1949年新中国成立前夕,毛泽东同志在给民建负责人黄炎培同志的信中,第一次提出了建立民主党派理论的重大课题。1994年,孙起孟同志回忆说,在经历了社会主义革命的风风雨雨,特别是参加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以后,重温毛泽东同志的指示,有了较之过去清醒得多、深刻得多的认  相似文献   

18.
《民主》2016,(2)
正近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印发《关于加强政党协商的实施意见》(以下简称《实施意见》),这是统一战线和多党合作制度中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大事,是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创新发展。学习领会文件精神,加强参政党自身建设,提升履职尽责能力,切实在政党协商中发挥积极作用是我们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重要政治任务。  相似文献   

19.
人们都说,民主党派应当有政党意识。这当然是对的。什么是政党意识?我的体会是,作为社会主义的参政党,民主党派的“政党意识”实际上就是大局意识。政治是什么?在我国当前情况下,简言之,就是事关人民群众根本利益和长远利益的大局。中国民主促进会中央,多次强调民进的各  相似文献   

20.
参政党是中国政党的一种特殊存在形式。中国实行的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具有历史必然性、现实合理性和相对优越性。中国参政党参政能力主要有政治制度框架下的政治能力(包括政治定位能力、政治合作能力、政治协商能力等),参政时的作用能力(包括参政议政能力、民主监督能力、社会服务能力等),参政党内部的组织能力(包括组织领导能力、组织协调能力、组织动员能力等),参政党内部的建设能力(包括理论建设能力、思想建设能力、制度建设能力等)。其中,政治制度框架下的政治能力是参政党的关键能力,参政时的作用能力是参政党的主体能力,参政党内部的组织能力和建设能力是参政党的基础能力。中国参政党参政能力建设的主要原则是中国共产党主导原则及中国参政党主体原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