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尽管中国学术界的日本政治研究论著较少,但也出现了利用政治学理论和方法进行分析的优秀作品,诸如多元主义、结构功能主义、新制度主义、政治生态分析等;日本学术界将政治学作为了解政治组织形式、对其进行解释的一门独立学科。以本国政治为对象进行批判性研究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以后,经历了批判政治学、风土政治学、市民政治学、多元主义政治、计量分析方法等战后各个阶段。通过比较政治学研究方法阐明东亚地区各个国家处在不同的政治发展阶段,然后利用特定的政治学理论与方法对具体政治体制或政治现象做出较为客观、准确的分析,是今后为提高日本政治研究水准的一个重要努力方向。  相似文献   

2.
总统政治是美国政治研究中的一个重要研究领域,美国学界相关著述颇多。美国学界对总统政治的研究先后经历了制度主义、科学主义和多元主义三个发展阶段。同时,由于研究者关注总统政治的角度不同,美国学界对总统政治的研究形成了宪政—法理研究范式、政治(传记)史研究范式、制度主义研究范式、政治—权力研究范式和认知—心理研究范式等五大研究路径。每一种路径都只抓住了总统政治的一个侧面,唯有注重研究总统个性和制度之间的互动,才能更好地理解总统制在美国成功的原因。  相似文献   

3.
正近年来,中国在国际关系中发挥的作用比过去更加重要。目前,中国是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军费开支位居世界第二位,中国还拥有古老悠久的历史、多元一体的文化民族、复杂多样的地理资源环境、充满活力的市场经济和社会政治变革,这一切让人有理由相信,中国理应发挥更加积极的、富有创造性和建  相似文献   

4.
<正>编者按2015年堪称气候变化年,因为2015年底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第21次缔约方大会将在法国巴黎举行。大会将就2020年后的国际气候机制进行最后谈判。由于此次大会事关全球应对气候变化大局和前景,国际社会高度关注。与2009年哥本哈根气候大会时相比,当前国际社会对气候变化问题的认识进一步深化,不仅表现在从环境、经济和伦理上理解气候变化问题,而且不断从更广泛视角即安全视角审视气候变化问题。2011年,联合国安  相似文献   

5.
正编者按当前,中国外交变得日益活跃,在全球各地的利益不断扩大,从整体上与外部世界的联系也越来越紧密。然而,中国自身的外交能力尚未完全适应新的形势及需要,存在不少软肋和短板,中国外交人员的数量严重不足,中国驻外使馆领馆及各种代表机构设置和人员配置需要大力强化和优化,中国外交部门获得的预算经费使其履行大国外交使命时有这样那样的局促,这些都或多或少涉及外交投入的不足。这些问题一方面可以通过国际比  相似文献   

6.
正编者按国际法治是一种规则至上的国际治理形态,强调国际法对国际主体的约束力。这种约束力不仅来自权力政治的威势,还来自法律对正义观念的塑造和对主体行为的路径设定。因此,尽管国际政治复杂多变,国际社会法制化、国际法治程度加深的整体趋势却是一往无前的。以联合国为中心的国际法制体系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大国博弈的产物,其价值观和制度结构是基于西方宪政思想建立的。相应地,西方宪政制度在当代尽管受到诸多诟病,但也在不同程度上适用于国际法制体系。自重返联  相似文献   

7.
互联网的诞生标志着一场新的传媒革命的来临,也使媒体与政治的关系这一经典学术议题焕发出新的生命力,并集中体现为关于互联网与政治参与之间关系的探讨。迄今为止,国外互联网政治参与研究已经走过20余年的历程,并基于互联网和政治参与形成了两条主要的研究线索,二者在研究方法和模型设计方面既有一些较为成熟的做法,也面临尚待突破的难题。总体而言,互联网对于政治参与水平的提升作用得到广泛证实,但是其隐含的问题与困惑也逐渐引起学界的关注。中国互联网政治参与研究起步较晚,一方面需要以丰富的本土研究成果与国外学界展开对话,并力求在其基础上有所突破,另一方面中国议题的特殊性也为国内外学界提出了值得共同深入研究的课题。  相似文献   

8.
在全球化深入发展、宗教复兴与世俗化复杂交织的格局下,世界多国在整体外交中程度不同地援引宗教因素。各国在整体外交中借鉴宗教话语、整合宗教理念、借助宗教渊源、起用精通宗教事务的人才、创建援引宗教因素的新型外交机制和与国内外宗教组织合作,从而巩固国家战略安全、构建话语权、形塑软实力、进行和平构建和冲突解决。非国家行为体从多层面不同程度进入主权国家治理空间,主权国家亦通过整体外交多层面达成外交目标,援引宗教因素的外交体现出这两股力量博弈而产生的动态平衡。宗教因素促使外交目标、渠道和影响不断丰富发展,外交行为进一步复杂化和扩大化,当前主权国家由此面临新挑战与新契机。对此,主权国家外交若援引宗教因素应考虑如何扬长避短、如何在全球、地区、国家和地方各层面综合考量本国国家利益、如何将各国推进中长期战略所形成的格局转换纳入长期战略和政策考虑。  相似文献   

