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古人用"学而优则仕"阐释了读书与做官的关系。欲当官必先读书,读书是做官的"敲门砖",读书具有功利性。其实,读书是有层次的,最低是为谋生计,中则为经世用,最高当为修身养性。  相似文献   

2.
"读书"这个词有多种解释,但被国人普遍接受的"读书"指的是上学,因为只有学校里才能安静、耐心、专注、严肃的读书.过去一段时间,"读书无用论"的狂潮吹遍了神州大地,曾使得一大批教育志士痛心疾首,他们认为这会使民族堕入愚味的深渊.他们自认为肩负拯救民族的重任,其实他们忽视了对"读书无用论"的另一种诠释.  相似文献   

3.
君子不器     
正孔子也认为,教育的目标是成人。人,其实也有好几种。最高级的叫圣人;最差劲的叫小人,是时时拉出来批判的。孔子是有理想的现实主义者,因此他的培养目标在二者之间,具体地说就是君子。那么,君子是什么样的?这就不好说了,仅仅《论语》中就有三十多处提到君子。如果逐条分析,咱们这课要拖堂。举例说明呢?又会有盲人摸象之嫌。所以只能看,君子不是什么。不是什么呢?《论语》说:"君子  相似文献   

4.
读书对于领导干部来说是非常重要的。孔子说过:"仕而优则学,学而优则仕。"如果想要当好官,就必须要学习。读书可以给人温暖的阳光,可以激励人的热情,可以消除人的忧虑,可以带给人愉悦。读书不仅是增长知  相似文献   

5.
"30而立"语出《论语·为政》。"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历来注家对"30而立"之"立"有众多注解。古代注家对"立"主要有两种解释,也就是立于学和立于礼。梁代皇侃《论语义疏》认为立是指  相似文献   

6.
袁浩 《政策瞭望》2011,(7):56-56
"自律"一词,源自希腊语,其原始含义为"法则由自己决定"。《辞海》中解释为自我约束力。也就是说,自律有高度的自觉性,是人对各种规章制度的自觉认知,是在没有外在监督下的一种自觉主动行为。中国传统文化更是把自律看作是做人、做事、做官的基础和根本。一个人能否自律,被看成是君子与小人的一个分水岭。《论语》中记载,子路问孔子:怎样才算得是一个君子?答:"修己以敬,修己以安人,修己以安百姓。"对于领导干部而言,自律不仅是一种道德观念、价值尺度,而且是一个行为规范、政治底线。自律的习惯,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一点一滴养成的。一个  相似文献   

7.
德国古典哲学对以往哲学的突破在于康德以"哥白尼式的革命"的方式实现了"人为自然立法"的"主体论转向",把过去"主体归结到客体解释"转变到"客体归结于主体解释",形成了新的哲学坐标。这一转变经费希特到黑格尔,构成了德国哲学在近现代发展的传统。马克思哲学的德国传统包括了对这个转变的批判继承,具体表现为"人的本质"理论的新构造,从《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到《德意志意识形态》都关涉此。马克思的"人的本质"研究及其观点不是什么囿于费尔巴哈"抽象的人本学",而是马克思哲学本身所包含的"主体"这个出发点的需要和体现。但马克思的"主体"范畴已经超越了康德和黑格尔,即已经是"现实的个人"意义上的规定。正是基于"人的本质"的科学规定和实现为"现实的个人"这个历史前提和出发点的提出,才为唯物史观奠定了基础。准确理解马克思的唯物史观,必须从他的人的本质理论出发,深入对德国古典哲学的"主体论转向"的扬弃的梳理和把握。  相似文献   

8.
自古以来,中国人习惯把读书与做官联系在一起,诸如“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学而优则仕”等等,都是为人熟知的例证。说到底,似乎读好书,就能做到官,而做了官,就可功成名就,拥所欲求。然而,十年寒窗实属不易,仕途艰险也在所难免。有道是,读书难,做官更难,而做一个好官则难上加难。尽管如此,苦读诗书以考取功名始终还是一代代文人学子的唯一追求。作为凡夫俗子的我,也逃脱不了世俗的框框,自小便知用功读书,长大考上大学,完成学业,走上社会后开始在仕途上一步一步向上攀行。时间…  相似文献   

