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1984年9月28日是第一国际成立120周年的日子。120年来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历史证明:第一国际提供的范例和实践经验,不仅过去直接影响了欧美各国工人运动的发展,而且至今许多方面仍具有现实意义,因而为世界各国学者所重视,继续进行广泛深入的研究。粉碎"四人帮"后,特别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国际共运史学界在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指  相似文献   

2.
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早期传播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前提,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前提,不能把三者混淆或等同。井冈山时期是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历史起点及逻辑起点。这一时期,毛泽东、朱德、陈毅等人在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过程中,创立了农村包围城市的理论,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早在根据地推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并取得了良好效果。  相似文献   

3.
马克思主义人的发展具有很丰富的内涵,其中人的权利发展是其本质内涵。这是因为,人的解放和发展就是人的权利的发展,权利的获得是人的发展的先决条件和现实保障。人的发展首先是表现在人们对生存权利,并进而延伸至其他权利的要求上的,并受到财产权利的制约。马克思主义人的权利发展的主体是每一个人,发展实质是自由个性的全面实现,发展的权利来自于人的劳动权利,发展的主体内容是财产权利的获得与行使。  相似文献   

4.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认为 ,资本主义的基本特点一是市场经济 ,二是剩余价值剥削。资本主义的历史使命就是发展社会生产力 ,实现劳动的社会化。没有资本主义创造的历史前提条件就无法实现社会主义。无论是从一般社会发展规律的角度而言 ,还是针对长期处于封建社会阶段的东方国家来说 ,资本主义历史阶段都是无法避免、无法跨越的。列宁曾经尖锐批判了俄国民粹派避免资本主义的幻想 ,在十月革命以后 ,列宁提出了国家资本主义思想与新经济政策。长期违背列宁的这条发展路线 ,是导致苏东社会主义崩溃的主要原因。目前学术界有人把马克思恩格斯 1 881年提出的、具有严格历史条件限定的“跨越资本主义卡夫丁峡谷”的设想夸大为东方国家普遍适用的发展规律 ,这是对马克思经典作家观点的严重歪曲。  相似文献   

5.
6.
群众性是马克思主义同传统理论之最大不同点,主要体现在马克思主义为群众所提供的审视世界的视角、变革世界的方法和规划未来的蓝图等方面。马克思主义诞生170多年来,其群众性对国际共产主义运动所产生的影响是有目共睹的。虽然在苏东剧变中,作为教条主义的马克思主义被证伪,以马克思为标识的意识形态现象学出现颓势,但这绝非意味着马克思主义及其群众性被证伪。这恰恰说明马克思主义是不能被教条化的,其群众性是不能被曲解的。马克思主义的群众性还将在共产主义革命中不断得到发扬光大。  相似文献   

7.
正列宁的晚年思想起始于1921年新经济政策实行之后。之后其理论历经三次深化,并与此相联系,构建了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的两大创新,同时构成了列宁关于苏俄科学的社会发展观的重要内容。  相似文献   

8.
放眼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学术生态,面对思想的多元与形势的多变,很有必要廓清马克思主义特别是马克思主义研究在中国的问题域。立足这些问题范域,才能准确理解马克思主义对中国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产生的重要影响。基于这种影响所形成和发展起来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已经远远超出了马克思当年的设想。为实现中国自己的社会主义梦想,中国的马克思主义者们正在围绕自己所坚守的思想内核而拓展、创新。  相似文献   

9.
马克思主义的核心是科学社会主义,马克思主义学说的性质是一种社会主义理论和思潮。马克思主义的实质和本质特征是大社会主义学,从发展趋势看,马克思主义中的社会主义内容越来越突出,这些都充分说明了马克思主义和社会主义的不可分割性。  相似文献   

10.
延安时期,中共以教育这块阵地成功地推动了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主要包括:始终围绕党的中心任务展开马克思主义大众化,避免空洞的说教;以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重点,使之富有时代特色;深入细致地做好分众化工作,使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更具针对性;注重综合运用多种传播载体和平台,使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富有活力;在同其他社会思潮的斗争中赢得主动,充分发挥马克思主义的引导力等。总结这些带规律性的经验可以为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提供有益的借鉴。  相似文献   

