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吕磊 《法治与社会》2016,(12):34-35
规范不规范,关键看转变!一年至少召开2次人代会的“新规定”取代了一年就是一个人代会的“老习俗”.“临时机构”的人大主席团“升格”成了乡镇人大的常设机关.“光杆司令”的镇人大下设了“分支机构”,忙于“副业”人大主席接过了聚焦“主业”的“扁担”,……  相似文献   

2.
战“疫”有你我战“疫”以来,湖北各基层法院干警纷纷“下沉”一线。他们不讲条件、不计报酬、不辞辛苦,化身当地的“巡逻员”“守门员”“宣传员”“劝导员”“采购员”,用实际行动筑牢了疫情防控的坚强堡垒。“他们切实发挥了党员干部的先锋作用,为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贡献了自己的力量,展现了一名党员主动担当作为的精神风貌。”  相似文献   

3.
“隐身”的代表“苏醒”了,“挂名”的代表“收手”了,“服软”的代表“碰硬”了,“凑数”的代表“露怯”了.在平利,说起人大代表这个群体,业内业外均能说道一些大为不同的变化. 这些变化,源起于该县在加强和改进县镇人大规范化建设中,针对代表履职打出的一套“组合拳”,通过“强身健体”、“化淤解毒”. 激活了代表履职的一泓清水,铿锵有力奏响了规范履职最强音!  相似文献   

4.
现在,“创新”成了一个时髦的词。在司法机关,创新也成了耳熟能详的词汇,好像不提“创新”就落伍了。但是切莫把“创新”搞变了味,唱离了谱,任何事物超越了“度”都会适得其反,过犹不及。“创新”体现了“解放思想”的新观念、新方法、新思路,但是别忘了“解放思想”要遵从“实事求是”的原则。“创新”精神值得提倡和鼓励,但并不能没有原则地“创新”。比如,有的检察机关为了方便举报,推出了“举报人选办案检察官”;为了体现人性化办案,把“大学生”当作另类群体,犯罪后从轻“发落”;有的法官为了提高办理案件数,立案庭人员走乡串户发动老…  相似文献   

5.
当前,反腐败斗争取得了一定的成效,然而也有个别地方或部门,举了“旗”,敲了“鼓”,“呐喊助威”了一阵后,显得有点“底气”不足,小打小闹,零打碎敲了几个小“头目”之后,就有点“倦”意,对于  相似文献   

6.
不知从什么时候起,“做”与“作”二字已经被很多人混用了。当年很认真的语文教师、书报编辑、校对人员,对“做”与“作”的正确用法及其区别,为了识辨和改正,不知费了多少力气!例如正确的用法“做诗”、“做文章”、“做工”、“做官”、“做人”、“做事”、“做主”,其中的“做”是不能写成“作”的。而另有些词,如“作案”、“作弊”、“作恶”、“作假”、”作价”、“作客”、“作陪”、“作文”(做专用名词时),其中的“作”也是不能写成“做”的。如果两个字通用,有一个词儿“做作”便应当消逝。什么是“做作”呢?意思是指矫揉造作,…  相似文献   

7.
“德”不仅是统治国家的一种方针,而且还是统治阶级的一种资格、品质。在周朝,“皇天无亲,唯德是辅。”“德”成了联系“天”和人间的重要枢纽。孔子的“仁者爱人”和孟子的“仁政”学说,进一步继承了周公“重德”、“明德慎罚”的思想。 一、从孔子的“仁者爱人”到孟子的“仁政” 孔子从“礼治”出发,不遗余力地进行道德说教,提倡“仁者爱人”,要求“克己复礼”。他反对苛政,认为“苛政猛如虎”;反对人殉,认为“始作俑者其无后乎”,主张“敛从其薄”、“使民以时”、“使民如承大祭”、“博施于民”等,体现了仁者“爱人”的爱民思  相似文献   

8.
(八) 早饭后,冠苏到中统“苏北检训团”团长单某家拜年,报告了特情“101”、“102”、“103”的“情况”。单某听了这三个特情在解放区已被“怀疑”、“监视”的严重情况,惋惜地说:“这样好的特情,到哪儿去找!你们要人家报告那么多的重要情报,怎能不暴露!”单某请示了戴天祥之后,立即任命“101”、“102”、  相似文献   

9.
本从认知的角度出发,对“都……了”句式进行了重新阐释,认为“都……了”中的副词“都”并不表已经义,仍作为范围副词表总括,当总括对象只出现一部分时,就突显为述义“都”基底的侧面;时间副词“已经”在句中的缺省同“都”与“了”的合用有关,“都……了”句式表达的是认知事件。  相似文献   

10.
在阶级斗争年年讲月月讲天天讲的岁月里,我们最常听见的语汇中有一个“苦大仇深”。这“苦”,叫作“阶级苦”;这“仇”,叫作“阶级仇”。受反动统治阶级剥削压迫之苦,对反动统治阶级充满刻骨仇恨,是为“苦大仇深”。据说“苦大仇深”了,“阶级本质”就好了, “阶级觉悟”就高了,就不会“翻身忘本”了,就会“拒腐蚀永不沾”了,等等。然而张子善、刘青山们的“事迹”说明,事情并没有那么简单——在中国没那么简单,在外国也没那么简单。  相似文献   

11.
论法治社会权力与权利关系的理性定位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权力”与“权利”是公法学研究中最为常见的一对基本范畴,也是近些年来被我国法学界所广为关注的一个重要问题。本文认为,从人类历史发展的过程来看,“权力”与“权利”的“不平衡”是长期的,而“平衡”则是短暂的。特别是在近现代世界各国的宪法确认了“人民主权”的基本原则与以“控权”为基本特征的“法治”治国方略之后,“权力”来源于“权利”、服务于“权利”并保障与促进“权利”得以实现。这种新型的“权力”“权利”关系说明,“权利”相对于“权力”的优越地位得到了进一步的强调与肯定,成为现代国家民主法治发展的重要标志。  相似文献   