9.
《论语》述而第七中的一章云:“子曰:自行束修以上,吾未尝无诲焉”大多数人都认为“束修”是一捆干巴,是一种菲薄的见面礼,因而接受别人见面礼才给他讲的什么,反映了一种商品社会的“有偿服务”。对此,我一直是有怀疑的,因为《论语》中并无对学生送礼的记录,而学生中最  相似文献   

10.
矢弓 《今日海南》2014,(5):15-15
<正>当今一定年龄的官员,大概都还记得当年批林批孔时曾走红中国的一首唐诗:"竹帛烟销帝业虚,关河空锁祖龙居。坑灰未冷山东乱,刘项原来不读书。"饱读诗书的毛泽东让人查找出处,使得很多人都明白了焚书坑儒的故事,以为推翻秦始皇的刘邦项羽是不读书的。尔后中国曾好长一段时间,政界人士都以"大老粗"为荣,虽然当时人们批林常说的开场白是"不读书,不看报,什么学问也没有的大野心家,大阴谋家"。  相似文献   

11.
朱铁志 《今日浙江》2012,(19):61-61
从古至今,读书在咱们中国都是个微妙的事情。国家要大治,首先号召书生"学好文武艺,货与帝王家",于是"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学而优则仕";国家要大乱,书生往往成为首当其冲被迫害的对象,"焚书坑儒"使文化走向专制,"文化大革命"使全社会走向极端反智。在这样一种矛盾的逻辑氛围中,"书生气"就容易成为遭灾罹祸的"莫名之气"。一个人就  相似文献   

12.
2010年初,我在报纸上看到一篇文章,是一位作家在病房中读过《论语》之后,写他眼中看到的一个矛盾的孔子。文章中有这样的话:"读《论语》,很多时候就是听一个抱负难展的人在长吁短叹。有诗意的时候……有讨厌的时候……更讨厌他说过这样的混账话:‘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读到这里,便想将书抛下了。"这位作家对孔子讲"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的厌恶与愤怒跃然纸上。经历过上世纪60年代批林批孔运动的,几乎没有人不知道孔子这句话,认为这句话是几千年愚民政策的理论根据,而孔子就是封建社会愚民政策的老祖宗。  相似文献   

13.
马克思恩格斯的许多著作都展现出他们所继承的德国古典哲学的批判精神。在《共产党宣言》中,马克思恩格斯展开了对资产阶级的批判、对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文献的批判以及对《共产党宣言》的自我批判。发掘和阐释这些批判思想,既有利于我们以正确的态度来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又有利于帮助我们回应和驳斥马克思主义研究中的"对立论"和"过时论"并推进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创新。  相似文献   

14.
古"刑"字有两种写法:"W刂"和"井刂"。"W刂"指断颈斩首的刑罚,"井刂"指作为法制的刑法,但后代因混淆而模糊,至清代已皆写成"刑"。《尚书.吕刑》中"惟作五虐之刑曰法"一语是记苗民以"刑"为"法"之罪,不能据以认为苗民创制了刑法。《尚书》中,虞谈法,士论刑;《论语》中,孔子将政法与道德并列对举,将刑与礼并列对举,从中可看出"法"与"刑"的区别。上古各代法籍很多,并非都是刑法。即便是商鞅的"赏诛之法",其赏罚之中,刑也只是法的一个方面。汉代的政界和学界混淆了"法"和"刑",但中国社会并没有从此就忽略了"法"与"刑"的区别。  相似文献   