11.
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问题,是马克思主义始终关注的问题。人能通过发挥主观能动性探索自然界的规律并且改造自然,以达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马克思这一思想为我国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指导。  相似文献   

12.
论中国马克思主义伦理思想的本质特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国马克思主义伦理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伦理思想的基本原理与中国革命、建设与改革的具体道德生活实践相结合的产物。中国不仅在选择马克思主义伦理思想方面具有自己的独特性,而且在推动马克思主义伦理思想中国化方面具有显著的特征,最终使其在内容和精神实质方面也具有不同于其他国家的特点。这些不同方面的本质特征,使中国马克思主义伦理思想成为马克思主义伦理思想发展史和人类伦理思想史的典范,代表了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的中国共产党人对中国革命、建设与改革各个历史时期所需要的道德文明的深刻思索与不懈创造。  相似文献   

13.
14.
让人民群众体面劳动、体面生活,是党和政府向全社会作出的郑重承诺.影响人民群众体面劳动、体面生活的最大因素,是国民收入分配差距的持续扩大.这种扩大是在收入分配制度创新的过程中出现的.其根本原因是,难以发现社会主义基本价值所要求的按劳分配的有效实现形式,市场经济要求的按生要素贡献分配又存在重大缺陷.解决收入分配差距问题,实...  相似文献   

15.
生态马克思主义发展概况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生态马克思主义在20世纪80年代被中国学者引介到中国学界。在过去的20年中,生态马克思主义主要经历了四种理论形态,分别为生态危机理论、双重矛盾理论、革命的生态社会主义理论以及马克思的生态学理论。这四种理论形态反映了生态马克思主义从不承认马克思具有生态学思想发展到发掘马克思系统的生态学这一完整的过程,为解决全球化背景下的资本主义生态环境危机提供了一种马克思主义的解决方案。  相似文献   

16.
马克思主义法哲学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国家制度的理论思维或者最高抽象,是一门涉及科学社会主义、马克思主义哲学和马克思主义法学等的综合性学科,是由马克思恩格斯创立并经历三个不同发展时期而逐渐得到发展和完善的理论体系,是紧紧围绕"一个核心""两块基石""三个阶段""四大板块"和"五个方面"展开并形成的系统整体。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深入研究马克思主义法哲学至少具有三方面的理论价值:有助于为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国家制度和法治体系、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提供科学指导;有助于马克思主义法哲学在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国家制度和法治体系、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理论与实践创新中与时俱进;有助于为促进、推动和完善马克思主义法哲学的学科发展提供理论资源。  相似文献   

17.
列宁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恩格斯关于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思想。他从实际出发,把人的全面发展的逻辑基点从未来人应该怎么存在转化为现实的人应当会做什么,实现了人的发展内容的具体化。列宁关于人的全面发展思想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他主张人的全面发展要与社会发展相适应;培养造就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新人;把社会改造、人的改造与人的全面发展统一起来。在公有制的基础上通过文化变革、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途径和方式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列宁关于人的全面发展思想对当代人的发展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18.
台湾日据时期基督教是如何生存和发展的?日本统治者对台湾基督教的立场、态度及其施行的政策、法规上又有什么特殊之处呢?本文拟通过对日据时期台湾基督教的历史发展及其特点初步论述,对相关问题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19.
马克思对价值理论的经典论述使价值这一概念不再局限于资本主义、社会历史乃至哲学世界观。人类社会与自在环境是以部分与整体的逻辑在矛盾中统一,自始至终人们便乐于从社会观念出发以寻找价值为动机将这一切划分为两个相互对立的部分而又使之保持联系。价值不曾凭空产生,它似乎始终与社会生产力水平建立着微妙的关系。  相似文献   

20.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党群关系的主要思想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马克思恩格斯在创立共产主义同盟时 ,就关注着党群关系 ,正是他们提出的一系列理论观点 ,为确立共产党人与人民群众的基本关系奠定了基础。列宁又从布尔什维克执政的需要和实践出发 ,从新的高度论述了党群关系 ,并因此制定了一系列方针政策。今天 ,深入研究马克思主义中蕴含的丰富的党群关系思想 ,并从中寻找世界观和方法论 ,对于我们加强执政党建设 ,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