12.
在阶级斗争年年讲月月讲天天讲的岁月里,我们最常听见的语汇中有一个“苦大仇深”。这“苦”,叫作“阶级苦”;这“仇”,叫作“阶级仇”。受反动统治阶级剥削压迫之苦,对反动统治阶级充满刻骨仇恨,是为“苦大仇深”。据说“苦大仇深”了,“阶级本质”就好了, “阶级觉悟”就高了,就不会“翻身忘本”了,就会“拒腐蚀永不沾”了,等等。然而张子善、刘青山们的“事迹”说明,事情并没有那么简单——在中国没那么简单,在外国也没那么简单。  相似文献   

13.
法家重刑思想的逻辑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法家有其独特的重刑思想的逻辑。以“民性”、“民情”为法家重刑理论的归宿,基于人性发展起“以刑去刑”的理论,着眼于轻罪重刑。法家总是把“富国”放在首要地位,否定了“富民”、“足民”的意义,只是单纯使用重刑。法家讲求“胜民”、“制民”、“弱民”,高度发达了告奸理论。法家重刑的出发点和最后归宿,都被说成是善良的,是基于“爱民”、“亲民”而达到“利民”的。法家的重刑思想到秦灭亡前夕,得到了淋漓尽致的表现,致使其二世而亡。  相似文献   

14.
老槐 《检察风云》2006,(8):62-64
因为一段“孽情”,她生下的儿子拥有两个“爸爸”。一个“穷爸爸”,一个“富爸爸”。如今,孩子已6岁读学前班了,“穷爸爸”的家人仍然寸步不离地看护着,防止再次被“富爸爸”偷走。此前,“富爸爸”为了让儿子回到身旁,不惜违法“绑架”孩子,乃至在法庭上展开一场“亲子”争夺战,后来,他还开出了50万元巨额补偿金,遭到了“穷爸爸”的拒绝。  相似文献   

15.
贤内助     
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我习惯戏称妻子“老婆娘”。人家都羡慕“老婆娘”有个干审判长的老公,“老婆娘”却不屑一顾。前年“老婆娘”下岗时,我帮她联系了一家公司跑内勤,“报酬”可观,可“老婆娘”不干,自个儿找了一家小超市打杂,“待遇”是超市的纸盒子给她顶工资,“老婆娘”却干得乐呵呵的。去年超市老板的小舅子出事时,“老婆娘”便将超市的活儿辞了,换了个在商场门口看自行车的差事,每晚回来都要数上半晌的角票。每当我责怪“老婆娘”丢人现眼时,“老婆娘”朝我眼一瞪:怎啦,神气什么,不靠“审判长”,一家老小就不活了?“审判长”可忙了,早…  相似文献   

16.
由于共产党历来信奉“公”字,提倡“一心为公”、“大公无私”,因而使有一些共产党干部甚至是相当级别的领导干部把“公”字顶在头上,往往打着“因公”的金字招牌,大肆吃喝玩乐,例如:“因公吃饭”、“因公穿衣”、“因公理发”、“因公洗澡”、“因公游玩”、“因公跳舞”,等等.既然是“因公”,于是这些吃喝玩乐的费用就“理”所当然地该归公家报销了。 或许读者要问:这不是个人正常的生活消费和吃喝玩乐费用吗?怎么变成“因公报销”了呢? 请听这些“因公吃喝玩乐”者的荒谬“逻辑”: ——从“身体是革命的本线”演绎出“因公吃  相似文献   

17.
冀放 《中国司法》2012,(6):100-103
一 对于“民意”,《现代汉语词典》的解释是“民众的意愿”。在中国的语言文化中,“民”字被赋予了一种天然的正当性,凡是与“民”字连用的词,如“民生”、“民主”、“民权”、“人民警察”、“人民法院”等似乎也一并“继承”了这种不言自明的正当性。对这一正当性的任何质疑都会被本能地抗拒和下意识地排斥。  相似文献   

18.
自《马氏文通》以来,不少论著在谈到“如(若、奈)何”、“何如(若)”时,免不了陈陈相因,判“何”为“宾语”;而当谈到另一种格式“如(若、奈)××何”时,又说“××”是“宾语”,而“何”则判定为“补语”;这种分析割裂了完整统一的“如何”结构,其根本原因在于论若者忽略了对“如”“若”“奈”这组动词的宾语可以前置的思考和研  相似文献   

19.
近年来,国内关于“省直管县”体制改革的呼声越来越高,然而,学界在对“省直管县”体制改革进行研究的过程中普遍存在着概念混淆和滥用现象.本文对“市管县”、“省管县”、“财政省直管县”、“行政省直管县”、“强县扩权”、“扩权强县”等相关概念及其相互关系进行了分析,并在此基础上探讨了“省直管县”体制改革模式及其演进逻辑.  相似文献   

20.
美国“法院之友”制度研究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张泽涛 《中国法学》2004,(1):173-182
“法院之友”制度是美国法院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美国法院所审理的案件中,有“法院之友”介入的占很大比例,而且很多判决中都援引了“法院之友”书状的意见。本文首先考察了“法院之友”制度的历史轨迹,系统地介绍了政府“法院之友”、中立的“法院之友”和与案件有利益关系的“法院之友”的运作概况,评判了“法院之友”制度的利弊得失,提出了借鉴“法院之友”完善我国现行法院制度的初步设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