15.
历史上,中国人99%的智慧都用到官场政治上去了;现实中,中国官场99%的智慧都用到想方设法猎取政治声誉上去了。前者就不细说了,读书做官,学而优则仕,都是其注脚。重点说说后者——8月初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里有一条新闻,是后者一极好的例证。这条新闻说,近日某市法院系统出台一项新举措,优先全力办理涉及军人家属的案件。其中有位领导做定性发言时说,这一举措不仅是法律问题,而且是政治问题,意义十分重大。我为什么说这个新闻事件是把99%的智慧都用到猎取政治声誉的好例证呢?你想,该市之所以出台这么一项新举措,不用说,其前提是该市法院系统案件大量积压,在法定时限内得不到及时处理,于是才出台这一  相似文献   

16.
是"愚民"还是"民本"--《论语》一则略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刚 《思想战线》2004,30(6):115-117
按传统方式理解《论语·泰伯》中的“民可使由之 ,不可使知之”这句话 ,可解释为统治者当时推行的愚民政策 ,但从诠释学的角度来看 ,这种解释无法与《论语》文本背景融合。若将这句话点断为“民可使 ,由之 ;不可使 ,知之” ,译为 :“民众若能得到很好的管理 ,就继续使用这种方法 ;如果没有得到有效的管理 ,作为统治者就要观察了解这一现象背后的原因 ,找到解决问题的有效办法” ,则与此话相关的困惑就能迎刃而解。  相似文献   

17.
"我们现在读到的《论语》,如同一团乱麻,头绪很难理清。其实,《论语》不是没有头绪的,一团乱麻中,我们需要先找到线头,而这个线头就是‘仁’。"在中国,孔子是一个不可替代的鼎鼎大名,从这样一个人人敬畏的名字下手,学者钱宁把谁都知道表皮,对其内涵却经常一头雾水的《论语》进行"解构",打破顺序重新"组装"了一次,"改装"后的《论语》,一言以蔽之,好懂多了。前不久,《新论语》由北京三联书店出版。  相似文献   

18.
“读好书将来就大有作为。小明努力吧!”每当小明的爸爸这样提醒小明的时候,小明一撅嘴就捧起书本读起来,然而背着爸爸小明常(呶力)着小嘴对伙伴们嘀咕:“读书读书,爸爸自己从《论语》、《诗经》背到唐诗宋词,前些时候又啃马克思的再生产理论、企业管理之类,可赚的还不到阿芳奶奶的一半。阿芳奶奶一个字都不认识,人家天天只卖一上午的卫生纸,一个月就是三百多元”。是的,自从开放搞活以来,我们这条街老老少少都做起了生意,连被人称做傻英姐的,因为卖小报也发了大财。而小明  相似文献   

19.
高继宗 《中国减灾》2013,(6X):50-51
<正>郑板桥,乾隆七年春铨选为曹州府范县知县兼署朝城县,十一年调任山东莱州府潍县知县,十七年底辞官。郑板桥辞官的原因主要有三个:一是重农轻士、乐为农夫;二是不肯与虎狼官吏共事;三是为民造福的夙愿无法实现。重农轻士乐为农夫郑板桥在做官之前,曾写《道情十首》,其中就有不屑为官的豪言壮语:"扯碎状元袍,脱却乌纱帽,俺唱这首道情儿归山去了。"做官之后,郑板桥更认为做官不如为农。在《范县署中寄舍弟墨第四书》里说:"愚兄平生最重农夫""我想天地间第一等人,只有农夫,而士为四民之末。农夫上者种地百亩,其次七八十亩,其次五六十亩,皆苦其身,勤其力,耕种、收获,以养天下之人;使天下无农夫,举世皆饿死矣!""尝笑唐人七夕诗咏牛郎  相似文献   

20.
做官的好处     
如果一个社会中有很多人把做官作为首选职业,那么可以说这是一个官本位社会,不论时代的指针是指在11世纪还是21世纪。做官虽也是一种职业,与别的职业却有一种大不同,那就是握有权力。官员拥有权力本不成问题,问题是手中的权杖若不受制约,再加上头顶无星空,心中无律令,则会在管辖的一亩三分地里为所欲为,权力派生的好处由此层出不穷,用阿Q的话说:"我要什么就是什么,我欢喜谁就是谁。"古人教育子弟读书求上进,管用的办法是强调读书可以做官,而做官的好处则足以使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