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国务院于2003年4月27日通过的《工伤保险条例》已于2004年1月1日起实施,这是保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尤其是保障遭受工伤的劳动者的权利和利益的重要立法。经过几年的运行,由于立法在保障劳动者的救治权和经济补偿权、促进工伤预防与职业康复和分散用人单位风险等方面有所创新,因而对我国的工伤保险制度及其整个社会保障制度产生了重大影响。  相似文献   

2.
通勤事故工伤认定标准的设定直接关系到劳动者利益的保护,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我国《工伤保险条例》对此类工伤的认定存在着标准过高、可操作性不强等问题,不利于劳动者利益的保护,需要从时间标准、路线标准、原因标准三个角度,对其进行发展与完善。  相似文献   

3.
我国《工伤保险条例》以工作时间、工作场所和工作原因作为工伤认定标准,但是没有对这三要素做出明确界定,从而缺乏可操作性,常常出现工伤认定困境,特别针对高校教师这类没有朝九晚五的固定工作时间、工作场所具有随意性以及工作内容多种多样的特殊群体,因而有必要以与工作有关作为工伤认定的实质标准、以是否为所在学校或学生利益作为工伤认定的基础标准、坚持倾斜保护劳动者原则作为工伤认定的辅助标准。  相似文献   

4.
《工伤条例》和《职工工伤保险试行办法》相比,虽然从适用范围、职工申请工伤认定时效,童工赔偿等都有利于工伤职工的规定,但也存在着一些司法现实中容易引发争议,甚至显失公平的条款。  相似文献   

5.
目前道路交通事故认定仅由公安交通管理部门内部作出,弊端显现。具体办案人员的业务知识水平及对交通法规理解程度的差异,加之法律赋予具体办案人员的自由裁量权,对事故当事人来说就潜藏着可能的任意和侵权性。对有人员死亡的重、特大交通事故认定应坚持公开程序,让当事人亲身感受公开举证、公开质证、公开认证、公开评判、公开裁决的"阳光作业"模式。  相似文献   

6.
对无过错赔偿原则在工伤认定中歧见的探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一、无过错赔偿原则的基本含义和理论依据工伤保险的无过错赔偿原则的主要含义在于无论职业伤害责任属于雇主、其他人或者劳动者自己,受害者都应得到必需的补偿。在工伤赔偿上,经历了劳动者个人责任时期,雇主过失赔偿时期,最后确立了无过错赔偿原则,即劳动者受到工业伤害负伤、致残、死亡,不管过失出自何人,雇主均有义务赔偿劳动者的经济损失。工伤赔偿不究过失是为弥补雇主过失责任的不足而产生和发展起来的,是对雇主过失责任的补充和完善。该原则充分肯定了原有工伤赔偿法规所确立的雇主方的工伤赔偿责任,从归责上否定了过错责任原则,已成…  相似文献   

7.
【案例】王某是某公司职工。2011年1月.4日。王某在下班骑摩托车回家途中,由于天黑车快.自己撞到了停靠在公路旁的一辆大货车上,导致抢救无效身亡。交警大队出具的交通事故责任认定书认定:王某车速过快,负事故主要责任;大货车违章停车负事故次要责任。2011年1月8日,王某的家属到社保部门请求工伤认定。1月12日,社保部门对王某家属的申请出具了不予认定为工伤的决定书。王某家属不服。  相似文献   

8.
驰名商标认定权归属之我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驰名商标的认定权是一定机关享有的明确承认某一商标为驰名商标的权利。我国驰名商标的认定权应由国家商标局和人民法院坚持被动原则共同行使 ,以商标局认定为主、人民法院认定为补充。  相似文献   

9.
正案情简介:覃某到社会保障行政部门提出工伤认定申请,自述其于2008年6月25日上午上班期间,因工作需要到单位的后勤总务办公室领取办公用品,当其领取订书机时,与负责分发办公用品的管理人员就订书机质量问题发生争  相似文献   

