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布莱尔等标榜的第三条道路,既不是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之间的"半社会主义"、也不是社会党与共产党之间的"第三种社会主义",确切地说,它实际上是社会民主主义与欧洲保守主义之间的所谓"第三"选择.工党的自由主义化并不始自布莱尔与其精神导师吉登斯,但布莱尔、吉登斯的"新工党理念"的确使这一进程迈进了一大步.为适应经济、科技、社会、阶级和生存环境等各方面全球性变化,新工党提出的新的社会民主主义的理论和政策,与传统民主社会主义相比,在几个方面表现出新的时代特点和变化.  相似文献   

2.
福利政策一直是澳大利亚工党社会政策的支柱,并成为其执政时一面永不褪色的旗帜。1949年工党政府下台后,在野长达23年,社会福利在很大程度上也被忽视。工党领袖惠特拉姆在1972年上台后,进行了广泛干预和社会改良,基本上完成了澳大利亚全国性的保障框架的建设,也使许多弱势社会群体的生活状况得到改善。但工党政府福利建设的庞大及面临的一系列困难使其效果和作用大打折扣。  相似文献   

3.
王元 《学理论》2013,(24):42-43
澳大利亚工党逐渐从一个为劳工谋福利的使命党变成了一个可以为了获取选票而改变政治理念的掮客党,从一个依托工会的阶级党转变成了一个尽可能多地吸收社会各阶层成员参与的全民党,是一个以赢得选举为核心目的、改良型的民主社会主义政党,未来的政策和纲领会不断地随着选情和选民需求的变化而变化。  相似文献   

4.
台湾民进党成立后,积极经营劳工政治资源,在较短的时间内由在野党转变为执政党。民进党执政后,改变了国民党较为僵化的工会政策,主张推行工会自由化、自主化的宽松政策,承认产业总工会的地位;强调公共权力干预劳资争议事件,重视集体协商制度,并限制企业恶性倒闭和大规模裁员行为。这些工会政策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台湾工会结盟行为和政治化倾向有所增强,并出现了更加多元化的走势。地区性工会代表劳工集体协商和发言的机会增多,从而有利于工业伙伴关系的发展。  相似文献   

5.
在国民党退守台湾初期,工会得到了较快的发展,这主要是因为国民党出于巩固统治而竭力扶持工会组织。由于扶持力度的不同和企业组织结构的差别,台湾工会出现了非均衡化发展的局面。特别是台湾政治转型后,工会组织率出现了下降。造成工会组织率下降的原因颇为复杂,这些原因主要包括工会功能弱化、维权能力下降,以及企业族群强韧;台湾产业结构和劳工结构的变化;产业组织和产业布局的独特特征,以及台湾当局实行自由的工会政策。  相似文献   

6.
一、工会发展的历史考察日本占据时期,台湾没有工会。因为台湾尚处于农业社会,仅有少数企业,如糖业公司、电力公司等。产业劳工人数少,组建工会的必要性不强。更因日本殖民者的打压,工会生存空间极小。工会的萌芽始发于台湾光复。其后,工会  相似文献   

7.
改革开放以来,工会参与政策制订的工作有了一定的进展。一些工会组织与国家机关共同努力,为健全工会参与政策制订的有效机制做出了有益的尝试。然而,人们对工会参与政策制订的实质的认识却很不相同。本文拟就此发表一点看法。一、工会参与政策制订的提出中国工会参与政策制订不是突然提出来的。建国以来,除了大跃进时期“工会消亡”和文化大革命时期工会被砸烂之外,工会参与了经济和社会发展政策的制订。但是,这种参与是零星的、不完整的、不自觉的。  相似文献   

8.
一、工会结构与转型背景台湾工会分为基层组织和联合组织两种。基层组织为产业工会和职业工会。《工会法》规定:"同一区域或同一厂场年满20岁之同一产业工人,或同一区域、同一职业之工人,人数在30人以上时,应依法组织产业工会或职业工会。"  相似文献   

9.
工会"去行政化"与"建设枢纽型社会组织"是一个问题的两面。去行政化是工会成长为枢纽型社会组织的改革突破口,枢纽型社会组织是工会去行政化的方向指引。其实现路径是通过凸显工会作为连接政府与社会组织的中介作用,回归工会作为社会组织的基本属性,完善工会作为支持型组织的服务功能,使工会真正成为具有活力的、能够整合社会资源有效服务职工需求、引导和倡导社会组织良性发展的现代枢纽型社会组织。  相似文献   

10.
一、工会组织多元化、自由化2000年前除少数民进党执政的县市有独立的产业工会外,台湾的工会得到国民党的扶植并受其控制,全岛只有一家“全国总工会”。陈水扁上台后即修改了《工会法》,劳工政策便由原先的以政府介入  相似文献   

11.
根据英国工党百年发展进程中基本力量、政策取向和意识形态的变与不变,能够全面动态地认识工党的性质。从阶段划分讲,工党原来是一个信奉民主社会主义而非马克思主义的工人政党;革新后的工党是一个信奉社会民主主义而非马克思主义的中左翼政党。从动态审视,在英国政党政治谱系中,工党在由左向右移动,由左翼力量转变为中左力量;在世界社会主义政党谱系中,工党属于右翼力量,并且在进一步向右移动。  相似文献   