9.
当前世界正处于由西向东的权力转移进程中,这已是不争的事实。中国高速的经济增长、辽阔的国土面积、庞大的人口资源、军事现代化的飞跃发展以及辉煌悠久的文明,使得许多评论家均断言中国不仅将崛起为下一个超级大国,而且必将主导21世纪。因此中国及世界都在询问北京对未来的设想:中国的大战略是什么?中国如何使用自己新获得的权力?中国将会违背以往大国  相似文献   

10.
从政治理论史的视角看,西方的欧盟政治研究的重心在20世纪90年代后逐渐从美国转向西欧,核心议题也从解释一体化,转为分析欧盟的治理特征,最后进入建构欧盟的阶段;在中国,欧盟政治研究从初期的对欧洲一体化的一般性追踪,演进至通过引介西方的欧盟政治理论以实现社会科学化,最后进入实用主义导向的全面深入研究阶段。欧洲学界对欧洲政治一体化自身的理论化解读是通过与美国学术界不断沟通而逐渐发展成熟,最终成为主流的欧盟政治理论框架。参考欧洲的经验,中国的欧盟政治研究目前的前进路径也是正确的,但在目前的阶段,欧盟政治理论建树仍难称有足够的创新。  相似文献   

11.
<正>学界曾普遍认为,全球宗教复兴及宗教政治化是1979年伊朗革命、苏东剧变和9·11事件的重要动力。在世界各国人民应对全球化、现代化和城市化的深入发展之际,宗教复兴与世俗化两大趋势日益高度纽结,既有重合,也存对立,从不同层面对人们的宗教认同、政治认同、国家认同和族裔认同产生了深远影响。宗教复兴与世俗化在政治和社会领域相互制衡、相互促进,直接  相似文献   

12.
菲律宾共产党自1930年11月成立以来,走过了不平凡的发展道路,目前已成为菲律宾国内主要的左翼政党和进步力量的代表。菲共的发展壮大既有现实因素,也与其注重加强理论和组织建设有着密切关系。但菲共领导层的意见分歧、菲政府的策略转变以及不利的外部环境也使菲共的未来发展面临着严峻的挑战。  相似文献   

13.
<正>2015年9月2日,由国际战略研究协同创新中心(以下简称中心)主办的国际战略研究在中国:理论、方法与中心议题研讨会在北京大学召开。来自北京大学、南开大学、外交部政策规划司、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中国社会科学院、兰州大学、浙江大学、云南大学等协同、合作单位的官员和专家共计  相似文献   

14.
15.
本文从不同的理论框架(意识形态、国家利益、结构现实主义、认知心理学、国内政治和认同等)出发,以《中苏关系史纲》提供的素材和数据为基础,结合国内最近解密的省级档案等史料,对中苏分裂等核心问题进行理论性的探讨。本文尝试从国际关系理论出发审视中苏关系,以期促进国际关系理论与冷战史的富有成果的对话。  相似文献   

16.
政治渐进主义--邓小平政治改革理论与中国政治发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中国原有的集权政治体制在市场取向的经济体制改革开始后失去了合法性基础.邓小平从经济与政治互动的角度分阶段构建出政治改革理论,分别以民主、效率和稳定为取向.改革后中国出现以渐进式政治转型为标志的政治发展,主要表现为政治制度化水平提高,国家法理型权威确立,务实主义的意识形态为主导,政治动员程度缩小等.中国政治体制改革仍有很大的合法性空间,推动政治体制改革的进一步深化,是现阶段面临的重要课题.  相似文献   

17.
气候变化问题是当前重大的国际政治议题,全球气候治理需要国际关系行为体的广泛参与。新兴大国参与全球气候治理,对于气候政治难题的化解和新兴大国自身的发展而言都具有重大的理论和现实意义。国内外学界对"新兴大国参与全球气候治理"的研究,主要侧重"全球气候治理"的理论思考及其对新兴大国的战略启迪,而对"新兴大国参与全球气候政治"方面的讨论则较为偏向个案分析。综观现有研究,有关"新兴大国气候政治群体化"的比较分析和整体性研究,还存在一定的提升空间。  相似文献   

18.
上世纪60年代在西方兴起的新社会运动与中国的文化大革命是两个同时发生但在原因、主体、斗争目标、运动形式诸方面各不相同的运动.新社会运动在文化、社会和政治各方面的后果和影响,能够为我们观察改革开放30年后的中国提供有意的经验.  相似文献   

19.
2009年8月27日,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和《国际政治研究》编辑部联合主办了题为"中国国家安全战略60年:理论、历史与现实"的研讨会。参加研讨会的专家学者来自一些大学、社科院、解放军的学术研究单位和政府政策研究机构,主办这次研讨会的目的,一是为了庆祝建国60周年,通过学术研讨会的形式表达主办单位和参加会议者对祖国60岁生日的庆贺;二是搭建一个平台,从理论、历史和政策分析等三个最基本的角度,讨论60年来中国国家安全战略的特点和演变,以及中国国家安全所涉及的一些领域和问题。  相似文献   

20.
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特征.中国式现代化确定了到2035年推动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更为明显的实质性进展、到本世纪中叶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基本实现的宏伟目标.要全面理解中国式现代化的共同富裕的科学内涵.从一般内涵看,共同富裕指物质文明更加丰富,精神文明更大发展;从特殊内涵看,共同富裕具有非同步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