10.
事实认定与法律适用是法官在审理案件作出司法裁判过程中的两大关键环节。法律事实是进行司法裁判活动的逻辑起点,法律适用的前提就是准确地认定法律事实。但法律事实却因证据采信标准不同、对待证事实的裁剪视角的差异而内涵殊异,即法律事实是一个内涵丰富且复杂多变的概念束。建构裁判事实的过程尤其要加强正当程序的运用,以保障利益相关者的司法程序参与权为核心重构司法程序,厘清正当程序的基本判准,确保裁判承受者的有效参与是经由程序正义达致实体正义的重要途径。唯此,裁判事实的建构才能获致正当性,而这种正当性的获致恰恰是司法裁判结果被人们所接受、认可的重要前提。  相似文献   

11.
工伤赔偿法律制度关系到社会的稳定与经济的发展。由于诸多原因,我国在这一方面的做法落后于时代的要求。目前应从实践中和立法上对我国工伤赔偿制度加以完善。  相似文献   

12.
工伤保险制度的功能不仅在于赔偿,更重要的是预防职业伤害的发生。我国工伤保险制度自从1988年重建以来,在职业伤害救济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但我国的职业伤害发生率并没有明显的下降,说明工伤保险制度中的预防机制没有得到有效的调动。应从工伤保险缴费费率、政府监督、追偿权等方面完善工伤保险制度,充分发挥工伤保险制度的预防功能。  相似文献   

13.
工伤保险制度由近代侵权行为法规范逐渐演变为现代社会保险之主要内容,并形成多种损害填补制度并存的局面.选择何种损害补偿模式涉及劳动者、用人单位、社会多方主体的利益平衡.从社会本位出发,文章提出了工伤优先,其他民事损害赔偿为补充的补偿模式,在最大限度保护劳动者利益的基础上,兼顾社会公平.  相似文献   

14.
我国未来应当构建工伤保险、侵权损害赔偿以及商业保险的综合救济体系。在解决工伤事故时,应当由工伤保险提供主要赔偿来源,同时保留受害雇员获得民事赔偿的权利,将民事侵权赔偿作为补充来源,并以雇员所受实际损害为最高限额;同时积极发挥商业保险作用,鼓励企业投保雇主责任险和意外伤害保险,分散企业经营风险,实现对企业更全面保护。  相似文献   

15.
凶杀案现场勘查中对凶杀案案犯自杀于现场的认定依据从以下几个方面分析:现场是否有死者以外的人进出的痕迹;现场是否有死者以外的人留下的与作案有关的痕迹物证;杀人凶器是否遗留在现场;现场物品有无增减或变动;现场是否反映杀人动因;死者死前的心理活动;凶手自杀与现场痕迹物证的形成有无矛盾;结合尸检分析,致命伤是否符合自己形成,自己能否形成。  相似文献   

16.
为保护债权人债权、繁荣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担保法规定了连带责任保证制度。在实践中,连带责任保证制度也发挥着重大作用,不过却也存在债权人权利滥用、社会成本增加、有违民法公平原则和危及社会善良风俗等漏洞。基于债权人债权实现、保证人权利维护、纠纷解决成本最小化和公平原则、利益平衡原则以及善良风俗原则维护之考量,应完善赋予连带保证人举证抗辩权的立法。  相似文献   

17.
听政主持人在听证程序中具有重要的法律地位,是整个听证过程中的核心人物。我国法律对听证主持人的规定过于简略,本文就三个方面问题提出具体相关完善措施。  相似文献   

18.
我国现行刑事诉讼模式虽然吸收了一些当事人主义模式的因素,但是其总体上还是属于职权主义模式,并且带有一些审问式的色彩.从长远利益看,这并不利于保护人权.根据刑事司法的实际条件和现实可能性,在保障人权的前提下,避免当事人主义诉讼模式和职权主义诉讼模式存在的利益机制失衡,使我国的刑事诉讼模式与时俱进并适应我国的法治化进程,以切实调整好公共安全、整体利益、个人利益之间的关系.最终实现在保障人权的前提下惩罚犯罪的刑事诉讼价值.  相似文献   

19.
作者在对我国部分发达地区与部分边疆民族地区的工伤保险立法及其工伤保险的适用范围、工伤保险的费率机制、工伤的范围、劳动能力鉴定、工伤保险基金与工伤保险待遇等进行比较研究的基础上,指出了部分边疆民族地区工伤保险立法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完善其工伤保险立法的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