12.
由于历史及体制的原因,中国工会更多地被当作政治功能体而不是社会功能体存在,带有准政府组织的行政色彩,欠缺社会组织应有的独立性和社会基础,工会组织的转型也相对滞后于经济社会结构变迁,亟待推进以"去行政化"为核心的改革。工会去行政化改革须处理好党与工会、工会与政府(行政)、工会与职工、工会与其他社会组织这四个基本关系,加强群众化、民主化、职业化、社会化、法治化建设,凸显工会作为群众组织、职业团体、社会组织的多面向。  相似文献   

13.
新世纪以来,尤其是全面深化群团改革以来,我国工会社会工作者的能力建设得到不断加强,服务方法和内容不断丰富,社会政策体系逐渐完善,人才队伍建设初具规模,但仍面临着人才困境。未来我国工会社会工作人才战略的关键是核心能力建设,一方面,要构建"价值—知识—技术"三位一体的工会社会工作者核心能力指标体系,具体表现为坚持正确政治方向、弘扬劳模精神和工匠精神、践行劳资共同体理念,了解产业发展与劳动关系知识、掌握劳动保障和职业福利政策、熟悉社会工作与工人运动理论,运用员工协助技术、关系协调技术、增能赋权技术以及民主协商技术等十个方面;另一方面,要进一步夯实工会社会工作者的理论基础,提升工会社会工作者专业化、职业化和社会化水平,不断提升其创造力、凝聚力、影响力、感召力和公信力,协力开创新时代工会工作新局面。  相似文献   

14.
工党进入后第三条道路时代指的是布莱尔下台后,工党继续在"第三条道路"的框架下探索前进的道路,只是这种探索不再涉及理论层面,而是进入到具体策略层面。这一判断的依据有二:一是"第三条道路"提出的时代背景没有改变,英国工党不可能重回激进左翼的老路,继续在"第三条道路"框架下探索改革的途径是唯一选择;二是"第三条道路"可划分为三个层次,目前进入到具体策略层次。后第三条道路时代的工党危机重重,并且失去了执政的地位,但是工党正好借此机会反省自己、重新调整,可以说选举的失利给了工党一次重新洗牌的机会。  相似文献   

15.
以家居护理工人等为代表的服务业工人组织动员是近年来美国工运史上的亮点。在"社会运动式工会主义"理念的指导下,服务业雇员国际工会领导美国加利福尼亚州的家居护理工人通过草根动员、发展会员,参与政治、改变政策以及战略合作、建立联盟等三大行动策略,使工人的权益逐步提高,同时也成为近年来美国发展最快的工会。  相似文献   

16.
二月七日到我国进行正式友好访问的澳大利亚总理霍克,是一个从工会领袖迅速上升为政府总理的人物。在澳大利亚的政治家中,走这条道路的人是不多见的。去年三月五日,澳大利亚工党在大选中获胜,不仅击败了执政七年多的自由党一国家党联盟,而且在议会中得到了比预期要大的多数。当时,霍克取代海登成为工党领袖仅三个星期,他当选议员也才两年多。澳大利亚舆论界认为,霍克“个人的影响”在这次选举中起了不小的作用,为工党争取到了更多的选票。  相似文献   

17.
20世纪是我国工会实践与认知极其丰富的时期。围绕着"工会是什么""工会怎么样""工会如何活动"三个线索,工会史研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但也存在诸多有待解决的问题。展望未来,历史不仅是工会研究的基础,也是回应工会发展挑战的富库。工会史研究应关注劳动社会的普遍存在方式,探究它们的相互关系,必将对当前的社会发展具有不可估量的意义。  相似文献   

18.
后金融危机时期,英国工党作为欧洲社会民主党的代表,陷入了政治地位在野期、方向定位迷茫期和理论创新瓶颈期。埃德·米利班德时期,工党往左翼立场回调,却未能找到取代"新工党"的方向定位。2015年至今,科尔宾带领工党顺应国内外形势,推行更加激进的政治主张和组织方式变革,呈现纲领左倾化、领袖平民化、组织信息化的特点。从国际、国内和政党维度,探析工党变革的过程及其原因,把握西方政党发展的趋势和规律,有助于全面推进新时代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  相似文献   

19.
两岸关系状态与两岸执政当局、台湾内部社会和中美在"一个中国"问题上形成的共识情况密切相关。历史经验显示,当"一中"能够被相关方接受并成为执行政策之遵从时,两岸关系就发展;反之则倒退。蔡英文执政后,两岸在"一中"问题上存在严重的"共识赤字",台湾民意结构和美国政局变化增加了形势的复杂性。大陆维护两岸关系稳定的压力上升,应针对症结问题精准施策。  相似文献   

20.
两岸关系状态与两岸执政当局、台湾内部社会和中美在"一个中国"问题上形成的共识情况密切相关。历史经验显示,当"一中"能够被相关方接受并成为执行政策之遵从时,两岸关系就发展;反之则倒退。蔡英文执政后,两岸在"一中"问题上存在严重的"共识赤字",台湾民意结构和美国政局变化增加了形势的复杂性。大陆维护两岸关系稳定的压力上升,应针对症结问题精准施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